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意见建议6篇

|

篇一:农村人居环境意见建议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主要表现为: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

  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

  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厂和污水处理厂,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集约高效。加强禽畜养殖从农户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处理禽畜粪便污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电、煤气、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秸秆、木、草等燃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良性循环。深

  入推进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果—畜—粮—沼”生态循环农业,严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五、发展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休闲采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县城郊区生态过渡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六、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应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关键。财政奖补源于人民群众期盼,着眼基层发展需要,体现民意导向,依靠群众力量,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群众热情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且建起农民民主决策、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好机制,破解了许多争议较多、难以推动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七、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体是农民,应在搞好村庄规划、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农民环保意识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突出抓好“空心村”改造、房屋质量标准、垃圾清运整治、现代生态农业、植树造林绿化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促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大工程中,增强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凝聚起全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实现全矿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发展,现对2022年安全工作作出如下安排:

  一、总体思路、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认真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守抓共管,守住安全红线”的总体要求,以“零”理念为引领,以体系为统领,以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通知》为重点,突出综合治理,把握关键环节,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制度建设、职工队伍建设,严细过程管控,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监督检查,严肃考核问责,筑牢安全防线,实现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发展。

  (二)奋斗目标。

  重、特大人身伤亡事故为“零”。

  爆炸事故为“零”。

  重、特大机电设备事故为“零”。

  火灾事故为“零:。

  职业病发生率为“零”。

  轻伤、微伤控制在3‰。

  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率为100%。

  隐患整改合格率100%。

  二、突出体系统领,构建长效机制

  (一)强化体系统领。优化顶层设计,从源头上把各项安全工作部署融入到体系及各要素建设之中,把各类安全检查纳入体系考核,真正用体系思考策划,统筹指导、考核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

  (二)落实齐抓共管。进一步完善体系各要素的推进目标、推进重点,按照“横到边,纵到底”的原则,将要素推进目标

  任务及要求分解到矿领导、部门、工段、班组,谁牵头、谁负责、谁落实、谁考核,确保各要素推进到底。

  (三)突出工作重点。按照“固化、深化、完善、融入、创新”的思路,对体系各子体系、各要素统筹规划、优化完善,明确重点、有序推进;

  (四)严格检查考核。坚持日常动态检查为主与季度检查相结合、信息化手段与现场检查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干部职工的安全奖罚挂钩。并把安全标准化体系作为目标考核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实行安全“一票否决”。

  三、强化综合治理。严防较大及以上事故

  (一)强化顶板综合治理。落实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顶板治理措施;强化采场的顶板管理,对空顶(场)要先打锚杆支护,实行快出快充的原则,严格控制暴露面积,做好敲帮问顶的工作,强制推行后退式打眼,使员工不在不稳定的空顶下作业。强化巷道的施工质量,严打弄虚作假行为,对不稳定的顶板和帮围岩要进行有效的挂网喷浆支护,确保安全生产。

  (二)加强通风系统管理。抓好通风系统改造优化、报废采区、巷道封闭、通风设施管理、主要通风巷道修复等工作,确保通风系统正规合理、稳定可靠;根据矿井通风系统实际,抓好采区,工作面的正常有序接替,避免采掘生产过于集中,确

  保同一采区同时作业采掘面符合规定。

  (三)加强防火、防尘和放炮管理。落实超前预防、综合治理的防火措施,加强炸药库,油库、物资仓库及井下电器设备、绞车房、配电室的管理,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严格粉尘属地管理,各中段及施工地段要做好洒水降尘工作,保持湿式作业,并做好个体防护,对不严格执行劳动保护制度的要严格处罚;严格执行“一炮三检”、“三人连锁”、“三警戒”、清底验炮等制度,杜绝放炮事故。

  (四)强化防治水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金属与非金属矿山防治水规定》健全“预测探查、综合治理、效果验证、安全评估”工作体系,对井下出水点要按规定,先探水后施工,建立完善的水文动态观测系统,完善防治水方案和队伍建设,为防治水工作提供保证。

  (五)严格机电管理。认真落实机电管理规定及机电技术规范,供电系统运行方式、供电线路、电器设备巡检维护及预防性检修试验必须执行公司和矿山有关规定;严格供电系统和各电器设备,漏电保护装置的管理;加强提升系统安全管理,提高日常检查和定期检修质量;特别是刹车系统、液压站、钢丝绳的检验和检测,做好维护保养。加强井下电器管理,井下电器必须纳入单位统一管理,严格实行“工作票”制度,严禁未经业务部门认定的电器设备、材料入井使用,确保井下电器“三

  大保护”齐全、灵敏、可靠,消灭电器失爆。

  (六)加强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和管理,根据国家要求各矿山要建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我们要严格按照要求对井下进行“六大系统‘的建设,首先对”“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系统、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使我矿山向数字化矿山迈进,提高安全监测监控能力,将事故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按照“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行有效”的总体要求,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维护,强化培训应用,并根据井下采掘系统变化情况及时补充建设完善,提高抵御各种事故和灾害的能力。

  (七)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以防范水、电、顶板、帮围岩、机械、火等事故风险为重点,编制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强化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及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备齐应急救援物资、器材,确保迅速有效开展应急救援行动。加强主要通道的建设,各中段之间要相互贯通,保证每个中段有第二个通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对避灾线路要天天巡查和维护,确保标识清楚、线路通畅。

  (八)加强重大安措工程、费用项目管理。重大安全投入项目,必须经过安全技术经济一体化论证,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列入计划的重大安措项目、技改项目及费用项目,必须按期完成,及时验收,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九)加强地面高危行业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民爆、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及消防等安全管理规定和行业标准,健全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地面高危行业安全管理档案,定期开展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服务;强化地面高危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测和评估与监控,超前防范;落实矿井安全管理主体责任;矿山业务部门落实专业职责,加强业务管理和指导。

  四、加强事故多发易发环节管理、消灭死亡事故

  (一)进一步加强特殊地段安全管理,对易冒顶塌方、片帮的地段(采场、巷道、斜井)要做到控防结合,严防死守,并要有记录在案,坚持“初撑力、初锚力第一”原则,建立健全顶、地压监测监控管理体系,强化制度落实;积极推广应用超前支护的新工艺,提高支护效果和安全保障水平。

  (二)严细特殊时期安全管理高度重视节假日、年初岁尾、重大活动及安全周期较长、领导班子调整、停产检修期间等特殊时期的安全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跟带班和值班制度,加强安全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监控。切实抓好冬季“三防”、夏季“三防”工作,全面落实应对各类极端天气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特殊季节安全生产。

  五、强化“三基”建设,筑牢安全根基

  (一)抓好工段、班组管理。加强工段长、班组长使用、管

  理、培

  训、考

  核

  和

  淘

  汰

  工

  作,着

  力

  提

  高

  工

  段

  长、班

  组

  长

  的综

  合

  素质、管理能力和安全责任心;完善工段长、班组长安全管理职责,严

  格落

  实

  工

  段

  长、班

  组

  长

  跟

  班、安

  全

  巡

  查、隐

  患

  排

  查

  整

  改

  等

  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推广先进矿矿山班组建设的管理模式,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水平,推进安全自主管理。

  (二)深化安全环境创建。把握安全环境内涵,树立大安全环境创建观。突出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执行国家、自治区安全质量标准化评级办法、基本要求和评分方法,严格按新标准开展达标创建,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应急救援、职业病防治、地面设施、综合自动化、可视化等纳入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制定完善创建目标及实施计划,完善创建机制,做到按规范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加强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突出过程控制和动态达标,加

  大

  动

  态

  检

  查

  分

  值

  权

  重,杜绝形式主义,提高内

  在

  质

  量。认

  真

  开

  展

  班

  组

  评

  估、优

  质

  工

  程

  创

  建、对

  标

  管

  理,提

  高

  创建水平,夯实安全基础。

  (三)坚持理念渗透、文化育人

  。强

  化

  “零

  ”理

  念

  的宣

  贯,破

  除“唯

  条

  件

  论

  ”、事

  故

  难

  免

  论”等

  观

  念,牢

  固

  树

  立“只

  有

  不

  到

  位

  的管

  理

  、没

  有

  抓

  不

  好

  的安

  全

  ”及“安

  全

  从

  我

  做

  起、实

  现

  零

  的目标

  ”等安全理念。认真学习贯彻“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自治区隐患排查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通知”,开展“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安全意识”专项行动,增强干部职工敬

  畏生命、守护安全的意识。固化班前会、集体升入井制度;加

  强

  安

  全

  警

  示

  教

  育、亲

  情

  教

  育;充

  分

  发

  挥

  家

  属

  、群

  众

  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

  (四)强化各类安全培训。健全完善单位主要领导总负责、班子成员“一

  岗

  双

  责

  ”的培

  训

  责

  任

  体

  系;严

  格

  落

  实“三

  项

  岗

  位”人员等国家强制培训计划和要求;公司内部各类安全培训必须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强化岗位安全知识、操作要领与技能、体系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知识学习;健全完善并不断刷

  新充

  实

  试

  题

  库,推

  行

  培、考

  相

  结

  合

  和

  层

  级

  抽

  考,以

  考

  促

  学,营

  造“乐

  学、乐训”氛围。

  (五)严细不安全行为。规

  范“三违”界定明确“三违”分类,完善“三违”申诉、仲裁、帮教等制度;严“三违”查处,重点查处干部违章指挥、严重违反规程和措施规定的行为,对特别严重“三违”人员一律解除劳动合同;强化“三违”成因分析,查找“三违”根源,注重对“三违”人员心理疏导,真正使干部职工不能“三违”、不敢“三违”、不愿“三违”,有效减少和控制“三违”。加强对各种隐患人以及零散作业人员管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防控,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六、严细过程控制,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一)加强领导干部下井跟带班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通知》的要求,矿山领导班子成

  员、工程师必须下井带班;矿领导带班必须在醒目位置公示;带班领导要认真履行带班职责,着力提高带班质量。各单位要制定完善工区及职能部门跟班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

  (二)严细作业现场安全确认。开工前跟班干部、工段、班组长、特殊工种岗位进行准入条件确认;班中跟班干部、班组长进行走动式管理、巡查,职工做好工序转换确认;班后班组长对现场进行班评估,促进现场的过程管控。积极推广先进企业岗位描述、安全确认做法,规范干部职工全过程安全确认。

  (三)加强可视化管理。矿井入口、矿仓、采场入口、主要运输巷道必须安装可视化系统,完善管理制度,明确使用责任,严格考核追查;成立矿山调度室对全矿安全生产进行统一调度指挥,安监办要对现场的实时监控、监视;把可视化管理与人员定位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对干部职工的约束力、震慑力,确保现场得到有效管控。

  七、推进科技进步和装备升级,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一)推进“六化”融合。坚持机械化、后运连续化、可视化、自动化、信息化、安全质量标准化相融合,按照“先进、集成、适用、经济”的原则,提升和加快数字化矿山的建设。达到“无人则安、人少则安”,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二)加强技术管理。健全技术管理体系、明确职责,规范技术管理流程;有严格方案设计、作业规程、技术措施编制、审

  批、贯彻、执行;完善各类技术方案、安全措施的逐级备案制,强化跟踪落实;严细技术分析、研究、论证,及时解决重大安全技术问题。

  (三)严格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使用管理。鼓励积极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必须经过安全技术经济一体化论证,并经评估、试用,经鉴定许可方可推广使用;严禁使用存在安全和质量缺陷的产品、技术和工艺。针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整改解决。

  八、强化安全监管检查指导,严格隐患排查整治

  (一)加强隐患排查治理。要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规范安全隐患的排查、记录、汇报、整改、验收考核、统计分析“六步”程序,完善岗位、班组、工段、专业科室、矿部“五级”隐患治理体系。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认真排查治理隐患,重点研究和解决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重复性隐患。要完善和用好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实行“隐患建账、分级管理、闭合运行、跟踪监督”的闭环管理。对查出的隐患要分级分类治理,按“五定五落实”要求整改落实。严格隐患责任追究。坚持“重患必停、重患必究”的原则,对重大隐患除严格按照,《自治区隐患排查条例》规定实施责任追究外,对搁置隐患、重复隐患、反弹隐患和隐瞒隐患,各级领导班子要专题研究,提出处理意见,进行责任追究;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对因隐患整改不及时、不彻底而造成事故的,除从重

  追究直接责任外,还要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严格不安全行为责任追究。凡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干部一律免职,工人一律解除劳动合同;凡因安全原因等被责令停产停工的,一律追溯上一级管理机构的连带责任。加大挂钩考核力度,对工段长和班组长实行末尾淘汰制,常态化开展防范较大以上事故专项检查,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理念,按照隐患排查“零盲区”、隐患治理“零搁置”的工作要求,严格执行三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自述旬报制度和三级安全程度评估评价制度,着力提高隐患排查的深度和问题整改的质量,切实做到隐患可知、可治、可防、可控。结合本矿实际,认真总结分析,吸纳先进经验,优化调整治理方案,确保治理方案和技术科学合理、安全可靠。

  九、推进全员安全素质提升工程

  深入贯彻《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树牢“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安全基础培训,做到先培训、后录用,先持证、后上岗。要严格落实各级一把手的培训责任,矿长、部门负责人、工段长要亲自抓培训,亲自登台授课,做到“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要加强岗位实操培训,以事故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员工辨识岗位安全风险,规范岗位操作。要加强安检工、爆破工等特殊工种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准入门槛,建立“逢进必考”和“退出淘汰”机制。继续组织各级各类人员开展应知应会业务考试,以考促学,学用相长,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

  十、推进班组建设强化工程

  从今年开始,在所有生产矿井全面推行“人人都是班组长”

  的班组管理模式。各工段要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推进措施。要深刻把握班组轮值管理体系的实质与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员工潜能,狠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班组安全管理。要将此项活动与“五型”班组创建、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等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班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操作标准和考核标准,提升班组管理水平。

  十一、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动态达标工程

  (一)狠抓彩花沟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和自治区金属矿山安全质量标准考核评级办法,继续推行“动态检查、动态达标”模式,改进检查方式,严格考核奖惩,加大动态检查的频次和力度,努力实现岗位达标、本质达标、动态达标。要制定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开展升级竞赛,推广亮点工程,力争2014年彩花沟矿新井生产矿井全部达到三级标准;

  (二)加强职业危害防治与管理。要严格执行职业卫生“三同时”规定,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依法制定年度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专项经费,完善职业危害应急救援预案和职业病的预防、保健措施。要加强职业危害作业场所、岗位、设施设备的日常巡查,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三)严格事故追查和问责。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及非伤亡

  事故的,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及时汇报,对迟报、瞒报现象要从严查处和问责。凡是因矿山安全基础整治项目推广落实不到位而发生事故的,一律上台阶处罚。各单位要进一步拓宽和畅通安全生产监督渠道,公开公示举报联系方式,完善有效举报奖励制度。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征程。面对安全生产的繁重任务与艰巨挑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始终坚守“红线意识”,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坚持不懈推进安全管理工作,狠抓重点,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为雪银金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吐鲁番雪银金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彩花沟含铜黄铁矿山

  二0一四年一月六日

  商砼车间检修计划

  为确保商砼车间生产顺利进行,能够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配额,保证设备的高效使用,我车间拟在本月计划实施设备的大型检修和维护。

  一、检修维护项目:⑴对商砼车间的两条HZS-180商砼生产线所有电机进行抽芯保养。

  ⑵将现有轴承的润滑油全部更换为0#锂基脂进行整体润滑。

  ⑶更换所有减速机中的齿轮油,确保冬季的生产。

  ⑷将对电机、减速机、空压机所用的V型皮带进行整体排查更换。

  ⑸其他项目在此次检修中去发现并予以完善。

  二、检修维护时间:在生产安全部批复计划后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

  三、检修所需材料及工具:一并报入采购计划交由采购部实施。

  四、技术支撑:因此次检修涉及的都为设备传动部位,结构较为精密,且工作范围广,我车间现有检修人员恐不足以完成此次检修项目,如在此项目中需要其他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帮助实施,请生产安全部做好人员协调工作。五、参与人员:原订商砼车间全体人员,但因性别及体质差异目前暂定人员如下:

  张文栋、黄选钢、赵恩红、陈同强、常开军、邓时元、金世美王启达、王道彬、何伟。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

  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厂和污水处理厂,对农

  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集约高效。加强禽畜养殖从农户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处理禽畜粪便污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电、煤气、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秸秆、木、草等燃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良性循环。深入推进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果—畜—粮—沼”生态循环农业,严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五、发展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休闲采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县城郊区生态过渡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六、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应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关键。财政奖补源于人民群众期盼,着眼基层发展需要,体现民意导向,依靠群众力量,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群众热情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且建起农民民主决策、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好机制,破解了许多争议较多、难以推动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

  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因地制宜,编制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明确乡村布局以及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在满足大多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土地整理、经济补偿、扶贫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村居住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倡导节约用地,鼓励公寓式住宅。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二、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县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资金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村庄人居环境现状,立足解决制约当前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分类确定整治重点,分步实施,在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重点解决饮水、修路、用电、防灾、生活能源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和问题,在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实施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提升宜居指数。按照“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为重点,以乡镇或中心村为单位建立垃圾填埋厂和污水处理厂,对农村生活污水、禽畜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逐步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倡导农村村庄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收集以村集体和群众筹资筹劳为主、政府补助的运转机制,积极推广畜禽养殖场沼气利用技术,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构建垃圾处理系统和完整的排污系统,增强垃圾处理能力,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现代集约高效。加强禽畜养殖从农户分散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转变,提升处理禽畜粪便污染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农村清洁卫生工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使用电、煤气、沼气等新型能源,减少秸秆、木、草等燃料的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良性循环。深入推进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果—畜—粮—沼”生态循环农业,严控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

  五、发展生态景区,积极拓展绿色空间。充分挖掘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本土特色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形成文化特色和生态农业为支撑的“农家乐”休闲采摘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造林绿化,加强县城郊区生态过渡带、重点乡村人口聚居地、公路沿线绿化建设,拓展绿地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六、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适当财政奖补,破解环境改善难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受益者是农民,主体也应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是关键。财政奖补源于人民群众期盼,着眼基层发展需要,体现民意导向,依靠群众力量,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群众热情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而且建起农民民主决策、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好机制,破解了许多争议较多、难以推动的问题,实现了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今后,深入推进财政奖补项目实施,要着重加强相关制度完善和政策性措施引导,积极探索财政奖补新机制,优先选择村班子团结、工作得力、村民需求迫切、愿望强烈、受益面广、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村内户外民生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综合示范带动效应的人居环境财政奖补精品工程,进一步放大财政奖补政策的惠民效应,发挥财政奖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

篇二:农村人居环境意见建议

  

  建议正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体现,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期盼。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存在项目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区域差距仍然明显、群众参与度仍然不高、保障机制仍然不尽完善等问题。因此,就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特提出如下建议:一、持续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突出全面推进一是积极整合资金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二是大力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多渠道融资;三是鼓励和利用好金融机构等社会支持力度,实现各类社会资金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域倾斜。二、持续制定完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机制,夯实制度基础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探索推进无害化卫生户厕管护机制,注重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利用。三、持续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利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水平,逐步改善垃圾乱倒、杂物乱堆等行为习惯。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宣传和

  舆论导向,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篇三:农村人居环境意见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问题及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解决当前农村社会问题、建立公平安全公正便利的美好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农村环境问题严重,环境污染与农村渔民的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

  首先,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环境污染也在加剧,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泄露到空气、水、土壤中,影响到农户及其家庭的健康。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在农村,绝大多数基础设施还处于发展阶段,甚至很多地方仍然没有任何设施。因此,农民的生活水平依然处于低水平,农业生产存在着很多问题。此外,林木被砍伐,绿色环境被损坏。目前,在许多地区森林的砍伐比较严重,其中一些乡村更是零绿化,农村气候变暖,土壤流失等问题也愈演愈烈。

  要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水土保持的投入,如通过植被来防止土壤流失,改善农田灌溉现状,以减少农作物的浇水次数,最大程度上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此外,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水平,降低农民的参与负担,以使农村民众享受更好的环境福祉。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朝向农村环境美好未来的重要步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是涉及到整个农村的重大问题,仅靠个人努力和政府的部分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参与和参与者的协同作用,为农村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篇四:农村人居环境意见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新时期,国家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极度重视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伴随着快速发展的经济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没有合理、配套的处置办法。在农村随处可见垃圾到处堆放的现象,并且除了生活垃圾,还增加了塑料袋、废电池等有毒有害垃圾,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垃圾在腐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渗漏液渗入地下,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降低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二是农村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村民滥砍滥伐、过度开垦、不注重对植被的保护,导致农村整体生活环境恶化,黄沙漫天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现代”农业生产

  手段的不当使用。农药、地膜、化肥等“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的不当使用,带来了农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更好的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做好农村基础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详细的政策方针。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形成严密、有序的工作体系。针对农村现有的环境问题制定明确、有效的工作方针,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差的问题。

  (二)加大财政投入。由政府主导建立农村渣滓回收站点、购置渣滓清运工具、安排工作人员定时定期对生产生活渣滓进行清理,引进先进的渣滓处理惩罚设备。

  (三)加大技术投入。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要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引进外来企业、扶持本地企业、加强大众办法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进而改善农村“空巢化”的现状,促使更多的农村本土居民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仅仅是开始,紧张的是留住人才。农村之所以留不住人才,关键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搭建产业平台美满人才安置机制,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大众服务和保障机制,让下乡人才无后顾之忧,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多献良言、办实事。

  (五)做实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环境立法,及时填补一些重要环境领域内的立法空白。建立健全高效的乡村环境管理体制,着力解决乡村环境执法薄弱、日常监管缺失等问题。

  (六)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差的问题,必须扭转村民的固有观念。要定期向村民宣传随意倾倒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正确的垃圾处理方法和保护植被的重要性。农村环境的治理,仅靠政府的推动是搞不好的,应积极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

篇五:农村人居环境意见建议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范文(三篇)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篇一

  近年来,国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把环境治理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近期,我镇组织专班,对农村环境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中发现,农村环境卫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需下大气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

  一、目前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垃圾越来越多,没有配套的处理处置办法。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垃圾还出现了毒害化的新趋势。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变质的剩菜剩饭、瓜皮菜叶、秸杆等生活类废品,现在又增加了塑料袋、废电池、农用膜、农药瓶、灯管、破衣烂鞋、生活污水、建筑垃圾等有毒有害垃圾混合体,特别是大量使用的塑料袋,随手乱丢,一旦刮风就会满天乱飞,五顔六色,一片狼籍。同时,由于农村养殖业的发展,批量产生的禽畜粪便以及宰

  杀后的废弃物无法消化,也成了有害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农村垃圾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污点”。

  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垃圾的处理方式采取直接露天集中堆放或简易填埋,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更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即时和潜在的危害。随意堆放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垃圾腐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渗漏液也污染了空气和地下水,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二、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虽然近年来我镇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农村环境卫生总体状况仍然形势严峻,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垃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1、现如今,农民群众越来越富,用于农业生产的农家肥料被化学肥料所代替。原先的垃圾多数是一些容易沤烂的生活垃圾,积攒一年的垃圾都会在春耕的时候运送到地里当肥料,现在种田都用化肥,很少有人使用农家肥,垃圾就越来越多。

  2、在农村,家家门前都有个垃圾堆或者一个露天化粪池,里面的垃圾成份复杂(包括:传统的厨房垃圾;金属、塑料、纸板等包装废弃物;建房、装修、旧村改造等产生的建筑垃圾;废旧电池、光盘等电子垃圾;农药瓶、医疗废弃

  物等),它们随意地堆放着,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容易滋生蚊蝇,特别是在雨季,污水到处乱流,上面漂浮着塑料袋、泡沫板甚至还有小动物的尸体等,臭气熏天,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还威胁着村民的身体健康。

  3、以前,农村做饭一般用灶,而现在大部分用电或液化汽,也有不少农户用上了沼气,所以许多桔杆和柴草都被闲置,这一堆那一垛,时间久了到处都是;还有就是化纤类的破衣烂鞋随意乱扔,到处是一片狼籍。

  4、畜禽养殖排出的粪便及农家厕所的随意排放,大部分污水挥发、渗透,直至形成沉积,加之衣物洗涤废水,如果不进行适当处理,势必对周边的水源、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成为畜禽疫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对农民生存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二)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导致各种传染病时有发生。

  农民群众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群体缺乏自我保健意识,沿袭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保留一些生活上的陈规陋习等,使不少农民群众易发生疟疾、皮肤病、肠炎等传染性疾病,特别是近期由于高温干燥、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因素造成大面积手足口病流行,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三)城镇建设加快,配套建设滞后。

  污水不能集中排放、净化处理;生活垃圾不能集中填埋、焚烧,环境治理措施滞后。

  三、建议及对策

  (一)规范新农村建设,创新农村垃圾处理处置模式。

  1、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工作。全面清除陈年垃圾,通过开展全面“大扫除”活动,采取评级措施,有效促进“清洁工程”的整体平衡推进。积极推行散居农户自建垃圾填埋坑,集中居住区域实行固定垃圾桶,逐步建立村庄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分区包干、定责定薪、联合考核”的长效保洁机制。雨、污水有序排放,雨水就近流入自然水体,污水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

  2、推进农村改厕。全面消除农村露天粪坑茅厕。根据农户无卫生厕所的具体情况,指导帮助农户建造能有效处理粪便的卫生厕所,通过改厕,力争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每个村都实现卫生室建设标准化。

  3、治理农村河道池塘水沟。全面治理农村河道和池塘水沟,做好池塘水沟清淤,清除水面有害漂浮物,恢复河道基本功能,使村域内水面得到较好保护,水质基本达标。

  4、提高村庄绿化水平。以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把村庄周围和农家庭院绿化紧密结合,扎实抓好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做到村旁、宅旁、水旁充分绿化。

  (二)制定工作措施,加大垃圾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

  垃圾处理长期被视为一项公益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随着垃圾产量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政府对垃圾处理的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只能满足垃圾的一般处理要求。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尚处于缺失状态,首先要建立起垃圾收集转运的管理队伍;其次,解决无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无垃圾清运工具、无处理垃圾专用场地等所有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铺垫,建议各级政府引起重视,加大此项工作经费的投入,同时对拾荒者进行必要的教育培

  训,扩大其回收的范围,旧灯管、灯泡等有害垃圾也让其以低价从农民手中收集,再由政府收购统一处理;最后由村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场,对垃圾进行填埋、堆肥或焚烧,要求每村每户对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进行分类,不可回收的全部运送到集中处理场进行处理。

  (三)提高城乡人民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做好农村环境卫生保护工作需要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普及环保知识,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广播、板报、标语的作用,让村民熟悉和掌握一些环境保护常识,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不同性质的污染物会给周围环境造成

  不同的危害以及常用的处理方法,并在日常工作中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人人参与环保活动,养成不随意丢弃垃圾的好习惯,共同把农村垃圾处理好。另一方面,可以在农村的中小学加强环境意识方面的教育,使易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成为农村家庭中的环保先行军,潜移默化地改变整个家庭的卫生习惯,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积极开展四害孶生地治理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大力开展除“四害”活动。除“四害”是爱国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卫生防病作出积极贡献。要巩固除“四害”成果,春秋两季统一开展城乡灭鼠、灭蟑螂活动。

  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实现中央提出的“村容整洁”要求,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涉及面广、动态性强、反复性大,这一问题始终是农村工作的一个难点,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提高对农村垃圾问题的认识,加大投入,同时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保意识,最终建起覆盖农村的良好环境管理体系。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篇二

  20xx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随后各省市县也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20xx—20xx年的整治,农村“脏、乱、差”面貌不断转变,农村环境面貌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广大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笔者通过在“三农”审计中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也发现了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各地发展情况及投入资金力度不一,有的已经达到“高级版”,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当地历史文化风貌融为一体,有的还是“初级版”,只是简单的整清楚、摆清楚。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抽查发现个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存在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投标、工程项目结算不及时、项目验收程序履行不到位、工程项目质量不符合要求等问题。

  (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未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抽查某县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8座,包括小型污水处理站、微动力处理设施和人工湿地等处理工艺,除2座在建外,36座已投入运行。由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主体大部分为村

  集体,长期稳定运营缺少持续的财力支持,投入运行的36座污水处理设施,有专人维护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仅3座。

  (四)农村公厕未按标准建设及日常管护不到位。通过现场抽查发现,部分农村公厕男女厕位比例未按标准建设、第三卫生间建设不规范、未安装地漏等问题。部分公厕内设施设备损坏未及时修理、公厕周边环境脏乱、管理制度牌标识缺失、公厕未正常开放使用、公厕日常保洁不到位等问题。

  (五)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不到位。部分村庄未按规划建设村卫生所,部分卫生所医生配备、产权、租赁方式、建筑面积等未达标,部分村卫生所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补助资金使用率低,医保定点覆盖不足,部分村卫生所未开通医保定点和未产生医保结算等问题。

  (六)农村供水站日常管理薄弱。当前农村饮水供水方式主要是通过乡镇水厂集中供水和村级水厂供水,乡镇水厂设备比较先进,管理维修维护比较正常,而村级水厂一般是由村委派人负责,消毒设备落后,靠人工操作,日常消毒净化管理薄弱,饮水安全检测工作不到位。

  (七)农民的参与度不高。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有的群众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有的认为这是面子上的事,为此不关心、不过问、不参与,缺乏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有效措施,群众主体意识亟待加强。

  二、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虽然通过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坚持不懈地抓好此项工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在整治过程中保护好村落格局,保留好农村原有特色风貌,让人记得住乡愁。并要关注落后及偏远农村的整治情况,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尽量缩小各地区农村的人居环境差距。

  (二)加强涉农项目监管力度。应建立完善涉农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加强项目建设程序管理,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规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标准、质量、验收审核等关键环节,确保每个涉农项目都能够按照规定执行程序。

  (三)加强已建成项目设施后期运营管护力度。应建立健全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公厕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后续运营管理措施和责任制,杜绝“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已建成的项目设施正常运行,发挥实效。

  (四)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工作。应积极推进完善乡村卫生所、医疗设备等医疗设施配置,加快乡村信息化建设,做好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等医疗优惠政策宣传,配齐乡村医生,加强对村医的基本技能培训指导,全力推动医保定点全覆盖,提升农村医疗管理保障服务水平。

  (五)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对村级饮水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监督指导和经费保障,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日常检测工作,扩大抽查检测覆盖面。建立健全长效运营机制,提高村级水厂的日常管理水平。加快集中供水发展步伐,逐步将分散的个体供水改至集中式供水,增强供水管理能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六)发挥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农民是受益的主体,也是参与的主体。应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己动手,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参与整治的良好局面。并发挥乡贤能人的作用,充分调动乡贤、大学生、企业家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支持参与家乡的建设发展。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篇三

  为了及时掌握新时期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以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早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近期,周口市调查队专门组织开展了一次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采用分层简单抽样的方法,抽取我市四个县两区8个乡镇单位、50个村级单位、120户农民以及80个乡村干部进行一次性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生产情况、生活状况、基础设施与环境、文教卫生及社会保障和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以及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望等共83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的生产状况:

  1、被调查对象200户农户,其中:从事种植业生产的158户,占79%;养殖业6户,占3%;林业6户,3%;运输及个体经营者30户,占15%。全部调查户的耕地面积1097亩,人口926,人均耕地1.17亩。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实现了50亩地一眼井,农田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达到95%和30%。种植业、养殖业农户绝大部分使用了良种生产,主要农作物使用了机械化收割,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经营方式为家庭为单位的自种自销,91%的村没有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2、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程度不高,调查显示:掌握无公害化和滴灌技术的农户仅占14%。掌握地膜覆盖技

  术的农户占48%,掌握病虫害疫害防治技术的占69.42%,配方施肥技术的为47%。69%的农户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

  ――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

  1、在被调查的200户农村居民中,2015年家庭总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为16%,8000-10000元的27户,占13.5%,10000元以上的141户,占70.5%。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种植业、养殖业,人均住房面积24.9平方米。农民住房主要是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分别占76%和20%,有线电视(地面卫星接收器)网络已经覆盖39.5%家庭。

  2、农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有89.5%的农户家中有彩色电视,有20.5%的家庭中有电冰箱,有68.5%的家庭中有洗衣机,有40.5%的农户家中有电话,有80.5%的农户家中有手机,6户农民家庭中有计算机,6户农民家庭中有小轿车,有44.5%的家庭中有摩托车,有28.9%的家庭中有电磁炉,但农民的生活条件还有待改善和提高,26.5%的家庭冬天取暖主要靠煤炉,3.5%和1%的家庭冬天取暖用电暖器和空调。有20%的农户饮用自来水,有86.5%的农户饮用井水,农民生活用主要燃料是柴草和煤炭,分别占48.5%和43%。但家庭使用太阳能和沼气的农户只占17%。没有洗澡条件的农户占80%,使用旱厕的农户占93.5%。对当前家庭生活状况基本满意的农户占64.5%,满意的占20.5%,表示不满意的家庭占14%。村里有生活超市的占43.5%,56.5%的村没有生活超市。

  ――被调查对象基础设施与环境状况

  1、近年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我们调查的农户所在的村中,75.5%的村通公路。出村道路主要是柏油路和砖渣路。70.5%是柏油路,水泥路只占8.5%。40.5%农民庭院被硬化。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占6%,农户与饲养畜禽不在一个院内的占47%,56%的河流和池塘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

  ――被调查对象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状况

  1、调查显示:80%的农户所在村没有文化活动站,农民获取信息和了解国家政策的渠道和途径是看电视、听广播、和别人交谈、看报纸,分别占96%、22.5%、14.5%和6.5%。96.5%的农户主要娱乐项目是看电视。

  2、87.5%的农户所在村有卫生所,持证上岗的合格医生占82.5%,82.5%的农户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生病后一般到个体诊所和乡村卫生所去看病,只有病情严重时才会去县市或外地就医。政府应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步伐显得十分重要。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关键是加大投入,降低农村医疗收费价格。

  3、在我们调查的行政村中88.5%的调查村没有养老院,有85%的调查者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因此,应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机制,逐渐消除广大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被调查对象所在村民主管理与社会治安状况

  1、村里重大决策决定主要由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支部书记决定,分别占38%、41%、17%。家庭重要事项做出决定时主要听取有文化人的意见、家族中老人的意见、听取村里能人的意见,分别占34%、48%、18%。在调查的行政村中占82.5%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

  2、在治安方面,对目前农村治安环境的看法,有11%人认为很好,28.5%人认为较好,41.5%的人认为一般,17.5%的人认为差。

  二、农民对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表示有强烈的愿望和期盼

  在调查的200名农户中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占71.5%,不了解的28.5%。非常关心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户占65%,无所谓的占17%。愿意为新农村建设愿意出资出工的农民占95.5%,另外,在调查的200名农户中农户对将来新农村建设有六方面的期盼:第一位的是农户期盼道路畅通、配套设施齐全、实现农业机械化,占第二位的是农户期盼住房宽敞、舒适、有电话、有自来水,占第三位的是农户期盼有医疗、养

  老保险,占第四位的是农户期盼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占第五位的是农户期盼社会风气良好、村内管理民主,占第六位的是农户期盼生活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家庭消费品齐全。

  三、农户对未来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担忧和对目前农村现状的不满意

  ――农户对未来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担忧依次是:

  一是担忧不尊重农民意愿,大搞形象工程。65%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项目,不能尊重农民意愿,不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搞形式主义,而使党的惠民政策落不到实处。

  二是担忧加重农民负担。58%的被调查者担心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增加农民负担。

  三是担忧刮一阵风,不了了之。58%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和以前有些工作一样走过场,做形象工程,不是实实在在干事情,轰轰烈烈开始,匆匆忙忙收场,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四是担忧不实事求是,搞"一刀切"。37.5%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不能因地制宜、突出各地的特色和优势,而搞"一刀切",收不到实际效果。

  五是担忧占用耕地。24%的人担心,新农村建设会搞大量工程,占用大量耕地,而使本来就不多的人均耕地再次减少,影响农民切身利益。

  六是担忧干部以权谋私。19.5%的群众担心村干部会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谋私利,而不是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使群众得不到应有的实惠。

  ――目前农户对农村现状五方面不满意的情况是:

  1是河水普遍污染、用电价格偏高。

  2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医药费太贵、药品、药价管理混乱,农村医务人员素质普遍较差,医疗水平低,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手续繁琐。

  3是村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偷盗、赌博、封建迷信现象时有发生,综合防范能力薄弱,管理不严教育不够。

  4是尽管92.5%的被调查农户所在村有小学,但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校舍硬件设施跟不上需要,受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童的辍学率比较高。

  5村务公开的内容流于形式、村务公开不真实、村务公开内容过于简单。

  四、建设新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了30年以来,农业以“承包”为主的分田到户,让亿万农民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吃饱了饭,初步实现了小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现代农业技

  术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差,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并且随着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受到了影响,而且还有一系列社会问题,譬如“空心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养老问题。

  (二)农民收入低,增收难,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逐步实施,农民收入也在逐年增加,生活逐渐富裕,但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土地产出率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价格剪刀差的影响,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还十分有限,大部分的收入是靠外出打工取得,但也不是人人、家家都有满意的收入,20xx年周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22元,如果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包括住房一次性投入、日常生产和生活消费支出、文化教育需求和社会保障支出等,还不能支撑正常消费。

  (三)农村基层组织执行力差,农村新农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打算

  在农村,部分基层组织成员,由于党性不强,政治责任感不强,文化水平不高,不作为和作不了为的干部大有人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有些甚至“懒、软、散”,对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不思考、不规划、不发展。比如目前农村农户的住宅建设,村容村貌的整体规划没有通盘考虑和长远

  打算,农户是各自为政,放任自流,农户新建的房不少,村容村貌村没有大的改观,宅基地大量扩张,还有浪费土地的现象。

  (四)农村社会问题多,解决问题任重而道远

  1、农民素质有待提高,按照现代农业新型农民的要求,目前农村、农民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主要是缺少劳动技能的培训,依靠传统的方式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务工也多半干些体力活,挣些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在这次调查中,我市外出仅有6%的农民接受过一些短暂培训。

  2、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看病难,吃药贵。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由于医疗费用过高,农民生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在农村还时有发生,目前,医疗卫生问题是农民生活的首要问题,与农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3、农村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富裕起来的农民十分渴望孩子获得较好的教育,国家为了普及中小学教育,目前农村里村村基本都有小学,每乡还有不少中学,但由于师资力量问题、学习环境问题、教师的责任心问题等造成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一个班几个人,一个学校几十个人的现象不在少数,农民一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甚至县城以外的地方接受教育,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调查显示:85%以上

  的村、镇小学,80%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生源状况不容乐观。45%左右的中小学生到县城以上学校学习。

  4、农村道路问题。近几年,国家加大农村道路建设,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大部分的农村修通了道路,为农村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起到桥梁作用,但由于质量差,道路通不了三.五年,又变成了“水泥”路,坑洼不平,并且村内道路无规划修复,遇到雨天就泥泞不堪,无法行走。

  5、农村农业信贷问题。部分农民想致富,但无资金的支持,贷款无信用、无担保,抵押手续繁琐,主要原因:一是银行、农村信用社担心农户没有偿还能力;二是缺乏担保、抵押的财产,而得不到贷款。三是贷款手续繁琐;四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它只能解决一些生产性小额贷款,大额的生产经营性贷款仍难以贷到,农民的贷款主要依赖民间贷款。

  6、农村环境问题。改革开放30年,农民生活有了保障,但环境问题毫无改观,农村旱厕和垃圾污染、加之畜牧业养殖污染、企业排污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村环保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状况每况愈下。

  7、农村坑塘利用问题。农村坑塘面积数量可观,目前利用的为数不多,建议政府部门借鉴耕地、林地、荒山承包的经验,只要政府给政策农村坑塘就能变废为宝,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新亮点。

  8、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仅靠现有的保障机制和救助制度还不能满足人口庞大的农村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和完善保障体系。

  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现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允许农民承包责任田,可以合理的进行流转,这就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农民可以出租和入股,这样农民可以在互惠互利和自愿结合的原则下,集中土地联合开支,规模经营,把大-片的土地联合起来,由村委组织或农民协会组织经营,或由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技能手承包经营,形成农庄(场)经济体,这样可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业种粮的积极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引进现代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或生态农业,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样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离开土地的农民可

  成为农庄(场)的股东,也可以参与农业的生产和管理,成为农业工人。也可以在外务工,经商办厂,也可以专业从事农业服务的经营,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生产技术方面的服务,也可以从事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储藏、保障、运输等服务。也可以专门从事信息方面的服务,从而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大流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增强政治责任感,加强基层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农业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富民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责无旁贷,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应有所作为,应该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有所打算、有所思考、有所规划,尤其是村容村貌的整体规划方面要有个整体布局,作长远打算,不能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无序建设。

  (三)加强引导,示范带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要加强对党的富民政策和新农村建设伟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加强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

  识,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适当的投入,建成一些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使农民真正体验到新农村建设的优越,得到真正的实惠,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使更多的农民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和更加向往,使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方针变成广大农民自觉自愿的行动,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

  (四)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民尽快脱离传统农业。以全民创业活动为契机,通过建立完善农民创业机制,以降低创业门槛,提供资金扶持,技术市场指导等可行措施,鼓励农民自办产业,可集中在食品加工、手工编制、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二是引导农民向乡镇企业转移。利用招商引资成果,引导村民从以种地为主的农民向以务工为主的工人转变,从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三是引导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转移,引导他们在城里安家、生活、创业、发展,使这部分农民从根本上脱离农村,减少农村人口基数。

  (五)新农村建设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浩大,任重道远。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全社会参与,易于形成合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宏观指导,有利于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减少风险,少走弯路,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农村,不能凭主观想向和满腔热情办事,而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要按照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分期计划,分步实施。既要注重经济指标,又不忽视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注意发展速度和规模,又不忽视质量和效益;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忽视农民的主体力量;既要体现现代精神风貌,又不破坏农村文化底蕴;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又要请专家论证;既要保证规划的科学化,又要保证实施规划的连续性,绝不能朝令夕改,人去事非。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市农村县区,经济状况有强弱之别,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展模式上要分类指导。比如,各县市开发区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城郊土地、人力等资源,开展以工促农的工业型新农村建设。同时,还可以发挥城郊区位优势,招商引资,服务城市,走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建设之路。在城镇村庄规划、建设上要分类指导,注意城镇村庄布局有利于节约资源、发展经济。新农村规划可以高标准、多功能,进行一步到位式建设,而县区比较落后的村庄则可能是改街、改水、改圈、改灶、改厕;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总之,一定要突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避免运动化,不搞“一刀切”,不搞人为的样板工程,更不搞所谓“达标验

  收”之类扰民浪费的评比活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3、以城带乡、社会参与。应发动组织市县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口支持帮扶农村。探索城市与农村、企事业与农村结对帮扶的途径,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引导农民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决裂,指导农村向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阔步前进。

篇六:农村人居环境意见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议(一)坚持规划引领,注重示范带动。要坚持科学规划,高质量开展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辐射带动全县各村开展整治工作,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

  (二)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工作统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大意义和迫切要求。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推进办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健全牵头部门抓总统筹、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的工作机制,形成部门协同作战的强大工作合力。

  (三)突出重点难点,集中全面整治。一是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要切实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要摸清全县农村黑臭水体底子,制定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并尽快实施。要重视养殖业污染问题,加快推进禁养区养殖场的退养,科学调控适养区养殖场的数量与规模,指导养殖场建设好粪污治理设施,确保全县每个养殖场排放达标。

  二是要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及处理全覆盖;

  针对居住比较分散的农村居住户,探索建设适合分散户用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三是要突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加强垃圾分类处理,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指导农户搞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加强村级公共区域卫生治理,特别是要搞好公路沿线清草除杂工作。要加强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选用身体健康、年龄合适、认真负责的农民担任保洁员。健全完善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点和中转站,购置足够的垃圾转运车辆。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垃圾“出口”问题,确保城乡生活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四是突出农村厕所治理。要加快厕所改造建设进度。要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在城镇污水管网可以延伸覆盖和实施污水集中处理的村,推广水冲式厕所,其他地区以化粪池、便池、冲洗设备等“两池一洗”为主要内容,建设卫生厕所。要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四)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基础保障。一是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要鼓励农民投工投劳,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提高县级财政保障力度,将村保洁员工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购置运行维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二是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整治资金拨付挂钩,以考核为抓手推动环境改善。对工作推进不力、整治效果不佳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约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管结合,逐步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积极探索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管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主体

  参与等方式,将农村垃圾清运等服务外包,走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

  (五)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环境保护的各类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逐步改变其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生活习惯。要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农民主体责任,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要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变化和好处,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

推荐访问: 农村人居环境意见建议 意见建议 人居环境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