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实践与探索

|

王燕红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全方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在各课程基础上合理设计德育内容、方法、途径及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并通过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青年学生的。高等学校教师要在专业课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会贯通,不仅要成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优秀遗产的传承者、传播者,新知识、新文化的创造创新者,也要成为高校教育任务的组织者、完成者。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是政治素养。因而,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人的政治素养的高低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准确把握政治素质的内涵和特征是提升人的政治素养的保障,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是保证高校教育目标完成的航向标。

(一)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是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

政治素养是高校教师素养的核心内容。教师要将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心理、价值观念、政治纪律和道德理念传授予学生,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专业等方面做好正向引导,做好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伟大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有扎实的政治素养。在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网络快餐式短视频隐含着多元价值文化,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应对复杂教育环境的挑战,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政治素养,梳理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政治素养并充分运用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校教师以政治素养为核心加强自身政治素养建设,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不仅体现在课程教学的言行举止之中,也体现在课外日常生活等非课堂场域。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是在教学、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性素养。高校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要从政治觉悟上自始至终坚定地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以民为本,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及实践者。高校教师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引领学生、涵养学生。高校教师政治素养中含有规矩、纪律意识。“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欲知方圆,则必规矩”[1]。规矩是制度、要求和规范。人不以规矩则废,校不以规矩则乱。因而,遵守规矩也是高校教师政治素养应有之义。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人才资源,且“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231。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需要有坚定的立场及尊重规则、尊重法治、尊重底线的敬畏之心。高校教师政治立场坚定、矢志爱国、奉献担当,才能够把力量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二)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立德铸魂和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时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3]。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多种文化思潮、价值理念环绕冲击大学生的思想,一些错误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因而,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肩负时代重任,立志扎根为人民群众服务、奉献国家。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通过高校教师的引领与熏陶。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政治素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大爱、有大德、有大情怀的人,才能引领和陶冶学生的政治情怀。高校教师政治素养的不断提升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三)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是党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的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用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确保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教师政治素养对新时代党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高等教师的思想需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保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的关键环节。高校要从战略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尤其是政治素养。高校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价值观、道德观念、政治纪律和扎实的专业功底。“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2]354,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关键在人,拥有政治素养的高校教师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才能与党的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目标一致、步调一致,才能最终实现党的宏大目标和历史使命。

(四)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

教育部2017年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在《纲要》“十大育人”体系里课程育人位于核心地位。文件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5]由此,高校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政治素养基础,才能完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一)思想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坚强政治保证。高校教师应紧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高校教师综合素养中应首要具备的政治素养。专业课教师要和思政课教师一道,站在战略高度认识这个问题,坚定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好”作为课程思政融入的重要部分,形成坚定的政治认同。大学生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是影响党的事业发展,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从思想意识层面,秉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政治素养必须遵循的最根本的思想理路。

(二)理论遵循:夯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基础

高校教师要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至关重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充分体现了我国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理论理路,夯实理论基础。

(三)实践遵循: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是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提升的实践背景

在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多元文化较量更加激烈、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仍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国争夺青年师生思想的前沿阵地。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在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家庭教育和实践活动上有其自身特点。在此实践背景下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有所为,有所不为”尤为重要。高校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明确人生价值,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面对多元背景下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素养的切实要义。高校教师视野开阔,思想观念变化快,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政治方向、思维方式和意志品质是抵御错误价值观最重要的素质。

高校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协同育人,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只有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运用好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方式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周围的各要素,并将各要素融合构建“开放式、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夯实政治理论基础。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来自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高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学习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形成学习制度化、周期化、考评化、平台化的习惯,高校要定期组织高校教师集体学习政治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6],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高校教师正确传递给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共同的精神追求的知识基础。高校教师自觉持续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联系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
高校教师自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和精神,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教育学生。另外,理论学习要考评化,形成考评机制,提升学习实效。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各载体平台建设,将理论与案例结合丰富的载体学习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内容的与时俱进,既全面把握又突出重点,既形式丰富又方式新颖。

(二)加强“党史校史”实践学习,拓展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实践平台

红色基因是新时代高校教师不能忘却的根本。部分高校教师有留学背景,优点是视野宽广、思维活跃,缺点是少数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缺乏透彻的钻研和研习。因此,教师在高校工作中也应不断在育己中育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将社会关系的本质释义为社会实践是马克思社会关系思想的显著特征,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明确要求。马克思认为,人既是社会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关系的主体。而在现实中,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因此,实践学习是政治素养内化的自觉活动。高校应积极建立教师实践基地,加强实践学习,充分拓展党史校史的实践学习平台,持续地、更好地涵养高校教师的家国情怀,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高校教师在党史校史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将政治信仰、革命道德、中国故事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之中,形象生动地展现党史校史中的榜样,提升理论学习的说服力。党史校史榜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的“无私、大爱、担当”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激发高校教师的认同与效仿,从而同化为自身的政治素养并传递给学生。

(三)提升高校教师纪律意识的文化认同

政治素养包含政治信仰、政治价值、政治纪律等要素。列宁曾指出:“行动的一致,批评和讨论自由——这就是我们的看法。只有这样的纪律才是先进阶级民主主义政党应有的纪律。”[7]无产阶级的纪律是在有约束的自由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时代高校教师有其自身的新特点,自我意识强烈,自由意识突出。因而,对高校教师正确认知政治纪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是高校教师政治素养培育的重中之重。高校教师工作中应将政治纪律纳入高校教师的行为准则和考核考评,高度重视和详尽考查新进教师的纪律意识。

(四)提升课程思政中高校教师的政治情怀

高校课程思政元素的孕育和挖掘离不开高校教师的政治情怀。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深厚的政治情怀和家国情怀,如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挖掘传统爱国主义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的人民至上的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的奉献情怀等。这些情怀融入专业课程,使以理服人的课程具有感情、有深度的同时更加有温度,从而实现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综上所述,高校教师深厚的政治情怀建构起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的情感支撑,是高校教师重要的政治素养。高校教师在对青年学生的育人过程中,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才能真正积极地投身高等教育事业。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刻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艰巨任务。进一步提升并巩固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委托,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和开展社会服务等重大使命,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对社会的进步、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使之政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断增强其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才能完成党和国家的育才使命。

猜你喜欢高校教师思政素养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推荐访问:视域 新时代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