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教学设计

|idpi

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2、阅读训练,巩固训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找出各文中的三要素、论证方式、论证方法、结构、语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做阅读题

三、议论文阅读要求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弄清文章的类别归属(立论、驳论或二者结合);

3、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并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层次(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

5、认识、分析论据类型,具体分析其作用;

6、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7、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能抓住关键词语、典型语句,注意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8、分析写法上的其他特点(如夹叙夹议、议论中的说明和过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9、运用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四、能力要求

1、判断、归纳中心论点。 2、认识、区分论据类型。

3、辨识、掌握论证方法。 4、理清、划分论证结构。

5、理解、概括思想内容。

6、揣摩、体会词句含义。

7、分析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证语言。

8、感受、领悟生活启示。

五、备考指导

解答议论文阅读题,首先要通览全文,迅速把握统率全文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中心论点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多数出现在文章的前面,有时也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判断时,不可误把论题当作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只有分论点,这就需要综合分论点,使其成为中心论点。还有的议论文不明确提出中心论点,这便要领会论题和的写作意图,从中进行归纳,归纳时既要做到内容全面,又要注意文字简洁。

把握中心论点之后,再通过仔细阅读全文,去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此时要思考是通过什么方式提出中心论点的(即提出问题),如何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方法展开论述的(即分析问题),又是怎样强调和深化中心论点的(即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辨识论点的提出方式、论据的类型、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特点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证方法中的概念具有交叉关系和从属关系,如对比论证既包括事例的正反对比,又包括道理的正反对比,又如引证和喻证都属于道理论证。

议论文教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论证逻辑,辩证思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篇议论文。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本文论证结构的严密性,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一般的议论文”,也可以看做随笔。对于随笔,不能用一般议论文的方法(所谓三要素、三段论)来解读。随笔往往信笔由缰,没有严密的论证结构;
反而个性鲜明。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到别样的情味与风光。

因此确立三个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一些基本常识,体会议论文论证结构、论证语言的严密性。其中(1)(2)为教学的重点,(3)为教学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知识术语应点到为止,不宜过分深入,以此来化解难点。本文观点鲜明、结构谨严,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太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重点难点:

是让学生学习论证逻辑,辩证思维。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来做个算24点的游戏。(出示4张扑克牌)。

(生算)

生1: 5×6-(3+3)=24 生2:(5+3)×(6-3)=24 生3: 3×5+6+3=24 生4:(5-3÷3)×6=24 生5:(5-3+6)×3=24 2师:殊途同归,同学们真聪明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都很喜欢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创立一个兴趣场。)

(二)、初读课文,找出观点。

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学生默读)

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师: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设计意图: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找到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语句 ”是议论文学习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三)、研读课文,理清关系。

1.师:请大家看这样两个故事。(投影) (1) 上帝为人间制造了一个怪结,被称为“高尔丁”死结,并许有承诺: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将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怪结的人都失败了,最后轮到亚历山大,他说:“我要创建我自己的解法规则。”他 ,(想一想他会怎么做?)于是他就成了亚洲王。

(2) 据说有一位母亲在病榻前照顾长期生病的儿子,由于儿子活动不便,吃药、饮水都很不顺当,即使用吸管(当时只有直管)也由于要低头而显得很艰难,母亲为此忧心忡忡。回家后在洗衣服的时候,她突然看到了洗衣机的出水管,可以灵活弯动的出水管结构使母亲灵光突现:
。(想一想她有怎样的灵光突现?)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归纳。

2.师:从刚才的分析中,大家都觉得亚历山大和那位母亲很聪明,其实他们是具有一种什么思维能力?(生答 :创造性思维)

3.师:从课文的第四小节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穿插故事,可让学生感兴趣,更可以此来激活学生思维。) 4.师:对,那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什么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勾画。(生答:必须精通各种知识,这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持之以恒进行尝试。)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这样处理是针对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好地体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理念)

5.师:同学们找得很好。对照这三个因素,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的才疏学浅,知识不够丰富,思维尚不成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会产生怀疑,认为“创造力只是爱因斯坦、贝多芬等人的专利”,对此观点你是否赞同?

【辩论】

生正: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的意识在自己的思想里。

生反:
“郑人买履”中郑人,有创造力吗? 报上说有个大学生连个鸡蛋也不会剥,他有创造力吗?……

生正:伟大人物也是从一般人物开始的,伽俐略还只是一个学生时就发现摆的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时只是学徒,道尔顿发明轮船时在别人眼里不过是“疯子”……

生反:
历史上只有一个伽利略,只有一个瓦特,只有一个道尔顿呀!…… 生正:不仅伟大的人有创造力,一般人也有创造力,鲁班、黄道婆…… 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创作的一幅画也是创造力的表现啊;

生反:知识和态度、意识、尝试是形成创造力的要素,可事实是并非每个人都是如此尽善尽美的。

生正:我们中国古代有个叫黄道婆的农村妇女,她发明了纺织术,显然她不可能精通各种知识,但她同样具有创造力,要知道知识从何而来?知识就是从实践中来。黄道婆虽然没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却有着丰富的实践知识。

生反: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并非是轻而易举地获得灵感,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一般人想做到确实很难的 。

……

(设计意图:学生辩论得非常精彩,你来我往。两方面都给于肯定,尤其应指出弱者的不易。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思维的火花越发的耀眼。通过辩论的形式处理教材,又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辩论,虽然很稚嫩,但勇气非凡。)

6.我在这里设了一个具体情境,让大家共同参与。在这里,我想请一位同学扮演主持人,其他同学充当嘉宾。

请看:(投影) 某“奇思妙想”栏目正在做一期节目,主持人问了嘉宾这样一个题目:
一个 彩虹图形,你会把它想像成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参与者将如何应对?(要求:嘉宾回答和主持人点评相间。)

(讨论、扮演)

生1:像一座架在河上的五彩桥;
(主持人点评)

生2:像妈妈彩色的晾衣绳;
(主持人点评)

生3:像爸爸肩上那根挑水的扁担;
(主持人点评)

……

(设计意图:创设节目参与的情境,在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达到了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7.师:感谢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能力,给出了最精彩纷呈的答案,这就能证明一点,大家都拥有创造力。那么,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请大家一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8.师:读完之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信心大增。我们只要热爱生活,发现生活,遇到问题,多想想为什么。坚持下去,自己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四)、拓展延伸,思维训练: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请大家以《“1+1=1”的联想》说话,请同学们尽量打开思路,看谁想得越快、越合理。大家先讨论,互相发言,然后写下来,准备发言。

示例:一个家长+一个老师=一张天罗地网;

生1 :一场考试+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心弦;

师:他讲得很好!就像这样扩散自己的思维,来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谁接着说。

生2:一点冲动+一点不成熟=一个不小的错误;

生3:一点牺牲精神+一点主任翁态度=一个民族的腾飞;

……

师:大家很不简单,各抒已见。思维互相磨砺、碰撞,闪射出创造的火花。

(设计意图:培养小组的合作探究意识,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与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五)、热情结语,作业布置:

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处在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我们身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时代呼唤我们的创新精神,祖国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人类文明最美丽的花朵,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不尽资源与动力,创新也是个人成功的最佳途径,创新是从观念到行动的革命,创新需要有境界、有气魄、有胆量。我真诚祝愿同学们今后的日子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创造,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

教学设计《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学习提取各段的中心语句来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

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体会议论文构思,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

提取各段的中心语句来把握文章的论点与论据。

难点:

论据的典型性与简洁性分析,如何补充论据。

教法:

引导

点拨

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部分同学改错。

一 点评作业,点拨《轻巧》60页14题两段间的关系—— 论据与论点;

二 结合《轻巧》62页第9题,引导学生明确论证方法,指导自主练习。

三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63页《读“磨脑子”的书》,个别指导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句, 个别指导学生结合中心句子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层次,点拨同学的板书。

组织进行练习

10、

11、12题。 点拨补充内容中句式的一致。

四 组织学生阅读63页文

(二),找出各段的分论点,点拨 1探讨的话题——读书的好处,

2找出其中论述的语句——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

3引导归纳各段间关系——逐步深入的论证思路,

组织学生结合文段来补充事例,个别指导。

读《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 《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 自主改错,明确练习中段间的关系。

明确论证方法,自主练习, 个别问题质疑。

(用时

5分钟)

自主阅读63页《读“磨脑子”的书》, 划出文中各段的中心句, 思考列出本文的结构图,个别同学上前板书,其余点评改正。

(用时

15分钟)

阅读63页文

(二),找出各段的分论点,归纳本文探讨的中心话题,思考段间的关系,

自主阅读练习补充事例,当堂交流。

(用时

15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与概括能力,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结构。

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信息能力与概括能力,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结构。

点拨论据的使用与文章的复述之间的区别,结合论点的需要,提炼论据中的关键点,简洁的阐明,例:

“读《藤野先生》可以让我们不必走出国门,就可以走近藤野先生,去聆听他对于学生的教诲,去感受他对人的热忱与希望”;

道理论据:

经历磨难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战胜困难的法宝,享受成功的人可以从中汲取避免失败的经验;

五 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完成第

14、15题。

个别指导。

六、布置课下作业:
57页《善读可医愚》

划出文中中心句子,完成练习14-17题。

结合一段中句式来补充相应的道理论据,交流。

七、自主练习。个别问题质疑。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论据的简明与典型性。

63页《读“磨脑子”的书》

10、

11、12题;

(二)

14、15题。 《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 《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

作业:

57页《善读可医愚》

划出文中中心句子,完成练习14-17题。

议论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2、了解近年中考议论文考试趋向

3、培养学生正确阅读和解答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冷热点:

热点:关注生活细节,了解常见社会的热点问题 冷点:要重视由文本阅读迁移到写作,迁移到生活 教学设想:

教法:结合有关考点,理论结合实践,讲练结合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纲考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思路

2、筛选文章的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作用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命题趋向

近观几年来的中考议论文的考题,大致的原则是立足在考点,选材在课外,以课本的理论去解决课外练习。选文贴近生活,与学生的思想密切联系,有些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成长有指导意义。

三、知能图谱

复习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2、议论文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4、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5、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1、议论文三要素及关系:论点、论据、论证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论据 论证 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 论点

四、中考题例

科技与名牌

“名牌是无价之宝”。国人,至少是相当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已经有了意识,最近的市场调查表明:国有名牌的销售数量在增大,销售排名在提前,而前不久出现的名牌国货降价风潮也正是保护名牌的一种风险战略。其实,名牌的保与创,归根结底要靠科技。

八十年代初,中国老百姓开始承纳新的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巨大市场激活了多少企业,全国的电冰箱厂一下子发展到200多家,洗衣机厂则更多,达300多家,曾几何时,现在生存下来的电冰箱厂不到20家,洗衣机厂则更少,只剩下12家。生存下来的厂家,其产品已成为“名牌”。而每一个名牌的历史,都是高新技术的历史。金羚集团有限公司十几年前是江门市洗衣机厂,产值仅 102万,而到 1995年产值已达 11. 14亿。他们靠的就是科技,年年推新,领先一步。

1986年,开发出国内第一批全自动洗衣机;
1988年,第一批超静洗衣机上市;
1991年,推出超声气泡洗衣机;
1992年,上排水式洗衣机问世;
1993年,自动投放洗衣粉洗衣机推出;
1995年,模糊控制洗衣机走向市场;
去年又研制出代码操纵洗衣机。再如,中国空调市场形成虽然很晚,但第一台智能变频式空调器的投产、第一台真正一拖二空调器的上市和一拖多技术的开发成功,使海尔空调脱颖而出。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有市场经济头脑的科学家,更需要有科技头脑的企业家。中国民族工业正面临“洋名牌”的挑战:一方面是一些国人的崇洋心理,一方面是狂轰滥炸的“洋名牌广告”。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每一个清醒的企业家都应牢记,市场不相信眼泪,只有紧紧抓住人才和抓好科技,才能生存与发展,才能为名牌而战。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A.名牌是无价之宝。。

B.名牌的保与创,归根结蒂要靠科技。”

C.每一个名牌的历史,都是高新技术的历史。

D.只有紧紧抓住人才和抓好科技,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为名牌而战。

2、本文第3段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A.例证法

B.引证法

C.比喻论证法

D.对比论证法

3、文中提到的“保护名牌的风险战略”指___ _____(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4、

简要分析第

1、2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技巧突破:

我们先看第1题,这是个议论文阅读中的基本能力考查题。

[考点分析]论点是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论点应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句子。它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查中,对中心论点的把握和表述一般都是必考的内容。

这题的命题意图已从试题的字面上明确地体现出来。这题的目的是考查分析、判断文章论点的能力。这个阅读材料是一篇很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题目就暗示了中心论点:名牌与科技的关系,使用分析归纳提炼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1)抓关键语词。有些议论文虽然没有点明论点,但行文中反复地使用同一个词语强调语意,这个词语一般是论点的中心。

(2)分析论据。有的文章只有论据和对论据的分析,而把论点蕴含在论证过程内部。这时要从论据的意义上去挖掘所蕴含的观点。

(3)感受整体意蕴。无论哪种非典型性议论文,只要反复体味,感受整体意蕴,论述中心也是不难把握的。

依据上述方法中的(2)很明显可以得出论点。

第2题

依据论据的分类可知,论据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对论据的分析和判断,关键是准确的判断论据的类别。这一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类型由论据的类型决定。文中第2段举了两个例子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因此此处所用的论证方法就是例证法(摆事实)选A即可。

第3题属于理解文的题目联系上下文 “而前不久出现的名牌国货降价风潮也正是保护名牌的一种风险战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答案,这类题目在现代文阅读题中仍然属于容易题。

第4题要求分析第

1、2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完成本题,我们需要理顺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第1题的解答应该清楚论点的位置

其实第1段中的“名牌的保与创,归根结底要靠科技”一句已经初步揭示了论点,

况且第2段中金羚集团和海尔空调两个企业依靠科技成长的论据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名牌与科技的关系即“每一个名牌的历史,都是高新技术的历史”,那么第

1、2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变成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也就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其实,语文试卷的命题人在每一个试题中都会提供一个解答的条件和思考范围,这和数

学试题给出的条件是类似的。奇怪的是我们很多同学在回答语文学科的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考虑这一点,至少是没有像思考数理化学科的问题那样去刻意地分析题目的条件。这是回答语文问题常常扣不住要点或者答非所问,而却往往自认为回答正确的主要原因,也是有些同学认为语文不好学的一个原因。例如这几题,如果考生能够仔细审题,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和题眼,认真思考,就绝对不会出现那些失误了

教学设计论文

语文教学设计论文

中学教学设计论文

议论文教案设计模板(共20篇)

语文《过秦论》教学设计范文

推荐访问:议论文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