东北振兴视域下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idpi

徐翔 宋昭杰

〔内容提要〕新文科旨在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多种学科交叉融合。随着创新创业浪潮向纵深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迎来新机遇、新挑战,新文科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东北振兴视域下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剖析,结合当前存在的现实困境,基于PDCA循环理论,从顶层设计、措施落实、效果监测、机制升级四个方面入手,构建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为其模式的优化提供有效支撑,以期助力东北振兴。

〔关键词〕东北振兴 新文科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PDCA循环理论

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新文科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全球信息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文科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并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东北全面振兴,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措施。在东北振兴背景下,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有可为。探究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助力东北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其与东北振兴的联系

(一)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应对时代变革,新文科建设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作为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新文科建设旨在深度融合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培养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拔尖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为新文科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需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培养以创新意识为导向,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方式与专业限制,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專业素养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东北振兴的联系

1.东北振兴为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当前,东北地区正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扩大人文交流;
采取多项措施,推出多种优惠政策,推动高校全面开展新文科建设,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加快建设高水平自主创新平台;
支持引导高校优化专业布局,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在东北振兴背景下,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有可为。

2.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东北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服务、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新时代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东北地区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高校开展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利于推动理工类学科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间的交叉融合,实现学科间强强联合,释放学科势能,并催生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兴复合学科,从而有利于提高人才供给质量,激发创新驱动活力,为东北振兴培育壮大新动能。

二、东北振兴视域下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目标定位不够明晰

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思想观念等因素。目前,部分高校存在思想观念的“篱笆墙”,导致其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不够明确,对自身与东北振兴的关系认识不够到位,未能结合东北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开展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部分高校在培养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时,顶端设计不够聚焦,目标定位不够明晰,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严重脱节,教育结构受到传统经济布局的影响,难以转型。

(二)培养举措不够创新

在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高校的现有课程设置单一、大多流于形式,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科交叉融合,且教学模式相对固化,大多数课程采取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师资,教育引导工作相对不足,文科学生缺乏创新观念与创业意识。高校对文科专业实践的重视程度较低,受限于资金和场地等条件,文科学生的专业基地和实践平台相对较少,专业实践渠道单一。

(三)政企合作不够充分

东北地区高校在新文科领域,与政府、企业等合作不充分、不均衡。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新文科领域对“政—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协同培养机制流于形式,联合培养较为匮乏。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过于聚焦自身利益点,未能从三方互惠共赢的关键点出发,导致合作停留在表面,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运行机制,导致合作难以持久。

三、东北振兴视域下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

(一)研究工具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质量管理理论的一种循环模型。该模型的核心在于过程的持续改进,基本原理为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环节,将质量管理形成一个用于过程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系统。在质量提升的过程中,PDCA循环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循环程序,能够有效、有序、有机地执行方案,具有环环相套、周而复始、阶梯上升等特点。PDCA的良性循环,对于优化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构建

基于PDCA循环理论构建出的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见图1)。

该模型客观呈现了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闭环体系。这种闭环体系以PDCA循环理论为指导,以培养高质量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顶层设计、措施落实、效果监测、机制升级四个循环步骤,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三)模型阐述

1.计划(P):强化责任意识,开展顶层设计

计划阶段是开展顶层设计的核心阶段。在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高校要不断强化助力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努力做到“三项统一”。

一是要坚持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统一。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与农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东北振兴事关国家发展。高校应以国家利益为导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主动承接国家有关重大研究项目和课题。

二是要坚持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统一。高校要基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了解区域城市实际需求,并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实现“政—校—企”三方联动,走产学研融合道路,树立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理念。

三是要坚持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高校自身建设的统一。东北地区正处于由依赖资源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的阶段,高校要推动学科的交叉融合,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寻求传统文科与新兴技术领域的融合,打造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创业实践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以特色促发展,提高办学水平。

2.执行(D):贯彻培养目标,推动措施落实

执行阶段是推动具体措施严格实施的关键阶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需要贯彻顶层设计,推动措施落实,切实开展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点做好“四大举措”。

一是要优化课程教学,促进学科融合。高校应加大教育创新改革力度,紧密围绕新文科建设的内涵,推动多种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依据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突破现有课程的限制,不断更新、调整、优化,重构核心知识。以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采取翻转课堂、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等方式,推动课程教学精细化、精准化、精英化。

二是要强化师资力量,发挥育人作用。高校要构建“专项育人”机制,积极引入新文科及创新创业类专职教师,结合学科融合的特色,教授专业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高校要探索“全员育人”机制,调动专职教师、导师、辅导员等群体的积极性,鼓励全体教师参与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多角度、多层次形成合力,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三是要促进赛教融合,挖掘特色项目。高校要以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为突破口,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大赛、创新技能大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营等,达到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模式。同时,高校要以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为关键点,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出发,依托东北区域特色,确立项目主题,从而挖掘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资源。

四是要实现政企联动,走产学研道路。高校要建立与政府的联动,拓宽省市校合作渠道,与政府签订相关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依托科技园、创业园等众多孵化基地,开拓创新创业空间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健全校企协同育人、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构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推动更多新文科成果转化。

3.检查(C):评估多类指标,加强效果监测

检查阶段是进行效果监测与评估的重要阶段。高校要综合多类指标,全方位开展对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加强人才培养的效果监测,以评估促发展,以监测促提升,紧紧抓住“三类评估”。

一是主体评估。高校作为教育主体,需要强化主体地位,定期开展自身评估检查。聚焦顶层设计目标,着重检查课程设置、教学效果、师资建设、培养方式等情况,对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综合监测,从根本上考核自身推进情况。

二是对象评估。高校应通过测评问卷、交流访谈、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学生、教师、企业、政府等相关群体做出评价。通过对培养对象、参与对象、合作对象等展开综合评估,高校能够更精准地监测其培养质量与效果,从整体上把握自身培养状况。

三是第三方评估。高校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依靠其专业评估体系和评估经验,委托其针对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并在全教育领域进行量化对比,实现在教育领域内更为客观有效的评价,从总体上明晰自身发展态势。

4.处理(A):坚持总体定位,推动机制升级

处理阶段是一次循環中的最后阶段。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长期循环的过程,每个循环中的处理阶段都至关重要,高校应基于检查阶段的监测信息反馈,解决本次循环中存在的问题,牢牢把握“三个要点”。

一是要瞄准出发点。在处理阶段,高校应坚持顶层设计与总体定位,立足东北振兴的现实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动向,在瞄准出发点的基础上,不断解决循环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循环打下基础,从而实现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螺旋式上升。

二是要明确落脚点。高校要抓住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具体问题整改情况和长效机制建立情况,明确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主体责任,完善具体措施落实时出现的各类情况与问题,坚持长期深化改革,不断打磨现有机制,推动培养机制持续升级。

三是要找准发力点。高校要将专业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衡量杠杆,以激励制度作为突破口,用切实有效的激励模式推动新文科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循环。

四、结语

“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迈向新的发展征途,东北振兴的新蓝图为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氛围。同时,高校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高校在进行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时,可借鉴PDCA循环理论,打造持续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为东北振兴赋能助力。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新文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经济视域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锦绣·中旬刊(2021年2期)2021-01-28“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年11期)2020-12-07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14期)2020-10-14“新文科”框架下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指向出版广角(2020年16期)2020-09-12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策略视界观·上半月(2020年7期)2020-07-2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创新路径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0年3期)2020-04-17开好三张处方,培养优秀医学生的探讨中文信息(2019年10期)2019-10-21新形势下新文科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初探商讯·公司金融(2019年14期)2019-10-21美国高校促进创新创业的实践及启示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推荐访问:视域 人才培养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