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课程改革模式建设研究——以《数字色彩》课程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为例

|

王勇勇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长期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色彩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经典色料教学模式。但是伴随着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设计学科已经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阶段发展到了数字媒介设计的泛化阶段,数字技术以极快的速度渗透到了艺术教育的诸多方面。数字色彩是集现代色度学、计算机图形设计和经典艺用色彩为一体的色彩体系,但是传统色彩教学课程内容老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匮乏、课程评价单一,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建设优质课程已成为各高校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将探讨数字技术与艺术课程相融合的改革与教学设计。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色彩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经典艺用色彩,内容空洞,色彩设计流于形式。色彩理论只讲述了减法色体系、色彩媒介只涉及到颜料色彩、色彩配色方法缺乏实际的项目应用场景,严重滞后于信息时代的创意产业需求。学生很难将色彩知识运用到后续的设计课程中,课堂教学与设计应用严重脱节。

当下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色彩的应用和表现形式也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样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习资源需要跨界重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提供定制化课程服务。本课程内容以“岗课赛证创研”为载体,实施课程内容模块化改革,教学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岗位工作的需求来进行,并融合1+X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依托真实项目,将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思维锻炼、科研成果有关内容有机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及时把设计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以岗促练、以赛促学、以证促教、以创促变、以课促研、以研促改,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1.1 借助校企合作项目,引入真实岗位

通过建立“育人导师工作室”,融合校内、校外师资,综合利用高职院校资源的丰富性,通过虚拟和企业提供的真实设计项目,我们将“辨色”与“配色”融入项目中,促进课堂优质“作品”转化成“商品”。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相结合,企业项目过程与学生紧密对接,有效的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让学生配色设计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从而满足了市场需求,使培养的艺术专业人才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岗位竞争力。

1.2 借助主题项目设计,实现课程育人

新媒体时代下艺术设计已升级为关注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学及人类文明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课题的设计上要关注当下、联系生活、并且能对未来提供创想。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热点问题上多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国风、传统文化、党建、环保等主题项目设计,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1.3 完善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

课程从广告设计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课程模块化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每个教学单元设置了若干个与广告设计师岗位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案例,此类案例在教学中贯穿于单元课程的始终,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每一个设计环节,从而提升学生职业技术的运用能力,迅速适应职业环境,满足职业需求。通过不同阶段的任务测试,对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标准去深度挖掘与应用配色技巧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1.4 以赛促学,参与技能大赛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创作设计,在项目课题的选择上鼓励学生参加新媒体广告设计大赛,自主寻找项目课题,将课程学到的配色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设计实训作品中,并能结合时事热点等参与主题设计赛事。将单一的教师制定设计项目变为教师和学生沟通后共同确定设计项目主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也符合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同时将技能大赛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大赛资源进行项目化、碎片化改造,建设基于大赛项目内容的在线学习课程。

1.5 对接1+X证书,强化标准意识

把1+X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引入课程中,同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使证书考取和课程学习同步进行。遵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根据理论部分和实践技能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规划。将技能等级证书对设计思维、设计表达、设计调研、设计色彩与材质的要求融入课程内容,强化学生对于行业标准的意识。

1.6 依托创新创业,渗透双创教育

及时把设计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关注每年的流行色趋势,再依托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赛,让学生把配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大赛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图1 课程内容

新媒体时代对人们的思维模式、交流方式、信息获取的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云课程+智能技术+虚拟现实”的教育手段形成了新组合,适应未来大规模、个性化教育需要的信息技术已经相对成熟[1],为课程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新媒体技术在数字色彩课程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还直接影响了教学理念。因此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学观念,确保课程改革与时代发展相顺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课程与新媒体紧密结合,促进课程改革和创新。

2.1 传统教学理念更新缓慢

长期以来色彩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式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模式,学生利用色料填图完成作业练习。虽然各院校都普及了多媒体教学,但这种教学模式下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缺乏“互动性”,即使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提问互动的方式,通常回应者寥寥无几,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动力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下没有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空间,而且理论部分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也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色彩的调和上,表达媒介相对陈旧以及与新技术新手段脱离,没能将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对接,导致与后续专业课程严重脱节。

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承上启下的设计基础课程,是将学生在色彩学习过程中对色彩感性的认知承接到讲理论、讲方法的色彩系统化设计。通过对色彩规律的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配色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在配色方面的审美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通过翻转课堂、微课、学习平台、配色游戏及教学资源库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改革,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 “我想学—我能学—我会学—我坚持学”的教学方式思路,结合学情构建移动信息化翻转课堂,以项目化为载体,形成导、学、练、展、评五步闭环。学生结合课程资源做到课前预习、课中实践、课后巩固,打破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实际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助力学生职业成长的育人目的。

2.3 采用多元化教学设计,提升专业配色能力

综合分析学情发现,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学生的专业水平不一,基础好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配色设计理论,但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学习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次教学,从学生的学情基础、个别差异出发,通过分阶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进阶式、模块化的知识点学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有效性、指导性的教学,使学生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在教学中通过色彩训练将学生对色彩的感性经验,提升到系统的、理性的阶段,并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目的性明确的色彩课题训练使学生的色彩感悟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自主的感性阶段。

2.3.1 自主式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在讲授色彩配色的相关知识点前,在课前通过目标激励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在线上学习平台发布配色设计项目,学生学习课程相关微课视频,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对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安排。展开课前调研,建立个人色库,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学习素材的方法,采取小组协作,个人独立完成的模式,分小组课前明确目标,自主学习配色知识。

2.3.2 探究式学习,创设问题

通过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的,系统化的设计“引导问题”。这些引导问题需要和学习目标对应,保证符合专业发展,融入对应的设计理念,使学生能够体验空间、结构、工艺等多种不同的色彩要素,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学习的主线贯穿于整个学习任务中,引导学生完成配色训练平台配色,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提出相关待解决的问题及设计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开启自主探究学习,从提供的重难点资料、网络资源平台的知识链接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配色案例讲解、玩配色小游戏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兴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配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互,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对配色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3.3 协作式学习,方案实施

利用学习通在线学习平台、二维AR取色软件、三维C4D配色、AE动画配色等新媒体教学资源,学生跟随教师展开实训,小组成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开拓思维,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开展解惑、讲授,当场答疑,让学生能够在和教师及其他学生的互动中,实现对色彩的感受和有效运用 。在配色实训中利用二维到三维虚拟仿真配色等,让学生提高配色技巧方法应用的能力与效率,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主体参与、互动参与、合作参与等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最终完成项目的设计方案,并将其转换成应用色彩的艺术设计过程,从而加强学生在配色学习中的自觉性。学生小组汇报进行配色成果展示,在线学习分享配色经验,企业导师评价,多元互动,收集评价意见并反思,写出项目总结报告,加深学生对配色技巧方法的了解,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伴随互联网 + 的数字时代到来,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色彩应用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让视觉传达艺术的设计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设计方式向动态发展,并且发展趋势十分迅速。动态设计比静态设计更加生动,受众也更加容易被吸引,从而形成很好的互动,更好的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传统的使用色料作为表达介质,强调大量的技法练习的训练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当下的设计应用环境。为了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将学生的训练重点从色料填图转向色彩配色训练,将对色彩的直观认知和工艺性转向配色设计原理和创造性设计思维的重心上,充分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将对色彩感性的认知转化为感性的可视化数据。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构建数字化的互动教学平台、移动信息化翻转课堂,移动智能终端的信息十分丰富,教师再进行有效指导,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配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互,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将艺术和技术有机结合,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市场并引领市场,成为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优势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将现代色彩教具和信息化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多样化:

3.1 搭建数字化实践平台

建设网络平台资源,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第二课堂,高效掌握课程知识点。与企业共同联合开发,自主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和配色训练平台资源,有微课视频、移动课堂、项目案例库、测试题、实训指导书、讨论园区等,学生还可以通过配色训练平台高效掌握配色方法。另课程采用专业内大数据权威—色彩管理库平台,同时让学生们在云端建立“个人配色库”,这样就可以不用携带厚重的色卡,随时随地在多套色卡中查找最相近的颜色的色卡号,培养学生“跬步千里”的良好学习习惯。

3.2 人工智能精准感知颜色

利用配色卡,色立体、配色磁力贴等教具让学生选色、对色和调色,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学习到色彩的变化规律,从而在基础知识课程中提高辨色、析色的能力,提升对于色彩的敏感度和实践能力;
使用色彩测色仪、AR取色(Coloree)等色彩仪器让学生体验测量实物色彩,并能精确地还原电脑和实物配色的色彩,对颜色进行精准测量,使科教融合创新化。

3.3 多维度形态配色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二维平面视觉方式就显得比较单一,静态画面也无法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色彩研究急需从用户心理和体验方面去探讨交互式界面的动态色彩设计,这就需要通过新媒体的应用进一步扩宽色彩设计的表达形态,形成多维度的配色设计。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核心图形和色彩系统首次使用动态展示,色彩系统的设计依据源于中国传统矿物颜料色彩及对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极具文化价值。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配色的设计工具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手工调色基本上被电脑调色所取代,成为了色彩设计的常用工具。电脑媒介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时间成本,扩宽了色彩应用的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于配色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Photoshop二维配色设计、C4D三维配色设计、After Effects动态配色设计、VR虚拟仿真等虚拟仿真训练平台全方位、沉浸式地进行色彩配色,让学生在配色实训中实现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止到动态的配色训练,多视角、多维度观察配色效果,从而实现既有趣味性又创意十足的视觉表达;
使用色彩学习公众号和自主开发色彩配对游戏、辩色游戏等,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巩固课堂知识,寓教于乐。

3.4 新形态教材

数字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共享基础课程,在新技术、新业态的背景下,本课程采用自编“活页式”教材,基于多年教学经验与合作企业开发案例,色彩基础挑选了专业群内共性的知识点来设计,配色项目训练则挑选了群内的专业个性特点来设计。活页式教材以行动体系为主线组织教学,以活页的形式将任务贯穿起来,强调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基础上的实践和应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2]教材内容同时对接1+X考级证书的配色设计技能要求,通过课证融合从而解决教材不对应1+X证书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将模块对应的知识点和相关资料插入到教材里,学生可以通过二维码搜索使用相关资源。教师也可以在后台将新的知识和案例融入或者替代原来的资源。另外,教师和企业合作设计了在线教材,方便学生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5 色彩的跨界合作

伴随着互联网、数字化、云计算、全球化的发展,色彩设计必须具备跨界思维。跨界就是突破陈规,跨领域、跨行业的进行合作创新。色彩设计可以向设计领域的任何专业进行渗透,新媒体广告、音乐、产品、服装、网络动画、电子出版物等都可以和色彩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设计作品充满新鲜感和设计感。

图2 数字化教学资源

互联网、数字科技的发展催生了多元化的现代工作岗位,需要建立新的多维的、多元、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以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评价模式,不以学生最后的作品表现好坏作为考核的唯一依据。艺术设计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要脱节,要保证学生参与实践获得的成果,以学生成果为导向,切实突出实际教学的实效性,保证学生通过教育可以掌握设计真本领。[3]教学的评价与考核采取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的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记录,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多维度、多方面地评价学生。

4.1 多元化评价主体

任课教师是学生评价的核心,参与本课程的全部评价,监控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课中或课后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他人的评价进行反思改进,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动力;
在作业汇报时邀请企业导师和其他的专任教师一同参与学生项目任务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智能化的软件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记录反馈;
设计项目通过线上展示引入社会评价,互助互勉。通过教师、企业、学生,形成协同评价共同体,促进学生高质量全面发展。

4.2 多维度评价考核

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评价导向的课程评价标准,需要注意考核的针对性,同时应基于五育并举的价值取向,设计多维度的考核指标,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价,多方向的引导学生整体发展。另外,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内容还要从学生以后的职业岗位、工作情景、工作任务等,多维度的综合的去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知识的能力。从多个维度为学生的技能和素养成长画像,进而推进高职院校的育人与评价相融共生,实现评价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4]。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使数字色彩有无限的创新可能,在教学上要紧跟行业的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来开展新型的教育形态,在教学上根植传统、面向时代,建立伙伴共学小组,相互勉励、相互支持,创新教学文化,践行课程升级,鼓励学生怀揣梦想,匠心圆梦。

猜你喜欢配色色彩评价《基于季节变化的室内软装色彩搭配研究》插图大理大学学报(2023年1期)2023-02-02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年10期)2021-03-02寻找古意的配色哈哈画报(2021年11期)2021-02-28MIX&MATCH 清甜一夏 彩妆配色新风潮Coco薇(2017年7期)2017-07-21神奇的色彩(上)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1期)2017-04-26春天的色彩环球人物(2016年9期)2016-04-20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计算机测配色实验的教学改革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4期)2015-03-01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19期)2015-03-01

推荐访问:研究 为例 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