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湖读后感

|idpi

读《瓦尔登湖》有感:守望那一片湖_读后感_模板

守望那一片湖

——读《瓦尔登湖》有感

七(4)班 寥予怀

他以神圣而深邃的目光去寻找,终于,他发现了。这是一片安静的小湖。

瓦尔登,一个年老的巫婆的名字,正如它一贯的神奇与静谧,这本书好像也不能引起多么大使人震惊的喧嚣,即使在许多年以后,它依旧沉淀在瓦尔登湖湖底,上面缠绕着千年黝绿的苔藓,或在水面上漾起极其微弱的层层涟漪。

孤独

“黄昏时分,屋主应该在他的院子里停留大约挤一条奶牛的时间,如果他愿意,可以再长一些,等待客人的到来,我常常履行这一好客的职责,等待的时间足够洗一群奶牛的奶了,但是并没有看到有人从市镇里来。”

他独自一人,将茅屋敞开,却只可迎风伫立,对月长叹。瓦尔登湖,纵是一个偏远而圣洁的地方,但湖里还是充满着孤独。清冷的黎明,湖上还漂浮着几根细小的栎树枝干,梭罗便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中了。我与他遥遥对望着,可我们中间却仿佛隔了遥远的年代。

我不明白,他为何要远离文明社会,到一个偏僻的小湖旁,独自徘徊,他可曾看到,另一边都市耀眼的灯光。恐怕他是经历了太多的繁华与幻灭,看透了世事之无穷,人生之有限,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吧。也许他正需要如此简单质朴的生活,看月明星淡,夕阳起落。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执意要去追寻一个遥远而不可窥探的世界,让他的思想终日漂泊在湖中,使他的宁静不受外界干扰。或许,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那丰盈而充实的生活,所以他以潇洒的背影去面对现实,沉入到安静的生活里。

法国作家辛涅科尔说:“是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
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梭罗深知自己需要怎样的生活,他排斥了牵绊他的杂乱事物,孤独地傲立在人生的顶峰,以怜悯而充满爱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世界。因为他孤独,所以他能看到湖岸陡峭山坡上窄窄的小路,五月阳光下的栎树、山核桃树;
看到树懒在小树丛中笨拙的身影,猫头鹰的那双凄厉而智慧的眼睛。不仅如此,更因为梭罗对瓦尔登湖一种宛若神明的爱,才使他笔下的世界如此丰富博大。周国平说:“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无爱的心灵是无法享受到孤独的。

对抗

“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极其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我震撼了。原来他在湖畔生活,盖木屋,读书,捕鱼,提倡节俭的理念,不仅仅是独善其身,更是以自己的行动去对抗现实中无所不在的物质与狂躁。这位智者已经认识到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闯进人们的生活,带来经济飞速发展,也任性地破坏自然。许多年后,当瓦尔登湖受到巨大的污染与折磨之后,早已没有当年庄严的模样,梭罗几乎要惊呼:“瓦尔登,是你吗?”他甚至怀疑自己没有天天与它相伴,他痛斥自己没能保护好他的湖。“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他在谴责和呼吁,他不忍心看着他的精神所属的地方慢慢地从眼前消失,所以他用自己的简朴生活告诫人们不可弄巧成拙。

我们的生活忙碌不定,生活节奏之快,已使人无暇回忆往昔的美好,或在公交站,匆匆一瞥时看见初春街头的早梅。“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偶遇美景,却无法多去驻足停留一会儿,这是何等的无奈和惋惜!现代社会,人们既然不会携书一束,与琴僮棋友到某个隐蔽的湖边,在山中建一处竹篱茅舍,那又何必跟随着人群匆匆而过呢?

“然而,和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起了涟漪而没有波浪。”当我们真正静下来与自己独处的时候,与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刻而微妙的谈话,在现代生活的繁忙枯燥中寻觅到足够的时间来面对自己,我们终于快乐了,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陪伴着我们,与我们分享一些不期而遇的欣喜,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寂寞了。

黎明

残月渐渐潜入天际,啊,破晓的黎明时分!

黎明,这是一天似至未至的时候,“它象征着人人皆有的全然朦胧的,未能满足的欲念”,而这种欲念,仿佛清晨空气中漂浮的微尘,等到黎明渐渐成熟,它们也凝聚在雾气之中时,人们开始清醒,正如梭罗所说的一般,我们是被自己的创造力唤醒,是被自己新获得的内心的力量和强烈愿望唤醒的,并且还伴随着抑扬的仙乐和弥漫在空气中的沁香。人们愉快地回忆起昨日或者梦中所见的事,向初升的太阳微笑,到外面的小路上散步。真的,“清晨带来了英雄时代”。读到这里,我不禁爱上了梭罗的黎明。

失去了黎明,就等于失去了整个人生,这个是对黎明的一种宣告和挑战,如果一个人,他已经没有勇气去享受一个美好的清晨,失去了他本该拥有的战胜的希望,那么,每一个清晨就不应该属于他。

古人喜爱黄昏时啸啸马嘶和古寺的暮钟,梭罗也眷恋着他的黎明,他的清晨时光。清晨不似黄昏时的那种浓郁的悲凉,“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的冷落萧条,它有着心生萌动的欲望和生机。它虽然清冷,却总是轻盈,仿佛少年时刚刚接触人生的无限新奇。似懂非懂的时候,则更需要清晨的安慰与指引。久经沙场老兵的沉郁哀歌,或是暮年诗赋的悲凉,怎能抵过清晨的曙光!这是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日子。梭罗在瓦尔登湖最流连的时光里,告诉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尊崇,告诉我们需要创造和新生,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所以,即使这本静静的书,还是能永久地深入内心,穿越时空距离,引起无数人的精神共鸣。诗人海子说:”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结束语

那一处湖畔,他自耕自食,长达两年之久。

那一处湖畔,他与野兽为邻,遵循着野性的法则。

那一处湖畔,他与他的思想矗立着,看夕阳西下,繁华起落。

“但是,这就是明天,那个仅靠时间的流逝永远不会破晓的明天。对于我们,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光就是黑暗。只有我们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会有更多的黎明!”呼唤着我们的正是对自身时刻的反省和对人类行为的审视。

有一天,我看见那自然风景中最有表情的姿容,周围的湖水低吟道:“瓦尔登湖,瓦尔登湖。”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用了连天的时间读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记下的感受,又担心记下的东西过于肤浅,然而怕又没有耐心,更多是怕没有时间继续读完第二遍,所以索性还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种种感受写落纸上。可能是习惯使然吧。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的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对人物的刻画上,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震撼力,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失之偏颇,它更多的给我了心理上的震撼。这震撼很强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强烈。

爱情、友情和性交织在一起,融洽、冲突、此起彼伏。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无所畏惧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触和近于病态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进死亡,又把死亡拖进活的部分,终于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在文章开始处的伏笔更有意思,直子讲的那草皮掩过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会小心翼翼的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潜意识的怕,所以终于掉进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爱,走的太近,付出的太全部,就可能变成相互的伤害。这些与性无关。玲子拥有的仅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从爱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美好的生活,这区别于一般,显得很不容易。

谈及作品中悲剧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虽然通往悲剧的路途,一个激腾一个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对性和爱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又不可能,终于导致悲剧。而绿子则很幸运的拥有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总的看来,这是一本区别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实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书。现在是一定不能完全体会作者思想的,因为年轻,或许,再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炼励,重读到这本书,我会有更澎湃的感受。篇1:货币读后感

货币,它的生命是五千多年,而地球的生命是45.6亿年,人类的生命是250多万年,它陪伴人类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在人类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重要。其实,对人们来说,货币是陌生的也是熟悉的。

《货币》这部大型纪录片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的,共十集,为我们展示了货币的发源,崛起,本质以及如今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我了解到货币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及与货币有关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和不断更替的世界货币体系,并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货币秩序、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思考。我本以为货币只是一种流通手段,交换手段和价值尺度,它的出现到发展强大只是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现在才知道货币更多的是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但是有时候受到交换物品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来替代。于是就这样最原始的货币就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数量稀少的金、银和铜逐渐成为主要的金属货币。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而最早的纸币出现在我国宋代时期,被称做 交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使用程度不断加大,货币逐渐资本化,并产生出了各种金融产品,商业银行逐渐出现。最有名的早期银行家族就是罗斯才尔德家族。

说到黄金,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也是人类使用范围最广、历史最长的货币。它被人们赋予了永恒价值和绝对财富的地位。从整个世界来看,世界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美国、非洲、远东地区,传统上来说,硬币主要都是用金银来铸造的,之所以用金和银是因为他们是价值很高的贵金属,人们必须要找到一种价值很高的东西作为共同流通的方式。而金和银的价值很高,而且便于携带,数量较少且稳定,在各国中都很受欢迎。开启了其货币化的道路。牛顿为英国铸币厂厂长的时候,其负责铸造金和银两种货币,在决定金和银两种货币的价格的时候,他犯了一个错误,他把金的价格定和很多,而银的价格却过低,这样导致了很多人到铸币厂去购买白银然后卖往国外,然后再把黄金卖给铸币厂,随着这一现象的持续发生,英国失去了很大一部分金属银储备,面对白银流失已经不可逆转的局面,于是牛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提出不如彻底放弃白银铸币,让黄金成为唯一货币标准,于是诞生了世界货币史上重要的金本位制。英国的强大也带动了世界货币体制向它靠拢。金本位制度将黄金推向货币之王的宝座。而如今黄金储蓄量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

政府筹资的三种手段,税收,发行货币和国债,逐步升级,相互制约。现代政府的税收受到人民的监督,不能无限制征收;
发行货币过量会影响通货膨胀;
超出国力的国债的发行,会提升债务违约危机的可能性,导致国家信用缺失。三种方式需要相互协调。

看完《货币》这部大型记录片后,我也懂得了一些经济学知识,明白了货币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对社会经济的推动。我们要利用好货币,让它为我们带来更多好处,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篇2:货币读后感

货币战争,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是一国货币与别国货币之间的博弈,其影响一国的经济命脉。金融战争的隐蔽性和无战例借鉴,无实战演练的残酷性比军事攻击影响更大。军事攻击最多摧毁建筑设施,不可能对经济命脉造成彻底损伤。货币战争对全球是个巨大的挑战,一旦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遭到金融战打击,会迅速造成国内局势动荡由“外患”引“内乱”。美联储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势必会引发一场货币战争,造成全球通货膨胀,这场战争已经开始。

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发行英镑,推动英国的发展。借助工业革命的推动,十八世纪英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最强的大国。在当时常规战争中,通过钱来打败自己的对手,成为世界的霸主,也是日不落帝国的由来。在不断战争中,英国需要大量的进口,不过它还是推行以老牌工业革命为发展基础,然而美国却在战争中成长,凭借成长优势在很多领域超过英国,其经济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进而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帮助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通过向交战国提供资金支持和战后重建,美国在金融体系中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美元由弱到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远超于英国,但美国在1929年金融危机中经济陷入大萧条,使得美元国际化进程出现大倒退。1985年,日本贸易总额高达3052亿美元,日元不断升值,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也达到8?,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日本正式推动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挑战美元霸权,但日元推行国际化并不成功,日本经济失去了十年,原因不是日元升值,关键在于日本国内货币政策连续失误,不断降低利率,造成外资流出日本,资产泡沫化,股市、房市猛涨,出现金融泡沫放纵资产泡沫局势。在日元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其国内经济停滞,无创业精神,相对的美国经济却在蒸蒸日上,发展IT产业和互联网等,实行产业转型。最终日本经济跟不上美国发展的步伐,导致日元国际化失败。

中国正在日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全世界都把目光对准中国。当今社会,人民币不断升值,外资不断流入中国,正如八十年代的日本,金融领域发展迅速。中国新一代的战略思想家们,必须具有宽广的全球视角和深远的历史纵深感,才能形成长远和实际的国家战略。中国现在正面临不断升值的人民币,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建立一个“蓄水池”,把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引进股市,防止金融泡沫化。未来的货币格局,人民币要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货币需要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政策占很大优势,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也不断上升,但中国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应该不断改进军事能力和文化传播领域方面。中国应吸取日元推行国际化失败的教训,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人民币稳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需要更多的智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篇3:货币读后感

与一些专家认为中日钓鱼岛之争背后是货币战争阴谋不同,世界各地的银行家们并没有这种想法,他们认为人民币10年内还难以打破美元的优势地位,因此不会爆发货币战争。

在日前举行的全球银行金融电信组织Sibos年会上,来自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BBH)的全球货币战略领导人Marc Chandler指出,虽然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日本位列全球第二的许多年间,日元作为外汇的储备率只有5%左右,最高点也没有超过10%。

BBH成立于1818年,最早是为国际原材料贸易提供银行服务,其英镑汇率在19世纪末被纽约证券交易所作为官方汇率。目前,BBH主要从事全球托管、投资管理、公司财务、商业银行、外汇及经纪业务,该行70%的托管资产是跨国资产。

“实际上,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推动日元国际化,但美元的优势并不容易打破。”日本银行亚洲货币合作中心负责人Atsushi Takeuchi说。

但劳埃德银行集团批发银行和市场部首席经济学家Trevor Williams认为,日元的根本问题在于日本不愿意它成为通用货币。“日本零售业、农业等领域一直是比较保守的,在促进直接投资方面有很多问题,而美国是比较自由的,是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的,这种状况造成资本无法流入日本。”

劳埃德银行是英国四大私营银行之一,于1765年建立,1889年改为现名,控制的银行主要有伦敦蒙特利尔银行、劳埃德欧洲银行、新西兰国民银行等。与石油、钢铁、飞机、航运界关系密切,在国际上设有多家分支机构。货币战争5读后感货币战争读后感800字

信仰的力量

——读《长征》有感

张朝宪

现代人们常说,物质上的匮乏并不可怕,精神上的空虚尤为致命。从某种程度上讲,物质解决人的温饱问题、住行需要,而信仰解决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问题。哲学里也是这样描述的,思想意识对一个人的行动是具有指导作用的。时至今日 ,长征精神依旧如一个谜一样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到底是怎样一种精神,怎样一种信仰竟超越了物质需求,超越了生死,硬是让血肉之躯得以在缺衣少粮之下战敌人、斗严寒、抗冰雪,最终走完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

许多年后,重拾起那段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似乎最规避不了要谈及的就是长征。毛主席也曾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的。”今天重温那段岁月,于我们而言,虽少了一些切身的体会与感受,但不得不惊叹他的伟大与献身。

长征途中,我党我军何以能摆脱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何以能爬雪山、过草地,开创历史上的雄伟壮举,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似乎现在一切词语去形容那段征途岁月都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们依旧可以从金一南将军著作《苦难辉煌》这本书想象得到,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飞机大炮一路左跟右随,一路硝烟,一路战火,数不尽的狭道天险,道不尽的高山险阻。有一点你将很难忘怀,就是长征所展示的不死精神足以照射千秋万代。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信仰所焕发出的磅礴力量。

现代汉语把”信仰”解释为”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信奉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红军的信仰不是一种物质给予,解决不了吃喝穿问题,但它却能作为一种精神需求不断的鼓励着人奋勇前行,是一种精神给养。这一信仰作为一种精神追求远远超越了物质需求,作为一种催人奋进的信仰已经根植于当时每一个红军人的心中。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信仰,竟能产生如此大的威力,我们是不难找到真相的。红军是百姓的队伍,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所以,这种”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就成了无数人的信仰,成了当时占中国人口大多数即劳苦大众的信仰,一旦汇聚一起,足以凝聚成一股摧枯拉朽的磅礴力量,而这一种力量超越了生死,成了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国民党的武器装备无论多么精良,也抵不住这一股由信念汇聚而成的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习主席也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精神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如何丰富,我认为就是在无数次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探索历史经验宝藏和丰富时代文化过程中获得。

信仰的缺失是最可怕的缺失,信仰的动摇是最可怕的动摇,作为武警国防生的我们就必须要根植一种信仰——”听党话,跟党走”,树牢携笔从戎、献身国防的思想基础,打牢过硬的军政素质基础,为建设现代化武警、有效履行职责使命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

小编寄语

1、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柳青

2、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方志敏

3、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泰戈尔

一片痴心在雪湖

——重读《湖心亭看雪》

山东鱼台县教研室 李明哲

【按:南洋老师认为张岱之于金陵客是“‘痴’’对知己”(《痴的情 戏的境——谈情境美》《中学语文教学》2013-09)。笔者不大认同。】

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而全文不过百许字,信手白描,余味无穷,颇有诸多可玩味之处:如,疑惑处、点睛处、空白处、奥妙处„„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①

“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1644年,明亡。张岱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湖心亭看雪》一文就收在该书。国破家亡在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抚今追昔,回忆当年的西湖风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沧桑之感。“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作者有着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余住西湖。”张岱曾长期寓居杭州,对西湖情有独钟。张岱的“西湖情结”剪不断,理还乱。正如张岱在《西湖梦寻·自序》中所说:“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张岱笔下的西湖,有一种浓重的悲怆与寂寥,“西湖之于张岱,也已超越了风景这一单纯的意象,而成为斯人留之守之,寻之忆之的精神家园”②。

开头一句看似闲笔,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湖心亭看雪的旧事。缅怀往昔风月,追忆前尘影事,冷静叙述的表象之下,掩盖不住内心里对乡园不复旧河山的哀痛。

再看后两句。痴行“独往”,张岱的行为大异于常人。别人在桃红柳绿的时候游玩,张岱却在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出行;
别人白天游玩,张岱偏偏在人鸟声俱绝万籁无声的更定时分赏湖;
别人烧炉煮酒、呼朋引伴而来,张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明明有舟子相随,为什么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第一,因为舟子去湖心亭不是去看雪的,他只是送作者去看雪,两者无共同语言。所以,作者并没有把舟子当作可以与他并列的人。第二,张岱看雪,为己之“痴”而来,一片“痴”心在雪湖。他眼中无人,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看雪,所以才视舟子而不见。第三,连有的读书人对西湖的识见都不能入张岱之耳目,更何况是区区一个舟子呢?自然是不屑一提,实有似无的。第四,“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就情感而言,“独”是指张岱内心很孤独,而不是独自一个人的意思。是说除了我张岱之外,没有有心看雪的人或者说没有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

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入眼界的是怎样一派景观呢?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至纯。至静。浩大。朦胧。这是作者心灵的皈依。这是保存在作者心中二十多年前的湖山夜雪图。明代的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余谈》中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而张岱,就是一位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

1

作者和舟子就在船上,怎么却说“舟中人两三粒”呢?作者实则以意观景,并非以眼所见。这幅图景其实是作者心中的图景。作者先是站在天地无“我”的角度,极目上下一览恢弘壮阔的全景,然后以我的视野来看远处的长堤和湖心亭,又寄眼身外以天地的视野来看舟看舟中的人。张岱是用情感同西湖交流的,张岱的西湖从肺腑流出。这是孤独者与天地自然的感通,这是从作者心里出来的大自然。

虚字不虚。第一句,迭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了起来,动了起来,营造了天地苍茫的万千气象,长卷巨幅,鲜活逼真。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破坏了天地相融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整体画面,表现不出磅礴浩渺气势的宏阔。这两句,一连用了四个“与”字,语气更连贯顺畅,有一种音韵之美。如果去掉,则显得语气颇为突兀,文气断裂,衔接生硬。而且,原句那种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进苍茫天地的味道也就没有了。“惟”“而已”,意在言外。物啊,人啊,在苍茫天地间,它们都似有似无,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我们似乎感受到生命的虚无与孤独,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无奈和无助。

实字不实。若写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则景物过于清晰,不符合“更定”时分“雾凇沆砀”西湖夜雪如梦如幻苍茫迷朦的情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极写其小。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凸显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上下一白”,则极写其大。这个“一”字与后句话中的几个“一”字用法不同,这个“一”字使人感到是大雪使世界为一色,有动感(使动用法)。“长堤一痕”,“堤”如“一”字,轻轻地卧在西湖的雪岸上„„这,多么像是一幅水墨写意画啊!极目远眺,天与云与山与水,湖与堤与亭与舟,共同构成了一幅空灵淡雅寂静幽深的山水画卷。

这段写景笔具化工,有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历来为人称道。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白描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南洋老师认为,张岱之于金陵客是“‘痴’对知己”③。笔者不大认同。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们的“痴”“似”也不“似”?回看开头:张岱当年为什么偏偏选择在“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呢?想必他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他不想被俗人扰了雅兴,他想“独”品一湖雪。可是,“到亭上”,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呢?

2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铺毡”,有备而来,“正沸”,早就来了。金陵客约了朋友,烧炉煮酒,把个湖心亭搞得热气腾腾的。或许张岱在还没有到湖心亭之前,心中早就有一幅愿景了。但事与愿违,这一幕,大煞风景,张岱苦心经营看雪的氛围被破坏了。张岱为梦中西湖而来,得之不果,思之愈浓。“见余”,而不写“余见”,大约是暗含着“余不想见”的意思吧?借用张岱《西湖梦寻·自序》中的话:“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如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安全无恙也。”

张岱见金陵客,是否也如金陵客“见余”那般“大喜”?一个“有”字彰显出了作者掩饰不住的惊奇之情。本以为“湖中人鸟声俱绝”,不想,到亭上却听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主人口吻似的感叹。这多少会让张岱在不期而遇金陵客的惊奇之余产生一点点失落感。作者不发一语,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并非“背面敷粉”。作者无语,实则不想说,也无惊喜可言。

“拉余同饮”,却之不恭。不过,这会令张岱感觉多少有些不适。“拉”(而不是“邀”),并不是很情愿,只是碍于情面才应付陪饮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盛情难却,勉力(如果把“强饮”解释为“痛饮”,与全文的基调不符。在古汉语中,“强”就有“勉强”这个义项)而为;
“而别”,喝完就走,匆匆而别。看来张岱兴致并不佳,似有些敷衍之意。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个道别惜墨如金,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问其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如铺陈开来,该是问其姓氏,答曰某某;
问其籍贯,答曰金陵。作者用笔如此省俭,也似隐含敷衍之意。可能饮酒期间仅仅只是礼节性的相互问候了基本情况,饮完即告辞,显然作者没有把对方引为“知己”。

从“而别”的“而”,以及“及下船”的“及”两个虚字,也可以看出张岱好像已经有些不耐烦的意味了。本来,张岱并不想和别人一起分享西湖,如果他要和别人一起来看雪,他就不会“独”往湖心亭了。张岱和金陵客之间的交往,在语言和行动上都是不对称的,并不和谐。他的兴致无论如何是高不起来的。张岱也许根本就没有欢欣愉悦之意,或许还有些扫兴和懊恼吧?自己本来想一个人静静地欣赏西湖夜雪,不想却被人扰了雅兴。若无此三人,张岱应该会在湖心亭耽得更久吧?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意蕴深长,耐人寻味。舟子把作者与金陵客相提并论,作者不置可否,还是不屑一顾呢?作者没有明确表态,但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明显感觉出作者的情绪的。张岱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舟子所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见到金陵客舟子心里又会怎么想呢?惊异,感慨,但更有人早就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痴”了。作者用“喃喃”二字形容,有点鄙笑舟子的心态;
明明白白记下他的话,是不以为然啊,似乎是说你舟子不懂我啊。“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张岱《陶庵梦忆·自序》)。斯人“独”“痴”!这岂是舟子之辈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到的呢?“喃喃”这句话,把作者和舟子情感上的隔膜、心灵上的距离,把作者孤高清傲的性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 写金陵客,寥寥几笔,神韵毕肖:洒脱快乐、旷达豪放、胸襟开阔、心情开朗、无拘无碍、热情爽朗、坦荡真诚„„如此看来金陵客是那种很容易与人沟通的人。而张岱却“强饮三大白而别”,不吝情去留。难道张岱是一个孤僻的人吗?他在《自为墓志铭》就说过:“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又怎会是孤僻之人?金陵客不配成为他的知己深交吗?形似神异,貌合神离罢了。张岱骨子里和金陵客根本就是不同性格气质的人。只可与雅者言,难以为俗人道也。正如张岱在《陶庵梦忆·西湖七月半》中所讽刺的一种看月者,“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在张岱看来,金陵客也是如此:看雪而人不见其看雪之态,亦不作意看雪。只不过是找个清净的地方喝酒而已,并不是真正在欣赏雪湖。“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痴情独斯人而已。正是:“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元好问《迈坡塘·雁丘词》)

有人不了解张岱深邃的情感世界,竟拿张岱《陶庵梦忆·张东谷好酒》中“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之片语只辞,来佐证张岱巧遇金陵客“强饮三大白”是酒逢“知己”。当真是“字字板实,一去千里”(《张东谷好酒》)了。过于较真,过于着实,去考证什么“酒量”,就将有生命灵动的文本给读死了。从写作技法上来说,作者的笔触并不在“酒”上,作者只是借金陵客来彰显“相公痴”,这个“痴”,才是他着力要表现的。甚至是否真有两个金陵客,张岱是否遇到这么两个人,张岱是否真有此一游,这是根本就不需要关心的问题。作者“借人”而写意,意在衬托:以金陵客的“似”痴,衬托自己的“固”痴;
以金陵客的“形”痴,衬托自己的“意”痴。若像有些论者所说,张岱巧遇金陵客有幸逢知己之乐,实在没有足够的理由。

周作人先生在《〈陶庵梦忆〉序》中说:“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所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如此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如果错把《湖心亭看雪》当作一篇山水游记来欣赏,而不去触摸作者张岱这个痴人之痴心,则是误读。“痴”,一般世俗上的意义,并非一个褒义词。而结尾借舟子之口点出的这个“痴”字,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在作者看来,“痴”是执著专注、如痴如醉、浑然忘我的境界。“痴”,似贬实褒,乃一篇之魂,一篇之骨。张岱一片痴心在雪湖,“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

关于版本及标点,附带一说。

人教版教科书不同的版本文字有出入:2001年12月第1版是“余拿一小船”;
2007年3月第2版是“余挐一小舟”。“拿”是“拏”的俗字,“拏”与“挐”同,后作“拿”。“舟”与“船”,自然还是“舟”好。

第一,后文“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用的就是“舟”,作者在前文怎么会用”船”呢?至于结尾处的“下船”,只是习惯说法而已,通常没有“下舟”之说。第二,张岱看雪应是孤寂之至,率性而为。“舟”小巧玲珑,更给人一种轻松洒脱、自然随意的感觉,正可以衬托作者经历了繁华重归于宁静雪夜泛舟西湖平淡的心境。而不管“小船”有多小,在这个语境中,

4 “船”给人一种庞大、笨重、热闹的感觉,多么别扭啊,语音上就没有美感。第三,“舟”,这个字眼在中国文学中有独特的内涵,它给人的感觉有点风雨飘摇的味道,和作者当时的孤独寂寞正相称。这里“舟”的意象更多融入作者的漂泊之感,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和孤独。而“船”根本就没有意象的地位。

文言文原是没有标点的。编者在“湖心亭一点”和“与余舟一芥”之间,所加的顿号是不合适的。因为这里的“与”字其实已经起到了顿号的作用,不宜再重复使用顿号。“惟„„而已”一句的标点,二顿、三逗、顿逗顿,皆可。唯三顿欠妥。

注释:

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下同。

②刘桂兰《精神家园的梦忆与梦寻——解读张岱小品文的“西湖情结”》,《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③南洋《痴的情 戏的境——谈情境美》,《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9期。

以上是原文

发表版见《语文学习》的博客“杂志选登”

一片树叶读后感三篇

篇1:一片树叶读后感

《一片树叶》写的是小黄牛在家门口种了一棵桃树,为了保护小桃树,它在小树的旁边立了一块“请爱护小树”的木牌。小桃树太美了,小兔子、小猴子......每个人路过都很喜欢它,他们都想摘些树叶回去,他们看看木牌想:“为了保护它,我只摘一片树叶,就一片。”,就这样每个路过的人都摘下一片树叶,一天过去小桃树就变得光秃秃的了。

美好的事物大家都喜欢,但需要大家一起去保护它,否则它很快就会不存在了。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报纸上曾经刊登过这样的消息,园林部门白天在路边布置好一些美丽的盆栽,夜晚就有人偷偷地把盆栽拿走回家自己欣赏,路边只剩下空空的盆栽架在那无奈地看着过往的行人。为了维护我们的环境,使我们的家乡变成花香树绿的大花园,让我们一起爱护身边美好的事物吧。

篇2:活着的快乐——读《一片树叶》有感

只要活得有价值,活着就快乐,不是吗?

我地一株小小的草,看红润的太阳羞涩地将脸庞悄悄藏入地平线,听快乐的黄莺休息时的喃喃自语,感受春暖花开的万种风情。不因寂寞而选择逃避,加为我拥有一片绿的世界,因为我活着,所以我快乐。

我是树上一片小小的绿叶,在天地间品味着万种风情。虽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千姿百态;
没有玫瑰的艳丽妖娆,娇艳欲滴。不因平凡而选择逃避,因为我拥有青春的美好,因为我活着,所以我快乐。

我是一条自由的鱼,不向往大海捞针的宽阔和深沉,不羡慕大河的源远流长,只向往柔和平静的小溪,向往河底美丽的鹅卵石一片树叶读后感一片树叶读后感。不因狭小而选择逃避,因为我拥有可贵的生命,因为我活着,所以我快乐。

我是大自然中一颗小小的生命,虽然微小,但我却拥有一颗博大的心。我用我的心可以感受到大海的宽广与广阔,可以感受到高山的雄伟与瑰丽,可以感受到天空的美丽与深远。

我不是完美的,但我有自己的位置,有我存在的价值。

我活着,我快乐。

篇3:珍爱生命读《一片树叶》有感

“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

“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

“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更显出大家对花木的无限珍惜。”

“人世间有些事物转瞬即逝,一旦有缘相遇,定会激起大家心中的无限喜悦。”

以上几段文字就是摘自《一片树叶》中,东山魁夷先生对于生命的阐述。

生长在圆山的夜樱,在春宵满月的交相辉映下,可以让人产生联想。想到一切美好景物常常稍纵即逝,但花开花落,周而复始,不禁又赞叹自然界活力之旺盛;
又联想到人生,认为人要从大自然的美好和永恒中得到安慰和感召。东山魁夷先生不愧为日本著名的散文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又继续描述了一片树叶的生长到凋落的过程,从而得出一个人生哲理——珍爱生命

的确,世界万物本无贵贱之分,每一次的生命历程都有它的灿烂辉煌,也有固有的凄惶潦倒。生命的意义只在于他是否好好珍惜和奉献,并不在于他脚下的土地是否贫瘠,他的出身是否卑微。

所以,我更欣赏那将自己的生命绽放于荒山野岭的野菊。她是一种燃烧的生命的象征。野菊虽然枝小花微,甚至还有点孤苦伶仃,但她们的身躯却隐藏着一种高贵的灵魂,一种奋发向上的意识。她总是选择在万木萧条的时期展示自己,这种强大是默默进行的,任凭风吹雨打,独自花开花谢一片树叶读后感作文。人生如菊,或灿烂于世或寂寞一生,其实都是一种绽放,一个展示生命的过程。

一个爱的世界,又何其的有趣,何其的新美。有爱就有希望,有希望生命就会美好。很多时候生命不至于泯灭,就是因为爱心永恒,源于珍爱生命。

懂得珍爱生命,就会珍爱自己,也会珍爱别人,珍爱与生命同行,在一起成长的世界里,让自己找到一个永不迷失的生活方向。这就是爱的美丽与真切。

生命之花处处开放,只要我们谦虚的看待自然和风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周围的事物,用心观察,只要我们不分贵贱、不论年少的去珍爱所有的生命,那么就能深刻的感知生命的意义,让生命之花开遍的大地。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片树叶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片树叶读后感(一)

《一片树叶》写的是小黄牛在家门口种了一棵桃树,为了保护小桃树,它在小树的旁边立了一块“请爱护小树”的木牌。小桃树太美了,小兔子、小猴子……每个人路过都很喜欢它,他们都想摘些树叶回去,他们看看木牌想:“为了保护它,我只摘一片树叶,就一片。”,就这样每个路过的人都摘下一片树叶,一天过去小桃树就变得光秃秃的了。

美好的事物大家都喜欢,但需要大家一起去保护它,否则它很快就会不存在了。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报纸上曾经刊登过这样的消息,园林部门白天在路边布置好一些美丽的盆栽,夜晚就有人偷偷地把盆栽拿走回家自己欣赏,路边只剩下空空的盆栽架在那无奈地看着过往的行人。为了维护我们的环境,使我们的家乡变成花香树绿的大花园,让我们一起爱护身边美好的事物吧。

秋天来了,我坐在窗前,看着外面树上的树叶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想起了一本书《一片树叶落下来》,它曾经给了我无数的感动。

一片树叶读后感(二 )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片叶子,名叫弗雷迪。他和他的伙伴们住在一棵大树上,他们一起经历了温暖的春天,炎热的夏天,凉风习习的秋天,和老人孩子一起玩耍……终于,冬天来了,伙伴们一个接一个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地落了下去,直到弗雷迪也轻轻的落了下去,他逐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
死亡是每个人或事物都不可能避免的事情,它也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还可能是另一个新的开始,由此生命得到了延续。

有一段话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我们活着,就是要让别人过得更快乐。我们活着,就是要给因为家里太热,到这里来避暑的老人遮阴。我们活着,就是要给孩子们一个阴凉的地方,好让他们来玩。人们到树下野餐,再格子台布上吃东西,我们活着,就要用叶子给他们扇风。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做这些好事情。它告诉我,活着就是要为别人奉献,这样自己的生命才变得更充实。

一片树叶读后感(三)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它只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是下一个生命的开始。作为我们,就是要尽情地享受我们短暂生命过程,享受每一分钟的快乐,珍惜每一次的感动,每一份友谊;
要珍惜时间,去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我想,我们每一个人想要做的事情都是不同的,因为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只要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会从容地离去,因为我们的一生过得快乐,充实而有意义。我们无憾离去,因为生命的过程还在延续,并且因为我们曾经的到来而变得更加美丽。

这本书的作者——利奥。巴斯卡利亚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打字机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分钟不开心,就失去了一分钟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希望能帮助您!

一片树叶读后感

湖读后感

最后一片藤叶读后感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

湖上读后感

推荐访问: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