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风景油画“真、善、美”的表现

|idpi

王聪

雷诺阿曾说过:“在自然之中,绝无贫贱之分。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与贫穷的乞丐是平等的。”人的出生和成长的环境固然不同,后天发展也是千差万别,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埋藏在心底的那一份乡愁却又异曲同工。每一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家乡,表达一份诚挚的乡土眷恋之情。

“乡土油画”描绘的是农民的生活状况,是主题油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油画可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的价值取向、新的艺术形式冲击着人们,乡土油画曾一度低靡,但仍然有一些艺术家坚守在探索“乡土油画”的道路上。我认为这不仅是艺术家与世俗抗争的表现,也是他们心灵深处的“乡愁”之情的流露。

结合油画创作的学习实践,对如何表现乡土风景中的“真、善、美”,我乐意分享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和体会。

一、选材“真”

(一)经常到户外写生,获取自然景物的真实感受

早在19世纪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就提倡自然写生,还影响了后来的印象主义画风。他们主张在自然光下对景写生,尤其是印象主义画家更是把物理学领域的光色研究成果运用到绘画中来,以求获得真实新鲜的感受,使画面色调鲜亮起来。譬如莫奈的《草垛》和《睡莲》堪称经典,我们从中不仅能欣赏到景物丰富的色光变化,更能感受到莫奈运用娴熟的绘画技法进行创作的激情。每当欣赏这些经典之作,总能让我联想到自己童年时代和小伙伴们围着金灿灿的草垛嬉笑打闹的情景;或者躲在树荫下撅草根,或者划着小船儿采摘莲藕,或者……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纯真美好。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如果说“经常走出去”,这也不太现实。但是,美好的景物往往就在自己身边,只不过我们没有留意罢了。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不一定非得由稀奇古怪的素材组成,而往往就是那些不起眼的东西反而能打动人,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譬如,“草垛”就是儿时的农村随处可见的东西;“睡莲”可能就是你老家门前池塘中的普通植物,它漂浮在透碧的水面上,誘惑着你。它们就是很好的怀旧题材,围绕这些真实的景物,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性的“真、善、美”。

所以,“户外写生”不一定非要写“异国他乡”之景,我们可以就地取材描绘自己最熟悉的事物。真实的题材总会给人亲切感,容易引起共鸣。

(二)运用各种手段为自己积累创作素材

我们不仅可以户外写生,通过画短期油画作业、画色稿、画速写等方法进行创作素材的积累,还可以利用摄影、查阅网络和图书资料来进行选材。

(三)根据创作主旨选材,大胆取舍和夸张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我们既师法自然、尊重自然,但又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抄自然景物,而要根据创作的主题进行选材。对那些不利于表达主旨的,要舍弃;对那些有利于表达主旨的,要重点对待。对处于画面视觉中心的景物可以夸张其个性,从而使画面重点突出、主次得当。如图1、图2,图1是照片,图2是本人的拙作。比较图1和图2,我在构图时舍弃了不少雷同的景物,放大了草垛这一主体,在画面调整阶段还添加了三只鸡和几块土疙瘩,目的是增强画面视觉中心,增添一些生活情趣。

二、色调“真”

色调的和谐统一是色彩创作的宗旨。一幅油画作品成功与否,是否能给人美好的第一印象,色调是否统一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练就一双色彩的眼睛”,才能正确地辨析色彩,组织色彩,才能运用贴切的油画语言创作出“真、善、美”的油画作品。

(一)理解景物的色光变化原理

有光,我们才能见物;有光才有色。自从印象主义画派的出现,艺术家就把光色原理运用到绘画领域,不再拘泥于物体的固有色,而去捕捉景物在光线作用下的丰富变化。

1.光线的冷暖直接影响画面色调的冷暖。晴天暖阳下,物体的表面由于受到暖色阳光的普照,而整体偏暖。夜晚寒月下,水银一样的月光泻在景物上,就连原本金灿灿的草垛也像披上了一件青黛色的外衣。如莫奈的《草垛》。

2.光源使得物体的明暗呈现冷暖补色倾向。如果光源是暖色光,则物体的亮部受光源的影响而偏暖,暗部则偏冷,且亮部和暗部成补色倾向;如果光源是冷色光,则物体的亮部偏冷,暗部偏暖。譬如阳光下的草垛,因为阳光是暖橙色的,所以草垛的受光面呈现金灿灿的黄,背光面带着深红紫色。就连碧绿的草地和葱茏的树木也呈现暖暖的黄绿色,而它们的暗部和凉荫下分明带着绿紫色。或者我们随时抬头看看阳光下的墙壁、地面,受光线直照的地方,暖橙色分外刺眼,而背光和投影处则是青紫色。这就是色彩表现“三要素”(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研究和运用。

(二)运用色彩“近纯远灰”的透视原理

由于人眼视力所限,近处的东西看得清楚,远处的则会变得模糊。所以就有了“近实远虚,近纯远灰”的绘画原则。这也是画面空间感体现的法则。

(三)运用补色原理

春秋时期的老子就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统一性。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因此我们在油画创作中组织色彩关系时,也会运用“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原理。譬如前文所说的物体明暗部冷暖变化的规律。有时我们为了在画面中衬托某个物体,会在它的周围放上其补色,这就是“以暖衬冷,以冷衬暖”。有时,为了表现某个物体的鲜艳,我们会把它周围的色块压灰,这是“以灰衬鲜”的手法。这也是“和谐之中求对比,对比之中求和谐”。我们还可以通过主观地增加或减少对立面的方法使画面统一而有变化,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万”和“一”就是矛盾的统一体。

(四)注意协调画面色彩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最重要的因素,众多的乐音如果没有节奏地组合则成为呆板的堆积。虽然说“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但是我们要准确理解它深刻的含义。不能照抄对象,不是“呆板的堆积”。我们主要从“色彩三要素”着手:

1.色相上的节奏处理。色相指色彩的相貌。运用前文“(二)(三)”里的方法。尤其是色彩的鲜灰对比、色块面积对比的处理。

2.色性上的节奏处理。色性指色彩的冷暖。从冷色调中寻找暖色,从暖色调中寻找冷色,注意同类色的鲜灰、冷暖变化,注意色调在主旋律中富有变化的节奏。这就是“和谐之中求对比”。

3.色度上的节奏处理。色彩的明度变化是素描关系,物体的体积和质感离不开素描关系的处理;画面空间的营造离不开素描关系的表达。处理好这些素描关系也是协调画面节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色彩的纯度变化,主要还是运用“近纯远灰”“以灰衬鲜”“受光鲜,背光灰”等原则。还要注意画面的主色调的鲜灰,局部的小色块则要服从于画面大色块,这也是由画面的主旋律决定的。

绘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就是要运用丰富的油画语言在乡土题材的油画创作中设置富有美感的色调,来表现乡土景物中的质朴纯真,表达浓浓的乡愁之情,寄托我们心中的美好祝愿。

三、技法“真”

印象派绘画为了追求表现丰富的色光变化,往往运用小笔触来塑造物体,甚至于后来还出现了“点彩派”。他们往往运用“色彩并置”的方法,把几种颜色(甚至是补色)放在一起,利用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以达到视觉上的调和。远看是一块颜色,近看则色彩异常丰富。这些手法是有科学根据的,是符合科学原理的,是绘画语言上“真”的体现。

我们在进行乡土风景油画创作的时候,为了表现乡土景物的“质朴纯真”的特点,更需要“应物象形”,采取适当的技法把一草一木表现得“真”。譬如,蓝天碧水的纯净、轻柔;大地的宽广与厚实;墙壁的破旧而坚实;枯草的清脆……

我在创作中对天空和水面的处理技法基本是采用大笔涂抹、湿画湿接的方法,笔触含蓄。为了表现土地的厚实感,我往往用饱和厚实的颜色,甚至用刮刀堆砌,笔触清晰、肌理厚实。尤其是对草垛枯草的质感表现,我还创造性地运用特殊材料。譬如,用尖锐的牙签在画好的底色上进行“划”“挑”来表现枯草秸秆的细长、清脆的特点。如图2运用恰当的技法,就是为了表现景物本身的真实感,所以也可以说是技法“真”。

四、结语

通過描绘乡土风情来表达人们的乡愁情怀,寄托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一直是油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因此要想让观者和作者产生共鸣,就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艺术语言来进行表达。以上文字是我在油画学习中的一点点体会,很不成熟,甚至是拙见,恳请行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孙萌.西方绘画大师原作高清临本—莫奈[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

[2]陈和西.油画底色技法与创作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8.

[3]陆琦.门道[M].杭州:浙江美术出版社,2012.

[4]高柏年.美术家之路:色彩·水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5]刘伟东,王惠彬,王辛.外国美术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学院美术学16

猜你喜欢 草垛乡土景物 远去的乡村草垛作文通讯·初中版(2021年2期)2021-04-01草垛当凳(大家拍世界)环球时报(2019-12-05)2019-12-05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8期)2019-05-28乡土分外妖娆做人与处世(2016年23期)2017-01-21草垛的怀念大作文(2015年3期)2015-05-12稻草垛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4年9期)2014-10-30穿插景物描写 创设优美意境学习报·八年级语文人文阅读(2014年17期)2014-05-08写好家乡的景物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2008年6期)2008-04-15最后的炊烟清明(1999年1期)1999-03-18

推荐访问:乡土 浅谈 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