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读后感

|idpi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平衡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自问自答是理工人学习新概念的最好的方法之一,现在这个方法被安了另一个新名词叫做费曼学习法。本书作者帕特或许不知道这个名词,但是他在每一个大章之后都设置了一些基本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深刻领悟他所要讲的内容,这就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内容——输出。

今天我挑选几个有趣的问题的回答来看看他到底希望我们掌握哪些要点。

1.在你与主同行时,是否就工作和职业请求过主的帮助?在你工作的过程中,主是否向你提供过机智的想法,聪慧的发明或者特定的帮助?

我的回答是,当然有!我对软件功能设计思路的了解,帮助我解决了很多难题,这些能力当然是来自于神。

帕特的回答是我们应该坚持在有生之年,不断地与上帝交流生活中所有的内容。尽管有人持不同意见,帕特坚持如此。这20年来他所参与的每一次芯片设计,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组织,每一次商业活动,或者每一项技术,帕特都把它们交到上帝的圣坛前。帕特建议大家在工作中遇到难题的时候也这样做。

2.为什么要制定一份个人使命陈述,明确道德准则和人生目标?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认为只有清楚了自己的使命和人生目标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不然做什么都是错的。帕特说,制定个人使命陈述是确定长期人生方向的起点,这是一只罗盘,为我们指点每天生活的方向。对此,我十二分同意。

3.你是否认为自己每日灵修的目的是不断接近上帝,而不仅仅是例行公事,如何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个人的灵修和祷告中?

我觉得一目十行地读经,读完就忘记,这才是例行公事。祷告、赞美,把圣经的话放在心中反复咀嚼,这是投入精力的灵修,不论当时我是躺在床上还是走在路上。

4.你的工作是在为老板赚钱,还是在为自己谋生?

我个人觉得这两个点根本不矛盾,老板只有赚钱了,自己才能分到一杯羹,如果公司不赚钱,哪有钱来发你工资呀,为什么要雇用你呢,你凭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员工呢?当然如果公司的工作实在不适合基督徒,比如博彩,那就换一份工作吧。在这个基础上,其实员工跟老板是互惠互利的关系,而不是互为敌人的关系。

5.如何在工作中找机会与别人分享上帝的教诲?

这个我还真的找不到机会跟别人说,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帕特的建议是工作中的第一项见证,就是做一名好员工,做不到这一点以后做出的任何见证都会打折扣,第二项见证就是你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准则,你是遵照最高的道德准则生活的,还是随随便便做出腐化堕落或者有争议的行为?是否参与了粗鲁的谈话和玩笑?工间休息或者午餐时,别人有没有见过你独自进修?行给别人看,而不是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说给别人听,是更有效的方法。第三,诚恳地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这会很有意义。最后可能有机会亲口向他人说出自己的见证,那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也永远不应该在工作时间讨论见证,而是要利用休息时间。

基督徒一生的观众,包括上帝、天使和世人。整本书都是在讲如何把信仰融入生活和工作中,在工作中彰显信仰是最重要的使命。感谢主,大大使用帕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模仿的榜样。作者:冯颖

,希望能帮助您!

平衡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判断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因此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2

人生舞台的帽子戏法

——《平衡的智慧》读后感

石灿峰

某天经过公司附近的江北嘴中央公园,看到一人在林中练习杂耍,虽然雨一直下,练习者全神贯注于这套戏法似乎没有察觉,双手之间的三个道具腾挪跃动,娴熟连贯,其间竟然没有发生一次道具坠地的破绽,甚是潇洒好看,平衡之美令人赞叹。

《平衡的智慧》是一本老外写的书,该书原名为《The JugglingAct》,直译也许可以译成《帽子戏法:多头并进》,而《平衡的智慧》是一个很漂亮的中文意译——如何像完成帽子戏法一样在人生的舞台上多头并进,这需要平衡的智慧,而这正是本书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围绕这一观点作者真诚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众所周知:一个人两只手,要完成整套帽子戏法,却至少要操控三个以上的道具(可以是帽子也可以是别的东西),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再正常不过了。在《平衡的智慧》这本书中,作者帕特介绍自己需要同时玩转的三个"帽子"分别是信仰、家庭和工作,三个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支撑点,每一个点都不容有失。他忧心地写道:"现代社会日益忙碌,似乎人人都处于狼奔豕突的激烈竞争之中,网络狂潮席卷世界、事业和家庭难以兼顾、工作狂越来越多…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寻求切实可行的措施。"书中的描述,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关于这一点的认知和感受,我们中国读者也许比作者本人体悟更深。

" 撒旦根本用不着蒙骗我们,只要让我们忙得四脚朝天就行了",书中引用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帕特在生活中看到了大量因工作紧张忙碌而导致生活一团糟的情况,对于过度忙碌之苦感同身受;
而这句话和书中的另外一句经验之谈看起来却是冲突的,那句话是"避免工作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其对于不努力不会成功一样体会深切。所以,帕特认为既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避免工作失败,又要防止忙得四脚朝天影响家庭生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属于家庭团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以牺牲天伦之乐的情感代价支撑着发展中的大国和自己的小家,面对失衡难以兼顾,似乎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帕特对此颇有心得,在书中他提供了一个叫做"严格自律"的思路供参考,具体操作细节是:"做一个表格,估算每周花在主要事项上的时间,然后在正常生活期间选定一个时间段,例如两周做一次详细的时间调研,认真记录每件事情花的时间,收集原始数据后认真分析归类,问自己在哪些事情上花费了过多时间,和家人相处用了多少时间,有效率的工作占用多少时间,无效率的时间是哪些时间段等等,然后据此做出调整。"

帕特自一名普通的助理工程师起步,通过努力和机缘取得了非凡的职业成就,家庭和睦,健康快乐,能获得这些成功与其善于平衡各种人生要素的能力息息相关。见贤思齐,反求诸己,本人和作者一样,也是从一名普通助理工程师起步,虽未能有那样的成就,但许多感悟也是共鸣的。自学校毕业后,每天的工作节奏都非常忙碌,加班是常态,周末和工作日经常区别不大,"避免工作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经验和能力得到了逐步提升,工作业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因为紧张的工作,不可避免要长期忽视家人、忽视健康,职业病司空见惯,有一位年纪轻轻的同事更是过早离世……有时会感叹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城市,每一个个体就像一只只蚂蚁,人们只关注他们嘴里有没有叼着食物返巢,却往往忽略了高昂的代价。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帕特对这一点的感受未必有我们深,但他的平衡的智慧却是值得借鉴的:工作努力但尽量不要拼命,把总的时间在细节上安排的更有技巧和更有价值。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帕特在每7年才能休一次的年假里写成了本书,见缝插针,用心良苦,他无疑是一个有高度哲学智慧和丰富人生经验的智者。我注意到帕特的思维方式确实和我们不同。首先,从书中看无论是架构还是内容,帕特手中的三顶帽子(信仰、家庭和工作)都是有排序的,其顺序依次为:信仰、家庭和工作,他的顺序跟我们的好像不同。很多人买这本书,可能都是冲着帕特是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这一成功的工作履历去的,想就此取经,但帕特却将工作摆在了最后,值得深思。既然不把工作摆第一位,那应该家庭是最重要的,但帕特也没有将家庭摆在第一位,被摆在第一位的是信仰。对于帕特的选择,相信我们有人能理解有人不能理解,确实宗教是一个难以被讨论共识的话题,但人们普遍认为世人应该有信仰(精神准则和人生方向)。要知道我们的国家也曾经是非常有信仰的国度,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怪相诸如地沟油事件、贪腐频出、人情冷漠等等,齐刷刷的反映着这个时代的整体信仰缺失和个体的无所适从。

读罢全书,我对帕特的理解是:一个人,首先要有信仰,从内心出发,热爱家庭,常和家人相处,努力工作,谦虚好学,乐于助人,珍爱时间和精力,关注日常事物细节,正视人生舞台上各顶"帽子"之间的微妙关系,找到最佳契合点综合平衡。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人生如戏,道行不易。

共勉!

(本文在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寻找生活的平衡》读后感

人生是一种态度。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被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带到了一个极端,忘了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忘了去感悟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希望美好的生活,那什么样的生活是美好的?这本书让我更清楚的认知自己。

首先需要认知自我,需要给自己定一个清晰的目标,通过目标了解自我,找到自我,认知我是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一个目标,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原动力,是让自己开心的原因。人之所以感到迷茫,其实并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多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所做的每件事都不能使其快乐,最后,变得迷茫。我们要清楚的认知自己的梦想,梦想与现实并不冲突,有时候梦想的确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现实也就结束了,虽然梦想并不一定会成功,但重要的是你有,并为此追求。

本书让我也了解到平衡的生活需要每个人养成阅读的习惯。生活是一本书,我们要学会阅读。从阅读中获得实际知识并不是阅读的主要益处,阅读的真正益处并不来自于你读了哪些书,而是来自于阅读的这个习惯。保持新鲜的和敏锐的思维。我们虽然在快节奏中生活,但是我们需要积极乐观的心态,乐观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种品质,积极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会促使我们热爱他人,尊重彼此,拥有快乐和幸福。

同样平衡生活要经得住诱惑并警惕贪婪。欲望是一种展示人生众貌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但是要有自己的底线,要有是非判断。人的贪欲好比一个黑洞,你填进去的东西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大,不要因为贪婪蒙住了双眼。

平衡的生活,当然还需要行动,行动的过程很艰苦也很枯燥,懒惰是人的本能,所以我们付诸行动就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就像我们每周俩个5公里,每月一本书一样,开始时很难坚持,我们需要把它当做一种习惯,长期的坚持,我们就会拥有强大的意志力。

最后,我的感悟是认真的态度真的很重要,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于所做事的人,也往往是那些最认真的人。

寻找生活的平衡,更好的认知自己,更好的认知社会,学着感恩、宽容和谅解,不忘初心。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最大的幸福,不是失去的,也不是得不到的,而是珍惜现在拥有的。

茹凤凰

2016-6-29

远见、平衡与团队

《一问一世界》概况

一、作者介绍

作者:杨澜朱冰

杨澜:著名节目主持人,资深传媒人,现任阳光媒体集团、阳光文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

朱冰:中国传媒大学知名学者,资深策划人,独立作家。

一本书,两个作者,每一章都是杨澜写一篇,朱冰写一篇。杨澜以第一人称写自己的东西,朱冰则主要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写杨澜,但是主题都是一样的。有人说这本书是杨澜在请人炫耀自己,我并不同意这种看法。在读完全文后,我更相信写这本书是杨澜对于自己创办节目的热爱和对理念的坚持,是以另一种方式在梳理十年500余位嘉宾的对话和个人经历。为了准备这次演讲,我特意在网上查找关于作者朱冰更多的迅息,可惜没有,我不禁再一次感叹作者身为媒体人,对媒体营销策略的准确把握,低调的合作作者,使大家的注意力没有丝毫的分散,从而使得本书销售取得巨大成功。

二、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个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

全书分为六个篇章,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六个主题:

(1)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

(2)你不想赢吗?

(3)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

(4)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

(5)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

(6)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

到2011年,杨澜做了500多期《杨澜访谈录》,每个访谈人物平均要问到20个问题,算下来就有一万多个问题。从一万多个问题中挑选出来六个问题,成为本书的六个章节主题,基本涵盖了《杨澜访谈录》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经由这一个问题,串联起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以及她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过程,告诉我们一个真实、多面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

整理这本书里的杨澜的20年历程,大致如下:

杨澜,1968年生。1990年,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那一年,因一个提问引起制片人的注意,使得非播音专业的杨澜有机会走上了电视舞台。1994年,获得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同年,放弃主持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赴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学院主修国际传媒。1996年,可能是杨澜最有成就感的一年,这一年,在纽约,她拿

了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杨澜视线),这些在别人看来需要思前想后、来回取舍的大手笔,让杨澜一气呵成同时做了。1997-1999两年里,杨澜停留在“凤凰卫视”这座山头,用三人半的团队,制作了一百期节目-《杨澜工作室》,成为当年凤凰卫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广告收入相当于整个台广告收入的1/10。2000年1月,杨澜和丈夫成立“阳光文化”,开创了亚太地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人物传记为特色的主题频道-阳光卫视,同年,杨澜的第二个孩子诞生。2001年,《杨澜访谈录》暨新版《杨澜工作室》开播。2003年6月,阳光卫视70%股权转让,走上从“卫星电视运营商”向“电视内容提供商”转型的道路。

三、六个问题带来的思绪涌动

看完整本书,我头脑里闪过6个字“远见、平衡、团队”。

所谓远见,即洞察力,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它是某种稀缺资源,不是因为它要求当事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书中提到的嘉宾如美国前总统布什、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英国首相布莱尔等,在政治上体现出来审时度势的雄才伟略,把握历史发展的远见。但是,历史中一些重要的政治决策有时是审时度势,顺应民意,有时是各方势力博弈妥协,甚至是纯属偶然。作者杨澜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勇于向新的生活挑战,让她不断具有前瞻的视野,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事业

与家庭并驾齐驱,成为新时代女性代表。同时,在经历“阳光卫视”的发起,成长,瓶颈,衰退后,她找到事业上新的平衡点,那就是放弃,这样的“失败”未尝不是更深一步了解自己的“成功”。当你认为她聪明时,书中会告诉你,她做了多少“笨功夫”,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阅读一摞摞厚厚的资料、人物传记、嘉宾的文章为采访做准备。平时镜头前她的眼袋已经告诉我们她有多劳累。她的个人经历再一次印证了“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当我们在感叹生不逢时时,可曾想到,每一代都会有人自叹生不逢时。父辈们出生的时候赶上大饥荒,少年时赶上文化大革命,工作时“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环境恶劣不是我辈所能想像的。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完全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80后更关心自己的出路。1998年高校扩招,2002年大学生在大城市明显供大于求。2011年考研报考人数在150万人左右,录取比例是3:1。一个本科生工资低的也就一千多,甚至赶不上经验丰富、勤劳的农民工。房价与考研人数一样,年年都在飙升,这两年在国家强力的调控下才略有减慢。这一代,想不啃老有点难,啃的是父辈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积累起来财富。远见果然是某种稀缺资源,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大多数人都无法把握时代的命脉。每个人都想卓越,如果成真,卓越一词就会消失。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懂政治,不懂GDP,没有大学文

凭,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没有远见,但是不能忘记了我们有笨功夫。远见,我们送给那些更优秀的人士吧。

平衡,杨澜将这一词演绎得很好,不仅是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新时代女性代表,还是孩子钢琴课上出勤率最高的家长。在学业最忙碌的时候、在“阳光卫视”创立的时候分别孕育了两个孩子,事业、家庭都没有耽误,达到完美的境界。我们不需要成为最出色的那一个,但是我们可以做好,事业和家庭并不是只能二选一,也不需要取舍,其实平衡得很好人在身边比比皆是。作者在博客上也为职业女性为事业、生活平衡支了三招: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建立明确的目标,建立家庭的支持系统。我认为这点可以和80后的女朋友们分享。

团队是我看这本书首先在脑海里闪出来体会。我们总是关注到作者本人是如何优秀,但是往往忽略了正是由于幕后工作人员的付出,才使得杨澜在幕前光彩照人、运筹帷幄。那么多优秀、不同背景的工作人员在幕后,凭着一份纯粹而高贵的精神追求,互相配合,精诚合作,形成以杨澜为灵魂的“梦之队”,打造出一个高端、坚持自我的品牌。在我们工作中,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时候,合作的成员不是我们能选择得了的,所以我们要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加强沟通。如果成员总是想要在保护自己,可能就没有什么

当面的争论,只要是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情便高高挂起,即不愿对彼此负责,那么,也不会有人来对集体的利益负责。“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些平常的谚语讲的都是团队的力量,杨澜为职业女性支的招“建立家庭的支持系统”也是团队在生活中的运用。

你不想赢吗?谁不想赢?有远见的决策,把事业和家庭平衡好,与伙伴一起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达到其中任何一条,我们都会在生活或事业赢,会在自我人生的某一节点上赢,我们不一定能都赢,也不一定能双赢,但是我们可以赢一次。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总有一个可能是你想要的。

其实我觉得平衡的智慧里面有很多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在里面,他在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即使你不信宗教,但是你必须要去学会反省自己,基督教徒每个星期天都去教堂祈祷,其实这个就是他们自己的一种反省自己内心行为的一种方式,我们中国人可能很少有人会有什么宗教信仰,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学会基督教甚至是其他宗教的这种自我反省的一种行为,反省自己一段时期内的自己的一种表现,自己的目标完成了吗?自己走的这段人生路偏离方向了吗?自己在这段时期中做错了什么?这都是一次很好的自我完善的机会,平衡的智慧的读后感,读后感《平衡的智慧的读后感》。

而且宗教中的各种条例都是教导与人向善的,教导大家的一种行为准则或者是一种参考,我觉得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这样的内容,中国人可以看看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一个修身很好的一种参考或者是一种准则。

仅供参考【整理】

《平衡的力量》的读后感

我们把那些轻信别人和耳朵软的毛病都归咎为简单与无知,这也许是不无道理的。但是从前我似乎听说过,“相信”还逼使在我们的心灵上刻下了一种印象,越是软弱和缺乏抵抗力,那么就越能够留下印记。“心灵在天平上加了砝码会倾斜一样,思想也必定会倒向明显事实的一边。”心灵是空疏浅薄的,如果缺少了平衡的力量,那么就会非常容易被说服,并且不用重复第二遍,就会倒向那一边。为什么儿童、民众、妇女和病人的耳朵根子比其他人的软,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把那些我们认为不太真实的东西,当作缪误来加以蔑视和谴责,其实也是愚蠢和自高自大的,这是自视智力超群者的通病。

眼睛所看惯了的东西,我们的思想也就会习以为常了。常见的东西,我们是不会再感到惊奇的,也就不会再去探索它的本质。刺激我们探求本源的,与其说是事务的东西,还不如说是事务的新奇性。

对于自然界所具有的无限力量,要更加崇敬;对于我们自身的无知和弱点,也要承认,而不是回避。多少事情看上去似乎是难以置信的,但是却被许多值得信任的人所证实。即使我们不可能信以为真,但至少也应该是不下定论。如果指责他们绝不可能的,那么也就等于是说自己知道可能的界限在哪里, 这无疑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如果我们清楚在不可能和罕见、违反自然规律和违背习惯的看法之间存在着区别,那么就不能够轻易不信。

梁衡读后感

张衡读后感

平视读后感

张衡传读后感(共19篇)

平时经读后感

推荐访问:读后感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