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记者能力提升的路径探讨

|

卓晋萍

忽如一夜春风,我们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高度,对全媒体特征的精辟概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对于各级各类媒体,是一场体制机制、内容生产、表达形式、人才结构和经营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当前,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媒体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作为地方党报记者,与时俱进,不断“升级”,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全媒体记者,迎接一个新型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平台的不断涌现,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层出不穷。至今,全媒体的概念虽无一个非常明确清晰的定义,但总体上,大家认为全媒体是指采用多种媒体表现手段,综合利用多种媒介形态,针对不同受众不同需求,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传播平台、传播载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型的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消费的新时代媒体。

全媒体的内涵并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迭代而不断丰富。总之,全媒体时代是科技以及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媒体时代,记者首先要了解传统媒体时代与全媒体时代的差异,对全媒体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一)传播主体多元

“人人都有麦克风”。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全媒体时代是去中心化的,“人人都是信息源,也都是传播者”。也就是说,传播者不仅仅局限在以往的专业媒体机构,传播者可以是千千万万的群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或大或小的自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以及反馈者。

(二)传播平台丰富

全媒体时代,传播平台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之外,还包括网站、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小红书、播客等等,传播实现全网化全平台化,信息也没有了传统的版面、时长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发布。

(三)传播形式立体

文字、图片、视频,在传统媒体中,这些传播形式是相对分离的,比如纸媒机构不会做视频内容。全媒体时代,一家新闻媒体机构,可以融合文字、图片、视频内容,甚至包括动画、VR、H5等新形式的新闻产品,传播形式日趋多层次、立体化。

互联网的“一夜春风”也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彻夜寒冬”,受众转场,过去的优势不复存在。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全媒体时代,当一条信息发布,全平台传播,可触达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时候,作为地市党报记者,如何让我们自己制作的新闻产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被人看见,让信息触达更多受众?

其实,越是信息海量庞杂,越是需要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媒体,地方党报记者与其哀叹“众声喧哗”乱象,不如与时俱进,不断“升级”,完善和提升个人能力,适应全媒体时代。

作为地市党报记者,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全媒体素养。

(一)坚持党性原则第一位

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毫无疑问,作为地市党报记者,无论身处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全媒体时代,无论运用什么样的传播手段,在什么样的平台传播,坚持党性原则都要放在第一位,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绝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流量而丧失原则,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二)坚守内容为王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平台创新固然重要,但内容依旧是第一位的,地方党报记者依旧要靠优质内容赢得竞争优势。

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福建湄洲日报社坚持高品质内容制作输出,精心策划,深耕内容,挖掘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在台湾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英烈伉俪事迹,并精心制作,在多平台立体化传播。优质的融媒体作品《莆田英烈伉俪:传奇背后的百年家国史》获得2021年度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
抖音号、视频号推出的短视频作品《亿万秒计的离别与思念 一封来自潜伏地下党的浪漫情书》成为爆款;
同步策划推出的“白鸽木兰”展览也成为福建省及莆田市党史学习教育打卡点,5000多人次前来观展。事实说明,无论传播方式怎样变化,优质的内容生产始终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

(三)加强信息处理能力

传统媒体时代,众多新闻源或来自记者的现场采访,或来自各方的主动爆料。全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记者有更宽广的信息源,可以从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另一方面,因为每天都产生天文数字量级的鱼龙混杂的信息,其中还有不少错误信息,记者也容易迷失在茫茫信息大海中。这就需要记者具备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快速进行信息源的分析、梳理、整合,用敏锐的识别力和高度的观察力,第一时间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为优质新闻内容的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补齐技术应用短板

全媒体时代,媒体向智能化、社交化、视频化、移动化方向演进。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用新技术武装媒体非常必要。媒体的融合创新,离不开科技赋能。传递主流声音,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渠道和表现形式,否则就与当代受众脱离,不易达到良好效果。

因此,记者要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奔跑姿态,特别是传统媒体人更要学习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积极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拓宽视野,打开思维,了解不同的传播平台的调性,不同传播方式的应用,要破除恐惧、害怕心理,积极拥抱新技术、运用新技术,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多探索、了解新技术发展趋势、动态,当推出与媒介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时,先人一步,勇于尝试,为今后的内容制作打下技术基础。

(五)整合叠加多重本领

传统地方党报记者核心能力是文字表达能力、图片摄影能力,一般情况下,这两种能力是分离的,即文字记者负责文字,摄影记者负责图片。

全媒体时代则亟需多面手,记者应掌握更加多元化的全媒体专业技能,作为信息传播的支撑,应对全媒体时代的竞争。比如学习基础的拍摄剪辑技巧,通过运用“剪映”“花瓣”等视频剪辑软件,快速剪辑短视频,让采编内容以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呈现。若一个记者集文字、图片、视频、剪辑、排版甚至配音能力于一身,成为“三头六臂”“哪吒”式的记者,必将战斗力爆棚,也能更好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一旦遇到突发事件现场,一个人就是一个小团队,可以快速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化的传播。2021年9月,在莆田抗疫期间,报社记者李俊华作为志愿者到高风险区服务,工作之余,他以记者的视角,实录呈现现场,反映莆阳大地同心抗疫的精气神。他既是志愿者,也是全媒体记者,疫情期间,在《湄洲日报》和莆田新闻公众号开设了《我在高风险区》专栏,16篇报道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均是他一个人完成。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媒体形态愈发多元的今天,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单一传播形式向多元传播形式转变,各类媒介的深度融合对记者有了新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记者既要坚持党性原则,在巩固提升原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也要紧跟时代技术发展,不断叠加新能力,探索新手段,创作更多更优质的内容,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党报传统媒体时代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推荐访问:路径 探讨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