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idpi

一、我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农业的弱势地位没有显著改变。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民利益也逐步得到重视,但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和二三产业相比,与占社会主体地位的城市居民相比,农业弱质、农民弱势的地位并没有实质性改变。2008年全市农发资金4500万元(含水利资金),农业资金只有2200万元(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除去中央、省有关政策配套,实际可用资金不多;
每年农业招商引资也仅占全市新三资投资的2%,社会投入明显低于二、三产。  

(二)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产品加工明显落后于生产发展,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加工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农业龙头企业深加工能力不强,在我市36家龙头企业中仅有6家深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体系薄弱,大多以鲜销为主且受市场影响较大。  

(三)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还不够大。我市虽有龙头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但总体规模与群体规模均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全市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还不够,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业市场化等方面作用还很有限。有的合作社只是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争取政策扶持。  

(四)农业品牌的市场对接能力还有待提高。据统计,我市农业注册商标89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3件,省名牌产品2件。一些较好的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资源比如“达意”观赏鱼、“新当湖”蘑菇由于没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等区域品牌的交相呼应,又处于创立品牌初期,在省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不高。此外,由于缺少区域品牌的共享,生产者之间、企业之间以各自的小品牌在小市场相互竞争,品牌效应难显。  

(五)环境制约问题仍然突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企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资源,对农业环境构成威胁,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弱质地位仍未改变。从农业自身角度讲,在大农业内部建立循环机制是今后的方向,我市从整体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呈现散点式、零星化的发展,在理论指导、战略谋划、规划设计、技术支持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尚未建立起非常完善的体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转型发展的优势、潜力及思路  

——主要优势:首先是基础优势。我市素有“鱼米之乡”、“西瓜之乡”的美誉,种养业发达,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以及设施农业,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装备基础。其次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周围大城市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市场。再次是机制优势。我市已经完成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畜牧兽医体系改革,正逐步完善责任农艺师制度,这将为提高为农服务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我市“三位一体”农村合作经济也走在全省前列,为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提供了组织、金融等保障。  

——发展潜力:从资源要素看,随着近几年地力提升工程和标准农田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农田经营效益和土地产出率。通过土地流转集聚成片土地,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从市场前景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已经涌现了一批有市场头脑的企业主和农产品营销人员,在稳固上海这个大市场的基础上,向浙中南的金华、温州等外来人口稠密地区辐射,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从农业产业看,食用菌、蔬菜(芦笋)等产业效益较高,发展潜力很大;
精品花卉由于随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求量会迅速增加;
水产养殖具有传统优势,近几年通过繁育、引种和养殖推广,成为我市农业一大支柱产业,但水产品加工还是相对滞后于生产,因此在结构优化、加工增值方面都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发展思路:  

(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发展理念转型。在发展理念上要从关注产量转向追求质量转变。要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加快优势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销引产,以现代农业园区、水产园区为中心,各类无公害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引导农民和专业大户规模化种养,提高产业集聚度,优化产业配套布局。  

(二)拉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经营主体转型。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强新型农民培育,使广大农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探索发展“总部农业”,实施农业外向化战略,拉长产业链,注重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扶持培养技术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市场前景广的规模大户和加工型龙头企业。  

(三)发展循环农业,实现生产方式转型。以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园区建设为契机,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率,不断扩展农业功能,促进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化、家居生活清洁化。紧密结合两分离三配套、测土配方、双减增效等工程的实施,以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促进农业向无害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四)实施多元化战略,实现农业功能转型。从追求农业的单一功能向追求多功能农业转型,通过把优势特色产业与自然、旅游资源有机整合,深度开发我市农业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使有限的农业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五)保障农业安全,实现管理方式转型。重点是以提高管理绩效为目标,进一步明晰管理职责,健全管理机制,明确管理重点,创新管理手段,提高应急处置水平,着力构建管理和服务相互融合、依法监管和行业自律相互促进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三、今后工作的重点及主要措施建议  

(一)完善扶持政策和措施。一要继续对影响力大、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规模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要突出抓好土地流转。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扶持农村土地股份化流转,解决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开的问题,推动土地流转。三要鼓励全社会投资农业发展。农业转型升级与资金投入紧密相连,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大力组织各类农业招商活动,吸引国内外各类资金投入我市农业发展。  

(二)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我市前一轮都市型农业规模中大部分指标已经完成,迫切需要制定新一轮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农业发展的短期和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建设重点、工作举措。在规划制定上,一要准确定位。立足我市实际,建议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循环农业等,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将农业做“强”、做“精”、做“优”。二要明确目标。要根据我市农业发展定位、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农民种养现实基础,科学合理安排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内容。三要突出重点。要根据我市各镇街道不同的农业发展现状,合理安排种养业发展重点,形成“一镇一品”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的格局。  

(三)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推行标准化生产。坚持从传统的农产品价格竞争战略向以质取胜的差别化战略转变。做好品牌整合,注重提升农产品质量,强化品牌包装与营销,做大做强1-2个具有平湖特色、具备较高市场信誉的地域性知名品牌,打造平湖农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面。农业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要逐步扩大销售规模,加强内部合作,积极打造我市的农产品品牌。要利用各种推介活动、农业招商活动,宣传我市的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完善农业服务,提高科技含量。通过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三合一”服务机制,通过指导引导构建起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主动与大中专院校联合,采取“企业+科研院校+推广部门+农户”的新模式,建立各类产学研联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平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五)拓宽流通领域,健全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市场体制,培育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营销主体,构建集约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营销新平台。今后要继续加大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造提升的力度,完善服务设施,强化集散功能,健全管理体系,创造宽松交易环境。继续加大接轨上海力度,同时注重对浙中、浙南地区市场的开拓,进一步提升平湖农产品在浙江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

推荐访问:高效 农业发展 转型 推进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