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分析及调整思路

|idpi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贸学院;
2.大庆石油管理局通信公司北区分公司,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 要:文章采用统计方法对黑龙江垦区2000~2004年的农业生产结构分层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结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比较优势;
专业化;
区域布局;
外向型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7)08—0006—02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垦区农业发展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2004年黑龙江农垦农业总产值835.2亿元,占全国农垦的2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突出强调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这就为加快农垦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提供了机遇。入世后,垦区所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加剧,而粮食为主的生产格局增加了调整的困难。搞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对于垦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垦区农业生产结构现状
      农业生产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第一层次上包括农业、林业、渔业、渔业;
第二层次上农业又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第三层次粮食作物包括稻米、小麦等,而第四层次又可按品种进行划分,以此类推,各层次间即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1.1 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增长较快
      从垦区农业生产结构状况中可看到,垦区基本上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从2000~2003年,畜牧业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长26%;
种植业和林业平均每年增长分别为10%和12%,林业增长较慢,平均每年增长9%。从比例上看,种植业所占比例很大,占到70%以上,从和全国的调整速度比较看,种植业的下降是比较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垦区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作物格局主要以大宗粮食为主。畜牧业比重逐年增加,林业增长升中有降,而渔业比重基本不变。2003年种植业比例下降,而其他产业趋于上升,主要是由于粮食利益低下和天气原因。
     
1.2 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发展缓慢
      从2000年到2004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波动较大,但数量较多,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58∶4∶1下降为38∶3∶1,这说明粮食作物比重在下降,而经济作物和和饲料作物比重在上升,但是粮食作物仍占主要比重,粮食为主的单一格局没的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粮食生产仍具有绝对优势,经济作物和饮料作物发展缓慢,生产规模小、投入少,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从表2可以直观地看出以上的变化。蔬菜瓜果所占的比重总体来看趋势于上升,但所占比例较小,并没有发挥出竞争优势。


1.3 粮食作物内部小麦不具有比较优势、玉米比较优势明显
      水稻播种面积和80、90年代相比大幅度提高,所占粮食作物的比重2000年以来趋于稳定,而大豆生产一直保持着较平衡的发展趋势。小麦播种面积和80、90年代相比不具有生产优势,比重逐年下降,逐渐退出垦区舞台。玉米所占比重一直在增加,抵消了小麦的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畜牧业在快速发展,加速了对饲料用玉米的需求,所以加快了玉米的比重。


1.4 经济作物内部麻类、药材比重加大,具有优势
经济作物中,油料作物所占比重较大,但从2000年开始下降并有缓慢回升,甜菜所占比重下降明显,不具有比较优势,而麻类作物和药材所占经济作物比重趋于上升,具有比较优势。麻类作物这几年发展较快,主要是这几年亚麻制品成为流行趋势,对于原料的需求也就上升。


1.5 畜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快
      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从2000~2004年,牛、猪、羊、家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26.72%、22.54%、61.83%、6.45%;
其中,黄牛和奶牛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0.19%和22.76%。羊的增长速度最快,家禽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主要是由于2004年禽流感的影响,但从国际范围上看,家禽生产的增长是一种趋势,因此对垦区而言,不能忽视家禽的生产。大牲畜中黄牛和奶牛虽然都在增长,但黄牛的增速大于奶牛,而从所占大牲畜的比例上看,黄牛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奶牛的比例逐渐下降,主要是肉牛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原因。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改变主要是人们膳食结构改变所致,发达国家如美国它的农牧业比值大概在1∶1左右,我国的饮食结构和国外不同,但是农牧业应该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


1.6 林业生产和渔业生产发展较稳定,但速度较慢
      黑龙江垦区林业生产主要以防护林和用材林为主,森林覆盖率为11.4%,和国际平均水平30%还有一定距离,经济林面积近来逐渐加大。但是,垦区林业发展一直不容乐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和亏损状态;
垦区渔业主要以淡水养殖为主,品种也比较单一;
林业和渔业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也较小。但是,虽然有一定的差距,渔业和林业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措施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思路要本着发挥比较优势原则,促进农产品品种改善和质量提高,增加科技含量,以增加经济效益为根本,并注重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1 发挥垦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垦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要想把自然优势转换成经济和竞争优势就应该发挥比较优势原则。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生产,使粮、经、饲能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才能促进农业的平衡发展。粮食内部,主要进行稻米、大豆和饲料用玉米的生产,并注重提高品质结构和增加科技含量,适合农业加工业的需要重点生产加工专用小麦、加工专业高淀粉、高含油等玉米品种的生产。据资料显示,大豆的食用消费所占比例超过油用比例,高蛋白大豆和双高大豆需求正在上升,垦区应加大这类大豆品种的种植。在经济作物内部,稳定发展油料作物,增加麻类作物和药材的生产。要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步
伐,使垦区的种植业的单一优势转变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双重优势。要发展两牛一猪和家禽的生产,尤其是肉牛业的发展。林业的步伐要加快,林业要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着重发展经济林,以提高经济效益。黑龙江垦区在绿色食品生产上具有优势,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范绿色食品生产,扩大绿色食品的品种范围,也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2.2 正确发挥农场行政部门的作用
      农场行政部门不应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体,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行政手段不具有适应市场机制的灵活性,调整的结果往往行政指向过浓,而经济指向较淡。农场承包之后,农民成为经营的主体,则农户自己应成为生产结构的主体。但也应该看到,个体的农户在面对大市场时,其资源和规模有限,又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不知如何去进行调整。因此,在农户和市场之间就应该有中介组织作为桥梁,这个桥梁可以是农场,也可以是其他形式,比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农场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资源,因此在充当中介组织上有优势。农场应该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农户的管理方式应该从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其主要职能在于为农户服务,一是为农户服务的内容应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科研和农业市场信息服务;
二是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道路、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等;
三是在产业化经营中,成
为农户和龙头企业经济联系的桥梁。
2.3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要注重生态基础
      农业生产是以自然的生命为生产对象,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片面追求产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产生了土壤板结、沙化,环境恶化等负面影响。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切实贯彻国家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政策,保护耕地,把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2.4 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布局相结合
      一方面,农业生产在依据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应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实行专业化生产,提高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结构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国家级、区域级之分,不同层次之间具有相互联系。农场的生产结构要和更大区域和国家的方向和指导思想相一致,应避免“小而全”的经济模式造成资源的浪费。
2.5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力因素,和农业联系比较密切的是食品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生产结构不只是一个平面的比例结构,农业也是产业化结构上的一个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例,有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良性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市场引导、加工增值方面的作用,引导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通过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发展订单农业,可以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农业生产也要依据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专用产品的生产。如生产加工专业小麦,发展加工用的高淀粉、高含油玉米的生产等。
[参考文献]
[1] 罗其友.WTO框架下我国传统农区农业结构调整[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5). 
[2] 江红英.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南农业,2001,(9).
[3]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5.

推荐访问:垦区 黑龙江 农业生产 思路 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