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类材料如何做到“虚”“实”结合?

|

撰写党建类材料既要体现党的理论指导,又要结合具体实践,做到“虚”“实”结合,才能确保党建工作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

“虚”通常指的是理论、方针、政策导向等抽象层面的内容,它代表了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实”则是指具体的工作目标、现状、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实践层面的内容,它反映了党建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和具体成效。
那么,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有效的结合呢?
1.在布局上,遵循前虚后实、虚实贯通的原则。
开头部分,我们可以适当务虚,即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阐述党建工作的背景、意义和价值。随着材料的深入,我们要逐渐转向务实,具体阐述党建工作的目标、现状、问题和举措,在这一部分,要有详实的数据和事实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和论述。要对党建工作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这些问题对党建工作的影响。最后,我们应该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以改善党建工作的现状,提高其效果。在材料的结尾部分,再次回归到务虚,总结全文,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的发展。虚实之间做到相互贯通,形成有机的整体,避免出现断裂或脱节的情况。
2.在结构上,以虚统实、以实载虚。
这意味着,在阐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要将其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使虚的内容有了实际的依托,通过引用实际案例、数据和经验,更加直观地展示党建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而在描述党建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成效时,又应提炼出其中的精神内涵和导向,使实的内容有了更高层次的升华。过深入分析和总结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可以提取出其中的普遍规律和指导原则,为今后的党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让党建类材料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
3.在内容上,虚实转化,互补互鉴。
在构建一篇党建类材料时,理想的做法是让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交织出丰富的内涵。为了赋予前述论点更鲜明的生命力,可以通过揭示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赋予其明确的指导意义。而在材料的后续部分,尽管对策略、建议和行动措施的阐述往往占据了核心地位,且主要以切实可行的实务为主导,但为了提升视角,明晰方向,仍需巧妙地提炼和融入一些理念性的要素,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尤其要留意的是,即便是以理念推动为主的段落,也应当规避空洞的务虚论述,而需要适时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方案,比如建立评估指标、完善运行流程、明确工作指向等,确保每一策略都脚踏实地。

↓↓


推荐访问:党建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