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大漆在山东地区古琴中的运用研究

|idpi

赵少俐 孙莆迦

[摘 要]漆树的天然树液也称大漆,因其不易氧化、耐湿防腐,成为传统木器优选饰面材料。中国传统乐器古琴因其本身的斫制工艺与大漆饰面的保护,得以传世千年音乐依旧,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以山东地区古琴饰面类型为研究对象,探索大漆犀皮工艺在古琴饰面中的运用。

[关键词] 大漆;素髹;装饰琴;犀皮工艺

[中图分类号] J527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2-0066-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赵少俐,孙莆迦.天然大漆在山东地区古琴中的运用研究[J].天工,2020(2):66-67.

古代山东地区盛产漆树,是我国主要产地之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上有“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宋代《太平寰年记》上还有兖州土产有“漆丝织文”的记载。1972年调查,山东地区有成龄漆树两千余株,多存于淄博、枣庄、潍坊、临沂、烟台及泰安等地山区。

一、山东古琴饰面基本概况

山东古琴的发展案例最知名的是诸城古琴,称“山东诸城派古琴”,又称“琅琊派古琴”,出自“虞山”派,形成于19世纪中叶,历经琴家的探索、交流、吸收、发展,形成了具有诸城特点、风格、技巧和特有曲目传谱的古琴流派。后人对于诸城派古琴的了解,主要来自诸城派琴人保留下来的很少的几部琴谱和他们撰写的很少的几篇关于诸城派古琴的文章。目前,山东古琴饰面工艺手法多为素髹,如山东博物馆馆藏鲁荒王墓出土的古琴“天风海涛”,琴身长121厘米、宽19.5厘米。琴面由桐木材料斫成,琴底则为梓木,琴身素髹黑漆,历经数百年已裂现蛇跗纹理。琴徽嵌金,七弦,二柱、十三徽,弦已无,有七个调弦的玉轸。“天风海涛”为篆书刻于琴底部。历史上古琴的装饰手法很多,比如唐代古琴里的漆艺装饰有金银平托、螺钿镶嵌、戗金等工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人对审美的需求,传统古琴的大漆饰面工艺也越来越需要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探索。

二、古琴饰面分类和常用制作技法

传统古琴饰面基本分为两大类:素琴和装饰琴。素琴又称单素,为单色漆髹涂,漆色有黑色、红色、栗色等,如传世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伏義式,通体紫漆髹涂,包浆现小蛇腹断纹,显鹿角霜灰胎,以夏布裱褙琴胎,山东地区古琴多为此类。装饰琴有琴体描金技法,如故宫典藏的仲尼式金漆花鸟琴,琴面琴底均为莳绘东洋花鸟纹装饰,构图聚散三组,底部山石花纹因采用漆堆砌隆起,影响细弦的弹奏,琴侧面绘一圈金漆花。另有螺钿平托和金片平托技法,如日本正仓院典藏唐代古琴,琴头部分平托金片攥刻人物花纹,琴体平托螺钿,高贵华丽。

大漆饰面素髹工艺历史文献多有记载。王世襄先生著《髹饰录解说》中摘录了北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琴书有关精制漆的常用制作具体方法介绍;北宋《琴苑要录·琴书》中记载了“煎黳光法”:好生漆一斤、清麻油六两、皂角二寸,油烟煤六钱,铅粉一钱,诃子一个。用炭火同熬煎,铁刀子上试牵成丝为度,绵滤过为黳光也;《合琴光法》也曾记载:煎成黳光一斤,鸡蛋清两个,铝粉一钱,研清生漆六两,在用调和匀,亦须看天时气,并漆紧慢,如冬天用,加生漆八两到十两,如夏天用,即减五两,春秋二时增减随时,并需临时相度。

三、大漆犀皮工艺的古琴饰面探索

通过对山东地区古琴饰面常用大漆制作工艺的考察调研,笔者发现目前面世的古琴饰面皆为素髹工艺,因此笔者尝试对古琴饰面的装饰工艺做了进一步探索。本次古琴的饰面工艺探索是基于将传统大漆犀皮工艺在古琴饰面的一次实验性研究,主要选用竹节式古琴,色调设计为绿色,通体绿金斑。“犀皮绿琴”饰面工艺具体制作步骤如下:

1.将木胎修整完形,标出1~7弦的宽度,打磨琴路,使木胎的弦路不沙音,弦路平顺。

2.髹生漆一道(靠木漆)干后,糊精(用玉米淀粉熬制一种浆糊,南方也用糯米粉)。将生漆与糊精以2∶1的比例调和,将夏布在湿水里浸半小时,去掉布的浆料,使夏布的麻纤维变软、吸水、膨胀。将调好的生漆糊用塑料刮板均匀刮在琴胎上,做到不留死角。

3.裱布。将夏布铺在琴面上用橡胶刮板反复刮压(如图1), 将布在岳山处剪出小口,顺势折于承露处,布必须围住边墙,切布的接缝处在底板的中间位置,这样做能确保合琴的缝隙不会因年久而開裂,布面平整后入荫房干燥三天,荫房温度在25℃~28℃左右,湿度在80%~90%之间,取出荫干好的琴胎,用240目的鹿角霜和生漆1∶1用手指反复抹压,勿求夏布面的孔隙浸满鹿角霜漆糊(此工艺环节目的是让夏布紧贴木胎,不翘不鼓)。

4. 固形。入荫三天,取出,将厚3毫米、宽度2厘米的橡胶条,在距琴头顶点位置(如图2) ,106.5毫米处、319.5毫米处、524.5毫米处、315.5毫米处、187毫米处、99.5毫米处、36毫米处分别缠绕,以保持琴的木胎不变形(特别是低头,塌腰处准确)。

5.找平。将40目的鹿角霜与生漆拌均,比例为3∶1,刮涂于胶条的中间空隙,再用30厘米宽的刮板将高于胶条的鹿角霜刮于低处,力求与胶条平齐。入荫干燥七天,湿度85%~90%,温度28℃,取出琴胎,将胶条去掉,用3厘米的刮板将粗灰刮于胶条的余留缝(注:该工艺目的是使粗灰的厚度一直保持在3毫米)。粗灰完全干后用120目磨石打磨,平整后用80目的鹿角霜与生漆2∶1混合,胶条用1毫米厚度,其他即同上。荫干后用240目磨石打磨,入荫。后续再用0.5毫米的胶条,200目鹿角霜与生漆比例1∶1,以360目砂纸打磨(如图3)。然后髹涂底漆,底漆用发刷生漆,底漆荫干后,上绿色大漆一道。

6.布点。将蛋清、大漆、色粉混合成膏状,用丝络,在琴表面施以不规则的饰点(注:饰点布局的厚度控制在琴面釉的二分之一合适)(如图4 花纹剖面图)。入荫房干燥半月,等到“点”内外全干后,上绿色漆一道,绿漆干燥后上透明漆一道,等到不粘手但依然有粘性时,贴金箔一遍,入荫干燥一天,取出刷罩金漆一道,再刷浅色绿漆一道,如此反复二十多遍,注意漆色的明度变化(如图5花纹立面图)。

经过反复连续20遍的工艺操作,琴面的凸起不明显了,用800目砂纸打磨(注:打磨时用长木条,30厘米粘贴砂纸),注意琴络处的打磨一定要平整,一边打磨一边用直尺衡量平整度,琴面平整后用试音琴崩子调试,看琴络处是否有沙音,如有再用直尺找出沙音点,在沙音点的右面打磨(注:琴头在左),逐步磨平(如图6)。

因山东地区地域气候特点,以上工艺环节要求在符合大漆干燥条件的荫房内干燥完成,荫房配备温控调节设施,温度控制在25℃,湿度在80%为宜。

古琴饰面文化的传统工艺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工艺手段,结合现代艺术形式,才能在现代工艺生态环境下得以发展。只有被充分保护、理解、传承、创新、衍生,古琴传统工艺文脉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才能成为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和发展中的原生力量,并对今后的古琴设计制作和提升山东地区文化建设质量、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繁荣和发展山东文化事业、建设富有齐鲁地域特色的先进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

1.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2.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编辑:刘莉琴)

猜你喜欢 大漆 大漆文创设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丝路视野(2020年28期)2020-12-28以漆化塑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42期)2020-10-30清代大漆画作《太清道德天尊像》修复工艺探索兰台世界(2020年7期)2020-08-06传统色彩如何在现代漆艺中得到继承与创新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9期)2018-05-14百里千刀一斤漆 薪火相承守匠心科学之友(2018年4期)2018-04-26金缮:延续器物芳华之美艺苑(2018年1期)2018-04-20乔十光百余幅作品将亮相国家博物馆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3期)2017-03-28大漆十问中华手工(2016年2期)2016-03-08为陶穿漆衣中华手工(2016年2期)2016-03-08犀皮雅饰中华手工(2016年2期)2016-03-08

推荐访问:大漆 古琴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