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乘方(1)教案

|idpi

1 1

 有理数的乘方(1)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现实背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方的有关规律的过程。

 2、通过尝试过程,感受数学的奇妙性,领会重要的数学建模思想、归纳思想、形成数感、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和表示,会进行乘方运算。

 难点:1、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方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 2、用乘方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有理数加法和减法法则?两个学生回答 2、将一张作业本的纸对折 30 次,你们猜一猜它有多厚?学生们可讨论、想象,教师在此不作任何解答。

 3、我们小学学过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用乘法,那么相同因数的乘法的简便运算又可用什么方法呢?

  (二)、讲授新课:

 1、通过探索,得出乘方的意义 由边长为 2 的正方形,面积:

 4 2 2   ,棱长为 2 的正方体,体积:

 8 2 2 2    。

 为了简便,将它们分别记作3 22 , 2,读作“2 的平方”(或 2 的二次方),“2 的立方”(或 2 的三次方)

 同样:

 的四次方” ,读作“ )

 记作( 2 2 ), 2 ( ) 2 ( ) 2 ( ) 2 (4         ,

  )的五次方”, 读作“( )

 )记作( ( )

 ( )

 ( )

 ( )

 (525252525252525          

 1 2

 a a a a a    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 师提出:a a a a     ( n 个 a , n 为正整数)呢? 生归纳总结:(抽学生回答)可以记作na ,读作 a 的 n 次方。

 板书

  ①一般地,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即a a a a     ( n 个 a ),记作na,读作“ a 的 n 次方”。

  ②定义:求 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na 中,相同的因数 a 叫底数,( a 可取任何有理数), n 叫作指数,( n 取正整数)。

 注意:⑴乘方是一种运算,

 ⑵幂是乘方的结果,na 看作是 a 的 n 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 a 的 n 的次幂。(没有特别说明:

 a 的 n 的次方和 a 的 n 次幂,两种读法都正确。)

 ⑶单独的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3 就是13 ,指数是 1的通常省略不写。

 2、应用乘方的意义回答下列的问题

 (1)、32 读作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幂是______;

 2) 2 ( 的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 ,幂是_______;

 3)21( 的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 ,幂是_______;

 431 )( 读作________,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__。

  (2)、把下列式子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并指出底数、指数各是什么?

  _______ 1 1 1 1 1     

      3 . 2 3 . 2 3 . 2 3 . 2 _______

   _______ ) 3 ( ) 3 ( ) 3 ( ) 3 ( ) 3 (          

 ④ _ __________656565  

  ⑤ ____ __________ ) 2014 (      个 x x x x 

 3、区别易混淆的内容。

 说明:4 43 ) 3 (   与

  的意义和结果 与65)65(2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写分数与负数的1 3

 乘方的结果时要加括号。

 1、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时通过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来进行。举例加以说明。教材 42 页例1,教师讲解时,注意书写格式; 2、复习 n 个不等于 0 的数相乘,得出结论: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 的任何次幂都是 0.

 (三)、课堂练习:

 1、计算:

 (1)、  53 2) 3 ( , ) 3 ( , ) 3 (    

  (2)、5 3 2) 3 ( , 3 , 3    

  2、计算:

  (1)、2015) 1 (

 (2)、22 3

  (3)、2 2) 4 ( 4   

  3、教材练习 42 页第 1 题。

 (四)、小结:

 1、乘方的有关概念。

 2、乘方的符号法则。

 3、乘方中括号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

 1、教材 42 页练习第 2 题;47 页练习第 1 题。

 有理数的乘方(2)

 一、 教学目标:

 1、 能较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 2、 在运算中能根据算式的结构特征,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善于从表面现象看本质联系; 4、 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1 4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三、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引入 1、 在小学,我们学习数的混合运算时运算顺序是怎么的? 2、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学了几种运算,你们知道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第一个和第二个前半部分,然后讨论后半部分,从而揭示课: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二)

 讲授新课 1、 直接给出运算顺序。

 学生自读教材的运算顺序,相互讨论与小学的联系,理解记住,教师板书运算顺序。

  说明:在运算中,如果含有绝对值,绝对值内的运算顺序同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 讲解例 3 对例 3 的教学,教师给学生两个完整的示范,边讲解边解释法则和运算顺序。注意提示学生易混点:

 (1)

 乘方运算不熟练而出现的错误。如:

 9 3 3  ,2 2) 4 ( 4    等; (2)

 运算顺序上的错误; (3)

 计算的熟练程度。有的学生计算出错归纳为马虎、粗心等,其实这是一种熟练程度的问题。

 3、 课堂练习 教材 44 页练习题。请 4 位学生板演,根据时间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适当再安排几个练习题。

 1 5

 ① 1 )51( 2 50 32    

  ② )53( 5 ) 4 ( ) 5 . 0 (2 2     

  ③ 2313 1 122    

  ④  2) 3 ( 231) 5 . 0 1 ( 1       

  ⑤ 342) 2 (211 )32( 3211      

 4、 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材 43,例 4 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方法要点;本题是以第一行为标准进行探讨的,因此应当先观察第一行的特征,如果不考虑符号的话,第一行的数都是 2 的整数次幂,由此再进行下一步的讨论。

 (三)小结

 回顾本节及以前所学的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作业布置

  47 页习题第 3 题;练习册第 2 课时 51 页到 52 页。

 科学记数法 一、 教学目标 1、利用 10 的乘方,进行科学记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 10 的数,会解决与科学记数法有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科学记数法的好处和化繁为简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 10 的数。

 难点:探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 10 的数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填空 1 6

 (1)103 的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__。310 的底数是_______,指数是_______。

  (2)210 =______

 310 =_______

  410 = _______

 510 =_______

 (3)

 100=10  10=_____

 1000=_______

  10000=_______ 100000=_______ (写成幂的形式) 2、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如 目前世界人口约 7000 000 000 人 太阳半径约为 696 000 000 米 光的速度约为 300 000 000 米/秒 这些数都很大,我们该怎样表示它们呢?揭示课题,板书:1.5.2 科学记数法 (二)讲授新课 1、回顾乘方运算,得出结论 210 =______

 310 =_______

 810 =_______

  1010 =_______ 2110 的指数与运算结果中的 0 的个数有什么关系?指数与运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结论:一般地,10 的 n 次幂等于在 1 的后面_____有个 0. 从上面的运算可以看出,利用 10 的乘方可以表示一些大数。

 练习:把下列各数写成 10 的幂的形式。

 100000=______

  10000000=______

  1000000000=______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幂的形式表示数的简便性,从而导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通过实例,得出科学记数法的定义。

 比如:1300000000=1.3 910

 69600000000=6.96 1010

 300000000=________

  98000000=__________

  10100000000=________

 61000000=_________ 1 7

 1300000000=1.3 910

  读作:1.3 乘以 10 的 9 次方,这种方法不仅便于读数,也便于书写。

 像这样,把一个大于 10 的数可以表示成na 10  的形式,(其中 1  a  10, n 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说明:对于一个写成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要能写出原数,并知道原数多少位数。

 同理,对于一个小于-10 的数也可以类似表示:

 -567000000=-5.67 810

 -3025000000=_____________

  -81035000000=________________ 3、讲解例 5 和补充例题 (1)讲解例 5,完成后归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几位整数,其中 10 的指数是 n -1 (2)补充:

 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各是什么数? ① 1 510

  ② 5.18 310

  ③ 7.04 610

 学生练习①,独立完成,同学交流 (三)

 巩固练习 1、 教材 45,练习题 1、2、3 2、 下列科学记数法表示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36000=36310 

  ()567.8=5.678310 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的数 (1)3000000

 (2)-670000000

 (3)961.34 4、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约为每分 70 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 (四)小结 1、什么叫做科学记数法? 1 8

 2、灵活运用科学记数法,注意解题技巧,总结解题规律。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或小于-10 的数应注意:

 (1)1  a  10

  (2)当数是大于 10 或小于-10 的整数时,(数)时, n 为整数位数减 1.

  (五)作业

 教材 47 页,习题 4、5 题,9、10 题;

 练习册 53 页,第 3 课时。

 近似数 一、 教学目的:

 1、 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及精确度的意义? 2、 能准确地说出精确到哪一位,并能按要求进行四舍五入取近似数。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似数和精确度的定义;

 难点:给出近似数求其精确度,按给定的精确度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中na 10  , a 的范围是多少? n 与原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的关系式怎样的? 2、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与数字有关的问题,如:①初一(2)班有 63 名同学;②每个三角形都有 3 个内角;③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 960万平方千米;④王强的体重约 55 千克。

 师:以上的这些数字:63,3,960,55 等能说明说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揭示课题:近似数。

 (二)

 讲授新课 1 9

 1、 准确数和近似数的定义。

 由引例(1)、(2)63 个同学,3 个内角,这里的 63 和 3 与实际完全符合。一个(点)也不多,一个(点)也不少,像这样,与实际完全相符合的数叫做准确数。

 引例(3)、(4)中的数字 960,55 等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别,像这样,与实际很接近的数叫做近似数。

 又举例①测量得到数学课本的宽度是 13.5cm,13.5 是什么数?测量结果往往是___________;②小林的年龄是 12 岁,12 是什么数?测量结果往往是________。、

 练习:指出下列各数是近似数还是准确数?

  ⑴  取 3.14,其中 3.14 是______;

  ⑵ 一盒香烟 20 支,20 是______;

  ⑶人的一步能走 0.8 米,其中 0.8 是_____; ⑷ 初一(2)班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有 13 人,13 是________; ⑸ 水星的半径为 2440000 米,其中 2440000 是__________。

 2、 精确度的定义 定义: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叫做精确度。教材中 513 人参加会议,约有 500 人参加,这里的 500 是精确到百位的近似数。它与准确数的误差是 13,讲解教材中对圆周率  取近似数时的精确度。

  师:总结  取近似数的各种情况,得到结论:

 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3、 讲解例题 对教材 46 页例题 6 进行分析讲解。

 师:提醒学生注意:表示近似数时,不能简单地把 1.80 后面的“0”去掉。

 补充例题:下列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

 (1)132.4

  (2)0.0572

 (3)2.40 万 1 10

  (4)3.41 千

  (5)6 百

  (6)510 5 . 3 

 解:(1)132.4 精确到十分位;

 (2)0.0572 精确到万分位;

 (3)2.40 万精确到百位;

  (4)3.41 千精确到十位;

 (5)6 百精确到百位;

 (6)510 5 . 3  精确到万位。

 (三)课堂练习

  练习:教材 46 页练习题。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精确度,准确数,近似数的定义;

  2、如何按要求(精确度)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按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哪一位,就看下一位的数大于(或小于)5;

  3、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判断它精确到哪一位时,如果近似数后有“单位”或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所精确到的位数就是它的最后一位数字,再将此数写成完整形式(不够的位数用 0 补)。

 (五)作业布置

  教材 47 页:习题第 6 题;51 页复习题 1 中第 6、7 题;

  练习册 55 页第 4 课时。

推荐访问:乘方 有理数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