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香港经济形势报告

|

张立真

随着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落实新选举制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促使香港实现由乱到治重大转折、“一国两制”重回正轨,2021 年,香港经济一举扭转过去两年连续下跌趋势,实现全年本地生产总值(GDP)实质增长6.3%的强劲复苏,大部分经济指标随经济回暖明显改善,但实质GDP 较经济衰退①2019 年香港第三和第四季度实质GDP 同比增速分别为-3.2%和-3.6%,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萎缩,出现“技术性衰退”。前2018 年的峰值仍低2.3%。2022 年,香港经济将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增长步伐将有所放缓。长期来看,香港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将明显增大,需要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前瞻性思维进行战略谋划和整体布局。

2021 年香港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内地经济快速增长、本地疫情趋缓的情况下,市场秩序逐渐恢复、货物贸易需求显著提升、就业和财政状况持续改善,总体实现恢复性增长。但服务贸易和游客消费依然深受疫情拖累,居民实质工资收入不升反降,基层民众难以充分感受到经济复苏带来的实际变化。

(一)整体经济显著复苏,但仍未恢复至疫前水平

2021 年香港GDP 实质同比增长6.3%①无特殊说明,本文数据均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经济增速创11 年来新高,表现好于美国(5.7%)、欧元区(5.4%)、日本(1.7%)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从全年发展趋势来看,香港经济从第一季度起便结束了此前连续6 个季度的严重收缩,第一季度至第四季GDP 的实质增速分别达8.0%、7.6%、5.4%和4.7%(图1),复苏势头稳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低基数效应影响。2019 年以来,香港经济经历了有记录以来从未有过的连续两年负增长,2020 年实质GDP总额已跌至2.68 万亿元(港元,下同),2021 年的高速增长也仅恢复至2.85 万亿元,不及2019年疫情暴发前2.86 万亿元水平,较经济衰退前2018 年的峰值仍低2.3%。②2018 年香港实质GDP 总额为2.91 万亿元。二是全球经济复苏带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21 年全球经济实质平均增速达5.9%,亚洲达6.3%,内地达8.1%。复苏需求带动全球贸易回暖,为作为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的香港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三是特区政府的财政支持。2021 年特区政府继续采取逆周期财政政策,推出“电子消费券计划”、税务宽减等措施,通过财政支出减缓经济下行带给居民和企业的压力,有效地促进了经济重回正轨。

图1 近四年香港实质GDP 季度同比增长率(单位:%)

(二)复苏动力表现强劲,内外需均有所改善

从经济增长的内部总体结构看,2021 年消费依然是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货物贸易对经济复苏的贡献远超往年。从内部需求看,2021 年香港的私人消费同比增长5.4%,特区政府消费同比增长4.6%,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同比增长9.8%。其中,私人消费对年度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最大,拉动GDP 增长3.7%(表1)。从外部需求看,2021 年香港的货物贸易增长势头强劲,货物出口同比增长18.9%,货物进口同比增长17.4%。整体货物贸易对年度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0.2%,拉动GDP 增长1.9%(表1),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服务贸易则受疫情影响表现相对较弱,服务输出和服务输入分别同比微升1.5%和1.7%,这部分增长主要靠运输和金融服务拉动,旅游服务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

表1 近十年主要支出项目对香港GDP 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单位:%)

(三)物价水平保持稳定,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

2021 年香港的通货膨胀温和上升,全年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升1.6%,基本消费物价通胀率为0.6%,均保持在合理范围。从物价水平来看,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服鞋袜及食物等基本消费品价格保持平稳,但受各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国际商品及能源价格上涨,香港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加大。

(四)失业率高位回落,实际工资收入不升反降

2021 年香港的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全年平均失业率为5.2%,同比下降0.6 个百分点;
平均失业人数为20 万人,同比减少12%;
就业不足率为2.6%,同比下降0.7 个百分点。大部分行业就业状况明显改善,餐饮、娱乐、艺术等行业失业率甚至下降8~9 个百分点,部分行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从全年走势来看,2021 年香港失业率前高后低,年初时仍处于6.7%的高位,随后逐月递减,年底时已回落至3.7%,但仍高于2018 年和2019 年同期水平(图2)。

图2 近四年香港劳工市场状况(单位:%)

2021 年第四季度,香港就业人士名义平均薪金指数同比微升1.5%,但实质平均薪金指数同比下跌0.4%。这显示尽管香港居民的工资收入在经济复苏带动下有所增长,但实际购买力下降,因此基层民众难以从工资层面感受到经济复苏带来的实际变化。

(五)年度财政保持盈余,财政储备略有增加

2021 财年香港特区政府的财政状况由赤字转为盈余,其中整体开支为6933 亿元,收入6936亿元,加上绿色债券计划下发行的债券净收入291 亿元后,全年盈余294 亿元,较年初1016 亿元赤字的预估有明显改善,主要是因财政收入较年初预算增加的同时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年内香港楼市和股票市场交投活跃①2021 年8 月1 日,香港市场的股票交易印花税由按成交金额的0.1%双向收取,上调为按成交金额的0.13%双向收取,是29 年来首次上调。,特区政府在地价和利得税方面的收入较预期分别多435 亿元和324 亿元。财政支出的减少主要因下半年本地经济复苏日渐稳固,特区政府视情减少了财政对经济的扶持。截至2022 年3 月底,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为9572 亿元,较上一财年增加3.2%,维持稳健水平,但较2018 财年11708 亿元的高点仍有差距。

(六)营商环境持续好转,国际排名逐渐恢复

2019 年香港爆发“修例风波”,反中乱港分子在外部势力支持下持续制造“黑暴”动乱、践踏香港法治,扰乱了香港市场秩序,破坏了香港营商环境。2020 年开始,中央果断出手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以实际行动维护了香港的经济发展秩序和营商环境稳定。根据特区政府年内发布的回归以来首份《香港营商环境报告》,2021 年香港在优势领域的国际排名稳步提升,在加拿大菲沙研究所发布的“世界经济自由度报告”中再度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在英国智库机构Z/YEN 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第30 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中排名第三,较2020 年上升一位。

2021 年香港大部分行业均有较大幅度回暖,唯金融业股票市场震荡下跌,旅游及相关领域仍处停滞状态,经济仍未达至全面均衡复苏。

(一)货物贸易强劲反弹,贸易规模再创新高

2021 年香港的货物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5.3% 至10.27 万亿元,较2018 年高位仍增加15.6%。其中,货物贸易出口货值为4.96 万亿元,进口货值为5.31 万亿元,全年有形贸易逆差为3471 亿元。全年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主要目的地出口额显著上升,输往美国出口额同比上升20.5%、欧盟上升19.9%、内地上升17.7%。二是亚洲区内贸易往来畅旺,与我国台湾地区(出口升46.0%,进口升35.0%)、韩国(出口升42.7%,进口升31.3%)等地进出口贸易均大幅提升。

2021 年香港贸易的强势反弹与内地贸易表现关联度极大。从香港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结构来看,2019 年开始香港与美国的贸易在香港贸易总额中占比明显下降,而与内地、我国台湾地区的贸易占比则明显加大(表2)。2021 年香港与内地的贸易额在香港贸易总额中占比已达52.5%,全球经济复苏对商品贸易尤其是中国贸易需求的大幅提升,使香港作为内地货物中转站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表2 近五年香港与主要国家及地区的贸易结构(单位:%)

(二)金融业整体平稳运行,港股市场震荡下跌

金融业是香港的主要支柱产业,过去五年(2016—2020 年)年均增速高达9.1%,是拉动香港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2021 年香港金融业依然平稳向好,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是联系汇率制度运行良好。2021 年香港实质港汇指数微升0.2%,港元对美元的即期汇率大多处于强势地位。年内港元货币总量轻微增长,港元广义货币供应(M3)同比上升1.5%,经季节性调整的港元狭义货币供应(M1)上升5.4%。全年外汇储备资产同比微升1.1%至4968 亿美元,相当于香港流通货币的六倍多,规模依然庞大,有能力抵御资金外流对联系汇率制度造成的冲击。

二是银行业运行稳健。2021 年香港认可机构①认可机构包括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截至2021 年底,香港有160 家持牌银行、16 家有限制牌照银行和12 家接受存款公司,共有来自31 个国家及地区(包括香港)的188 家认可机构(不包括代表办事处)在港营业。的存款总额同比上升4.6%,其中港元存款和外币存款分别增加1.4%和7.9%,银行层面未显示大规模资本外流迹象。截至9 月底,香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维持在20.4%的高位水平,银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强。本地银行体系的资产素质也保持良好,信用卡贷款的拖欠率较2020 年底明显下降。

三是港股市场震荡下跌。2021 年香港恒生指数同比下跌14%,股票市场总市值同比减少10.8%。全年新上市公司和首次集资总额分别同比下降36.4%和17.2%,新股首日上市破发率甚至高达45%。港股下行表现主要是受内地监管政策调整和国际加息预期影响。截至2021 年底,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53%和港股总市值的79%,尤其是内地互联网、地产企业在港股中所占权重较大,仅腾讯、阿里和美团三家公司的市值就占到港股总市值的约20%。2021 年,内地突然加大了对互联网、地产和教培行业的规管力度,同类型企业的港股股价均遭受较大冲击。与此同时,2021 年全球通胀高企,美联储加息预期不断升温,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投资者投资港股市场的热情。

四是多币种债券市场发展迅速。2021 年香港债券发行额同比增长9%达到4016 亿美元,港元、离岸人民币、G3 货币债券②G3 货币债券指以美元、欧元或日元计价的债券。全面增长。年内香港债券市场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显著增长,全年发行额同比增幅高达35%至5506 亿元人民币。其二,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成为香港债券市场的主要增长环节,全年绿色和可持续债券总额达313 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四倍,占亚洲区绿色和可持续债券市场的三分之一。其三,债券通“南向通”的开通进一步提升了香港债券市场的双向开放功能,9 月开通首个交易日便有40 余家内地机构投资者参与,成交约合40 亿元人民币。

五是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香港是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处理全球约75%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离岸人民币存款占全球约60%。2021 年香港的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RTGS)交易金额同比增长26.6%达358 万亿元人民币,连续五年保持增长。10 月,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正式启动,开通首月便有1 万余人参与,南北双向交易均较为活跃。截至2022 年1 月,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存款为10959 亿元人民币,是继2014 年后再次突破万亿大关,并超越当年10036 亿元人民币的高位。

(三)房地产市场整体回暖,私人住宅供求依然偏紧

2021 年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交投活动大幅反弹,私人住宅和商业楼宇市场均有不同程度回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私人住宅需求旺盛。全年住房交易量约7.43 万宗,同比增加24%,交易量创2012 年来新高。年底(12 月)的住房租售价均较去年同期增长3%。刚性需求、低息环境和经济复苏是香港住宅市场回暖的主要原因。二是零售类商业店铺租售情况改善。零售铺位的售价和租金分别同比上升5%和3%,主要是受零售、餐饮等行业回暖带动。三是写字楼空置率依然较高。全年写字楼租金没有明显变化,售价甚至同比下跌3%,空置率也由2020 年底的11.5%上升至2021 年底的12.3%,高于近20 年9.2%的平均空置率,反映出香港的商业市场气氛仍未有根本性好转。

2021 年香港住房供需偏紧局面仍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全年私人住宅建成量下降31%,第四季度的市民置业负担指数处于74%的高位,撇开特殊低息环境的影响,该指数高达97%,远高于前20 年47%的长期平均数,市民置业负担愈见加重。

(四)旅游业仍处于停顿状态,相关行业依然不景气

2021 年香港旅游业继续处于停顿状态,全年访港游客为9.1 万人次,同比下跌97.4%。香港旅游业优势在于便捷的出入境政策以及发达的零售业与服务业,特别是从2003 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府逐步放开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澳旅游试点(简称“个人游”)以来,香港的旅游业多靠内地游客拉动。但2019 年开始,访港游客人数在“修例风波”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已连续三年下降。尽管8 月起特区政府适度放宽了通关限制,推出“来港易”计划,提出“留港度假”倡议,但全年访港游客依然仅为2018 年经济衰退前的0.1%,实质游客消费仅为2018 年的4.3%,酒店年均入住率仅为63%,较2018 年的91%仍有较大差距。

“修例风波”之后,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香港经济发展呈现出不确定、不稳定、不均衡的特点。尽管2021 年香港经济强劲复苏,但短期反弹并未改变长期低增长的发展态势,香港经济仍面临着新冠疫情反复、美国扩大制裁、全球货币紧缩“三大风险”和支柱产业增长乏力、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矛盾凸显、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三大问题”。

(一)新冠疫情反复并进一步冲击经济的风险

2020 年开始,香港先后暴发多轮新冠疫情,反复调整的防疫政策使香港本地经济活动遭受重创,经济增长出现较大波动。根据特区政府的推算,2020 年和2021 年新冠疫情对香港主要经济活动造成的损失分别达3200 亿元及2460 亿元,相当于没有疫情时GDP 的10.6%及8.0%。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顾问办公室:《本地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https://www.hkeconomy.gov.hk/tc/pdf/el/el-2022-01c.pdf,最后访问日期:2022 年1 月30 日。由于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香港本地的病毒传播链也未能完全阻断,疫情再次规模性暴发的风险依然较大。如若疫情持续反复,不仅会进一步削弱市民、商户和外资企业等市场主体对香港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和预期,还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闭店潮、移民潮和撤资潮,使香港经济再次面临衰退。

(二)美国扩大制裁削弱香港国际商业枢纽地位的风险

自2019 年以来,中美之间围绕经济、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博弈格局逐渐形成,美国企图“以港制华”,对港发起诸如取消特殊贸易待遇等经济制裁,还妄图通过降低香港国际机构评级、发布“香港商业警告”等方式诋毁香港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2022 年2 月俄乌冲突爆发,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移除SWIFT 国际结算系统、冻结外汇储备、高技术出口管制等极限制裁,影响了国际金融安全和经贸秩序,也为香港敲响了警钟。未来,香港或面临美国同等或更激进的制裁和干预,影响香港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正常往来,不利于香港国际商业枢纽地位的巩固。

(三)全球货币紧缩引发金融市场流动性危机的风险

过去十余年,香港和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多处于低息环境,2022 年随着美联储等主要国家央行正式开启加息,全球或将进入货币紧缩时代。从过去经验来看,每次美元利率的周期性调整都会给包括香港在内的亚太金融市场带来流动性冲击,而本轮美联储的加息力度和节奏或甚于往常,加大在港国际资本外流速度和规模,引发港股、港汇动荡,影响香港金融和货币稳定。

(四)主导产业增长乏力,新动能迟迟未能形成

近年来,香港传统主导产业增长乏力问题突出,四大支柱产业除金融业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均有所减弱。2011—2020 年的十年间,香港贸易及物流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25.5%下降至19.8%,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由12.4%下降至11.5%,旅游业更是由4.5%下降至0.4%。虽然2021 年香港贸易及物流业因疫情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中断而表现强劲,但并未改变独特优势逐渐式微的状况。与此同时,早在2010 年特区政府就确定了文化及创意、医疗、教育、创新及科技、检测及认证和环保六大潜力产业,但截至2017 年这六个产业在GDP 中的合计占比仍未超过10%。2017 年第五届特区政府上任后,更加聚焦创科产业发展,五年内投入1500 亿元,但直至2020 年香港的创科产业支出在GDP 中占比仍不足1%,远低于同等水平经济体,更未能担负起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

(五)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矛盾凸显,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升级

香港一直奉行自由资本主义,这种发展模式使香港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财富的大量积累,但由此带来的各类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产业结构相对固化。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长期维持在90%左右。固化的产业结构弱化了香港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经济运行更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也使香港经济转型和优势重塑的难度加大。二是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根据特区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 年香港的基尼系数已达0.539,高于0.4 的国际警戒红线,贫富差距愈发悬殊。2021 年特区政府发布“2020 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2022 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9XX0005/att/B9XX0005C2020AN20C0100.pdf,最后访问时间:2022 年1 月30 日。,显示香港有165.3 万贫困人口,贫穷率达23.6%,创下2009 年有记录以来新高。三是住房问题日益严重。根据香港房屋委员会统计,2021 年3 月至次年同期,香港申请公屋的平均轮候时间已长达6.1 年,创下1999 年来新高。居民首次置业的平均年龄已达44 岁,更有超过22 万人居住在2~3 平米的劏房之中。“公屋轮候久、私房买不起、劏房环境差”已成为香港居民普遍面临的住房问题。

(六)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不利于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香港的经济发展一直都“重南轻北”,金融、地产等高增值产业多聚集在南部的维多利亚港两岸,北部的新界地区则相对落后,尤其是靠近深圳一带更是被视作“远郊”,发展长期得不到重视。“重南轻北”的发展策略使香港南部发展过于饱和,而北部发展严重滞后,南北区域在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上的差距越来越大。根据区议会提供的数据,香港南部中西区的面积仅占香港陆地总面积的1.1%,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达1.9 万人,约有4 万间就业机构,整体就业人数约为32 万人;
北部元朗区的面积占香港陆地面积的12.5%,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仅为4 千余人,有约1.5 万间就业机构,整体就业人数仅约为4 万人,差异十分显著。区域发展失衡限制了香港的全面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缺少发展空间,还增加了香港与大湾区各城市产业对接的难度,不利于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①张志刚:《必须从大湾区布局着眼新界北的发展》,简思智库,https://mp.weixin.qq.com/s/9aQBA7pWBWiCok-DOttLVGA,最后访问时间:2022 年1 月30 日。

当前,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重大转折,正处于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具备集中精力聚焦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香港的经济发展应在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的同时,把握国家“十四五”发展机遇,在助力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开启发展的新篇章。

(一)最大限度地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

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危机,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是外部的,并非经济系统本身出了问题,往往只要在短期内有效控制疫情,经济就能很快复苏,但若拖得太久,就会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运行模式,加大经济重启难度。尤其是对香港这样以服务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体,反复调整的通关和社交管控政策会严重冲击市场内人流和需求,影响各类经济参与者的判断和预期。因此,特区政府应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疫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定全面阻断疫情的决心,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尽快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在疫情防控期间,继续采取财政逆周期调控措施,通过补贴、免税、发放消费券等方式精准帮扶市场主体,稳住商户、居民和外资对港发展信心。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尽快放宽社交限制并恢复与内地和国际社会的正常人员往来,并逐步建立疫情常态化防控新机制,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间最大限度取得平衡。

(二)巩固国际化独特优势,提升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之一是其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香港的国际性,因此香港应特别注意巩固自身国际化独特优势,不断加强对国际市场,特别是亚洲和西欧市场的开拓。②冯邦彦:《转型时期的香港经济》,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7 年,第24 页。一是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巩固传统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二是用好“一带一路”建设和RCEP 生效实施的机遇,强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链接。香港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与RCEP 各经济体之间贸易往来密切,应继续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在连接内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 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往来的同时,拓宽自身商贸关系网络,夯实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三)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一是香港金融主管部门应密切监察市场变化,确保各板块市场运作有序、交收结算畅顺、没有出现可能严重影响金融稳定的异常行为。二是加强与内地监管机构的沟通协作,加强两地资本市场的务实合作,共同维护香港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三是做好金融风险应急预案,对资本市场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资本外流和恶意做空,建立统筹协调和快速反应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四)大力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香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既是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突破自身经济发展瓶颈的客观需求。香港应不断完善本地创科生态系统,加大特区政府的创科资金投入、加强创科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创科人才库,鼓励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在港设立研发中心。同时,应立足国家所需,深化与内地的创科合作,推动两地科研资源共享、科研平台共建和创科人才交流。

(五)着力解决经济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是探索“再工业化”发展路径。2019 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香港的“再工业化”不是要恢复过去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也不是要构建全产业链的制造业,而应发挥香港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生态,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以此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向创新和知识型经济转型。二是着力破解土地房屋问题。积极寻觅土地增加房屋供应,适度放开土地开发限制,在新界等地创新收地模式,继续研究推进“明日大屿”等填海计划。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优化公营房屋建设流程,提高公营房屋供应比例,为“劏房”“笼屋”租客提供过渡性住房。三是关注并改善贫富差距问题。增加公共服务开支,提升多层次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畅通劳动力和人才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经济发展环境。

(六)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21 年10 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要在新界北一带建设北部都会区,在培育新发展引擎的同时,也为香港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了契机和平台。产业选择上,北部都会区应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创科产业为主导,并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芯片、绿色能源等能与大湾区形成产业联动的具体行业。区域规划上,北部都会区应坚持“产城合一”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植入带动周边片区就业和商业配套的完善。同时,应抓住一湾之隔的前海扩区建设机遇,积极对接2021 年9 月发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与前海发展形成联动。

猜你喜欢 香港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战疫情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2年1期)2022-04-26抗疫情 显担当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疫情中的我快乐作文(1.2年级)(2020年8期)2020-09-10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民营经济大有可为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香港之旅军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香港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推荐访问:经济形势 香港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