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美日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与战略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idpi

魏丽 肖广岭

[内容提要]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现代化与全球化相伴相生,成为深刻改变国家和世界面貌的大事。在两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现代化既呈现出某些总体上的统一性,又呈现出地区上的异质性,其中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模式与战略具有典型性。梳理中国现代化概念的历史演进,比较和分析四国现代化进程及其战略的纵深发展,能够为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供借鉴和启示。现代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发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关键作用,重视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保障作用,实现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标志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关键词] 英德美日;现代化;进程;战略;启示

[作者简介] 魏丽,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肖广岭,哲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教授。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而借鉴现代化先发国家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更好地实现这种新的战略安排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率先开启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成功经验引领了很多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德国作为后发国家,通过实现国家统一,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契机,迅速崛起,具有典型意义;美国与英、法等殖民国家不同,作为被殖民国家,依靠实现国家独立、建立国内统一市场,特别是通过引领第二次科技革命(及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國;日本作为最早进入现代化进程的亚洲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1]191-195、219、260-261 把握“现代化”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并对英德美日各国现代化进程及战略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中国在新时代更好地实现分“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安排提供借鉴。

一、 中国“现代化”概念的多维度阐释与历史性演进

相较于西方学界,中国的现代化研究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后现代化研究才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中国现代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现代化的概念内涵,至今已取得了较多成果,形成了学界有关现代化概念的四种说法: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现代化是经济落后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是科学革命推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方式;现代化是一个时代的一种文明形式,即工业文明社会。

[2]1-8在众多学者对现代化概念的表述中,罗荣渠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现代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地说,现代化就是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3]16-17 罗荣渠关于现代化概念的定义,有三个要点:现代化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进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现代化以工业化为动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赶上发达国家的过程。罗荣渠的概括基本没有超出学界原有预设,也没能克服原有“现代化”概念的弊端。首先,将现代化简单看作工业化或者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无法回答“实现工业化的标准是什么”,“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阶段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其次,虽然早在16世纪的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以雇佣劳动、工场手工业生产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由于还没有出现以机器大生产为代表的工业化,因此不能算作现代化的开端,而只是现代化的酝酿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中,明确提出以蒸汽机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时期——现代时期。我们据此可以把工业革命视为现代化的开端,这也是学界目前比较普遍的认知。在当代,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工业化水平的攀升还处于进展中,因此现代化也是一个延续性的历史过程,目前还在进行中并且不会终结。最后,将现代化视为后进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追赶,极易造成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需要依靠学习先发国家经济、技术或政治发展模式,走一条机械模仿的道路的理解误区。实际上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应该结合本国国情和所处环境,制定出适合本国的新道路、新模式。

[2]

在此基础上,杨豫从综合现代化的视野对现代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 [4] 。研究现代化的学者“都从各自的学科分科进行研究” [3]94 ,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现代化。

1998年,在经典现代化理论基础上,何传启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经典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过程和变化” [1]34 。这样一种现代化理论的演进也反映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世界上已经有20多个国家率先进入了超越工业文明的知识文明社会。横向来看,同时期的现代化概念具有共识性;但纵向来看,现代化的概念则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历史性地演进。

结合英德美日各国的现代化历程,我们可以得出现代化以工业革命为起点和基础,并以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为标志,是建立在国家或民族独立基础上的历史演进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生活上的城市化、大众化,思想文化上的多元化、理性化,社会方面的结构化、流体化,教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在这个现代化体系中,政治现代化是前提,经济现代化是中心,科技现代化是关键,思想文化现代化是根基,社会和人的现代化是目标,而国防现代化是其他现代化的保障。

二、 英德美日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与分析

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互构的关系:一个阶段的现代化进程以一定的现代化理论为根基,反过来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也促进现代化理论的演进。梳理和分析英德美日各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化概念和各国的现代化战略并得出有益经验。

1. 英国:
“日不落帝国”的内源性发展模式

经历“大宪章”运动和“光荣革命”,英国建立起议会至上、法律至上的君主立宪的现代国家政治制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政治和社会环境最为宽松的国家。这种宽松的氛围保证了英国人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鼓励了大胆创新、追求利润的商业行为。

[1]198 以纺纱机、织布机的发明为起点,以蒸汽机的革新和大规模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为英国工业化的腾飞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引领了西欧国家现代化的潮流。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纺织、钢铁、煤炭、机械、铁路行业规模庞大,引领世界,英国成为“世界工场”。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推进,1840年其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51%,1850年城市人口占比60%以上。

[1]198-200 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外部环境和思想动力,与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开展海战,为英国成为海上贸易强国奠定基础,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扩张为英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原料产地、产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宗教改革特别是新教精神鼓励“发家致富”,再加上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理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自由贸易制度,促使世界范围内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全球地域分工。此外,英国工业化的两百年国内社会没有大动荡、大革命,特别是工会主要是用“改良”方式争取工人利益,也为英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在17世纪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制度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变革,这也是英国能把握工业革命的先机、率先迈入现代化的原因之一。

[5] 此外,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除了需要生产力的进步作为驱动力,也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思想的指导。正如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到的那样,新教的出现推动人们向聚敛财富的“合理资本主义精神”靠拢,这客观上鼓励了重商主义思潮的形成,刺激人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6] 这也意味着现代化的过程蕴含着人的精神的现代化,职业精神、自由竞争、民主法治等思想既是现代化的要素,也是现代化的产物。不同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或多或少是受到别国影响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先锋的英国其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本国国内,是典型的内源性发展模式。英国早期现代化的起步是政治、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科技革命引发工业革命使英国抓住了经济现代化的先机,重商主义思潮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形成为英国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动力,而和平渐进的政治改革则为现代化顺利进行提供有利条件和保障。

2. 德国:
国家统一条件下的防御性发展模式

与英法等国相比,德意志国家的现代化起步较晚,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长期处于分裂局面中,既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也无法形成统一的内部市场。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德国在1871年通过对外战争完成了统一,为德国的现代化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和外交条件。统一后的德国建立起形式上的议会民主制,中央政府得以集中国家权力开展现代化建设。德国有效利用了已有的教育、人才和科技基础并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契机,创造了迅速赶超先发国家的工业化奇迹。从1871到1913年,德国工业的年均增长率高达 4.1%,而 英国只有2.1%;到1913年,德国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和化工行业均远超欧洲其他国家。德国用40多年走完英国150年的工业化历程,成为欧洲第一、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化强国。

[1]219 在德 国4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中,李斯特的国家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对当时的德国经济现代化有重要意义,同样也促进了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其在一战前已经建立了完善 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其社会保障的预算占GDP的25%~30%,这一比重在欧美国家中名列前茅。此外,从普鲁士开始的全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教研结合的高等教育为德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才和科学基础,成为德国现代化进程中延续至今的重要遗产。然而,德国的现代化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军国主义传统深厚的德国错误地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既给世界带来灾难,也使本国现代化进程遭受重创。直到二战后,德国摒弃军国主义传统,走和平发展之路,依靠其人才、技术和工业基础,用了20多年成为现代发达国家。

与西欧很多国家相比,德国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启动晚、进展快、跳跃式发展的特点,这样一种发展轨迹导致了短期内德国政治现代化严重滞后于经济现代化。

[7]228-229 在德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德国一方面面临外部入侵的压力,另一方面需要处理内部政治、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德国统治者不得不采用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促进现代化,由此形成了防御性的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意味着被动 ,而是更多利用国家力量,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促进社会经济现代化,其中也包括带来消极后果的 议会操纵和“社会帝国主义”等措施,甚至有学者认为这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模式导致了之后“通向希特 勒”的可能性。但是从德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 防御性的现代化模式的确给德国二战后进一步实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如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基础、卓越的教育系统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

[7]358-363

3. 美国:
民族独立基础上的自由发展模式

从世界历史来看,考察北美地区的现代化,要以欧洲人在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为起点。这意味着美国的现代化与西欧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具有承接关系,但从现代化的进程和结果来看,美国的现代化却具有异于西欧的特色和远超西欧的成就。

[8]8

随着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最终胜利,到1787年宪法的颁布,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市场、货币和税收的美国正式诞生。

在经济的运行上,美国沿用了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从欧洲搬来了金融和财政制度,证券市场、交易所和股份公司开始出现,并通过股份公司的筹资修建起公路、运河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开始工业革命。到1860年前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大多数欧洲国家。19世纪中后期,通过南北战争扫除了经济发展障碍,美国的农业、工业以及整个国家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在民主、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引领下,美国在1862年出台《宅地法》,使西进运动达到高潮,经济能力空前增长。1870年以后,以爱迪生为代表的发明家开创了一个电力时代,引發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从照搬欧洲技术的学生,成长为一个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进入20世纪后,在“福特式生产方式”、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开创了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的市场经济模式,科技和制度创新迸发活力。经过 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战后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同时,它还向世界50多个 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总体而言,在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经济自由主义、政治民主主义、文化多元主义传统的形成,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8]7

与西欧各国依靠殖民扩张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相比,美国的现代化走出了一条追求民族独立的自强道路,更具有反殖民主义的进步意义。相较于专制主义传统深厚的西欧国家而言,美国建国历史较短,这反而成为其现代化启动可以轻装上阵的一大优势,因而美国从国家独立到建立民主政体都比较顺利。此外,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奉行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个人主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鼓励创新和重视科学、教育的社会制度,给美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深层动力。在短短两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美国现代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治独立和统一为保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原动力,通过制度创新为现代化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迅速完成了从第一次现代化到第二次现代化的飞跃。

4. 日本:
开放与自强的赶超发展模式

当中国还在外国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艰难探索时,同样面临外敌入侵的邻国日本已经走出了一条“师夷长技”的现代化道路,并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面开放,后期更明确提出“脱亚入欧”的口号,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知识、技术、人才和管理,殖产兴业、发展教育、富国强兵。明治维新和“脱亚入欧”一方面使日本较快完成了对国家政体的改造,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一度成为超越欧洲国家的亚洲工业强国;另一方面国家实力的上升也导致军国主义的泛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对外扩张,侵略四邻,建立殖民地,直到1945年二战战败。

[1]260-261 二战后在《和平宪法》下,日本现代化迎来二次发展的黄金期。尽管二战使日本损失很大,但明治维新创造的人才、技术基础还在,也就是“软实力”还在。在美国的扶持下,经过20多年的平稳发展,到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了经济、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现代化。此后,受国际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减缓,直到1980年日本官方宣布实现了“赶超型现代化”的目标,并进入到后现代化的富裕社会时期。

[9]

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所积累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对于教育现代化的重视。日本教育现代化以明治维新为起点,政府制定了以平等教育为原则的普教方针,普及义务教育,建立并完善小学、中学、大学、实业学校系统,满足社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要。虽然此后日本教育受到军国主义的影响,经历了一些逆历史潮流的发展阶段,但在二战后日本也极力肃清了军国主义对教育的不良影响,重新确立了以自由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导向的教育体制,最终完成了教育的现代化。时至今日,日本完备的教育体制为本国培养科技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不竭动力。

[10]

作为后发外生性的现代化国家,日本的现代化具有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在二战前,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人们对现代性思想的感知和接受还没有那么快,直到二战后经过一系列改革才逐渐追平。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另一教训就是战争给现代化带来的冲击:两次世界大战破坏了日本经济结构的完整性,中断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日本现代化的教训和经验同等重要,即均衡发展与和平发展。

三、 英德美日各国现代化战略的异同

现代化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各方面的系統工程,而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指一段时期内有关现代化全局的总体规划,包括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手段、战略结果等。英德美日作为世界上较早实现现代化的四个典型国家,在现代化发展战略上具有某些共性,也各具特色。通过对四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析,可以得出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并做出比较,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从现代化起点看,英德美日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的现代化进程都是建立在国家独立基础上,以建立君主立宪或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为前提,以科技革命引发工业革命为根本推动力,实现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均衡发展,以经济带政治,以政治促经济;在面向外部世界时,四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对外贸易,通过开放型经济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赢得综合实力的提升;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上,四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建立了比较先进的近代教育制度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发展过程中的公平要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从结果上看,四国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均位于世界现代化强国阵营,但又都没有停止发展脚步,而是把握新的时代潮流和科技力量,继续推进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现代化的进程。

英德美日各国虽然都是较早完成现代化的国家,但在现代化早期所采取的战略上仍然有所不同。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来看,英国通过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和国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海外市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走殖民扩张这条道路,而是借助18世纪末的西进运动为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思想认识和物质基础上的双重动力。美国既没有西欧国家那样的历史包袱,又在独立之初就建立了上下普遍认可的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是其现代化发展迅速且保持长期优势的最重要的战略基础。德国在完成国家统一之后,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动用国家的力量,创造了赶超先进国家的新的发展模式,注重科技、教育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发展。这也是其工业化水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日本则奉行开放自强的态度,主动向西方学习,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富强道路。

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分期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德美日各国已经先后完成了从第一次现代化到第二次现代化的过渡,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能力成为世界现代化的领头羊,英德日等国紧随其后,均处于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第一梯队。二战后,英德美日等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趋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国都基本遵循和平发展的原则,为现代化发展创造和平的国内外环境。二是各国都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机制,运用财政、金融、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调节经济发展各要素的生产和分配,使经济进步成为现代化的强大驱动力。三是国家职能发生明显的转变,从二战前采用军队、警察、监狱 等强力机器进行国家管理和政治统治转变为采用非强制性的手段进行经济和社会治 理。

但是,除了成功经验,四国也同样留下了应引以为戒的教训,比如德、日两国的军国主义行径破坏了现代化发展的稳定社会环境,英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对殖民扩张的依赖性导致此后一段时期英国相对衰落,美国二战后大搞军备竞赛和霸权主义,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金融泡沫等。

四、 对中国现代化战略安排的借鉴与启示

按照第二次工业化的理论,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已经率先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发达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则仍然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现代化是一个长期性、连续性的系统工程,中国向来注重设计与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实施与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现代化发展规划,并根据发展形势不断调整战略安排。从1965年“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建设目标,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该战略安排分“两 步走”,即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1]

对照“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中国目前已经处于现代化发展的攻坚时期。虽然所处发展环境与英德美日四国处于现代化推进阶段时相比已经不同,但基于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共性要求和英德美日四国在现代化发展上具有的典型性和优先性,我们依然可以从四国的发展经验中得到丰富的启示。

1. 以系统思维看待和指导现代化建设,统筹各要素发展

从英德美日四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是促进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先决条件。在现代化发展的某些阶段,容易进入“唯经济论”的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指标的攀高,而忽视了政治、社会要素的同步发展,最终会造成现代化发展的失衡。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强调“先富带后富”到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分配正义和生态保护的关切。现代化发展从现阶段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之间,应该从“效率优先”转向“兼顾公平”,既要给予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相对均等的发展机会,也要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先经济,后政治”“重物质,轻文化”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 发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不管是英国把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机奠定现代化基石,还是美德日各国抓住各次科技革命的契机为本国现代化发展注入动力,都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中的关键性作用。在当今日趋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就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制胜的关键。因此,中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抢占在5G、人工智能、空间技术、区块链等战略性技术领域的制高点。改变以往单一的 科研结构,培育更加多元、良性互动的科研主体,将科技创新能力纳入对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考核体系。完善科技创新链的建设,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与效果。

3. 重视和发挥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在更好实现现代化中的保障作用

经济发展失衡造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需要依靠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调节分配差距,弥合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因此,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从英德美日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出,德国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源国,已经拥有100多年社会保障的实践经验,英國在二战后建立起“从摇篮到坟墓”的完整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了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部分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日本也在二战后逐步形成了覆盖面广、制度多元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典型现代化国家对于社会保障与福利事业的重视给中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无论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是在精准扶贫战略中的政策兜底,抑或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转变的背景下更好地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需要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发挥预防、调节、保护等作用,为更好地实现经济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因此,中国在提高效率基础上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社会保障、福利事业不仅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助力。

4. 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导向

从英德美日的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各国国家职能都经历了从统治角色到管理角色、治理角色的过渡,尤其是二战以后,各国都积极调整战略,注意调动和发挥社会各主体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作用。从中国确立的现代化战略安排来看,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现代化战略安排具有理论逻辑上的统一性,是中国现代化总进程的前进方向,这本身也是对现代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安排也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我们的现代化不仅仅停留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经济和社会指标层面上,还要完善各项制度体系,包括党的领导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先进文化制度、协商民主制度等。此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还要求做到不同主体、不同层级之间的协同发展,如顶层设计与基层建设之间的贯通,政府与社会组织、个体之间的分工协作,等等。

参考文献

[1] 钱 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 吴 英.关于现代化的含义、规律和模式——对    《现代化新论》几个理论观点的评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1-8.

[3] 罗 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 杨 豫.译者前言.载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5] 费 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73.

[6] 马 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141.

[7] 陈 晓律.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8] 李 剑鸣.世界现代化历程(北美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9] 丁 婧.日本现代化进程及其对我国现代化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3,32(13):328-329.

[10] 薛 进文.日本的教育与近代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0.

[11] 中 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编辑:刘恩至)

猜你喜欢 进程启示现代化 敢立潮头唱大风江苏教育(2020年16期)2020-11-06基于可视化分析的国外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及启示高教探索(2020年4期)2020-05-08《商君书》“无宿治”思想及其对城市社区自治工作的启示青年时代(2020年6期)2020-05-06多核一个都不落CPU极限这样用电脑爱好者(2020年2期)2020-04-28中西方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知识文库(2020年2期)2020-01-17Dalvik虚拟机进程模型研究数码世界(2019年6期)2019-09-09快速杀掉顽固进程电脑爱好者(2018年15期)2018-08-23不留死角 全方位监控系统电脑爱好者(2018年6期)2018-04-23现代化商场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17年2期)2017-06-05浅谈《戴你唱歌》中的声乐慕课戏剧之家(2017年4期)2017-03-28

推荐访问:英德 美日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