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正义视角下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探析——以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为例

|

赵伟伟,邓 敏,梁福兴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和政策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倡导以一种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全新城乡关系来推进城镇化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延长农村产业链条,明确了乡村经济发展中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之一,由此导致的二元对立的固化结构尤其体现在城乡资源分配、权力赋予、发展规划等方面的非正义现象中,其矛盾根源在于空间价值在生产、分配和消费权力中的秩序失衡[1]70。我国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战略部署,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打造城乡之间共生、共享、共荣的发展环境是实现城乡供需平衡的关键。

实施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村落具有优先发展生态、文化、康养等领域产业的条件优势,是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高端度假旅游产业发展增长极,但其在基础设施、文化传承、产业融合、人才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较为滞后的发展困境。从空间正义视角改善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格局,丰富城乡产业融合的经济形态,有助于科学、高效、公平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在关于时空运动的辩证思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资本运动具有沉淀性与流动性,因而可以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空间价值是一种社会性价值,以时间价值为逻辑前提,以地理空间为物质基础,包含了经济、文化、意识、社会关系等各维要义。空间价值具有群体结构关系,是个体在独立生产和存续时间价值过程中所形成的额外派生性价值。空间价值在生产、分配、消费等权力方面的空间秩序失衡导致了城乡矛盾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空间正义正是随着资本运动中空间价值的权力表达而产生的[1]70。马克思主义空间观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但囿于资本主义时期的时代局限性,其与我国现阶段国情下的城乡融合实践问题并不完全契合。

空间是人类生产和活动的要素,在资本利益的控制下,空间的价值从经济范畴逐渐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由此导致空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空间地位的不平等,这便是城乡区域的差异来源。空间正义强调资源分配效率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在城乡区域发展中创造平等共享的居民权利、公共服务和基本保障,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自由、公平的发展机会,追求最大化实现整体与长远利益,其核心是兼顾公平与效率。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与思路,其实质是在空间正义逻辑下重塑城乡关系,因此也是空间正义的实现方式。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可以增加农村的就业和人口聚集度,乡村的振兴和繁荣又为城乡进一步融合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我国城乡不平衡发展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日渐突出,城市极化发展模式和集中化经营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飞跃,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2]25。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举全党及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全方位的乡村振兴将成为产业高水平融合的坚实基础[3]。基于以上现状与发展需求,空间正义有助于打造人口有序流动、产业有序聚集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居民平等共享现代化进程,从而推动城乡之间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关系。

(一)自然人文资源丰富

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的生态资源大致包括喀斯特山体林木资源、坡地草场薪材资源、溪河地泉水体资源、孤峰盆地田塘资源、土石木料建材资源等。除了优渥的自然资源,该区域还有着独特的乡规民约、风情民俗和饮食文化。调查获知,该地区的重大节事包括龙抬头(农历二月二,主要活动是水龙庙活动及开春修渠饮水)、清明节(农历三月半,主要习俗是上坟祭祖遍插纸花)、端午节(农历五月五,主要习俗是挂菖蒲、洗药浴、包黄荆柴灰水粽)、寒食节(农历七月半,主要习俗是出嫁女回娘家,家家户户祭祀先祖)、中秋节(农历八月半,主要习俗是送月饼,向先祖来源的老家方向烧香祭祀)、重阳节(农历九月九,主要习俗是年轻人给老人集体过寿)。此外,在饮食康养方面,该区域一年四季瓜果和肉食搭配都有讲究,当地特有的竹笋种类和食用方法十分丰富;
传统中医康养之道均由老中医和老年人传授给子孙后代,最典型的就是瘴疠医药系统和凉茶避暑系统。

(二)产业融合趋势向好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在融合“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同时积极融入旅游要素,结合空间生态资源内含的结构化要素体系与旅游产业进行社会化创新,旨在促进生态、文化、旅游等业态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公平正义,从而实现城乡各产业的真正融合。大山背区域是漓江西岸喀斯特世界景观遗产保护区和缓冲区的边缘地带,地处桂林市南侧雁山区境内草地行政村和大埠行政村交界,区域内有桂林理工大学、博文学院、广西农业学校、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学院等科教文旅单位,于2019年成为桂林市城南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业新的增长极并被重点规划发展。该区域紧邻321国道,周边雁山区北侧有桂林绕城高速出入口,西侧有包茂高速桂梧段六塘出入口。得益于321国道桂阳旅游大道的区位优势,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的年游客量曾高达3 500万人次,其所处的雁山区是桂林科教文旅产业发展中心。雁山区2019年全年游客接待量达742.56万人次,当年旅游消费达76.07亿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游客接待量降至571.2万人次,旅游消费总收入为59.9亿元;
2021年雁山区被正式列入桂林市的国家高新区联动发展区域。如今的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不仅是桂阳旅游的大通道,同时也是桂林旅游产业的增长极。

(三)城乡联动潜力可观

大山背区域周边有漓江风景名胜区、喀斯特世界景观遗产西片区、桂柳古运河东渠雁山段和大岗埠唐氏庄园、雁山镇雁山园等山水景观和历史文化发展条件,为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条件。目前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东侧隔着连通草坪回族乡漓江两岸休闲旅游小镇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古道;
西侧有广西境内最大规模的雁山融创文旅城;
西北侧正在建设以“岭南第一园林”雁山园为核心的桂林民国风情小镇和雁山大岭广西植物园等景区景点;
南侧有占地约33.33hm2的荷塘稻海乡村旅游示范区和在建的梦露国际汽车营地等项目;
东南侧有国家级荒野艺术文化创意示范基地——愚自乐园。此外,主要集中于雁山区良丰河区段和小水河区段的桂林南部菜篮子工程基地和特种苗木培育基地对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有着较为直接的辐射影响,催生了“荷美陶家”千亩稻荷示范基地、大埠泉塘生态鱼类繁殖基地、思上桥千亩柑橘油葵示范基地、大埠菜牛繁殖和农户代养领养示范基地、特种苗木繁殖培育基地和生态瓜果蔬菜采摘农业基地等重要项目。这些项目和基地等构成了该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自然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农村生计转型动能不足

大山背区域有“天外奇峰”景观,但存在被农作物和田塘覆盖的缺陷,其生态景观的识别功能尚不突出,不具备可被游客即刻识别出的特色资源。由大山背村张贴的《2021年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公示》发现,大山口坡地至大山背溪河的缓冲区区域中的农田几乎全部处于种植果林或退耕还草的撂荒状态。

由于种植水田稻作远不如种植果蔬苗木、养殖鱼塘水产、撂荒或征用土地的所得利润高,更不如前往城市务工快捷稳定,且农民很难依靠水稻种植的单一收入承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重威胁,以致大山背区域的多数水田已不种植水稻,种植果蔬苗木、养殖鱼塘水产、撂荒或征用等已占据80%以上的农地资源。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目前处在“空心村”的困境中,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生计转型动能不足、城乡产业融合不充分等问题是阻碍该区域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

(二)产业融合渠道尚未畅通,乡村振兴亟需空间正义

在多维空间正义的基础上建立城乡融合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而空间正义不只是简略的城乡二分法。新型城乡融合发展要汲取马克思主义空间相关理论的精髓,从实践出发破解当下面临的新问题,通过重塑城乡空间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空间实现综合平衡[4]。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当今全球经济合作共赢的时代,兴旺发达的产业之间需要高效融合发展。城市和农村产业的多维、交叉融合是空间正义的体现,有助于在合作共生中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周边多个重大文旅项目陆续投入和建成,雁山区绕城环路经园博大道通至思上桥村村口,大埠路贯通小水河东岸通达大埠村村口和大埠乡政府,与321国道形成环融创文旅城的双向城市车行道,自然村屯之间的通道与大埠路连接,因此相互之间可以便捷往来。此外,该区域在原有古道、村路、小路的基础上修建道路,畅通了村落内部的车行道和机耕路,但目前仍存在个别村与村之间无法通车的缺陷,如从草底村经大山口残存古道至大山背村等路段之间尚不能驱车通行,阻碍着农、文、旅、运四种业态交织下的社会资源进入乡村,且该区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因其粗放的生产方式、薄弱的产业基础、待强化的支撑能力仍显得十分突出。由此表明大山背区域在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还未实现理想化的空间正义,尤其在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生活服务等方面都还未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

(三)城乡人力供给结构失衡,特色文化传承濒临淡化危机

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种基本空间形态,两者之间的关系演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息息相关。城乡的差异化经历了从纯粹的自然空间差异到空间分离和利益对立,再到矛盾逐渐多维化的失衡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不充分、不均衡发展是导致城乡资源分配和产业分工差异的必然现象。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将发生系统性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终将被公有制所替代,这必然会导致城乡走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5]11。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的城乡发展仍处于极其不平衡的发展阶段,参照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工资收入水平,以农业为主的经营收入难以支付日渐增长的支出,因此该区域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村中现有的劳动力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妇女,从事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另有极少数年轻人从事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业。

现代农业人才和生产劳动力的城乡供给失衡直接影响着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承[6]。大山背区域具备桂林喀斯特景观世界遗产地特有的生态智慧(如敞厅民居、稻作田园、漓江竹类、冷热地泉等要素)和民族交融往来的历史文化风情,但由于多数年轻群体长期在外打工或求学,外界的教育与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这些“接班人”传承与学习家乡文化的时间、精力与资源,使得年轻群体在远距离的生计奔波中逐渐淡忘了农村的传统文化,使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面临淡化甚至被遗忘的危机。

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实质上是空间向度的问题,此处的空间并非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静态结构,而是人类活动与各种关系社会化的动态结果[2]16。乡村振兴进程需要与之内嵌共生的城乡融合来推进,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在区位交通、周边产业、资源基础和生计模式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发展资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阻碍乡村振兴的困境与障碍。本文在实际分析农业人口转移、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等乡村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从空间正义的视角对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城乡的融合发展提出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城乡融合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新型城乡关系的重构,以人为本是切入城乡空间正义问题的重要原则,通过对人的关怀破除城乡空间中存在的资源、制度和身份等差异歧视,努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建立“以城市带动乡村、以乡村促进城市”的城乡关系,构建人口有序流动、产业有序集聚的城乡融合机制,使城乡居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发展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7]。

鉴于中国城乡关系在改革开放后面临着传统村落瓦解、城市权力缺失、空间归属感不足等新情形和障碍[8],在城乡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发展理念,明确新型城乡融合机制的真正主体是人民,从根本上打破“区域影响发展机会”的不公平局势;
其次,要尊重城乡发展的动态规律,认识到城乡融合机制的动态性,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适合当地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灵活驾驭城乡发展的动态规律;
再者,要建立城乡产业融合的利益纽带,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城市和乡村有效衔接和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9]710,通过不断优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布局和互联互通的城乡发展格局实现城乡发展的空间正义。

(二)校准城乡关系,激活产业融合新动能

新型城乡融合发展要校准城乡空间关系,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空间正义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资金、技术、管理、生态、文化等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双向互动体现了城乡空间正义的伦理诉求。作为城乡融合的内容之一,良好的产业融合不能仅是对农业的单纯延伸或简单拓展,同时也应追求对新业态的丰富与创新,打造综合效益高于单独产业效益之和(即“1+1>2”)的共赢局面,并将新增加的就业岗位和附加价值留给农民,从而实现带动农民富裕的目标。在城乡融合方向指导下,乡村产业融合可在与城市的联合过程中,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的互相渗透,从而在空间正义层次上深度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在全球开放的格局和秩序下,城乡产业的联合发展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是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策略,市场竞争从单体扩展至集体组织。在信息共享、流程统一和运营同步的新时代背景下,“一体化”的合作联盟战略有助于参与成员之间建立信任基础,培养合作联盟之间的稳定性、内在聚合力和发展潜力。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可在自身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完善内外部交通体系,充分利用融创文化城等周边发展的溢出效应来激活产业融合的新动能。一方面,可基于现有的区位交通优势和农村集体组织的团体优势,打造城乡产业链之间融合发展的创新基地,使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在产业链中有序流动和聚集,建立城乡共享的资源分配与要素投入机制;
另一方面,要突破城乡之间不平衡的收益分配机制,摆脱生产和消费、劳动和享受、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不公平境遇[10],建立均衡的收益分配机制,打造“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环境,在合作共生中实现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空间正义,重构共生共享的合作式城乡关系。

(三)破解人才困境,培养乡村振兴高质量劳动力

新时代中国城乡关系交织着政治、经济、资本、文化及权力等多方面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大规模征地、农民失地、城中村等社会现象[11],单向度的城乡空间资源流动与分布在促进城市高速扩张的同时也导致了乡村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不完善、人才流失等问题[12]。城乡融合的实现需要破解人才困境以实现资源分配正义,建立新型城乡工农关系以实现生产正义,消除城乡产业间劳动价值的差异以实现发展正义[5]12。培养高质量生产力是推进城乡联合的有效途径,在深刻剖析城乡融合机理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劳动生产要素的作用,通过多种要素流动实现产业复合与重构催生的新业态,从而焕发城乡融合的持续发展活力。

高质量的人才体系需要多重资源的整合,“空心村”的人才困境会导致城乡经济生产、社会互动、利益分配出现失衡现象,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其乡村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严重不足,需要重新吸纳人才融入农村生产活动来破解困境。首先,要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带动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13],畅通社会主体参与乡村发展的多方渠道,吸引具有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乡贤和城市人群参与农村的社会活动;
其次,要鼓励出台系列政策和激励制度,为回乡下乡人才构建配套的物质基础和公共服务;
再者,要运用空间正义的价值观来转变传统的城乡观念,通过宣传教育和日常引导培育城乡共生文化,为回乡下乡人才打造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9]713,从而为乡村振兴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漓江大山正义春天的大山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22年16期)2022-05-07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漓江情画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漓江夕色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2期)2017-03-18大山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年5期)2016-12-05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竹筏上的漓江林业与生态(2016年2期)2016-02-27倒逼的正义与温情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法律与正义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推荐访问:漓江 探析 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