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部编语文】全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idpi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整体备课

 本单元的课文,有的讲述英雄传奇(如《智取生辰纲》),有的描绘儒林世相(如《范进中举》),有的演绎历史故事(如《三顾茅庐》),有的展现封建大家族的生活(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让我们领略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了解古代生活,丰富人生体验。

 学习这个单元,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如《智取生辰纲》就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梳理故事情节,如让学生快速浏览《范进中举》,边读边思考文章围绕范进中举写了哪些事,并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如在自学《三顾茅庐》时,提醒学生在“阅读提示”的指引下了解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物形象;结合具体描写探讨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绘声绘色、形态各异的笑态,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写作部分,通过转换表达方式实践改写,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名著导读部分,探究的是《水浒传》专题,课内课外结合做到有序推进。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21.智取生辰纲 2 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理清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看清人物活动的大背景。

 2.把对人物的分析放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要点,探讨小说要把握的主题思想。

 3.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区别,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注意提醒学生勾连古今、梳理比较,提升对古典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

 4.注意课内外结合,积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章节,并开展名著的阅读活动。

 22.范进中举 2 23.三顾茅庐 2 24.刘姥姥进大观园

  1 写作 学习改写 2 名著导读

 《水浒传》

 古典小说的阅读 2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5.引导学生了解改写的常见形式及基本特点,把握改写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进行改写实践。

 6.举行课外古诗词诵读比赛,积累名句。

 (设计/李辉)

 2 2 1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智取”情节。

 2.赏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

 3.了解早期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今汉语的联系与贯通。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智取”情节。

 2.了解早期白话文的特点,体会古今汉语的联系与贯通。

 【课 前任务】

 阅读《水浒传》中与杨志有关的回目(第十二、十三、十六、十七、五十八、九十九回)和本回中删节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明确重点

 师: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编者在选入课本时省去了一些信息。课前大家已阅读了小说中与杨志有关的章节和本回中删节的部分,现在,谁来补充一些必要的人物信息,使课文题目更加完整呢? 预设:杨志智押生辰纲,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

 追问: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补充过的课题,用重音表示你对题目的理解。

 预设:“智押”“智取”是本文的重点。

 追问: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课文题目“智取生辰纲”以最简洁的语言交代了小说的什么要素?

 预设:人物、情节和环境。文题交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入手,多角度地分析,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主要矛盾。这也是“授人以渔”,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一条捷径。

 二、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211“字词清单”),并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

 要求:默读课文时,做到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看,一口气读完全文。

 1.重点字词 课件出示:

 忒.(tuī)

 嗔.(chēn)

  干.系(gān)

 怨怅.(chànɡ)

 逞.办(chěng)

 勾当..(gòu dàng)

 2.复述故事 师:课文题目是对小说情节最简洁的概括。请大家用自己的话将小说的主要情节复述出来。

 预设:杨志为了重回朝廷而接下了护送生辰纲的重任。为了避免不测,他处处小心。开始时趁凉行路,后来到了荒凉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热时赶路。这本是顺应地势的防范之策,却得不到军汉的理解。最后,连老都管、虞候都开始抱怨,于是军汉们便不听杨志的打骂,坚持在强人出没的黄泥冈的树林里休息。这时,扮作商人的晁盖等人出现了。随后,白胜也挑着白酒上了山冈。军汉们想买酒,但杨志怀疑酒里有蒙汗药,不让买,白胜便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让杨志放松警惕,并借舀酒作掩护,向酒里下药。见他人喝酒无事,杨志开始放松警惕,同意买酒。但白胜却不肯卖了,这使杨志等人彻底放松了警惕,买到酒后开怀畅饮,最终全被蒙汗药麻倒,生辰纲被劫。

 3.梳理情节 师:通过上面的复述,同学们思考一下,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呢? 预设:

 第一部分(第 1—7 段):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第 8—14 段):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

 4.明确矛盾 师: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同学们知道小说中存在着几种矛盾吗?这几种矛盾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

 两种矛盾。①次要矛盾:一是杨志与军士、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要快与要慢、要走与要休、要喝酒和不准喝酒的矛盾。②主要矛盾:杨志智押生辰纲和晁盖、吴用智取生辰纲。

 作用: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写次要矛盾是为写主要矛盾做铺垫。这些不同的矛盾互相勾连、互相影响,不断地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可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复述课文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将记叙作品内容的明清白话转换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流畅的表述;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弄清楚概括和复述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就很容易理清文章的结构,选文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次要矛盾,为后面生辰纲的被劫埋下伏笔;后一部分写主要矛盾,是全文的高潮。

 三、跳读课文,理清线索

 跳读课文,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后小组讨论,最后展示交流。

 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预设:

 明线:杨志智押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盖、吴用等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追问:这两条线索一明一暗,都推动着小说情节不断地向前发展,那么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

 课文题为《智取生辰纲》,但如何智取、晁盖等人做了哪些准备,作者都没有事先点明,而是着力描写杨志与众军汉如何闹别扭,如何鞭打众军汉,老都管如何掣肘,虞候如何进谗言,以及军汉们如何埋怨,读者的目光完全被作者引向杨志一行的矛盾上。杨志千方百计提防别人暗算,虽然有内部不和,由于他的小心谨慎,似乎万无一失了,但吴用的妙计却一直在按计划实施着;等杨志一行被蒙汗药麻翻在地,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劫走,读者也如坠云雾,弄不明白到底在哪一步酒里被下了蒙汗药。

 最后作者才补叙出其中的种种情状。这样一边明写杨志如何防范和保护,一边抢夺的计划却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偷偷实施着,最后全盘托出,造成一种意外的效果,使读者不得不佩服吴用“果然赛过诸葛亮”。如果这个故事换一种写法,把晁盖等人的用计和行动明确写出来,把他们的行动和面貌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那故事就平淡无奇了。可见,同一个故事,从不同的叙事角度来讲,效果会大不一样。这样的写法可以运用到我们今后的写作中去。

 【设计意图】梳理小说结构、小说思路,赏析小说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素养。同时,以此为范例,也对学生在写作中如何安排情节进行指导。

 结束语:同学们,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如下小结。一是课文题目高度概括了小说节选的主要内容,小说节选部分紧紧围绕“生辰纲”的争夺展开故事情节。二是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为之后生辰纲的被劫埋下了伏笔。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主要写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三是小说构思精巧,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和凸显人物性格。

 【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第 第 2 2 课时

 【 课时目标】

 赏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导入

 上节课,我们紧扣文题,梳理了小说节选的主要情节,知道了“智押”“智取”是本文的重点,这一节课我们就从“智押”“智取”这两点入手,分析一下杨志智押生辰纲的“智”表现在何处,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智”又表现在哪里。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过的主要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简明扼要地建立两节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读出杨志之“智” 杨志智押生辰纲的“智”表现在何处? 这个问题太宽泛,教师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分解成下面的小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1)梁中书手下兵马众多,为什么杨志只选了 11 个士兵,还扮为普通的商人? (2)杨志在离京五七日后为什么对赶路的时间进行了调整? (3)时间调整后,杨志为什么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尽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走呢? (学生交流发言,教师点拨)

 预设:

 ①智藏行踪:为了掩人耳目,少带士兵,还扮为普通的商人,悄悄赶路。

 ②智变行程:“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说明他小心谨慎,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炎热,恐怕连强盗也不愿出来活动。

 ③智选路径:“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这样难走的路径,恐怕连强人也不愿走。

 2.读懂晁盖、吴用之“智” 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智”又表现在哪里? 这个问题也太宽泛,教师引导学生将大问题分解成下面的小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吗? (2)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劫取生辰纲呢?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吴用等人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4)小说中,还有哪些矛盾也被吴用等人用来智取生辰纲? 预设:

 (1)不是。

 (2)智用天时──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

 分大热”,“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这样的天气让押运生辰纲的一行人怎能不想喝一口酒来解渴。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首先是一个偏僻的所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不容易被外人觉察。其次,那一片树林遮掩了取药、下药的过程。最后,吴用等众好汉事成之后,又巧妙地以这片树林为掩护,迅速地撤出了黄泥冈。

 (3)智用人和—— ①伪装客商——瞒天过海

 ②林中休息——以逸待劳

 ③送与枣子——笑里藏刀 ④不肯卖酒——欲擒故纵

 ⑤刘唐偷酒——声东击西

 ⑥吴用下药——浑水摸鱼 (4)智用矛盾——小说中,有如下矛盾被吴用等人用来智取生辰纲:

 ①天气炎热与人须忍受的矛盾。当时的天气之炎热,不必说普通行人难以忍受,就连吴用等人也备受煎熬,更何况杨志这一伙还要押运生辰纲的人呢!

 ②杨志一伙人的内部矛盾。众所周知 ,在押运生辰纲的过程中,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杨志因为要保护生辰纲的安全而不得不得罪所有的押运者。虽然在烈日下行走是为了保证押运任务的安全完成,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杨志的苦衷;虽然杨志不让他们喝酒是为保证他们不受“非法”客商的侵害,但是他的部下却不能理解;虽然杨志在贩枣子的客人喝酒后仍然不相信酒是安全的,但此时他却再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管理自己的队伍:于是悲剧发生了。

 3.探究杨志之败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既然杨志如此小心,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预设:

 客观原因:梁中书的生辰纲,本质上就是搜刮的民脂民膏,乃是不义之财。并且去年的生辰纲就被劫走,至今查无下落。生辰纲被江湖人盯着打劫实属正常。另外,根据晁盖、吴用智取的经过,可以看出他们准备很充分,团队协作好。所以客观上基本决定了杨志失败的结局。

 主观原因:杨志尽管精明、谨慎,但自况武艺高强,使他至少有以下几点失误。一是过于相信依靠自己的武功即可打遍天下,没有亲自挑选精兵强将。二是急功近利、粗暴蛮横,不作沟通,不听取意见。三是不讲策略,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借力于队伍中的关键人物都管和虞候。四是不坚持行事原则,盲目从众。

 】

 【设计意图】“智押”“智取”是本文的重点,但杨志之“智”和晁盖、吴用之“智”各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个难题,教师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小问题解决后,大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三、研读课文,把握手法

 师:同学们,小说无论是对杨志精明、谨慎、蛮横的性格特征的刻画,还是对晁盖、吴用等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的。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特色,这与重视心理描写的现代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从最初重故事叙述,轻人物描写,到后来人物和故事并重,是一个重大进步,《水浒传》是这方面的代表。

 (1)以杨志为例,探讨一下作者在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方法。

 预设:

 课件出示:

 ①间接描写:反面衬托,如用吴用的计谋高明反衬杨志的棋差一着;侧面衬托,如用众军士、老都管和虞候等人的怨声载道侧面衬托杨志的急功近利、粗暴蛮横。

 ②直接描写:行动描写,如“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语言描写,如杨志与虞候、老都管、军士们的对话;心理描写,如“杨志寻思道:‘俺在远远处望……胡乱容他买碗吃罢’”;神态描写,如“杨志口里只是叫苦,软了身体,扎挣不起”。

 (2)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小说也穿插了一些环境描写,这有何作用? 预设:

 课件出示:

 ①烘托气氛。如白胜的唱词“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可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又可提供当日天气情况,烘托一种热得令人烦躁的气氛。

 ②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如“热”,军士不走,杨志“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杨志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性格显露无遗。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突出天气炎热,表明押送生辰纲途中的艰辛,为下文写众军汉不听杨志劝告,执意去冈上休息并买酒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明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绝不是单纯为写环境而写,它是为

 小说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服务的。

 四、辩证思考,探讨主旨

 师:请同学们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现代社会作比较,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探讨小说中英雄人物行为的价值与不足。

 预设:

 北宋末年,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梁中书送给丈人的生日贺礼,一次就有十万贯之巨。民不聊生,自然就会反抗,小说节选就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这也是小说中英雄人物行为的价值所在。但如果按照现代社会的看法,众好汉智取杨志押运的生辰纲,其实是一次对财物的劫夺,而且,劫夺生辰纲的动机绝非替天行道或劫富济贫,而是见财起意、利令智昏。吴用在拉阮氏三雄入伙时,已将目的道得分明:“取此一套富贵,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但刘唐为这次行动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小弟想此是一套不义之财,取而何碍!”晁盖深表赞同且认为“天理知之,也不为罪!”小说赞美了一种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既要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角度,也要联系生活实际,辩证地分析梁山好汉的行为,提高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结束语: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后世的农民起义军从中受到了鼓舞,文学艺术作品从中得到了艺术启迪。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水浒传》,从这部书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

 【板书设计】

 智取生辰纲

  【我的设计亮点】

  一是以标题为突破口,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明确了故事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二是紧扣课文的小说文体特征,以故事情节为抓手,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分析人物形象。三是赏析课文在结构安排上的妙处,既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了解,又能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的写法,使文章脉络更清晰,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尤其是设计了“辩证思考,探讨主旨”板块,古今勾连,辩证地分析了梁山好汉的行为,提高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 2 2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认清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主人公命运,探讨范进喜极而疯的原因。

 【课前预习】

  自读疏通字词,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现在我们选拔人才是通过中考、高考等方式,那么有谁知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吗?(生自由回答)

 “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名于天下,有的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美梦成真从此平步青云,也有的人为科举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

 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正是以这些醉心科举的读书人为原型,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今天,我们走进其中的名篇《范进中举》, 一起来看看范进在科举考试中的命运如何。

 【设计意图】联系当前的中考、高考,追溯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方式,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自己即将要进行的中考,并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以下教学活动的快速展开。

 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参见《状元大课堂》P226“字词清单”),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要求: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看,一口气读完全文。

 1.掌握字词 课件出示: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醉醺.醺(xūn)

 啐.(cuì)

  报帖.(tiě)

 攥.(zuàn)

  簇.拥(cù)

 侥.幸(jiǎo)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公(xiàng)

 行.事(háng)

 腆.着(tiǎn)

  嗑.(hé)

 亚.元(yà)

 解.元(jiè)

 轩.敞(xuān)

 锭.子(dìng)

  绾.(wǎn)

  拙.病(zhuō)

 商酌.(zhuó)

  桑梓.(zǐ)

 2.梳理情节 (1)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学生自由讲述)

 师: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预设:

 人物有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其中,范进是主要人物。

 (2)围绕主要人物概括情节。

 师:标题往往是文章的文眼,“范进中举”这一标题明示了文章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请同学们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概括文章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哪些事件。

 预设:

 课件出示:

 范进中秀才,胡屠户贺喜训诫(背景)

 瞒丈人,范进乡试(开端)

 断炊烟,范进卖鸡(发展)

 见喜报,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病(高潮)

 中进士,张乡绅造访(结局)

 【设计意图】面对古典文言小说,即便是九年级学生也是有一定的阅读障碍的,梳理生字和部分具有时代特色的词语,能迅速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帮助学生高效理解文章大意。标题往往是文章的文眼,以标题为抓手,抓住主要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清晰明了地呈现出了文章的整体脉络,有利于展开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文本主旨的探究。

 三、细读,理解主人公命运

 1.中举前后,命运变化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范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为什么范进会有如此经历呢?下面让我们细读相关文句,走近范进,深刻理解主人公的命运。

 范进中举前后,命运可谓天翻地覆,文章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并填写下面表格。

 预设:

 课件出示:

 范进中举前后对比

  中举前 中举后

 吃 每日小菜饭

 猪油两三回

 饿了两三天 没有早饭米

 母亲饿得看不见 众乡邻拿蛋、送酒、背米、捉鸡胡屠户送肉 住 茅草棚 张乡绅送范进三间房屋 用 无盘费去应考 无钱打发报录人 众乡邻搬桌椅 屠户送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纹银五十两 地位 被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 无人理会 无人帮助 胡屠户奉承恭维 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 张乡绅拜访拉拢 追问:范进在中举后,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这说明了他的什么性格?

 预设: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世故的一面。

 2.喜极而疯,可怜可悲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范进喜极而疯的细节,概括他发疯的全过程。

 (学生分角色朗读,生生互评,教师点拨)

 提示:第 5 段写的是范进中举发疯的情态,学生应揣摩文中各人物的情感。范进喜极而疯,应该读出开始的不可置信,后来转变为发现中举的狂喜,学生读得越夸张越好;范进的动作、神态描写要重读,凸显范进的动作夸张,暗示他的丑态;范进母亲、妻子是依附于他生活的,最关心他的状态,要读出慌张、惊恐;其他邻居沉浸在周围出了举人的与有荣焉中,要读出讨好和阿谀谄媚的语气。

 预设:

 情节概括:昏厥—疯跑—跌倒—疯走。

 (2)第 5 段有哪些文句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预设:

 这里描写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的句子多次出现,“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

 作用:范进拍手、大笑的动作深刻勾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揭示了他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跑,跑到集市上。但在外形上,范进

 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满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把范进醉心科举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

 (3)范进历尽千辛万苦才考上了举人,为什么在得知自己中举后却疯掉了呢? 资料助读:科举制度 课件出示:

 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明清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师:层层递进的科举制度,有时会虚耗读书人的一生。范进醉心科考三十多年,却差点止步童生,这期间受到了多少白眼冷落,感知了多少世态炎凉。请同学们从个人、社会角度分别探讨范进中举发疯的原因。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预设:

 社会原因:

 ①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唯有科举考试才能改变现状的思想毒害了知识分子,这就是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

 ②社会环境的压力,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至愚弄使范进走向崩溃的边缘。

 个人原因:范进 20 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经过三十五年,直到 54 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心追求,一旦功名到手,便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4)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 (学生思考,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预设:

 是喜剧的理由:①写范进发疯、打嘴巴用的是夸张手法;②揭露当时人们热衷功名的

 丑恶灵魂和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③范进终于清醒,结局圆满。

 是悲剧的理由:①范进把一生耗费在科举考场中,是个人命运的悲剧;②科举制度把知识分子束缚在其框架中,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设计意图】本板块从主要人物入手,以经典情节赏析品读为切入点,通过范进遭遇的对比阅读,有利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深刻体悟文章主旨。这也是“授人以渔”,即抓住文本的主要人物和经典情节进行品读,是引导学生快速感知文本内容、深刻领会文章主旨的一条捷径。

 结束语: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就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当获得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后,范进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第 第 2 2 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2.认清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且初步感知了范进的个人命运。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文本,品析文章中其他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和夸张的写作手法,理解典型人物的形象意义。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勾连学生上节课的所思所学,自然而然过渡到新课内容。

 二、跳读,品析胡屠户形象

 师:胡屠户无疑是本文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大家在初读课文时就应该对这个人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让我们跳读课文,走近胡屠户。

 1.前倨后恭,典型市侩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的?文中有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种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填写下面表格。

 预设:

 课件出示: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对比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现世宝

 穷鬼

 烂忠厚没用的人

 癞虾蟆 老爷

 文曲星

 贤婿老爷 说话的态度 训斥

 狗血喷头 恭维

 奉承

 讨好

 千恩万谢 所带的礼品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对嫁女的看法 倒运 有些福气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对相貌的评价 尖嘴猴腮 品貌又好

 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对才学的评价 不是你的文章好……舍与你的 才学又高 能否考中 癞虾蟆就想吃起天鹅肉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对亲家母的称呼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你老太太 2.此等小人,社会犹存 (1)这些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了胡屠户怎样的人物性格?请同学们用一些词语概括。

 预设:庸俗势利、凶暴粗鄙、尖酸刻薄、自高自大、趋炎附势、粗鲁无礼等。

 (2)胡屠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预设: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使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胡屠户热衷于对名利的追求和对金钱的追逐。

 (3)当时的社会还存在像胡屠户一样的人吗? 预设:存在,胡屠户就是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形象的代表。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的前后对比,分析经典人物胡屠户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学生能通过学习这一板块再次强化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理解对比手法的意义,并在理解胡屠户形象典型性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讽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再读,赏析本文讽刺艺术

 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以及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等。结合胡屠户这一形象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预设:

 (1)对比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训斥——恭维、奉承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才学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第 11 段描写了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情景。这里主要通过揭示胡屠户的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描绘出胡屠户这个见钱眼开、贪财虚伪的市侩小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的细节,简洁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本板块设计与上一板块紧密结合,在上一板块分析胡屠户形象的基础上,总结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典型形象时自然引出本文的讽刺艺术

 特色,理解本文讽刺小说的艺术特点。

 四、深读,挖掘本文主旨

 本文除了描写范进与胡屠户这两个经典人物以外,还描写了张乡绅和众乡邻,从侧面烘托了本文的主旨。

 1.乡绅拉拢,为己服务 (1)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从第 10 段寻找答案。

 预设:张乡绅来拜会,恭贺范进中举,不断地和范进说客套话,又送银又送房。

 (2)张乡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预设:和范进拉关系,结交新贵,趋炎附势。

 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势利的人。首先,看他拉拢范进的目的,无外乎四个方面:如果范进能“京报连登黄甲”,青云直上,张乡绅就攀上一个大靠山;考不上进士,当个知县或教官,也能算个小靠山;当不成官,仍可结交官府,成为同谋、帮手;通过范进,还能和跟他同样中举的其他人勾结,扩大关系网。再看张乡绅采用的手腕:先谢罪,然后叙说师门,继而赠礼。此人居心叵测,是个善于耍手腕的官场高手。此处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的目的,揭示了他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

 2.乡邻讨好,世态炎凉 (1)除了张乡绅,作者还对众乡邻进行了描写。简要分析乡邻的形象及作用。

 预设: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不闻不问,中举后,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众乡邻嫌贫爱富,趋炎附势,虚伪势利,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作者也借此谴责了封建社会丑恶的道德风尚。

 (2)众乡邻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乡绅和众乡邻呢? 预设:作品通过写这些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的变化,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些人就是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3.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等行为,刻画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并且谴责了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的社会及其阴暗面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设计意图】本板块研读品析了文本中的若干次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体会本文侧面烘托的写法,揭示社会环境,点明范进悲剧的必然性,进一步挖掘本文的主旨,使学生理解文本深刻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范进,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人物,他卑微可怜,热衷科举,丑态百出。文章塑造这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如今,科举制度早已被废除,我们有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希望同学们可以珍惜每一个机会,好好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以标题“范进中举”为切入点,即抓住标题明示的主要人物(范进)和核心事件(中举),紧扣小说人物和情节要素,以学生熟悉的品鉴方式对文本进行跳读解构,能迅速直指文章的核心,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赏析这篇小说的众多次要人物,既要注重常规描写手法的体悟运用,又要重视夸张、对比手法的讽刺作用,既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了解,又以此文为范文,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个教学设计以理解文章主旨为核心,贯穿小说写作技法,落实写作与表达的素养能力,重视品读赏析,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 2 3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2.把握小说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1.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情节有关的章节(第三十七回)。

 2.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241“字词清单”),对照注释和参考资料翻译文中“隆中对策”部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

 师: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顾茅庐》,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朵最美丽的浪花,让我们“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设计意图】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曲,那熟悉的歌词、熟悉的旋律和大气磅礴的影像资料可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资料链接,检查预习

 1.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简介。

 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全书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3)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

 课件出示:

 刘备有心匡扶汉室,忙忙碌碌几十年,将不过关张赵云,文不过孙乾简雍,依附刘表栖身却总遭刘表身边人排挤。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孙权在江东建立基业,而自己又被逼屯兵新野,无立锥之地,当时唯一的谋士徐庶又被曹操以母相威胁逼走,刘备急需一位大才来辅佐。

 刘备到襄阳访贤士司马徽时,司马徽告诉他:“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徐庶离开时,也“回马荐诸葛”。这样,有雄心壮志的刘备就更加想得到这个人才,于是三顾茅庐。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

 【设计意图】“三顾茅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整个故事情节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刘备转变局势的一个轴点,也是三国鼎立局势形成的一个关键,所以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

 2.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

 拜谒.(yè)

 拱.立(ɡǒnɡ)

 半晌.(shǎnɡ)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胄.(z.hòu)

 愧赧.(nǎn)

  谬.举(miù)

 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学生有时难免产生惰性。这就需要

 经常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3.疏通疑难语句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交流,疏通疑难语句。

 (3)把经过组内讨论也不能解决的疑难语句提交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预设:

 ①玄德拱立阶下——刘备恭敬地站在台阶下。

 ②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以前两次来拜见,没有见到你,已经写书信在这了,不知道先生看了没有? ③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男子汉大丈夫,身具旷世之才,怎么可以碌碌无为老死在山野林泉之中呢?希望先生您能以天下百姓为己念,开导愚笨的我,教授我治国的道理。

 】

 【设计意图】《三国演义》虽是古代白话小说,但是元明时期的白话,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所以须疏通课文后才能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同时,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读通顺文章,不理解的语句再在组内讨论,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自读课文,读懂情节

 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极力邀请诸葛亮出山。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既是对疑难文句是否疏通的一个检测,也是对选文主要情节的一个梳理,为下面的细读做铺垫。

 四、细读片段,读出性格

 师:在见到诸葛亮之前,选文第 1 段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三兄弟的人物描写,很有

 意蕴,咱们有必要来品读分析。

 (1)在这一段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预设:

 课件出示: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预设:

 课件出示: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做事有恒心。

 关羽——委婉、稳重。

 张飞——直爽、莽撞、义气。

 (3)分角色朗读第 1 段,要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件出示:

 四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人朗读叙述部分,三人分别朗读关公、刘备和张飞的语言。

 读后,请其他同学评点。

 【设计意图】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人物描写方法运用的多样性,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第 1 段中的语言描写可以作为写作的示例范文,供学生研读借鉴。

 结束语: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 第 2 2 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思考

 师: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 1 段,分析了刘、关、张这结义三兄弟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司马徽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诸葛亮真有此才吗?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凭什么能请诸葛亮出山呢?读过《三顾茅庐》后,你能不能各用两个字来评价刘备和诸葛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刘备——诚、敬(用诚心和敬意来打动诸葛亮)

 孔明——智、淡(有超凡的智慧和淡泊名利的思想)

 【设计意图】前一课时学生在疏通课文时就已经熟悉了文章内容,这样设计问题,既了解了学生的整体感知情况,又考验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这个问题在自读中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研读刘备,“诚”“敬”有加

 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刘备的诚心和敬意?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例句 分析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离草庐半里之外竟下马步行 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又立了 等待时间长

 一个时辰,孔明才醒……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言语谦卑,其时刘备已年过 40,孔明才 27岁,刘备自称“愚夫”,却称孔明为“先生”,并称这次见面为“晋谒” 师: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来评价刘备这个人物形象。

 预设: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设计意图】着眼于课文标题,与课文编者对话,刘备显然是这篇节选的主要人物,理解刘备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不无裨益。

 三、研读孔明,“智”“淡”兼备

 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文中他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哪一部分? 预设:第 3 段的“隆中对策”部分。

 1.诸葛亮的“智” 师:请同学们齐读“隆中对策”部分。

 学生齐读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 (2)他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分析天下形势:

 一论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五论刘备——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提出战略方针: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

 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师:同学们,关于孔明的智慧,文中有一句话评价得非常中肯,是哪一句?让我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2.诸葛亮的“淡” 师:我们再来研读诸葛亮的“淡”。请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学生发言交流,生生互动,教师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举例 分析 自吟诗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一个大智大贤者的形象 刘备邀请他出山,他婉言谢绝 无意功名 诸葛亮最后又答应了刘备,是因为刘备以“苍生”为请,以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才“愿效犬马之劳” 虽淡泊名利,但更关心人民疾苦,忧念天下 嘱咐诸葛均不要荒芜田地,“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淡泊名利 3.总结诸葛亮的形象 师: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预设:智慧卓绝、淡泊名利。

 】

 【设计意图】“隆中对”这一段,军事、政治、外交无所不包,透彻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给刘备制定战略方针和立国计划提供了参考。后来,三国形势的发展,证明了这种分析的正确性,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见。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同时又是孤高淡泊的。研读诸葛亮,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

 四、分析手法,提升素养

 师:同学们,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请你分析一下,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

 面描写?各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

 课件出示: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刘备和诸葛亮的动作和语言,以及诸葛亮的外貌。

 作用: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诸葛亮的儒雅风范和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力、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

 侧面描写:(1)张飞的粗率、急躁(作用:反衬刘备的礼贤下士)

 (2)关羽、张飞的质疑(作用:烘托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3)诸葛均的“飘然自去”(作用:正衬诸葛亮的淡泊无欲)

 教师小结: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烘托、衬托的手法,即烘云托月法。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将众多人物的个性鲜明地展现了出来,使得《三国演义》历经百世而弥芳。

 【设计意图】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在这篇文章...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教案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