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土地革命时期的诗词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idpi

【摘要】毛泽东同志是杰出的政治领袖、运筹帷幄的军事统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激情奔涌的诗人。他的很多诗词堪称是领导干部学习党史,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教材。所以,本文通过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几首诗词,旨在走近毛泽东同志,认识中国革命史。

【关键词】毛泽东;
诗词;
中共党史;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114-03

【本文著录格式】吕艳红.毛泽东土地革命时期的诗词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114-116.

一、毛泽东土地革命时期的代表诗词

(一)《菩萨蛮·黄鹤楼》

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的主要革命运动:一个是李立三领导的工人运动,另一个是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运动。1925年到1927年年初大城市的工人运动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

可是1927年年初,毛泽东登上黄鹤楼,写下了一首压抑凝重的词作《菩萨蛮·黄鹤楼》,“九派”原指民间九大武术流派,这里指长江。“一线”是京汉铁路。登高望远,九曲长江蜿蜒向东,京汉铁路横贯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九曲长江好似被隔江相对的龟山和蛇山封锁起来了奔腾不得东去。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一片烟雨茫茫。“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这两句毛泽东用到一个关于黄鹤楼的典故,汉代的时候,有位神仙骑着仙鹤神游此地,从此黄鹤楼声名鹊起盛极一时。可如今,昔日的神仙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唯有空荡荡的黄鹤楼在风雨中飘零。

为什么一向铁骨铮铮的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如此凝重压抑的文字?原来1927年4月就在北伐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第一次国共合作内部潜伏的危机却日益严重,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的7月15日,汪精卫又在武汉宣布“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形势的骤变致使每一个革命者都在焦灼的思考,要不要坚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中国革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洪秀全的天父天兄基督教义的中国化改革失败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大问题在哪呢?器不如人,是机器制造、科学技术不行,所以推出了洋务运动,可是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最大的成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30年的洋务运动又失败了。康有为、梁启超认为中国的问题症结是制不如人,制度层面出了问题。百日维新就是改制,实行君主立宪。可是,君主立宪没有成功,戊戌维新又失败了。孙中山辛亥革命也是改制,建立共和。辛亥革命成功了,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但共和结果是军阀混战,北京九易政府,生灵涂炭,共和也没成功。新文化运动又讲,器不如人、制不如人都太肤浅了。中国的问题症结是思想文化落后,要废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打倒孔家店要放弃儒家思想。但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的面貌。如今国民大革命又失败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挽救民族危亡”命题何时终结?毛泽东同志的心里也一样,他也在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登上黄鹤楼,一种难以言说的苍凉、痛楚和悲怆在毛泽东胸中弥漫着。

苏轼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不过一场大梦,还是举起酒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表现出苏轼消极悲观的情绪。然而毛泽东同志,当他把酒倒入江中时,革命热情也高涨起来,没有苏轼“一尊还酹江月”的悲苦,有得是突破迷雾苍茫,找到中国革命的出路。

(二)《西江月·秋收起义》

历史的危机关头,实践上,有了南昌起义。理论上,有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至此,中国共产党通过独立开展武装斗争为人民谋求和平和解放 。

其实,毛泽东最初倾向于无政府主义,并不赞成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1919年,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上,他就针对“打倒强权”提出了一番温情的理论。然而,1927年3月,他却阐释了前后相悖的革命主张。从主张 “呼声革命”“无血革命”到主张暴力革命,是蒋介石1926年的“三二〇”中山艦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让毛泽东认识到了枪杆子的作用。毛泽东通过蒋介石对枪杆子的运用,正真看清了他的真面目,也从枪杆子身上,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进方向。

八七会议同时决定在湘赣边境举行秋收起义。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指挥三路人马攻打省城长沙。毛泽东诗情高涨,写了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然而,几天时间里,攻打长沙的计划先后受挫,攻打大城市的道路走不通,秋收起义以失败告终。起义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当时还比较幼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错误是教条化和左派幼稚病。“左”派幼稚病是主观严重超越客观。毛泽东率领5000人发动了秋收起义,这 5000 人是武器装备差且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就这样一支部队,中央给他们下达了继续进攻长沙的命令。所以这个命令是主观超越了客观,超越了工农红军的战斗力。

但当时,毛泽东作为一名党员,他不能违背中央命令,只能带着部队攻打长沙。然而刚打到文家市,5000 人的部队只剩了1400多人。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大家争论不休。为了摆脱困境,毛泽东做出了一个影响中国革命道路的决策——改变原来攻占长沙的目标,去井冈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西江月·井冈山》

在井冈山写的第一首词是《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描绘了黄洋界保卫战。在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涯中,黄洋界保卫战算不上出色的战役。而且此次战役也不是他指挥的,毛泽东为何会对这场战争念念不忘?这场保卫战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意味着什么?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对这场战争有一段记载。这段文字中有这样一句话“凭险抵抗”,这场战争有三“险”,一是敌我力量悬殊。此时山上守军不足一营,而敌军以四个团的兵力趁机来犯。二是武器装备差。当时仅有三发炮弹,前两发炮弹因时间长受潮没有打响,幸运的是第三发炮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敌人难辨真假,以为红军主力回来,所以仓皇撤退。三是地理位置险要。当时进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有五条通道,每一条通道设置一个哨口,其中黄洋界哨口是最高的哨口也是通往湖南和江西的重要关口。如果黄洋界失守红军将痛失经营了一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因此,此役并非一场简单的小胜仗,它的意义在于保卫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捍卫了一条革命道路。

从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可以看出,那个年代毛泽东同志最伟大之处在于这种极其珍贵的历史自觉。“历史自觉”包含两层含义,一要深刻领悟历史运行规律。二要主动营造社会发展前景。“十月革命”给我们带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指导以及部分经费。但没有带来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以及“农村包围城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历届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历史自觉:一是不把自身经验绝对化。二是不把马克思主义绝对化。三是立足中国大地,根据实际情况,用中国的办法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的最大优势所在,在这个基础上,才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1929年春天,毛泽东和朱德带领红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在福建、江西一带开辟了大片根据地。然而经过井冈山“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一种“红旗虽然插上了井冈山,可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情绪开始在部队里滋长。为了消除这一消极情绪。毛泽东写下了两篇著作。

后来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开辟根据地的时候,党内又出现了悲观情绪,这种悲观情绪的代表是林彪,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认为中国革命成功与否还是个未知之谜。毛泽东认为林彪的信代表了党内的一种思潮,于是毛泽东给林彪写了回信,这封回信发表后就是人们熟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9年春天,蒋介石与桂系白崇禧、李宗仁之间的战争爆发,毛泽东利用这一时机率领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寻求新的发展。《清平乐·蒋桂战争》里的“龙岩、上行”、《如梦令·元旦》里的“武夷山”、《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里的“吉安”基本就是他的转战路线图。

(四)《采桑子·重阳》

在创建中央苏区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也是起起落落。1929年6月,他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被免了。毛泽东大病一场。在上杭养病的时候,他填了首词《采桑子·重阳》,这首词要从字面看似乎也看得懂。但要真正去体会,其中的这个味实在是太浓了。“人生易老天难老”,人是很容易老的,可天是不容易老的。大自然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岁岁重阳”,每年都有一个重阳,“今又重阳”,今天又是重阳节,可今年的重阳节跟往年不一样,今年重阳节战场上的黄花分为香。

历来写菊花的人很多,黄巢写菊花,朱元璋也写菊花。这两首诗都写菊花,都提到黄金甲。先分析黄巢的菊花诗:秋天八九月份,长安城其他的花都凋零了,只有菊花开满了长安的大街小巷,“冲天香阵透长安”菊花的香气充透了整个长安城。黄巢境界在哪里?他为何喜欢菊花香?诗的最后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金甲”指战士打仗头上戴的头盔、穿的铠甲,跟菊花颜色接近,所以黄巢以此勾连映射,他终有一天要带着军队来攻打长安,到时候满城都是他的军队。这就是黄巢的理想和境界,要发动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可是推翻封建王朝之后,他自己又做新皇帝,又是无休无止的剥削和压迫。刘邦是这样,朱元璋也是这样,他们并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所感受到的“战地黄花分外香”和古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朱元璋不一样。在他的心里,革命就是要推翻一切剥削阶级和压迫阶级,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是古代农民起义领袖所能比得了的,他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所以才觉得战场上的菊花特别的香。因此,要从这个角度体会“战地黄花分外香”,感受领袖的崇高境界。

不久,在上海的党中央纠正了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一些错误决定,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红军的迅速壮大成为国民党反对派的心腹之患,蒋介石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原大战刚开始他立刻把目光投向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人马以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进行了第一次围剿,红军以四万兵力粉碎了此次围剿,活捉了张辉瓒。毛泽东诗兴大发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围剿”》。不久蒋介石又调集20万大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发起第二次围剿,何应钦是蒋介石手下著名的八大金刚之一,他用兵谨慎细致,很有眼光和头脑,令蒋介石头疼的桂系第四集团军就败在他手里。但即使这样,毛泽东用诱敌深入,集中兵力以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等重大原则使反围剿出奇制胜,之后他又创作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

(五)《菩萨蛮·大柏地》

此后整整两年红军取得了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许多神话般的战役。这时,中央苏区的军队数量和根据地规模达到了全盛时期。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又有了微妙的变化。原来粉碎第三次围剿后不久,王明、博古等留苏学生逐渐掌握了权力,毛泽东被指责为“狭隘经验论”“游击主义”等,在中央决策层失去发言权,被挤出了红军的重要岗位。低谷时期的他写了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上阙写雨后美景。下阕他回忆起当年打过大胜仗的大柏地,这场胜仗是在弹尽粮绝的时候,用空枪、树枝和石块,和敌人厮杀,消灭了敌军。如今却是满腹韬略无处施展,从而不自觉的流露出对战场的怀念。但毛泽东毕竟是毛泽东,词的最后,他说即使被误解、被批判、被打压,他还是要用自己的才华装点祖国的大好河山。这首词完美展现了毛泽东在进退留转、功败垂成时的超然淡定和处变不惊。在党内,毛泽东多次起起落落,但他始终用深刻的历史自觉,坚守革命必胜的信念。

二、毛泽东诗词的当代价值

(一)毛泽东诗词有助于理解其领袖性情、风范及魅力

写诗的帝王级的人物很多,比如刘邦、项羽、刘彻、南唐后主李煜。李煜之后,附庸风雅、舞文弄墨的虽然不少,朱元璋、康熙、雍正、乾隆,但基本都不入流。客观地说,就婉约风格而言,毛泽东是写不过李煜的。李煜虽然在婉约风格上比毛泽东胜出,但是有个根本的不可比性,李煜的诗词永远是一种悲悲戚戚的感觉,而贯穿毛泽东诗词中的骨干精神,是他独有的乐观与自信。

(二)毛泽东诗词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思想

毛泽东同志的政治秘书胡乔木说:“毛泽东诗词可能比他的政治理论著作传的更远、更久。”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道理:理论著作有一定的时空限制,而诗词主要抒发人生感悟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不读毛泽东著作就不了解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同样不读毛泽东诗词也不能深刻的领会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三)毛泽东诗词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中共党史。

在目前研究整理的 67首毛泽东诗词中,直接写到革命战争的有 22 首。这22首诗词,几乎对革命的重要阶段、若干重大战争都有所记录和描写。因此,如果将这些诗词作品的内容连接在一起,可以构成中国革命战争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王希文.毛泽东诗词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吕艳红(1984-),女,漢族,甘肃白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当代价值诗词 【诗词篇】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3期)2021-03-19背诗词的烦恼(下)儿童故事画报(2019年8期)2019-08-14背诗词的烦恼(上)儿童故事画报(2019年7期)2019-08-05浅析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当代价值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9期)2016-12-2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27期)2016-11-07毛泽东廉政思想在新时期的意义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年5期)2015-06-25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求实(2014年2期)2014-06-20社长/总编荐书录中外书摘(2009年6期)2009-08-04

推荐访问:土地革命 诗词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