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认知论文3篇

|

学生行为认知论文;摘要: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therapy,cbt)是一种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以来访者不合理的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行为认知论文3篇,供大家参考。

学生行为认知论文3篇

学生行为认知论文篇1

;

摘 要:认知行为治疗 (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 是一种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以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为工作对象,通过改变来访者对事物的看法来缓解症状,以达到心理治療的目的。以一名受就业问题困扰的同学s为例,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通过分析其基本行为模式,找到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帮助其多角度看待自己,达到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认知行为治疗;就业焦虑;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s同学,女,法学专业两年半制研究生刚毕业,正处于找工作的迷茫期。父母是普通企业员工,有一个小8岁的弟弟。来访者称自己因为找工作的事情持续焦虑,对自己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评估诊断

就来访者的外观来看,身高约一米六,体型适中,穿着得体,爱笑,性格较为开朗。说话时语言丰富,在讲自己的困惑时表现得像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自己的事情。从她的精神状态、说话方式、想改变现状的想法以及sas等量表数据来看,存在较低的抑郁倾向和中等偏高的焦虑倾向。无精神病症状,可排除精神障碍。

三、来访者自述

s同学从三个月前开始找工作,但是进展不顺利,她认为自己十分懒惰,具体表现在懒得找工作信息,懒得看租房信息,懒得考虑找工作的具体情况,但是又不得不去找工作,所以经常处于自相矛盾的烦躁情绪中,不愿意听到周围人尤其是家长提到任何与找工作相关的事情。内心想法是“能拖就拖,只要不去想,就仿佛没有这个事情发生”。多次因为家人催促找工作而和家人发生冲突。s同学家庭较为平衡,家中成员有父母和一个大一的弟弟,氛围较融洽。但是在来访者小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被委托照顾弟弟的任务,限制了她和朋友相处的时间。家长也会把她和弟弟、和朋友、和亲戚家小孩进行行为、成绩、特长等方面的比较,等到来访者上初二,自己成绩进步很大的时候后这种情况才好转起来。s同学认这些事情对当时的自己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现在说起来自己却认为还好,无所谓。s同学自述高中毕业之前父亲对自己影响较大。父亲性格比较积极正面,相信s同学,会给s同学增加许多信心,有想法,是主心骨一样的存在。s同学上大学后遇到比较大的事情还会打电话询问父亲的意见,有时候不一定会完全听从,但是内心有一种父亲知道、经过父亲同意的安心感。上大学之后,由于没有父亲这个有想法的人在身边,性格中偏母亲的一面开始逐渐占据主导。母亲的性格比较温和,会纠结于细节,会出现对一件事情想到很坏的后果这样的小题大做的行为。因此从高中到大学所交往的朋友都是与父亲性格相似的有主见、有想法、行动力强的人。男朋友也是这种行动力强,有主见,敢于主动尝试新事物的人。

s同学提到自己有一个习惯是在发生一件结果不可预期或不可操控的事情之后,会给自己营造一个悲伤基调的氛围,然后在这个氛围里开始想这个不可控事件的各种可能发生的不好的结果,并且持续地、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个氛围内,感受悲伤、绝望的情绪。这种氛围使得自己情绪达到悲伤的顶点,过了这个顶点(比如自己会哭一晚上)之后,第二天情绪就会好一些。最近发生的一次是出去玩感觉自己好像被猫挠破了,第二天又有其他安排没办法打狂犬疫苗。但是一起出去的同学们都说不是猫,自己也觉得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可能不是猫挠的,但是就宁可相信百分之十的可能性,一想起这件结果不可控的事情就感觉十分难过,然后想到可能会得各种病,最坏的结果就是自己死掉了。从而导致自己一直沉浸在这种情绪中,对其他事情也提不起来兴趣。这次找工作的事情也一样,考完之后就开始想自己一定考不上,又是在浪费时间,还要想办法再找别的工作信息,又认为自己能力不够高,从而越来越觉得自己找不到工作,一无是处。这种营造悲伤氛围的行为多在晚上出现,白天情绪会高涨很多。关于自己营造悲伤氛围的行为,s同学说最早是本科时候,习惯每周都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来看格调比较悲伤的小说,一边看一边哭。但是对自己来说又是一种想出来这种氛围但是出不来的感觉。如果不去看小说或者间隔时间很长的话就会很难受,感到内心的情绪无法宣泄,是被憋住的感觉。

在咨询过程中,s同学在z市考检察院入了面试,去体检时要租房子住,时间紧迫从而“被迫看房”,但是看了之后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突然激发了看房的兴趣,就沉浸在了看房的事情中,开始搜罗各个方面的消息并难以停止。认为对自己来说最难的事情是“如何开始”,在之前的咨询中也有一些事例能证明只要开始做一件事情以后就会发现很大程度上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难,但是自己往往很难开始。

四、咨询过程

该同学症状较轻,只做了八次咨询就称自己症状减轻并结束咨询,进行了两次维持治疗。

在第1~3次咨询中,主要完成了资料收集、建立治疗联盟和确立治疗目标等任务。s同学认为自己现在最焦虑的问题就是就是找工作和租房子,她认为自己的懒惰是造成一切事情的原因。在一想到找工作租房子之类的事情的时候就会用打游戏、看综艺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假装没有这些事情的困扰。在收集资料、介绍cbt工作方式之后引入cbt模型,阐述认知-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几次cbt模型分析中找到了一些简单的自动思维。咨询目标初步确立为改善当前焦虑情绪,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改变不良认知。在第三次咨询结束时布置了思维-情绪-行为的三栏表作为家庭作业。

在4~5次咨询中,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识别并评估自动思维上。在举例过一些事例之后,我们分析可得到s同学的行为模式基本是:发生了需要自己去解决的事情,情绪是烦躁和不安,烦躁导致不想做,潜意识觉得自己做不好,体现在行为上就是逃避。这个行为模式能够很好地解释s同学当前所焦虑的找工作的事情。之后又通过箭头向下技术、苏格拉底提问和角色扮演等技术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己的不良的自动思维,如“我肯定做不好”、“这个东西我没有经验肯定学不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会活得很差”之类的思维,主要的认知歪曲有去正性化、灾难化、读心术等等。

在第6-7次咨询中,深入了解了s同学的家庭背景和成长过程,从一些主要经历中归纳了s同学的中间信念,即:只要我不去做,就没有人会知道我能力不足。并在這个的基础上推测s同学的核心信念应该是“我没有能力”、“我不行”。之后通过一系列提问来对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进行验证,来确认这些信念是否是正确的。并把验证自己的信念作为家庭作业让s同学练习。

在第8次咨询时,s同学认为通过对信念的提问式的分析让自己感觉好多了,在看待一些事情的时候也不会急于去否认自己了,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也不会特别排斥,有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提出可以结束治疗。之后又进行了两次维持治疗,s同学的sas等量表分数有所下降,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行动力也提高了。

五、讨论

在本案例中,s同学是以解决就业焦虑为主要目的来进行咨询的,但是症状较轻。在咨询的最初阶段,先围绕着当下的事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发现来访者提到最多的情绪是烦躁,而采取的最多的行为则是逃避。但是在这样的想法支撑下,来访者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事情真正到来的时候显得手忙脚乱,更加加重了烦躁情绪。而事情过去后情绪又得不到宣泄,因此s同学的定期的“感受悲伤氛围”的做法是给自己的情绪宣泄的途径,是自己发展出的缓解情绪的方法。

在这样的行为模式下,我们选择以认知模型为基础,结合s同学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焦虑的事情,从分析她在各项事情中的想法入手,把认知和行为统一归类。在本案例中,s同学提到了很多事情,如下所示,使用认知概念化的图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来访者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相关童年经验:和弟弟比较、和亲戚家孩子比较

中间信念:只要我不去做,就没有人会知道我能力不足。

情景1:要找工作

自动思维:我找不到我能做的工作

自动思维的意义:我做不到

情绪:烦躁

行为:回避,不去做

情景2:要租房子

自动思维:我找不到合适的

自动思维的意义:我能力不够应对这件事

情绪:不安

行为:回避,不去做

情境3:被猫挠了且没时间打针

自动思维:我要得狂犬病

自动思维的意义:我不能协调时间去打针

情绪:不安

行为:做别的事情

情境4:做决策时

自动思维:要有人同意我的看法

自动思维的意义:我自己做不了决定

情绪:紧张,不安

行为:反复问很多人的意见。

本案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对一位有轻度焦虑的同学进行咨询,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改变不良认知来对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以达到缓解焦虑的心理治疗方法。[2]在本案例中,我认为良好的治疗联盟、共情的倾听方式和对不同事情之间共性的总结是咨询工作能够起作用的重要的三个方面。但是由于s同学症状较轻,后期找到工作之后对整个人来说情绪都有很大的好转并主动提出结束咨询,导致没有进行认知重建,这个是本案例中较为遗憾的一点,有待以后改正。在以后的治疗中也要注意将个人成长经历与核心信念结合进行认知重建,有助于加强治疗效果、增强长期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刘芮彤,硕士研究生在读,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相关热词搜索:;

学生行为认知论文篇2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21世纪关于学习的理论分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两大理论,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为经验主义和还原主义为理论,在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建立的便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的学习涵盖了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分类、测量等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本文根据对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概述,分析了行为主义和心理学理论的异同。

学习理论的本质是揭示人的学习活动,并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引领学生学习。第20世纪心理学术界的重要领域就是理论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源于学习理论的产生,同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核心要点。十几年以来,许多的心理学家根据实验调查和对理论的研究,给出了一些不同观点的学习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理论,反映了层次组建中的一些基础特征和一般规律,并给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学习和教学手段。大部分的国内外理论界都比较认同于二十世纪的学习理论观点,将学习理论归纳为两大类,即行为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1、关于学习的本质

行为学派的几个重要代表的观点并不是从学习的基本定义。关于学习问题的本质,认知心理学持有不一样的看法。通过感官感知的方法,针对某个组织或完全于作用环境的人,这种组织的万兴作用便是格式塔研究。什么是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自主独立积极地控制自己的体验。学习就是一个接收信号和认知符号的过程,学习的抽象含义是获得,并不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学习也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环境符号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行为心理学主张的是刺激反应的影响和行为活动的改变,就是根据外界的强化训练导致的行为变化,而这些变化一般都是由学习引起的,这一观点很明显是强制性的。认知心理学主张有机体对人的作用,指出学习是一种个人对场景的辨别,是组织外部的东西映射的后果,同时注重对内部的强化。因此,无论是在注重什么问题上,对学习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

2、关于学习的内容

针对学习内容的问题上,着重点便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认知心理学认同的是对过程的学习。行为心理学认为,学习内容就是将习惯性表现出来,是由刺激反应组合而形成的。另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是细小和小单位的认知理论,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特殊情况下导致的特定学习方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理论系统的刺激,尤其是在动觉刺激行为序列中获取。而认知心理学一般则主张:学习内容就是对结构的认知结构和对变化的期望,同时主张整体性的学习。学习也是事物之间相关联的一个过程。很明显,这种注重完整性和关系性的过程,于细小和小单位学习的学习观点有明显的差异。

3、关于学习发生的方式

行为主义主张的是学习的渐进性过程,学习行为是一个对过程进行尝试的理论研究。在早期对认知心理学的理解中,格式塔理论学派强调的是分析思维的创新、创造性和自觉学习。如科勒等人李察启蒙强调学习,就盲目的尝试但由于现场,洞察力和所谓的顿悟的成功,以自己的行动是一个理解为什么和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对象关系的情景无关。

4、关于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受决定性学习因素的影响,行为主义通常主张环境的影响作用,这里主要指感觉经验的影响。他们采纳了哲学理论家洛克针对教育的白板说,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是外部刺激的這一观点。如赫尔主张的观点则是:学习之所以进行的基础条件是在外在强化条件下刺激和反应的相近结果。认知心理学除了主张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外,还特别主张由遗传作用存留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作用,另外也还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关于学习的作用

华生作为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主张学习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要做到一定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某些特殊培训对人才进行教育。认知心理学家们应该认识到环境对它否认是否有遗传影响,但是又区别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人们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但教育是不断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基于对以上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关于学习内容、方法、基本观点得研究。

1、行为主义具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

行为学习理论一般只注重外在的行为,而对内部的含义、目的和经验都比较忽略。在一些方面都可以体现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如强调细小和小单元的学习,在机械应力的形而上学习是渐进的过程,另外普及环境教育是重点,一般则忽略了环境是有人控制的,这关系到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遗传作用等。

2、认知心理学理论注意克服前者的弊端

借鉴以前的科学理论因素,还不能将科学的方法及原则主张到底,造成了在理论观点上还存有一定的瑕疵。虽然两种学习理论存在着观点的异同,但两者竟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在组建学习心理学机制时,能够将两种观点的不合的理论因素去掉,吸收合理的因素,就能够组建起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导的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实际上本文针对的就是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两者优点的结合;找出两者所共同研究的方向是一样的,所以两者的存在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关联的。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基于对这两种观点的讨论,无论是哪种观点和那种观点代表人物的主张,我们都应该以一颗辩证思维的心去理解和看待他们的观点。综合起来,还是强调和再一次证明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学习内容、方式、作用及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等问题,同时也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及主张。本文通过上述理论论述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异同,帮助学生才心里成长和学习中的人之效果和学习效率。

学生行为认知论文篇3

;

摘要:调查结果表明:攻击型青少年表现出敌意性线索的注意倾向;在事件的不良后果上认为对方应承担完全责任,其行为策略的选择不灵活,偏争斗性;关注攻击产生的正效应而忽视负效应,尤其会忽视受害者的痛苦。可以采取的认知预防策略包括:1)冷认知预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归因方式。2)热认知预防:培养青少年的过错担当感,增强责任心;开展生命教育,加强移情训练;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对攻击行为负面效应的了解。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攻击行为;认知特征;预防策略

校园攻击暴力事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有学者曾对北京市海淀区校园暴力犯罪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四年时间共受理校园及其周边暴力犯罪案件238件,涉及大、中、小学,而且每年的数据呈现持续稳定的态势。自20世纪50年代起,有研究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引发点,基于认知的过程解释攻击行为,认为认知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如果能明晰青少年出现攻击行为的认知特征,就能及时把攻击行为扼杀在摇篮中。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主要认知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攻击型青少年的认知特征实证研究

1.攻击型青少年表现出敌意性线索的注意倾向

提出的问题如下:1)小明是有目的地弄脏王晨的新衣服吗?2)小明弄脏王晨的新衣服是事先计划好的吗?3)小明是故意弄脏王晨的新衣服吗?4)这件事看起来很不简单吗?5)王晨是妒忌小明穿新衣服才故意把它弄脏吗?6)小明是在向王晨挑战吗?7)王晨以前得罪过小明,小明这次是故意报复他吗?调查结果显示:攻击型均分为2.49,非攻击型均分为1.54,t值为9.874***。这表明攻击型青少年在对方意图不明显的情况下会做出敌意性归因,会认为对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做此事,因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并且会进行一些敌意性推断。

2.攻击型青少年在行为策略的选择上偏向争斗性

提出的问题如下:1)小明完全能避免这件事的发生吗?2)在这件事上,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吗?3)小明应承担全部责任吗?4)这件事完全是小明的过错吗?5)王晨要解决这件事情,有很多方法吗?6)假如你是王晨,你会对小明攻击报复吗?7)王晨如不攻击报复小明,他就是个懦夫吗?8)王晨应该对小明攻击吗?9)王晨应平心静气地与小明商量解决这件事情吗?其中5、9两道题为反向计分,其余7题为正向计分。结果显示:在1、3、4(责任判断题)这三个问题上攻击型均分为3.13,非攻击型均分为2.60,t值为6.21。料,其他题(解决策略题)攻击型均分为2.53,非攻击型均分为1.84,t值6.25为s料。这说明当代青少年学生在承担责任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而攻击型学生更为突出,出了问题会觉得都是对方的过错,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上,攻击型学生缺乏灵活性,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报复和攻击,并认为这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设计的问题如下:1)如果王晨攻击小明,你同情小明吗?2)如果王晨攻击小明,你觉得小明是个受害者吗?3)如果王晨攻击小明,小明除了身体上的伤害,还有其他的伤害吗?4)王晨攻击小明可以给他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吗?5)如果王晨攻击小明,你担心小明以后会报复他吗?6)王晨攻击小明可以让小明及他人知道他不是好欺负的吗?7)王晨对小明的攻击可以树立他在男同学中的威信吗?8)王晨对小明的攻击可以博得女同学的好感吗?9)如果王晨攻击小明,你担心学校、教师会对他进行惩罚吗?10)如果王晨攻击小明,同学们会认为他是一个争强好斗的人吗?其中1、2、3、5、9、10题为反向计分。调查结果表明,在1、2、3题(移情题)上攻击型均分为2.80,非攻击型均分为2.13,t值为8.11***,在4、6、7、8题(正效应题)上攻击型均分为2.84,非攻击型均分为1.91,t值为8.19***,在5、9、10题(负效应题)上攻击型均分为2.87,非攻击型均分为2.35,t值为6.25女料。由此可以看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移情能力普遍较低,而且对学校、教师、家长、同学的惩罚不太担心,均分都在2分以上,而攻击型学生得分更高,说明当代青少年换位思考的能力较差,不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在对攻击行为的监管上,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所欠缺。从对攻击带来的正效应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攻击型学生认为该行为会在男同学中增加威信,在女同学中加深好感。

相关热词搜索:;

推荐访问:认知 论文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