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情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

|idpi

袁立敏,广东省东莞市东城第六小学教师。

“学情”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我们经常会提到“学情分析”,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预判,也就是常说的“备学生”。“学情”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个体间的特点与能力的差异,它应该不仅只指教师课前的分析,而是应该贯穿在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结合学情,对教学效果进行动态性的分析,教师对学生进行文本教学时,分析哪些地方是学生能够看得懂的,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哪些地方是学生读不懂,不能理解、不能感受、不能欣赏的整体掌握。学生由于自己人生阅历尚浅,可能会存在无法理解、感受、欣赏到的地方,不能够明白作者的用意,阅读教学就是要特别解决学生阅读时出现“读不懂”的现象。基于学情分析,教师可以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判,并在教学的时候作出充分的准备,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奠定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教育更加强调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更是成为人们的共识。学情分析是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实现以学生为主题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中,结合学情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获得更真实丰富的阅读体验。

一、关注预习和作业,分析学生“应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观察与了解学生,掌握对教学有价值的学情信息,也能够为教学设计积累一定的经验。作业是学生给教师最直接的反馈,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哪些知识学生是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还比较生疏或者是还没有理解,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再次进行强调。通过作业,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因此,作业不仅检验了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也反馈了学生学习的态度。

通过课堂检查预习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基础与需求,这种学情分析方法也是语文教师日常教学中用得比较多与比较有效的方法。“行之有效”指的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有一定的要求,学生不能盲目地展开预习,学生要重视预习环节,并在预习环节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比如在学习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三月桃花水》之前,教师要布置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几个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并提问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桃花水的爱恋与赞美,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二、解读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未知”

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样的内容也会具有不同的需求。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教师要注重联系现实,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比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相关程度和差异程度,重点去解决学生知识和能力最薄弱之处。语文与数物化等课程不同,他们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具体,教学目的也比较清晰,具有确定性和易操作性。而语文课堂,我们面对的往往是题材各异的课文,课文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通过载体教师再去传授语文知识,这种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教师茫然无措。所以,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就根据考试内容去确定教学内容,然而应试教育只是检验语文教学成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确定语文教学的内容时,还是应该围绕学生能学到什么,抓住课文想要宣扬的内涵与价值,从多个角度去确定最终的教学内容。

一般情况下,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学生都是确定教学内容应该要考虑的因素,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建立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在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三首古诗中我们发现,描绘的都是乡村田园的景象,这样的画面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尤其是对于北方或者是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没有亲身去体验过这样的景色,也很难去想象并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精心准备一些素材,或者提前让家长带孩子们去看一看乡村的自然风光,感受课文中的小河、蝴蝶、大豆、瓜果等,也可以让孩子们自行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针对《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首)》这首诗来说,学生可能面临无法感受这种美的“未知”,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和教师的引导,对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有色有形,有静有动中欣赏到夏季南方农村景色,真正感受到农民早出晚归的恬静。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是在学生理解的范围之内的,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是可以获得的。

三、探究教材意图,分析学生“需知”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篇文章和作品都是精心筛选出来的,也凝聚着对下一代人成长的责任心,所以,每一篇文章和作品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是有特定意图的存在。要想充分了解教材编辑的意图,就需要据此进行学情分析。比如,在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乡下人家》这篇课文入选教材的理由是,一是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受到美的熏陶;二是要让学生学会抓住要點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那么教师在进行这篇文章的学情分析时,就要考虑学生在此之前是否学习过与乡村有关的文章,他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是否热爱乡村,具体有哪些表现?如果学生压根不热爱乡村生活,即使教师如何描绘乡村的美丽,学生感受起来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在此之前也要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方法,班级里是否有学生已经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他们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又有多少人根本不会这种方法,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可以抓住教学的重点,有的放矢,让掌握了的同学分享经验与心得,让还不够熟练的同学勤加练习,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时间,让他们丰富自己的阅读手段,运用到更多作品的阅读中去。

四、挖掘学习需要,分析学生“想知”

学习需要指的是关于学习者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状和教学目标间的差距。学习需要的分析围绕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他们对教学的期待。目的是为了确定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吻合,是否可以达到学生的预期,教学目标的安排是否合理等。学习需要反映的是学生自身在学习方面的要求,因而一定要进行深入地分析,获得最真实、可靠的信息,而且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得认可与肯定、支持与鼓励,满足内心的情感需要。然而,现实中的语文教学一向是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当前取得的经验尚少,还没有引起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的觉醒。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将学生的学习需要看作是一篇文章学习的最大困难,他们遇到的情况普遍为两种:一种是“读不懂”,一种是读得懂但“不喜欢”。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既要解决学生读不懂的问题,还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比如,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天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如果我们自己的房间有一个天窗你会用它来做什么?进行学生间的相互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异常高涨,甚至平時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兴奋起来,每个人的眼里都充满了期待,尽情地畅想,让我感到很是惊喜,也让他们仿佛真正体会到了天窗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样的教学实例也让我开始思考,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具备的知识经验各不相同,就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不一样的学习内容,自然就会有不一样的优势和困惑。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堂,也成为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的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要重视和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习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让教学真正地为学生服务,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所收获,获得更真实的阅读体会,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吉同权.基于学情分析的语文阅读教学[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6):135-136.

[2]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罗明娇.重视学情 提高效率——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8):173-174.

猜你喜欢 学情教学内容课文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20年1期)2020-04-30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例说学情调研湖南教育·C版(2018年3期)2018-06-05端午节的来历学苑创造·A版(2017年6期)2017-06-23背课文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广西教育·B版(2016年8期)2016-11-01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福建中学数学(2011年9期)2011-11-03

推荐访问:教学活动 有效途径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