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笋壳鱼病害防治技术

|idpi

邓海燕 李本旺 李希国 张端秀 林强

摘  要:笋壳鱼(Oxyeleotris)是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随着笋壳鱼人工养殖的发展,病害也日益频繁发展。文章对笋壳鱼常见病害的病原、症状、流行情况进行综合评述,重点介绍了防治方法,并在最后提出要结合生态防治、药物防治和免疫防治,形成系统的综合生态防治技术体系,这才是解决病害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笋壳鱼;病害;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942文献标志码:C

笋壳鱼是尖塘鳢属(Oxyeleotris)鱼类的俗称。世界上报道的尖塘鳢属鱼类有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线纹尖塘鳢(Oxyeleotris lineolatus)、尾斑尖塘鳢(Oxyeleotris urophthalmus)等,主要分布在东南亚诸国及澳洲大陆。目前中国人工养殖的主要是云斑尖塘鳢(俗称泰国笋壳鱼)和线纹尖塘鳢(俗称澳洲笋壳鱼)为主。20世纪80年代开始,泰国笋壳鱼便从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引进到中国珠三角地区试养,澳洲笋壳鱼也于1996年从澳大利亚引进,2000年开始有笋壳鱼成鱼推上市场。近年来,由于笋壳鱼肉质细嫩、刺少,营养价值高,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养殖面积逐步扩大,特别是杂交笋壳鱼培育后,更是加快了笋壳鱼养殖的发展。但是随着笋壳鱼养殖业的发展,笋壳鱼的疾病也日渐增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笋壳鱼的养殖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笋壳鱼的病害情况,现就国内外近20年笋壳鱼主要病害进行概述,以期为笋壳鱼的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提供资料参考。

1 病原性疾病

1.1 细菌性疾病

1.1.1 烂身病

病原: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单胞菌引起。

流行季节:主要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冬春季。

症状:病变部位以鱼头部和尾部较多,溃烂后可见骨;可能是拉网、运输导致鱼体受伤和应激,继发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引起体表和眼部溃烂。

防治方法: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每立方水体用量0.06g~0.10g(以有效氯计);或三氯异氰脲酸粉每立方水体用量0.15g~0.20g(以有效氯计);或聚维酮碘按45mg/m3~75mg/m3,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续2次。

1.1.2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主要由柱状噬纤维菌引起。

流行季节:一般发生在4~10月份,夏季较严重,水温20℃开始流行,水温26℃~32℃是烂鳃病适宜流行的温度,在养殖密度大、水质不良情况下更易暴发流行。

症状:病鱼鳃丝肿胀,末端发白,或有淤血、出血;鳃丝残缺不全、粘液增多,有污物附着。患病个体常常离群独游,食欲减退,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

防治方法:(1)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质稳定,增强鱼体抵抗力。(2)消毒水体,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按0.06g/m3~0.10g/m3计算(以有效氯计);或三氯异氰脲酸粉按0.15g/m3~0.20g/m3计算(以有效氯计);或聚维酮碘按45mg/m3~75mg/m3计算;或五倍子粉末,按0.3g/m3计算,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续2次。

1.1.3 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引起。

流行季節:一般发生在4~6月、8~10月,25℃~30℃时为流行的高峰期。

症状:病鱼离群独游,食欲减退,体色发黑,肠壁局部发炎、肠内无食物或仅在后段有少量食物。严重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腹腔内积有大量淡黄色液体,轻压病鱼腹部,有黏液从肛门流出。

防治方法(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良好,投喂新鲜饵料,禁止投喂变质饵料。(2)加强水体消毒。水体消毒一般可用二氯异氟脲酸钠粉、三氯异氰脲酸,用量可参照“细菌性烂鳃病”部分。(3)按体重用大蒜素40mg/kg~50mg/kg计算,拌饲投喂,连用3~5d。

1.2 真菌性疾病

1.2.1 水霉病

病原:主要由水霉、绵霉属的种类引起。

症状:病鱼体表有灰白色棉毛状物体,病鱼焦躁不安,后期鱼体游动缓慢,停止摄食,瘦弱而死,水霉病在早春和晚冬发病最为严重。

流行季节:水温16℃~20℃时为该病的流行高峰期。

防治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抗病力。尽量避免高密度暂养造成鱼类挤压碰撞掉鳞,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2)水温低于18℃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3)经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用浓度2%~3%的食盐水或消毒剂进行消毒。(4)病鱼数量少可局部操作,可以用含碘消毒剂浸泡,如浓度为20mg/L聚维酮碘溶液,或浓度2mg/L的高锰酸钾混合1%的盐水浸泡病鱼体20mins~30mins。(5)用浓度800mg/L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全池泼洒。

1.2.2 鳃霉病

病原:主要由鳃霉菌引起。

症状:病鱼初发病时,失去食欲,游动缓慢,常靠近鱼塘浅水处,将身体潜伏于泥面;鳃上粘液增多、有出血、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呼吸困难;病重时鱼高度贫血,整个鳃呈青灰色,大部分体表变黑,受惊吓会发生冲撞,打转,鳃盖张开,身体变直,不能游动而沉底,不久即死亡。

流行季节:发病时间一般为10月中下旬、水温下降至23℃以下时为流行高峰期。

防治方法:(1)放养前要严格清塘消毒,用生石灰75kg/亩~100kg/亩全池泼洒。(2)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规格在6cm以下鱼种亩放养量控制在3~4万尾以下。(3)加强饲养的水质管理,定期灌注清水,最好有微流水,控制透明度在30cm以上,在疾病流行季节,使用中西药制剂(黄莲、板蓝根、穿心莲等)全池泼洒消毒预防。(4)科学管理投饲量及施肥量,有机肥料经发酵腐熟后才能放入池中。投喂冰鲜鱼或水蚯蚓最好在用浓度3%~5%的食盐溶液浸洗消毒5~30min后才投喂。

目前鳃霉病尚无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要在原池中立即加注新水,或将病鱼转移至水质较瘦的池塘中进行控制。

1.3 寄生虫病

1.3.1 锚头鳋病

病原:由锚头鳋寄生引起。

流行季节:繁殖水温12℃~33℃,主要流行于夏季水温25℃~30℃。

症状:寄生在鱼体表,病鱼焦躁不安、伤口局部红肿、化脓,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导致鱼种死亡。锚头鳋个体较大,肉眼可见虫体。

防治方法:各类水产杀虫剂均可使用,杀虫剂需间隔7d使用第2次。可使用阿维菌素、敌百虫杀虫剂,敌百虫可使用浓度为lmg/L~1.5mg/L。

1.3.2 车轮虫病

病原:由车轮虫属引起。

流行季节:车轮虫病是南方地区性水产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尤以4~9月最为流行,并能引起细菌病的发生,使笋壳鱼大量死亡。

症状:病鱼鳃部可见鳃丝上粘液增多,鳃丝部分缺损,严重时,大部分鳃丝腐烂,末端附有污泥。用手指轻压鳃部,有带血水粘液流出。镜检时,可见大量的车轮虫聚集在鳃丝的边缘,或在鳃丝的缝隙里。鳃丝肿胀、充血,鳃间隙质被破坏,充塞大量粘液,同时表现出烂鳃病的症状。

防治方法:(1)放苗时,采用浓度3%的食盐水进行药浴。(2)对于已经发病的池塘,全池均匀泼洒硫酸亚铜和硫酸亚铁(5∶2)的混合液,泼洒浓度为0.7mg/L。

1.4 病毒性疾病

1.4.1 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

症状:国内最早关于笋壳鱼ISKNV的报道是珠江水产研究所2009年10月在顺德一养殖场爆发了该病。感染ISKNV的笋壳鱼,主要表现为从池塘底层游至水面、游泳失衡、反应迟钝、腹部膨大等;解剖可见脾脏和肾脏肿大,有出血斑点。

流行季节:ISKNV的致病性很强,在水温20℃~32℃时,均可引起鱼发病,水温28℃~30℃时致病性最强。

防治方法:(1)高强度增氧,借助增氧机来保持水体流动,提高水体溶解氧,降低水体温差,从而减少应激。建议增氧机配备功率提高到1.5kW/亩。(2)保持菌藻平衡,适时补充碳源培养有益微生物,长期保持水体菌藻平衡(pH值早晚波动小);尽量减少换水、消毒杀虫,坚持7d~10d低剂量使用底质改良剂一次;(3)谨慎用药,不可急于外用消毒、杀虫、杀藻等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该及时检测水质并检测病毒,同时适当停止投喂,提高增氧,低剂量、多次外泼增氧、提高免疫力等功能性药物。

1.4.2 神经性坏死病毒病(VNN)

病原:诺达病毒科病毒引起。

症状:笋壳鱼鱼苗养殖阶段经常发生一种以“上浮、黑身”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死亡率高。

流行情况:在孵化场和放养到进行成鱼养殖的池塘以后都可发病,在不良环境下发病,而环境稳定的情况下,鱼苗虽然带毒,但一般不发病。主要发生在笋壳鱼寸片下塘后30d,全长2cm~10cm以内。超过10cm基本不发病。目前见到的病例以3cm~6cm为主要发病规格。

预防方法:(1)防传染,主要是对新购进的亲鱼通过检测确保不携带病毒,前期养殖用水做好“消毒”处理;(2)保持水质环境稳定,连续大雨后发病率非常高,下雨前后应及时稳水、抗应激。建議放苗前水质培育时间延长,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措施。(3)从生产管理操作方面防控,一旦怀疑发生神经坏死病毒病,应减少投喂,投喂量大、发病鱼饱食的情况下死亡率高,又不能停食,停食会严重互相残食。发病后避免杀虫、消毒等操作,杀虫剂、消毒剂会刺激发病鱼死亡增加,诱发潜伏期的个体发病。发病后如果有细菌继发感染如烂头、烂尾等,可用刺激性小的聚维酮碘低剂量消毒处理。

2 非病原性疾病

2.1 肝胆综合症病

病因:由于养殖环境胁迫、投饲不科学及其他综合因素引起鱼类肝胆内脏功能减弱或发生实质性病变,从而表现出的一系列病态症状综合表现的统称。

症状:鱼体色淡,有的停在池边不吃料,有的漂浮在水面漫游,接近死亡时肚皮朝上在水面打转或上下挣扎,将病鱼拿在手上,细微的病鱼看不出异样,严峻的腹部肿胀,有的肛门发红。解剖肝脏呈花样、白色,也有的呈土黄色,易碎,有的有肿大现象;胆囊也随着肝脏受损出现肿大、萎缩、变形等现象,胆汁有的浓黑,但大多数变稀变淡,最严峻的胆囊萎缩成一条薄薄的无胆汁淡黄色的袋状物。病鱼肠道皆无食,有的后肠有淡黄色液体,有淡黄色液体的也就是外观肛门发红的。

流行季节:每年7月~8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水温一般在23℃~33℃,最适流行水温在27℃~30℃。

防治方法:(1)定期使用生物益水素和EM原露等生物制剂控制氨氮、亚硝酸盐的升高;定期用水体解毒剂解除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和藻毒素的毒性,定期使用黑金素改良底质和水质。(2)调节水质,减少投喂,内服维生素C、大蒜素等。

2.2 体表性疾病

病因:笋壳鱼的鳞片是以倒刺状存在的,在捕捉运输的时候,笋壳鱼之间极易互相摩擦,导致表面受伤,感染引发疾病。这也是导致笋壳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症状:初期鱼体表面受伤,随着伤口感染,表现为伤口局部红肿、化脓,周围鳞片脱落,终引发鱼血液系统感染而死亡。

流行季节:全年均可发生。

预防方法:在进行养殖场所转移且大规格鱼种放养的时候,首先要对受伤的鱼的伤口进行消毒工作。使用高锰酸钾等溶液浸泡一小时左右,然后放在消毒水中暂养大约40hrs左右。每天都要更换一次水,保证充足的溶氧量,在表皮伤口逐渐愈合后才可放种。

3 小结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笋壳鱼养殖业的发展,疾病也逐渐增多。目前笋壳鱼病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笋壳鱼病害的病原体、流行规律、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结合生态防治、药物防治和免疫防治,形成系统的综合生态防治技术体系,保证笋壳鱼的健康生长,最终实现笋壳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邦杰,梁仁杰,张瑞瑜,李本旺,莫介化,李春枝,黄永强.尖塘鳢(笋壳鱼)的生物学及养殖概况[J].淡水渔业,2004,34(6):58-61.

[2]林群,潘淦,黄修杰,熊瑞权,许爱娱.笋壳鱼工厂化养殖安全控制与产业化健康发展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22):227-229.

[3]周爱国,廖玲香.笋壳鱼养殖七不宜[J]. 渔业致富指南,2010,(8):23-24.

[4]陈永乐,吴光明,朱新平,刘毅辉.泰国笋壳鱼养殖技术(上)[J].科学养鱼,2005,(1):53-55.

[5]唐绍林,戚瑞荣,席云清,卢稀.笋壳鱼两种病毒病的临床诊断[J].海洋与渔业,2017,(12):18-20.

[6]张新林,戚瑞荣,唐绍林.笋壳鱼两种病毒病的临床诊断方法[J]. 科学养鱼,2018,(4):22-24.

[7]陈智光,麦耀宝,李本旺,黄永强,陈灼均.笋壳鱼爆发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的风险评估[J].海洋与渔业,2018,(7):37-39.

[8]莫景文.笋壳鱼利润高风险较大,今年行情仍被看好[J].海洋与渔业,2017(3),20-21.

[9]张恒,庞涛.拥有20元/500g利润空间,养殖规模却难以扩大,笋壳鱼令养殖户望而却步[J].当代水产,201,7(10),10-10.

[10]沈国雄,王兆礼.笋壳鱼池塘养殖试验[J].水产养殖,2016,(3):19-21.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Oxyeleotris in South China

DENG Haiyan, LI Benwang, LI Xiguo, ZHANG Ruixiu, LIN Qiang

(1.Dongguan City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Dongguan 523086, Guangdong, China; 2. Zhujiang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Guangzhou 510380, China)

Abstract:Oxyeleotris is one of the rare freshwater fish economi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and goby artificial breeding, disease has also increased development. Articles on sand goby common disease pathogen, symptoms, epidemic situation to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focus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put forward to combine ecological control, in the final drugs and immune control, form a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disease.

Keywords:Oxyeleotris; Disease; The research progress

项目来源:2018年度渔业成品油价改革财政补贴资金项目。预算代码S20190152。

作者簡介:邓海燕(1982.4-),女,东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员。研究方向: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E-mail:527898772@qq.com。

通讯作者:李本旺 (1974-),男,水产养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养殖与病害防治技术研究。E-mail:lbw668@126.com。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病害 河口海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1期)2020-03-16磁弛豫开关传感器在医学诊断及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化学(2018年8期)2018-11-01蔬菜病害田间诊断依据农业与技术(2018年4期)2018-06-23蔬菜病害田间诊断依据农业与技术(2018年2期)2018-03-09基于Mn掺杂ZnS量子点的室温磷光传感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化学(2017年12期)2017-12-25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分析化学(2017年12期)2017-12-25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分析化学(2017年12期)2017-12-25分析水稻病害防治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应策略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17期)2017-09-21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措施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15期)2017-08-20更正声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年30期)2017-05-27

推荐访问:华南地区 病害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