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面试教案模板

|idpi

二、数学老师课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的方法掌握平均数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话题引入——2盒小球 一盒有12个,一盒有14个 那怎么做可以让两个盒子里面的小球数量一样呢 (请同学上来亲自动手整理 加深印象)

2、新授课

展示图片——四个人搜集水瓶 小组讨论思考:

A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群体提问:2个)

B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小组代表:2个) C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小组代表:13个) 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移动)

教师小结: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12+11+15)÷4=13(个)

D深入提问: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出总结) 小结:平均数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3、课堂总结 提问同学总结

4、作业布置

每人回家寻找身边用得到平均数的情景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平均数

小红:14 小兰:12 小亮:11 小明:15 (14+12+11+15)÷4=13(个) 平均数代表的是总体情况

小学数学试讲模板

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6 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6 套、水槽 6 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 60 平方分米,高 15 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 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 3 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 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问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 19 平方厘米,高是 12 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 6cm,高为 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 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 4 米,高是 1.2 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 )×1.2× 表示

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5、比较:例 1 和例 2 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 再求出圆锥体积;
(2)例 1 是直接求体积,例 2 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 1.5 米,底面半径是 2 米,每立方米沙重 1.8 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 3 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 a 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①立方米 是( ②3a 立方米 )立方米

②3 立方米

③2 立方米 ③ 9 立方米

)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 6 立方米,圆锥体体积①6 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 12m, 宽 6m,高 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小学数学试讲模板

一、课题:圆的周长二、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 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 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 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难点: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学具

教具:
直尺、圆形物体、绳子、多媒体课件学具:
直尺、圆形物体、绳子 五、教学方法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教师给予合理引导,巧妙、适时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你们都了解了圆的哪些知识?你们还想知道圆的哪些知识?

生:1 圆的周长是怎样得到的?2 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3 如何计算圆的周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圆的知识盲点进行整理,提出疑问,激发探索热情。) (二)探索新知 1 认识圆的周长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处处都有圆,也离不开圆。(1)请同学们从你的 身边或学习用具中,找出一个圆形的物体来。(2)请同学们先研究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同学们讨论后,让学生上台演示比划一下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2 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后,有的学生说与直径有关,也可能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为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周长到底和什么有关。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你用什么办法能够测量出你们手中的圆的周长。

3 展示、交流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办法和测量结果,并且点名请个别同学上前板演所使用的方法与过程。学生可能会使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1)滚动法 (2)绕线法教师强调:

(1)用滚动法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要做好标记;
②不能滑动,要滚动;
③要滚动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2)用绕线法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测量的是打结处之间的长度;
②一定要将绳子拉直再测量。

师:无论是用滚动法还是绕线法,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变曲为直)

4 介绍圆周率

教师指出:实际上,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教师板书: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计算时,圆周率(π)的值通常取 3 14,即计算时,凡没有具体规定的π 都取近似值 3 14。

5 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

师: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你能说出圆的周长公式吗? (引导学生归纳出:圆的周长=直径×π。)

师:如果用 C 来表示周长,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圆的周长公式?(C=πd 或C=2πr) 6 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应用

示例:圆形花坛的直径是 20m,它的周长是多少 m?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 50cm, 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多少周?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题,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独立算出后,学生讲教师板书,并提醒书写格式。

根据 C=πd,3 14×20=62 8(m) 3 14×0 5=1 57(m) 62 8÷1 57=40(周) 答:花坛的周长是 62 8m,车轮大约转动 40 周。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略)

小学数学试讲模板

一、课题:圆的周长二、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线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介绍我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难点: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四、教具、学具

教具:直尺、圆形物体、绳子、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圆形物体、绳子 五、教学方法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教师给予合理引导,

巧妙、适时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你们都了解了圆的哪些知识?你们还想知道圆的哪些知识? 生:1 圆的周长是怎样得到的?2.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3.如何计算圆的周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圆的知识盲点进行整理,提出疑问,激发探索热情。)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处处都有圆,也离不开圆。(1)请同学们从你的身边或学习用具中,找出一个圆形的物体来。(2)请同学们先研究一下,什么是圆的周长?(同学们讨论后,让学生上台演示比划一下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2.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后,有的学生说与直径有关,也可能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为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周长到底和什么有关。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你用什么办法能够测量出你们手中的圆的周长。

3.展示、交流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办法和测量结果,并且点名请个别同学上前板演所使用的 方法与过程。学生可能会使用以下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1)滚动法 (2)绕线法教师强调:

1.用滚动法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做好标记;
(2)不能滑动,要滚动;

(3)要滚动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2.用绕线法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测量的是打结处之间的长度;
(2)一定要将绳子拉直再测量。师:无论是用滚动法还是绕线法,它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变曲为直) 3.介绍圆周率教师指出:实际上,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 π 表示。(教师板书: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计算时,圆周率(π)的值通常取 3.14,即计算时,凡没有具体规定的 π 都取近似值 3.14。

4.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师: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你能说出圆的周长公式吗?

(引导学生归纳出:圆的周长=直径×π。) 师:如果用 C 来表示周长,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圆的周长公式?( C =π d 或

C =2π r ) 5.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应用

示例:圆形花坛的直径是 20m,它的周长是多少 m?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 50c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多少周?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题,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学生独立算出后,学生讲教师板书,并提醒书写格式。根据 C=πd,3.14×20=62.8(m) 3.14×0.5=1.57(m) 62.8÷1.57=40(周) 答:花坛的周长是 62.8m,车轮大约转动 40 周。

(三)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汇总>>>黑龙江教师资格考试信息

黑龙江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教案

通过近几年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公告可知,黑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贯穿全年进行,笔试科目不太固定,一般以是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和专业岗位综合知识考试内容为主。中公黑龙江教师考试网整理了黑龙江教师招聘备考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黑龙江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混合运算》教案

根据2016下半年黑龙江教师资格面试公告来看,本次教师资格考试面试中有试讲环节,下面就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的教案范例,仅供同学们参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黑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黑龙江教育信息网

汇总>>>黑龙江教师资格考试信息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多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多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多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黑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黑龙江教育信息网

汇总>>>黑龙江教师资格考试信息

六、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试讲技巧:

首先数学课程不同于其他体育、音乐、物理、化学课程,没有那么多花哨的方法可以用,比如多媒体,实验,课外活动„„所以对很多考生而言,他们觉得想把数学讲的出彩很难,又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很简单,数学谁不会啊,就是讲题呗。然后很多考生都会犯的错误就出现了,上来试讲就像上课一样,从前教到尾,把每道题的每一个步骤都讲得特别细致,甚至包括练习题都详细到每一个单位。整堂课都在以一个灌输的方式在讲,他认为他讲的很清楚了,但是却错了,整个环节丝毫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教师引导性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还有的考生就是另一类极端,比如认识分数这一课,上来就搬出一个分数,告诉学生这是分数,上面的是分子,下面的是分母,这个横线要画直就完事了。整堂课要求试讲15分钟,他只用了5分钟就讲完了。因为确实没有什么可以讲。

对于上一段中的这两种情况,我先做一下解答。首先,考生们要清楚数学课程的评分重点,第一点对于新知识的引导性,知识点讲解清楚,比如刚才的分数一课,不是真的要认识分数,而是要了解分数的含义,分数是怎么来的,它代表什么,如果能明白这一点,那么无论在讲解还是设计习题的时候,都能针对如何理解去衍生出更多的与实际相关的习题,而不是简单的罗列一堆分数让学生去认识,。第二点就是讲授要有引导性,这就是数学难于其他学科的原因,因为我们所接受的都是灌输式的学习,又比如小数乘以整数,让你列竖式你就列竖式,让算就算,都是机械式的记忆,但是为了迎合新课标,你一定要用一定的方式让考官感觉到,学生是在你的引导下自觉的通过思考找到的列竖式的方式,比如你可以说学生通过预习,或者是学生通过整数乘法的迁移通过讨论的方式得出了列竖式的方法,然后接下来黑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黑龙江教育信息网

汇总>>>黑龙江教师资格考试信息

的讲解,你只需要点名小数点的问题,其他的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整数乘法的方式自行的进行练习。这样既减少了语言性的讲解,又突出了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学习。

除此以外,那么数学试讲到底要怎么讲,首先从导入开始,数学课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复习旧识还有提问法,比如这节课学习分数乘以分数,那么就可以出一道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题,第一问设置上一节课学习的小数乘以整数,第二问变一下条件,引导学生列出小数乘以小数的列示,导入新课。接下来讲授新课,可以先让同学去讨论,或者像求面积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去动手测量,讨论多种方法,比如拼凑图形,画方格等。一定不要直接把方法讲出来!一定要多绕一圈,想想学生有什么基础,一个新知识中的哪些部分学生是能够通过思考自己想出来的。接下来巩固环节,设计习题不要太多,但是要把本课中的重点加进去,注意知识的拓展,比如我们学习了一位小数乘以整数,一位小数乘以一位小数,那么根据规律让学生自己总结,两位甚至三位小数的乘法。这时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错误的答案应该怎么评价。或者有的课程可以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比如分数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带上数字卡片,老师喊口号大家站队。最后就是作业环节,一般都是开阔性的题目,或者出一些分层次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性的去做。尽管是试讲的最后一步也不要掉以轻心,不要草草的课后第几题。一般应用型的比如面积体积,可以设计表面积少了一面比如蓄水池,让学生去计算,或者能够引出下一课的习题。

通过以上的讲解,大家对数学这一学科的试讲技巧已经能够基本了解了,当然听理论是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多加练习,加油吧,广大考生!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网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做题!

黑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黑龙江教育信息网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

【篇1: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 等高)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 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 教师板书: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 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
(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

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1)6立方米 (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篇2: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教案真题(精选)】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教案真题(精选) 【这一篇文档中,包含了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常常会抽到的面试说课、试讲的课题。面试说课、试讲者中有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老师,因为平时听惯了大学教授的讲课,而习惯于这种授课方式,如果在面试说课或试讲之前没有接受授课指导,及容易在面试过程中出现保留大学老师讲课风格,忽视听课对象需求的情况。大学的授课风格与小学、中学的授课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面试说课或试讲者的讲课内容侧重扩大知识面或是就一个问题深入讲解太多,都是不合适做小学或是中学老师的,试讲或说课是很难通过的,育萃面试专家提醒。】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三、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
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

2.5 ○ 1.8

3.学生试练。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
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四)全课总结(略)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2015年中央特岗面试真题)

【这一篇说课稿是比较详细,流程比较清楚的。是2015年中央特岗面试考试中难得的高分教案。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常常会抽到这一章节课题,是面试中的必须要准备的专业知识】

一、教材分析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91-92页第一课时,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初步认识小数是学生今后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通过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分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数表示。

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米尺,多媒体,卡纸,磁铁,商品小件及价格。

五、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这一节课的内容,面对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不长,活波好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5个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时我会出示一些商品,你们能读出这些商品的价格吗?学生读完后,我接着问,和我们过的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有一个小圆点,这时,我会说,像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而小数中间的这一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情境来引出小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小数的读写学习

出示3.45

你会读这个小数吗?谁来试着读一读,你是怎么读的?

以小数点为介,小数点前面的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是小数部分,读的时候,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为“点”,小数部分按顺序来读,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再读小数部分。(强调读法是三点四五,不是三点四十五),对于小数的写法,我是这样教学的:跟读法顺序一样,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小数点写在整数的右下角,接着写小数部分。

2.教学例1

三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我采用直观形象的 演示来讲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首先引入情境:学校进行体检,量得王东身高1米3分米,只用米来作单位怎样表

示?

这时我会出示米尺,引导孩子观察米尺,把一米均分成十份,每份是1分米。

111分米是1米的(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的含义)。

1010

这个11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十份,表示其中一份:1分米=米=0.1米,1米1010

11,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板书] 1010=10分米,1分米就是1米的

这时多举一些例子:
3分米是

3分米=3米,还可以写成0.3米 103米=0.3米[板书] 10

3的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三份,还可以写成0.3 10 5分米是

5分米=5米,还可以写成0.5米 105米=0.5米[板书] 10

5的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三份,还可以写成0.5 10

1米3分米=1.3米.

1米3分米=1.3米,两个都是以米为单位,所以1不变,3分米是0.3米,所以写成3,合在一起就是1.3米。

小结:我们的小数可以用来表示以前的分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3.教学“做一做”: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这时,我会出示“做一做”这个图,先让学生来贴一贴一元下面要贴几个一角。

这一过程,我让学生分为小组,探究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让他们大胆尝试,说出:1角是1元的十分之一,是 1角=1元=0.1元101元,还可以写成0.1元。

10

【篇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混合运算》教案】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混合运算》教案

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查看) 教师资格面试备考已经拉开序幕,一篇优秀的教案对面试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特为考生献上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混合运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混合运算》教案

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查看) 教师资格面试备考已经拉开序幕,一篇优秀的教案对面试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特为考生献上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混合运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面试《混合运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山西教师资格面试考试

山西特岗教师考试

2015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更多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山西教师招聘网

山西教师资格面试考试

山西特岗教师考试

教师证小学数学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面试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面试教案模板

推荐访问:教案 面试 模板 数学教师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