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

|

龙文蓉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4)

大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阵地。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促进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体育院校构建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的重要着力点。该文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分析体育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坚持德育与智育融合,推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进行探讨。

1.1 体育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根据体育院校的办学方向、培养方案以及学科建设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专业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和良好道德素养,能够胜任中小学教学和竞技体育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这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高校辅导员和体育专业课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德育的实施主体,而体育专业课教师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智育的实施者。通过德育和智育的融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实现了优势互补,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各类教学活动中,专业课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发掘思政元素,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以此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全面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1.2 体育院校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行,是实现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1]。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体育专业课教师作为传授知识、技能的实施主体,在教学中挖掘体育精神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课程内容,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或者邀请体育明星进课堂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体育专业课,这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更易让体育院校学生所接受,改变以往那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灌输的方式。

此外,体育院校专业课教师具有榜样、示范作用,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和良好品质的塑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体育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一样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职责。

1.3 体育院校构建“三全育人”合力的需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承担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是思想政治课的专业人才。

为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应运而生,其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者、人生导师和朋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层的实施者。辅导员利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通过谈心谈话、思政主题教育活动等实现显性德育教育。体育专业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力量,他们在学生中有更强的话语权,专业课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联合三者的教育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切实做好育人合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首要解决的是思政教育与体育专业课教育“两层皮”的问题。原因在于体育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缺乏沟通、交流、渗透和融合,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

2.1 坚持思想价值引领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化、模糊化和极端化的倾向,使学生思想不稳定,立德树人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体育专业课教师要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教育。

2.2 坚持有效融合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辅导员要从思想教育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心理,专业课教师要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准确把握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实效,二者有效融合,协同育人,实现课内课外广泛结合,共同实现育人目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趋于显性,如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学习等方式实现价值引领,而专业课教师思政工作趋于隐性,通过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引领。通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显隐性教育结合,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未来职业规划、心理健康和现实需求,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 坚持协同育人理念

协同育人理念就是在育人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实现育人目标的一致性[3]。从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到“十大育人”体系,都是在坚持协同育人基础上提出的,要把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新的时代使命[4]。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实践技能提升有机结合。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重要结合点,二者相互融合、沟通配合,对于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南京体育学院辅导员采用校、院两级管理,全校的学生工作由学工处统筹管理,二级学院通过学生党委副书记和辅导员队伍负责本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体育专业课教师由所在学院的院长或者负责教学的副院长统一管理,两支队伍分属不同的领导班子,育人职能相对独立,工作中缺少沟通交流机制,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较为困难。

3.1 协同育人的联动性较弱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体育院校现有教学体系的结构性变革。《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的问题,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决定着民族的复兴和国家崛起[5]。体育院校有些教师在思想认知方面存在问题,体育专业课教师往往认为,只要把专业认知教好就完成了本职工作,而思想教育属于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导致专业课育人联动性不足,成效差。虽然教改要求建立协同教育机制,部分教师也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育人效果有了显著提高,但辅导员在此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发挥的协同效果非常弱,导致专业课教师并未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思政的发展及协同育人的实效。

3.2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缺失

体育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育人理念上各有侧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做好学生日常管理,保障校园的安定和谐。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只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忽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专业课教师只管教学而忽视育人。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繁琐性让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就是全职保姆、学校的工勤人员,什么人都可以担任辅导员,忽视辅导员自身存在的价值,加上辅导员参与第一课堂路径不明晰,导致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削弱。而专业课教师往往被认为是值得尊敬的,能够充分体现教育价值。辅导员认同感和价值感的缺失会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不利于与专业课教师形成合作机制[6]。

3.3 体育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缺乏协同认知理念

体育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体育专业课教师把做好课堂教学和课题申报作为工作职责,忽视了教师言传身教的正面引导作用和蕴藏在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内涵,认为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归辅导员负责,自身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而辅导员管理着较多的学生和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熟悉每一门体育专业课,所以与体育专业课教师缺乏沟通交流的共同语言,加上学校并未重视这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沟通交流机制不健全,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任务意识缺失,因此无法形成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合力[7]。

据调查,南京体育学院专业课教师大多都是省队退役的运动员,他们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精通专业知识的传授,但思政意识薄弱,只承担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重技术、轻德育,缺乏对立德树人重要性的认知,对学生的沟通也仅限课堂,缺乏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把握。而体育院校辅导员的职责不仅局限于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但凡涉及学生的相关事务,职能部门也会将工作交托给辅导员,这就导致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工作范围越来越广,负担越来越重,育人工作经常被一些事务性工作所牵绊。在学生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实际反馈效果不理想,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都是单兵作战,没有形成统筹协作的工作模式。

3.4 体育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领域缺乏交集

据统计,体育专业课教师关注点在于学生专业课成绩、实践能力以及课堂表现,并且实践能力也仅限于本课堂、本专业,仅有18%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的课外实践,如有体育赛事的策划和运营,体育专业课教师通常只选择个别专业较好的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并不能普及大多数学生。有71.7%的体育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不太关注,对于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选择漠视,学生迟到、早退现象归咎于辅导员疏于对学生的管理,专业课教师忘记了自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不应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还应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引导。

据调查,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配比为1:200,甚至有的比例达到了1:300,辅导员很难做到每节课都能现场查课,督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课堂情况主要还是由专业课教师负责管理。

3.5 体育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激励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体育专业课教师的育人集中体现在第一课堂,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的激励考核评价机制相关。专业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制集中在科研和教学,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考核评价体制,致使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忙于自身教学和科研,很少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工作变成专业课教师自觉自愿的行为,而辅导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九大职能板块,无疑导致在协同育人方面缺乏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存在“两张皮”的工作模式,没有形成交叉育人的量化考核评价机制[8]。所以在现阶段的体育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二者不仅是协同育人的意识不足,而且协同育人能力也存在明显不足,不利于体育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

3.6 缺乏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

目前,体育院校根据文件精神陆续开展了课程思政及协同育人制度建设,期望实现学校党委领导各二级学院齐抓共管的思政教育格局,但在实际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第一,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并未就协同育人进行合作交流,两个教育主体仍未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各自为政,教书育人。第二,未能提高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沟通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能提高协同育人的相关制度保障,导致二者在协同育人方面并未实现有效沟通,阻碍了协同育人理念的落地生根。

4.1 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开展长期有效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由学校党委书记牵头专门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深度解析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精神,各教学部门和学工部共同参与组建机构,明确两支队伍协同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目标,帮助两支队伍提升育人实效,通过专项督察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确保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4.2 提升辅导员与体育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与能力

体育院校要立足人才培养要求和学生学习训练的实际状况,以学生为中心,在协同育人思想的引领下,形成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理念,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和实践,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专业技能培养,还可以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心理困惑等,多方位、多角度把握学生实际,促进协同育人能力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学校可安排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相应的培训,促进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高质量的协同育人实践。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训班,让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学会分析学生的诉求,帮护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实现自身育人能力的提升[9]。

4.3 建立辅导员与体育专业课教师角色互换模式

首先,辅导员可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将育人阵地前移,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其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通过担任班主任,了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参与班级建设,指导学生生涯发展。最后,体育专业课教师也可兼任辅导员。做好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真正构建育人合力。

4.4 构建辅导员与体育专业课教师的交叉模式

学校可以增设协同育人科研专项,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申报,辅导员可帮助体育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参与教改课程的研究[10]。体育专业课教师可以协同辅导员指导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突出专业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第一、二课堂的协同配合、资源共享,以及共享的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学习状况,帮助双方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整合教育资源。

南京体育学院鼓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暑假期间共同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课教师可以做实践内容上的安排,辅导员可统筹实践活动的整体安排和学生的选拔工作。这样,二者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可实现育人合力,增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效果。

4.5 创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网络平台

自媒体时代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沟通交流,如微博、微信、QQ、邮件等新媒体,这样能够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提高沟通的效率,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课堂出勤状况及课堂表现。此外,通过互联网,教师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对称,因材施教,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4.6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辅导员考核和专业课教师的考核因工作内容、工作性质以及工作任务的不同,制定的考核机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协同育人大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建立两支队伍的考评机制,建立专业课教师教学科研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主要表现为实现对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或者创新大赛等第二课堂的工作量认定,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并在评奖评优以及职称晋升方面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量化标准,同时也要设定思想政治教育最低工作量作为考核标准。目前,南京体育学院对指导大学生体育赛事获奖的专业课教师有明确的奖励机制,但缺乏针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奖励考核机制。另外,设定辅导员参与第一课堂的工作量,如辅导员可承担自己所学专业的课程,让辅导员走进课堂,同时也能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课程思政背景下,体育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使命、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推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时代课题。该文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从构建体育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原则、现状以及路径进行探讨,促进体育院校德育和智育的有效融合。此外,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体育院校的特殊性,协同育人工作既要体现普遍性,也要抓住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猜你喜欢体育院校专业课辅导员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冰雪运动(2019年5期)2019-08-24好辅导员这样炼成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05-17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冰雪运动(2016年4期)2016-04-16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6期)2014-03-11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2期)2014-02-28试论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特殊意义体育师友(2011年4期)2011-03-20

推荐访问:南京 育人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