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专题式教学探析

|idpi

陈建荣 韦建琨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作为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的重要思想政治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思想政治素质的合格与否。本研究以教育基本三要素为视角,分析Z高校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教育者具备学识丰富和具备切合博士生学习的教学理念的特征,受教育者们具备数量多、所属学科门类面广的特点,其学习方式体现了博士生的学习特点与信息化社会的特征;课程内容兼具政治性与学术性,教学方式符合学生需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育三要素;专题式教学;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5-0064-04

Abstract: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Era, a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the training stage of doctoral students, its teaching quality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at the educators of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Era course in Z University wh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ch knowledge and teaching philosophy suitable for doctoral students" learning. The educated have a large number of subjects and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and their learning methods reflect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characteristics of doctoral students. The course content is both political and academic,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meets the needs of students.

Keywords: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Era; three elements of education; thematic teaching; doctoral students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类重要的课程,通常以必修课的形式始终贯穿于我国各层次的人才教育培养当中。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其将来毕业后能否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学历与学位教育阶段,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更显突出。Z高校作为华南地区一所知名的985高校,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在给一年级博士研究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授课中,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专题式授课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基于教育三要素的视角,本文以Z高校某秋季学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为例,对该课程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探析该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教育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是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1]。它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负责组织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中介系统影响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主体,在教育者引导下利用教育中介系统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同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会受教育中介系統对教育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的影响。比如,教育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均对教育教学带来不同的效果。

二、Z高校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教育者

教育者,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人。一般情况下,人们都称教育者为老师或教师。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指的就是这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

正如韩愈《师说》中所描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2]。细究其中深意,便是这三个方面处于并列的地位,三者同时具备,才能最终培养出学识、素质良好且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学生。

(一)Z高校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育者的遴选

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教学目标,兼顾受教育者学科背景的多样化特点,保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程采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对授课教师进行对比和甄选。首先,由课程的任课老师从学校各学院及部门中挑选出由各学科领域中的顶尖教授组成的优质教学候选团队名单,然后将名单提交到学校研究生院审批。被选中并获准授课的老师,要根据自身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尽量把最新科研动态和成果与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力求在授课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到最前沿的科研内容。

(二)Z高校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育者的特点

1. 学识渊博、学术权威高

有句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这里强调了教育者应该具有基本的学科知识与素养。如果想要把学生教育好,首先老师就要拥有渊博的学识,并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否则,即使教师的教育意愿再强烈也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本门课程中,因为每个专题所选的教师都是所属领域的领军人物,具备较高的学术地位。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教师们是经过遴选的。这样的老师,只要他们往讲台上一站,他们的学术风范、人格等对于学生而言便是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显性教育而言,作为学科领域的領军人物,他们均拥有丰富的学科背景知识,对最新的科学前沿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把握,他们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深入浅出,灵活自如地对本领域进行讲授。

就课程整体而言,所有授课教师所涉及的学科专业背景包括工学、理学、文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既是一系列学科思维与视角的开拓与训练,也是一场场文化饕餮盛宴,带来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2. 切合博士生学习的教学理念

在该门课程的系列讲座中,每位教授对博士生的学习特点都有比较深入的把握。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为研究型人才,这意味着该群体的学习以开展研究为切入点,在进一步掌握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开展深入的研究。而在课程的系列讲座中,教授们的讲授不只是知识的传导,而是结合博士生的特点引入更多观点性的思考,提升博士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思维。

三、Z高校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受教育者

在学校里面,受教育者主要是指学生。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具有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和属性,这些又同时影响和决定了学生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和参与度的不同。

(一)数量较多

以Z高校某秋季学期研究生政治课上课时间安排表为例,该学期总共有近600名博士研究生参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学习,分为4个大班上课。其中,A校区2个班,1班190人,2班159人;B校区1个班188人;C校区1个班46人。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数量上,该公共必修课程涉及的受教育者(学生)还是比较多的,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大教育者组织教学的难度和挑战。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方能在同一时间内将授课内容传达给全体同学,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学科门类面广

在类别上,以Z高校A校区1班为例,经粗略统计,参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的学生分别来自: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高性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药学院、资讯管理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等10个二级学院/部门。本门课程仅A校区1班的受教育者的学科背景涉及:工学、理学、法学、管理学等4个学科。就一般情况而言,理工类专业的学生,由于长期从事推理论证等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其思维大多具有严密理性的特点。而文史类专业的学生,虽在逻辑推理方面稍弱,但在思维的广度上却很有优势。在学习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和表达方式是多样化的。这也导致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三)学习方式体现了博士生的学习特点与信息化

社会特征

由于课程大部分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因此,学生的聆听是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据作者的观察,大部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依然使用传统的纸质笔记本进行课堂记录。有小部分学生则使用手机拍照功能直接将教师的课件拍下来,有的学生甚至打开手机的录音功能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全程录音以便课后的查阅与回顾。此外,大概有十几名学生带着笔记本电脑听课。课后通过了解得知,学生上课使用电脑的用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做课堂笔记,便于将教师讲授的内容快速地转化为电子版材料存储,方便日后的学习和利用;第二,随时上网查阅老师上课时提到的自己不太理解或者想要深入学习和了解的内容或知识点。以上学习方式,反映出以下两个特征:

1. 学生主动内化课堂知识与观点

这些特征说明虽然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但是学生的学习并非是完全被动式地接受。他们根据自身拥有的学习资源与条件,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主动地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观点及其体现的思维方式尽最大化地处理并将其内化于自身的知识系统和思维视角当中。

2. 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社会时代学习特点

从传统的纸质笔记本到手机拍照、手机录音、笔记本电脑记录以及相关知识点的查阅,这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信息化的发展中获益颇深,某种程度上信息化的到来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譬如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泛在学习”时代的到来。“泛在学习是一种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学习,它符合人类终身学习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3]。”

王怀波等通过对近几年有关泛在学习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泛在学习的典型模式之一为混合式泛在学习。即“学习者不但可以将移动设备带入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还可以利用移动设备的模拟与演示功能,不易接近的学习情境进行动态模拟,并参与其中。学习者通过整合收集的资料与系统推送的资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4]。”在课堂上,学生们最大化地使用电子产品对学习内容进行存储与利用,为了日后能方便地在各种场合学习和处理学习信息,适应泛在学习时代的需要。同时,这也在告诉我们,现代信息手段对知识的存储量与精准度比传统的手写和大脑记忆要高得多。这也突显出现代的学习,课程的教育,愈发需要重视思想性的引导。

当然,有所不足的是,部分受教育者对该门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在课堂上用电子设备进行社交娱乐的事情偶有发生。因此,在现代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背景下,该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这把双刃剑,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需要进行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四、Z高校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教育中介系统

作为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教育中介系统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方式。

(一)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经过教育者筛选之后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课程、教科书或通过其他信息载体传播的内容。Z高校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为系列专题讲座,本次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或教科书。本文通过梳理笔记记录Z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育内容,主要如表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作为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是紧扣时代发展,紧扣中央最新精神,紧扣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使整个课程的理论立意更高远”[5],Z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系列讲座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世界当代的政治形勢、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阐述了当前的社会思潮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关问题。专题系列讲座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应用案例分析;并且每个专题的信息量很大,体现在课堂PPT所显示的内容,以及老师们介绍的各类书籍、网页、期刊等;课堂内容兼具政治性与学术性。

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Z高校的办学历史、该校与有关鲁迅的历史深入研究、经济学、当前的反腐形势等有关社会科学学科内容;通过微生物学,针对学科群体中有较大部分学生是理工类的学生,增进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感,也能让文科类学生通过学习理工类的内容推展思维。“如何论证”等方法论课程,进一步深入了解到论证特别是社会科学角度论证的方式。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均能进一步拓宽学生思维视野和知识的宽度与广度。

(二)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活动方式组合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大基本要素,是应用各种教育工具和手段开展的教育活动。它包括四个内容: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活动方法方式;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关系[1]。

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与个人能力,主要分析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活动方法方式。

对于本门课程采用的这种专题讲座形式的上课方式,多数同学都表示很新颖、很有趣,甚至很震撼。因为这消除了大家以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的刻板印象:那就是该门课程由一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教师开展整个学期的系列活动。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从每次的专题讲座中学习到的不仅是教授们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讲解的观点,更加能够领略到不同学科教授的风采、体会各种学科背景教授的多彩学术人生,对自己在Z高校接下来的学术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次课程讲课结束后,老师都会留出一部分时间作为自由提问时间。这种互动,一方面有利于将课程内容进一步深化于受教育者内心,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提升博士生结合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视野,利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看待当前的社会问题。

高国希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要注意以下关系:处理好与本科、硕士课程的关系;处理好专题性与系统性的关系;处理好研究当代社会问题的学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处理好教师主讲与师生互动的关系;把握好中国话语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处理好《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6]。Z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对以上关系的处理都做得比较好,课程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博士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独特魅力;领略到课程组织者为保证课程系统与专题性的结合所做的努力;体会到了教师主讲中蕴含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中传达着教师的教学主旨;捕捉到了当代社会问题的学术性与政治性联系。这也正是这门课程让学生们耳目一新,受到大家普遍欢迎的重要原因。

五、结束语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在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三为、六要、八统一”即拥有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Z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教育者学识丰富、拥有博士生学习的教学理念,符合被教育者们学科门类面广、学习方式有信息化社会特征等特点,让这门思政课充分体现了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特别是在教育内容兼顾学术性与政治性,教学方式处理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做到了“八统一”,让博士生们乐于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汲取学科思维方式,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20.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修订.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杨志坚.泛在学习: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4(8):19-23.

[4]王怀波,杨现民,李冀红.泛在学习应用研究的发展与典型模式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5(12):18-26.

[5]刘先春,李睿.“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基于核心问题的研究式教学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25-127.

[6]高国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要注意的几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122-124.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9JGB305);2020年右江民族医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基于神经动力学的时变问题高精度求解研究”(编号:yy2020gcky037)

作者简介:陈建荣(1982-),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等。

通信作者:韦建琨(1989-),女,汉族,广西钦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师教育。

推荐访问:探析 马克思主义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