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劳动情怀培育路径探析

|

李云飞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作为党的教育方针写入国家法规文件,全面贯彻落实,付诸行动。纵观100多年来的现代学校教育发展,我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20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全国各大中小学应当开展的劳动教育做出详尽的指导和系统安排,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开始拥有明确、可遵循的文件指引和根据,该文件成为新时代发展形势下,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1]。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指出“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更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将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怀培养摆在重要位置。但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仍会受到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学校劳动实践教育、劳动知识普及未完全落到实处,导致部分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一定偏差。劳动情怀的涵育,则有助于学生廓清对劳动价值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形成劳动是唯一价值源泉的共识,牢固树立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的价值理念,体认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别,所有形式的劳动都应得到认同,所有劳动者都应得到尊重,所有劳动成果都应得到珍惜,从而激发劳动热情,投身劳动实践,实现人生价值[2]。

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情怀,即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是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劳动情怀是劳动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的一种情绪态度,是对劳动有着强烈情感和深厚胸怀的内在心境,目的在于,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高尚的劳动品质、素养及内在情感。

(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情怀培养,有利于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劳动情怀培育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培育劳动情怀,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人格,树立理想信念,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尝试

马克思主义强调:“现代社会生产要求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育“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教育的目标。德、智、体、美、劳“五育”是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在“五育”中,劳育既是其他“四育”的基础,又有着自身独特价值。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是新时代所需的劳动者,培育高职学生劳动情怀,不仅能够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有思想有觉悟的劳动者,而且能够让他们学会在学习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使其潜能得到发展。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更要提高学生劳动精神和素养,培育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情怀。高职学生拥有高尚的劳动情怀,对提升抗压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使其成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完善劳动教育内容,落实劳动教育发展需求

劳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党对新时期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育劳动情怀是对劳动教育的发展和突破。近年来,劳动教育被淡化和弱化,在教育中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使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被削弱。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则更加侧重于劳动技能的培养,忽略对学生劳动认同感、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情怀等深层次素养的培养。因此,以培育劳动情怀为突破口,在劳动教育中不断注入新的理念和思考,丰富其内容,是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发展要求的有效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3]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是每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都必须具备的奋斗精神[4]。但是,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却存在劳动情怀和劳动精神的匮乏状况,具体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社会认同存在偏差。由于社会的偏见,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思想的长期影响,人们往往推崇脑力劳动,而贬低体力劳动。再加上社会上吹起的一些“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之风,导致很多人过度享受当下,而不正视劳动、不在乎劳动、不主动付出劳动。

二是家庭认同存在偏差。当代大学生家长仍然过度推崇“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家庭教育中不重视对子女的劳动教育,认为孩子在学校努力学习,考试拿到高分、升入理想的学校才是主要目标。因此,在家庭活动中,家长选择不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家长可以为了孩子的学习包揽一切家务,导致子女长期缺乏劳动实践,劳动意识淡薄,缺少劳动情怀,致使子女考上名校后动手能力也普遍偏低[5]。

三是学校教育侧重知识传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更多关注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6]。学校教育更多偏向于对学生输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文化水平,更关注高升学率、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校将注意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开设和教授中,忽视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劳动情怀、劳动意识普遍缺乏。这也使得在中学阶段本就劳动意识薄弱的学生进入到大学后仍然得不到进一步的劳动教育,认识不到劳动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劳动是落后的、低等的、不需要重视的,从而找借口逃避一切劳动任务。

以上种种原因和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劳动情怀的普遍缺失、劳动热情的普遍降低和劳动精神的普遍匮乏。

今日学子,明日栋梁。高职院校要把握学生特点,抓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以实践育人,以课程育人,以文化育人,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厚植劳动情怀。

(一)实施进阶式劳动实践培育劳动情怀

实践出真知,劳动教育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劳动实践。高职院校的劳动实践教育可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7]。在职业院校的实施中,依据当前青少年劳动情怀现状以及职业教育特点,分别设置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模块、生产性劳动实践模块和服务性劳动实践模块,构建可实施、易操作的三年进阶式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一年级重点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有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活自理问题,提升独立生活的能力。新生入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独立生活。学生从依赖父母的生活向集体生活转变,独立生活能力、自理能力较弱,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亟待加强。以着装、饮食、烹饪、清洁、收纳等内容为核心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培养,让学生尽快适应独立生活环境,塑造自立自强的品格。

二年级重点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服务性劳动实践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劳动周、劳动月等校园公益服务劳动,广泛设置校内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岗位,打造全员志愿服务之校,参与城市志愿服务。面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重大自然灾害,主动担任抗疫、救灾志愿者。以专业技能和特长为依托,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方式,提供专业服务。通过服务性劳动实践增强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责任感。

三年级重点开展生产性劳动实践。生产性劳动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创造价值。指导学生依托专业知识,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学习考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劳动的技能和本领。通过勤工助学、校内实训、跟岗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岗位生产性劳动实践,将生产劳动融入专业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进阶式劳动实践以年级为梯度,循序渐进推进“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

(二)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培育劳动情怀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以课程为依托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打造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情怀。

一是开设劳育必修课程,实施课程劳育。高职院校要开齐开好劳育必修课,依据进阶式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科学设置理论教学内容。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础的部分,所有课程都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基础上,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实施“课程劳育”[8]。同时推动劳育课程与“课程劳育”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劳动情怀。

二是重视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在课程建设理念上,高职院校要在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劳动情怀、劳动精神等核心内容。在课程评价上,学评教、教评教、教评学等评价指标中增加劳动教育观测指标。强化所有课程的劳育理念,培育劳动情怀。

三是打造优质课程资源。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发挥地方优势和校本特色,结合“金课”、在线开放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打造优质课程资源。同时,以课程为平台,注重促进课堂内外联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入真实劳动环境和生产要求,让学生体验真实生产环节,提升专业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引领力,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

(三)强化劳动文化育人培育劳动情怀

校园文化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良好的文化氛围是高职学生劳动情怀得以培育的沃土,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有着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增强校园中劳动文化的宣传,充分彰显校园文化对劳动教育的熏陶影响的作用[9],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强化劳动文化育人,培育劳动情怀。

一是榜样文化育人。开展大国工匠、全国劳模进校园(课堂)等劳动文化育人活动,用工匠、劳模的先进事迹感染学生,发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榜样示范作用。开展校内师生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评选,以身边的榜样育人,将勤于钻研、勤勉敬业等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是环境文化育人。建设大国工匠班、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精神展馆等特色文化场所,开辟劳动文化宣传阵地。打造“一院一品”特色书院,依托书院开展“薪火匠心 感知华夏”传统文化嘉年华、“学国史、知家训、传美德”宣讲等活动,凸显文化特色,发挥育人功能。打造劳动文化景观,赋予墙壁、道路劳动文化内涵,使墙壁会说话,让花草能育人。

三是“双创”文化育人。劳动自觉是形成劳动情怀的基础和前提,激发学生劳动自觉是培育劳动情怀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提到“最大公约数”思想,其旨在最大限度地找到学校、企业、家庭和社会彼此契合的点,寻找合作共事的根基[10]。学校选聘一批优秀创业毕业生、中小型企业创始人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如何创新、创业,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财富和价值的提升。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劳动精神、创新精神成为良好的校园风尚并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激发劳动自觉,培育劳动情怀。

学校要主动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正面宣传,激励和引导学生以小见大,知法懂法,通过劳动实现个人价值。特别是对网络上出现的崇尚一夜暴富、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错误舆论导向,给予坚决抵制和批判,消除网络杂音噪音。组织主题演讲、专题辩论等方式让学生懂得分辨善恶美丑,逐渐形成与学生劳动情怀共鸣的校园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现代科技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将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提升和精神培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水平和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着重抓紧对学生劳动情怀的培养,正视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探索劳动课程、劳动实践和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途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情怀培育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赣鄱情怀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五老”情怀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推荐访问:探析 新时代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