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绘画中的东方审美趣味探析

|

◇张智钢

凡·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对东方艺术情有独钟,并深受东方艺术理念影响。他将主体的人格融于画作中,他的绘画从机械的写实中跳脱出来,与人生成为一个互渗的整体。这种博采众长、使东西方绘画观念集于一身的做法,让凡·高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层面。作为东方艺术一脉的日本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密切关联,一些日本学者和画家认为“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本文主要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从气韵之美、朴拙之趣、意象之形三个方面分析凡·高绘画中的东方审美趣味。

东西方绘画的艺术都有其独特之处,东方绘画注重表现笔墨气韵,西方绘画则注重形象塑造和色彩表现。当暂时忽略东西方绘画差异时,就会清楚地看见绘画创作中相通的艺术精神,即绘画的气韵。画面整体气韵的表达,一直都是国画的审美特性之一。凡·高绘画中具有一定的律动感、节奏感,富含气韵之美,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命感,才有了凡·高画中万物流动之美。

凡·高的绘画充满气韵之美,他通过对现实客体深层次的体验与认知,以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观,保证客观对象的内在特质与鲜活气息。当纯真赤诚的灵感产生之后,画家无法克制内心的激情,充分、全面地挥洒内心深处的画意,使创作的绘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凡·高在绘画创作中,自由自在地塑造万象,同时流露内心的情感。从凡·高后期的风景画作品《有围栏的麦田和犁田的人》(图1)中可以看出,他既融汇了印象派绘画对大自然光线变化的瞬间表达,又将自然界中的客体形象消解于画面的韵律节奏中,从而使观者仿佛置身于充满旋律和跃动感的幻境,感受无穷的气韵变幻之美。

图1 有围栏的麦田和犁田的人 凡·高

凡·高绘画中具有的灵动之感,往往与他的用笔习惯分不开。关于笔法理论,黄宾虹曾说:“能平而后能圆,能圆而后能留,圆、重而后能变,于随时加意之可也。”如果说“变”之前画家的作品展现了其对于笔法理性的认识和经验,那“变”之后的作品则展现了画家对于生命气韵的追求,充满了节奏感。虽然凡·高的绘画中充满了随机性的“变”,但又不是无章法、无限制的“变”,笔墨最终都要统一在画面之中。他那像绸带一样歪歪扭扭的线条正是起到了统一画面的作用,让线条真正成为创作的主角。凡·高通常用粗犷有力、充满运动感的线条勾勒物象轮廓,比如树叶和远山,以表现物象层次感。在《有围栏的麦田和犁田的人》中,他以抖动多变的笔触表现麦田,形成了犹如海浪般的节奏韵律。远山、树林、房屋与犁田人的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丰富而生动的画面节奏,使麦田充满了活力。凡·高以笔触的大小、粗细、长短、疏密,将用笔的丰富变化与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一幅幅摄人心魄的绘画作品。

“静中寓动”是绘画表现的重要因素,“静”所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世界,而“动”正如宗白华讲的“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这是美与美术的源泉。凡·高以内心的激动与兴奋,在某些心理因素的驱使下,形成了独具一格且变幻无穷的笔法,使创作的画面富含韵律、节奏感。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美意趣造就了其绘画内在的生命张力,也使得他的绘画在某种审美层面上,符合东方美学理念,具有东方审美趣味。

凡·高注重用线条表现物象生命力,他以抽象的线纹表现宇宙万物,表现生命节奏。宗白华认为:“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周易传》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画家以独特的绘画技巧表现阴阳二气流转变化的规律,使得“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流动不已,生成万物。“自由潇洒的笔墨,凭线纹的节奏,色彩的韵律,开径自行,养空而游,蹈光揖影,抟虚成实”,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绘画风格。

凡·高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他出生于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乡土田园的诗意情怀,让凡·高热衷于描绘田野、农民、城镇、牛群、食物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展现了对生命、生活的热爱。此外,生存条件的局限性,以及长年累月的农耕生活,使凡·高形成了内敛、保守的性格。他真诚纯粹,在绘画中充分展现内心的情感,充满创作热情。

乡村出身的凡·高坦诚直率,其作品呈现出一种纯粹、朴实的意趣,简单的轮廓线是拙趣的体现。凡·高在勾勒物象轮廓时努力简化线条,让线条本身超越了简单的写实模仿,给线条注入情感。如果没有对物象的深刻理解,缺乏概括和提取的能力,不能舍繁化简取本质,那么很难勾画出物象轮廓,更无法勾画出有力度的轮廓。也许正是这样一双粗笨却又真诚的双手,让他在追求轮廓上牺牲了精致和细节,但这也造就了其作品“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朴拙之趣。

凡·高的画中有着相当浓厚的乡土气息,其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烂漫的童心,以及富有余味的田园诗意,是凡·高绘画艺术的内在生命。在他那圆润敦厚的线条中,每一笔都蕴含着乡间的泥土气息,以及东方含蓄内敛的感性意识。东方绘画的朴拙之气,贯穿在凡·高的绘画艺术中,这源于他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在凡·高的《午睡》(图2) 中,他将躺在草垛上的两位农民,有意地简化变形,用简单的线条刻画人物形象,饶有拙趣。这种简化形象的绘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凡·高的主观意识和主观情感。在凡·高的许多人物画中,田间劳作的农民等人物形象,都以简洁的轮廓线进行描绘。在他看来,人物的表情不仅在面部,还在人物的姿态中,而这些简洁的轮廓线足以表达出人物的所有的情感和动态神韵。

图2 午睡 凡·高

凡·高在画中追求用笔的力量感,这使其绘画造型变得厚实沉稳,这种视觉感受明显区别于现实感与唯美感,而趋近于顽劣纯真、不加矫饰的美感。正如老子认为的“大巧若拙”,“大巧”的物象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往往给人以“拙”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拙”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去掉了人工的雕琢,让事物内在精华在朴实的外形中自然流露。

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即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抱朴”就是不取巧。凡·高做到了这一点,实现了对自然的素朴品格的本体体验与回归。凡·高对艺术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义:“‘艺术,就是人加上自然’——自然,现实,真相,艺术家要凸显其含义,阐明其特点,艺术家要表现、要理清、要分辨、要释放、要澄清。”凡·高深入自然,感受自然的生命力量,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技巧,将自身的情绪、感觉灌注到画面当中,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自然朴拙之美。

在凡·高看来,艺术不是对自然的照抄或模仿,因此,他在创作中,将“表现”和“再现”进行统一,不再单纯模仿以再现物象,最终呈现给世人的是具有凡·高个性和特质的绘画作品。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物象,画家通常以“物我交融”的方式,以意象传达情感,展现内心世界。凡·高每一幅画中的每一个意象,既源于具体的事物,又包含自身的情感,他将内在情感融入意象刻画,以热烈的情感去理解和抓住对象的本质。

凡·高的绘画具有独特的美感,充分展现了物象的精神,传达了自身内在情感。凡·高在形象的塑造上,注重传达自身内心世界变化,使画作呈现出笔简意浓的效果。凡·高的《鸢尾花》(图3) 作为西方近代油画的典范,强调了意象的整体性,描绘了鸢尾花在草地上盛开的景象。从构图上来说,鸢尾花绽放的区域被放在自右上向下渐倾斜的大片领域内,画面的各部分有一个总体的倾向性,这彰显了画面意象的整体性。凡·高从自身的主观感受出发,表现对万物之“形神”的体悟,通过丰富的色彩、多变的线条、充满律动的画面,营造出一个无限畅游的精神空间,赋予鸢尾花以生命力,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凡·高画的鸢尾花鲜丽可爱,但又有点忧伤,给人一种孤独之感,这实际是画家借意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图3 鸢尾花 凡·高

由于对东方艺术的热爱,凡·高追求绘画造型的简练,这与传统中国画“不求形似”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认为绘画创作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追求“神似”,即物象的内在气质,而“形似”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略,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做到形神兼备。凡·高曾说:“一根线条能够表现出多少东西来啊!我当然不自以为能够在一根轮廓线中表现出像米莱那样多的东西,但是我努力在这个形象上注入相当的感情。”因此,凡·高在绘画中有意突出笔法,对自然进行深入观察,同时融入主观的情思,注重情感的抒发,这与中国绘画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具有相似之处。凡·高曾说:“在见到诸多自然事物时,如当看到一片树木时,我都能看到自然的表情,甚至感受到他们的心灵。”因此,他的绘画具有生命力与表现力,能够给人强烈的感官冲击力。

综上所述,东方艺术的独特审美趣味,带给了凡·高心灵上的共鸣,使凡·高通过个人的想象力和体悟,赋予了绘画作品人格化的精神特质和东方韵味。然而,凡·高毕竟是一位西方画家,西方的文化艺术精神才是他要表达的思想内核,东方艺术的浸润,只是使其艺术表现更具特色,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新时代,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相信东方美学还会对西方艺术产生持续而深入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东方艺术鸢尾花气韵鸢尾花观察日记天天爱科学(2023年3期)2023-02-23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1期)2022-02-16鸢尾花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2020年4期)2020-06-28鸢尾花开童话世界(2018年35期)2018-12-03肃穆的形式美感波提切利的东方艺术理念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2018年2期)2018-03-26我有鸢尾花一样的灵魂(外一首)散文诗(2017年18期)2018-01-31张锰谈于向溟东方艺术·大家(2017年4期)2017-06-19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金色年华(2016年11期)2016-02-28

推荐访问:探析 审美 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