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手术与传统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对比研究*

|

洪子强 白向豆 崔百强 金大成 成 涛 吴旭升 苟云久

(甘肃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兰州 730000)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占后纵隔肿瘤的75%以上,占所有纵隔肿瘤的10%~34%[1,2],以中青年患者居多,90%为良性病变,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3]。传统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采用胸部后外侧切口,切除肋骨或经肋间隙进胸部,切口长,损伤大[4]。1992年Landreneau等[5]报道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切除后纵隔肿瘤。由于手术创伤小,失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VATS已被胸外科广泛接受。然而,VATS受到二维视野和运动自由度的限制,可能导致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精细解剖无法进行,尤其是当肿瘤位于胸腔内高位时。随着手术器械的快速发展,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robot-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RATS)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多。与VATS相比,RATS具有自动过滤震颤、三维视野、10倍放大图像和7个自由度旋转等方面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食管切除、肺叶切除和其他胸部手术[6~8],但关于RATS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报道很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2年8月同一术者完成的75例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RATS组37例,VATS组38例,评估RAT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术前MRI或增强CT诊断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肿瘤直径<8 cm且可切除;
②愿意接受RATS或VATS。

排除标准:①前、中纵隔肿瘤;
②心肺功能不良或严重心律失常。

共纳入75例,男39例,女36例。年龄9~50岁,(35.1±7.2)岁,其中6例<14岁。有胸痛症状9例,胸闷8例,咳嗽6例,其余52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均行CT扫描,其中48例行MRI检查,提示后纵隔肿瘤,直径2.1~7.3 cm,(4.33±1.42)cm,其中6例椎间孔侵犯(为年龄<14岁的6例)。吸烟史19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高血压5例,糖尿病3例。

根据患者意向及经济条件选择RATS或VATS,其中37例选择RATS,38例选择VATS,2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有可比性(P>0.05)。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法

RATS组使用da Vinci Si机器人手术系统,采用三孔法,CO2人工气胸。侧卧位,略向前倾。根据CT在体表勾勒出肿瘤投影,根据该投影按机器人操作臂要求设计切口:后上纵隔肿瘤切口为“6-4-7”法(图1),“6”为观察孔,在患侧腋后线第6肋间,“4”为2号臂操作孔,在腋前线第4肋间,“7”为1号臂操作孔,在腋后线第7肋间;
后下纵隔肿瘤切口为“5-3-8”法(图2),“5”为观察孔,在患侧腋后线第5肋间,“3”为2号臂操作孔,在腋前线第3肋间,“8”为1号臂操作孔,在腋后线第8肋间。必要时在腋中线第5或第6肋间做辅助操作孔。用无损伤抓钳对肿瘤进行适当牵引,锐性和钝性分离相结合解剖纵隔包膜,避免周围血管和神经损伤。仔细游离纵隔包膜后,将纵隔肿物完全切除并严密止血(图3~5)。从1号臂操作孔处取出标本。放置胸腔引流管,膨肺,逐层关闭胸腔。

图1 后上纵隔肿瘤切口“6-4-7”法 图2 后下纵隔肿瘤切口“5-3-8”法图3 打开包膜 图4 解剖肿瘤 图5 切下肿瘤

VATS组采用三孔胸腔镜手术,体位和切口位置与RATS组相近,主要采用“6-4-7”法,“6”为观察孔,在患侧腋后线第6肋间;
“4”为主操作孔,在腋前线第4肋间;
“7”为副操作孔,在腋后线第7肋间。手术方法与RATS相同。

对存在椎间孔浸润的6例儿童患者,手术切除只分离至椎间孔水平,未对椎间孔及椎管内肿瘤进行过多分离。

1.3 观察指标

手术和术后数据包括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以病历记录为准。术后定期门诊复查,随访有无肿瘤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RATS组无中转开胸,VATS组2例中转开胸(1例损伤滋养血管,1例损伤左无名静脉)。与VATS组相比,RATS组总手术时间短(P=0.012),术中出血量少(P=0.000),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少(P=0.022),术后住院时间短(P=0.000),但住院费用高(P=0.000),2组中转开胸率、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术后并发症RATS组Honor综合征2例,患侧上肢无汗1例;
VATS组Honor综合征4例,患侧上肢无汗3例,患侧上肢麻木1例。均保守治疗,术后1周内均恢复正常。

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44例,神经纤维瘤26例,神经节瘤5例。

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6.4月,其中18例随访>24个月,均无复发。椎间孔浸润的6例儿童患者中1例术后化疗(依托泊苷+顺铂4个周期)联合放疗,6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26.3月,行MRI或增强CT检查提示肿瘤无复发和增大。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通常为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节瘤[9]。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纤维周围的施万细胞,通常是良性的,生长缓慢且包膜良好[10]。神经纤维瘤是一种良性神经源性软组织肿瘤,可作为孤立性肿瘤或神经纤维瘤病的一部分存在[11,12]。神经节瘤通常是起源于自主神经细胞的良性肿瘤。

本组75例中9例有胸痛,可能是周围组织、壁胸膜或肋间神经受到较大肿瘤的影响所致。然而,对于后纵隔肿瘤,即使无症状,也应评估其椎管内肿瘤侵犯的可能性。通常行CT扫描以确定肿瘤的特征、位置和边缘,也有助于显示椎间孔扩大或椎管内情况。但仅依靠CT扫描评估椎间孔受累可能遗漏[9]。MRI是确定肿瘤椎管内成分和肿瘤存在范围的最敏感方法。当肿瘤侵犯至椎间孔时,MRI会显示椎间孔增宽或椎体、椎弓根侵蚀[13]。本研究75例均行CT扫描,其中48例行MRI检查,6例椎间孔受累(RATS组4例,VATS组2例),该6例均为儿童。研究表明[14,15],对存在椎间孔浸润的儿童,手术切除只分离至椎间孔水平,视情况结合适当的术后放化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00%。试图完整切除反而可能造成失血、脑脊液漏甚至截瘫等术后并发症,保留部分椎旁肿瘤对于生存率并无影响[15]。Lacquet等[1]的研究也表明约10%的后纵隔肿瘤存在神经孔侵犯。本研究6例椎间孔侵犯者术前均无神经系统症状,术中未对椎间孔及椎管内肿瘤进行过多分离,术后随访无肿瘤复发及增大。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16]。VATS是近年来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常用的方法。2003年Ruurda等[17]报道RATS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1例,证明RATS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可行性。本研究对比RATS与VATS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

我们的RATS采用三孔法,CO2人工气胸,具体切口位置主要取决于肿瘤位置,根据出血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额外的辅助切口。本研究结果表明,RATS的总手术时间比VATS短。在使用VATS时,由于操作空间小,手术器械在有限的空间内经常受到干扰,从而延长手术时间,并增加手术难度,且神经源性肿瘤容易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有滋养血管,游离肿物时容易将滋养血管离断,造成出血[18]。RATS虽然增加了装机时间,但RATS可以很好地克服VATS面临的这些困难,使手术操作更精准快速,故总手术时间更短。在本研究中RATS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VATS组,其原因可以解释为:①RATS提供放大10倍的三维图像,成像质量好,有助于识别各种结构;
②RATS可以自由地进行机械臂的关节运动,EndoWrist提供7个自由度的活动度,使术者能够在稳定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手术,从而实现更精确的解剖,避免神经和动脉损伤;
③RATS在缝合方面具有优势,利于处理术中出血。

RATS组无中转开胸,而VATS组2例中转开胸,原因均为误伤血管导致大出血。在术后并发症方面,2组发生Honor综合征、患侧上肢无汗、患侧上肢麻木共11例,均为胸膜顶后纵隔肿瘤。对于胸膜顶肿瘤,由于肿瘤和包膜之间的粘附过于紧密,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增加。星状神经节通常紧贴肿瘤,手术过程中很容易损伤,导致Honor综合征。在VATS中胸膜顶难以显露,而RATS胸膜顶显露更佳,损伤神经的几率也更小,故RATS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8.1% vs. 21.1%),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此外,本研究中RATS组3例术后并发症均发生在术者行RATS的初期(前15例),随着手术经验的增加以及对RATS操作的熟练度增加,后期无并发症发生。

RATS的普及有很多局限性因素,如患者“理解”和价格问题等。部分患者认为胸腔镜手术也很微创,而机器人手术费用高,不愿意接受RATS,应耐心地给患者解释,并尊重患者的选择。降低RATS的费用,政府可以实施降费措施:①降低高值耗材价格(集中采购);
②降低机器人开机费或机械臂使用费用。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可以做的:①促进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②降低高值耗材使用量;
③充分利用机器人优势,改良技术。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出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低成本国产机器人系统。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其次,样本量小可能会导致选择偏差。

综上,本研究显示RATS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安全可行的,短期疗效优于VATS,RATS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治疗中可以大力推广。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外科医生不断追求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目标引领着微创胸外科手术的快速发展,RATS是未来微创手术发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肋间源性椎间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健康体检与管理(2022年4期)2022-05-13别把肋间神经痛误作心绞痛保健与生活(2021年17期)2021-09-17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对比分析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年4期)2019-06-27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中国中医急症(2019年10期)2019-05-21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年10期)2016-01-15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年5期)2015-12-05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中国医疗美容(2015年1期)2015-07-12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影响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17期)2015-03-01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16期)2015-03-01

推荐访问:纵隔 机器人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