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高考试题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的落地

|idpi

丘建元

[摘   要]文章对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同时以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科综合为例,分析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是如何落地的。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考试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64-03

2018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其中,“一核”是指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为核心,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是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回答了“考什么”的问题;“四翼”则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同年的12月25 日,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2019年,《中国考试》杂志上连续登载了有关高考评价体系的系列文章,如张开等人的《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解读》、李勇等人的《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于涵等人的《高考评价体系的实践功能探析》、徐奉先的《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等。经过认真学习,笔者对于“一体四层四翼”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 “四层”中的“关键能力”感触尤深。

“关键能力”是指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后,在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或学术问题情境时,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具体而言,“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此外,关键能力也是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可概括为三大类,即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在实际的高考命题和测量过程中,能力考查往往体现出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即一道试题可能考查多种能力,若干道试题也可能均考查同一种能力,一次考试应该覆盖到多种能力的考查。在此,笔者尝试以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科综合为例,详细分析上述三种关键能力在试题中是如何落地的。

一、关于“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的考查

考试中的信息,指试题中的文字、图表、数据、符号等。获取信息指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是指对信息的理解和阐释。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过程,包括辨识历史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和解读历史信息。这一思维过程当中还涉及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真伪等,要求考生运用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提炼和整理。

比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科综合第26题: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本题要求考生准确获取材料中的信息并對其进行解读:两宋时期,既有原产越南的水稻先传到东南沿海,后往北传到江淮地区再到北方地区;又有原产北方的小麦传到广南东路和四川等地。在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过程中,考生必须对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地理名词在头脑中结合地图树立空间概念。只有在全面获取题干信息并对其准确解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两宋时期南北方的农作物都分别向北或向南扩大种植”这一结论(蕴含着这些地区的土地原来无法利用或利用率较低,因种植外来农作物而得以利用或提高利用率的信息)。带着这一结论,辨析四个备选项,结合所学知识,答案自然就指向A项的“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又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科综合第28题:

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据此可知,当时(      )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与上一题不同的是,本题要求考生从命题者所提供的文字和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准确解读:首先是从题头的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点等等,得出的初步结论为“19世纪70年代西学在中国传播”;其次是对表格信息进行解读,通过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判断当时人的主要关注点,再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从而在四个备选项中选出C项“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其他选项或者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缺乏关联,或者与当时的史实不相符。

通过对以上试题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对“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的考查是各项能力考查的第一步,其他能力的考查基本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其实,遍翻所有试题,几乎都涉及这一基本能力的考查。俗话说,“无材料不成题”,这就必然涉及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可见,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中对这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关于“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的考查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是指将历史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认识的技能和本领。历史问题往往是由不同要素和不同层次的多个方面构成的,为了深刻认识问题本质,可以将各个要素、层次等暂时分割开来进行研究,搞清每个部分的性质、相互联系及其与整体的关系。运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可以实现对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认识,从而把握历史问题的本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并规范地阐述历史事物。

比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科综合第41题(节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回答本小题,第一步要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第二步则要求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针对第二步的原因分析,应将分析问题的思路吃透:首先要联系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处的国际环境,然后将中国、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当然掌握这两个国家的基础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前提,如果考生不甚了了,自然就无法答好本题)放在国际大环境中去考虑,从而理顺在不同阶段中国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变化。解答这一问题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最后,我们来看看命题专家对这一问题所拟的参考答案:

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原因: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的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在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科综合中,对于“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不仅见于各个主观题中,在客观题中也随处可见,比如第30题:

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本题要求考生在获取题干信息“中共中央纠正对于资产阶级政策的错误倾向”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坚持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實质上是新民主主义政策的继续,有利于七届二中全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如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结合以上信息可知正确选项是“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三、关于“历史探究能力” 的考查

探究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大任务。历史探究能力作为探索、研究历史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通常包括自主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和信息、建立假说、进行社会调查、进行科学思维等能力。高考试题对历史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和独立提出历史观点。

我们来看看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科综合第42题是如何考查“历史探究能力”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该题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历史探究能力”。

首先,考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材料中关于宋朝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对于宋朝时代特征的论述可以有所侧重,并非一定要面面俱到,这对考生总结其他时期的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其次,考生需要对中国古代历史上任一时期(可以是一个朝代,也可以是一个大的时期如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等)独立拟一个能概括其阶段特征的标题(可以是综合方面的,也可以侧重于某个典型特征);再次,考生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严密的论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后,考生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可见,该题的考查范围较为全面地体现了能力要求,突出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

解答这类试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拟定几个“书名”,如《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大一统局面的开创:秦汉》《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隋朝》《繁盛的王朝: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前期》《落日的辉煌:明清(鸦片战争前)》等等,然后要求学生将论证的史实以要点形式罗列出来,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思考的习惯,最后才要求学生表述成文。

总之,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创新、学会创造等在高考中的具体要求和贯彻落实。高考历史试题只有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才能正确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个人在未来更好地发展。本文通过探究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如何在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落地,希望能起到管中窥豹、抛砖引玉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J].教育革新,2016(10):1.

[2]  于涵.不忘初心推进新高考改革面向未来构筑现代化考试[J].中国高教研究,2018(3):17-23.

[3]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9(3):10-16.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高考试题关键能力 时事精准融入高三政治教学的“四三二一”策略新课程·下旬(2018年8期)2018-11-10新课标下高考试题的高观点背景动向初探及建议考试周刊(2018年84期)2018-09-15高考地理易错试题的个案分析地理教育(2018年5期)2018-06-07从理念到行动:数学必备品格的意蕴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8年2期)2018-03-16重要知识点的多维度复习化学教与学(2017年12期)2018-03-12基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研究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13期)2017-12-21基于核心素养提升高中物理教师试卷编制能力的思考中学物理·高中(2017年9期)2017-11-07创新创业工作室对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科技与创新(2017年8期)2017-06-07港台语文高考试题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探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9期)2017-05-172016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全国卷)分析与展望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2017年2期)2017-03-28

推荐访问:考查 落地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