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

|

●董治佑 周 娜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等教育事业要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抓住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新机遇、应对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新挑战,从国家、社会、时代的需求出发,明确“三全育人”机制要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

1.心怀国家天下的建设者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纵观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一代代青年大学生坚定不移跟党走,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华章。青年大学生之所以愿意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就因为有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他们心怀国家天下,情系人民群众。“三全育人”的主旨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厚植其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其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进而使学生日后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适应社会发展的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组成,其中劳动者最为关键。劳动者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实践,一个发达的社会必然以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支撑,而劳动者的素质高低与其所受教育的程度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全育人”理念契合了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其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通过对学生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教育引导,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

3.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奋斗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三全育人”培育的是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奋斗者,其教育理念生动诠释了如何引领大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

1.“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困境

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全员育人是指高校(党、团、政工)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其他专业课教师、各级各类职能部门的行政和教辅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都是育人主体。上述主体虽然都为高校工作人员,但在实际育人工作中各自秉持的理念差异较大,往往容易出现貌合神离、各自为政的现象。其一,育人理念没有充分融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专业课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培育社会需要的劳动者,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认识不到位,在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存在忽视、轻视的倾向;
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队伍更加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但在专业知识教育的引导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将专业知识融入到思想教育中。其二,育人共同体尚未完全形成。全员育人关键在于构建育人共同体,目前许多专业课教师和政工、辅导员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多,难以完成从育人个体到育人整体的转变。部分专业课教师只将课堂作为育人阵地,仅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专业知识,对学生生活及其他问题基本不闻不问;
一些政工、辅导员习惯于关注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不愿同专业课教师做深度沟通交流,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长此以往,教工和学工队伍之间“面不见、心不齐、力不同”便成了双方关系的常态。

2.“三全育人”中的全过程育人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完整链条,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三全育人”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许多高校认识到了“全员”育人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全员”之间的协同配合。从纵向上来看,高校层面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并列机构较多,如党委、党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等,而各职能部门通常将自己的工作安排传递到各院系,再由院系下发到各办公室去具体执行。这种多头工作传达模式缺乏统一部署,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被分割状态,教育内容往往重复甚至冲突。从横向上来看,许多职能部门和专业课教师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工队伍的本职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关注,到需要评比或指标罗列时才临时拼凑相关课时。这就导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处于“被孤立”的境地,思政课教师和学工队伍也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尴尬处境,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有效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

3.“三全育人”中的全方位困境

“三全育人”的重点在于全方位育人,要充分挖掘高校、社会等各方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优势,打通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多种渠道,构建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目前,高校与社会彼此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没有形成兼容、一体化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导致高校所培育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匹配。一是理念不一致,即两者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存在分歧。高校专业课教师重“智”,党政、学工重“德”,而用人单位重“劳”,各方对人才培育有各自的理念侧重点。二是定位不一致,即对人才的认定标准不统一。高校对学生学业和思想品德更为注重,而用人单位更看重员工的工作业绩。三是培育的侧重点不同。高校注重教学而企业侧重实践,两者之间的衔接不畅。人才输出与输入方之间的互斥会使得高校“撇开”社会,在育人方面“独自作战”,从而无法有效利用各方资源。

1.协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着力打造育人共同体

“三全育人”首要在于思想育人,要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着力打造育人共同体。要加强对高校育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要提高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其一,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体系。通过长期、系统、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专业课教师真正认识到思政育人的必要性和时代性,进而使其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自觉践行思政育人,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其二,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课教师队伍与政工队伍深度融合。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政工队伍之间在学生学习、生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彼此工作的联动性,形成同频共振的育人共同体。

2.持续:以制度保障为核心,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三全育人”囊括了高校各育人主体,要保障各主体能够相互配合且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必须依赖强而有力的制度,建立长效育人机制。其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由高校党委牵头,指派主要校领导专门负责完善“三全育人”的顶层设计,统筹各行政部门与教学院系,打破资源分散的局面,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稳定、有效的育人模式,并将其贯彻落实于学生成长的各环节、全过程。其二,健全教师队伍的评价考核机制。将学生品德培育量化为具体考核指标,置于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位置,将师德师风作为专业课教师资格审查、职称评比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此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大思政育人的内生动力。

3.交融: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打造多维共享的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任何单一育人主体都无法实现,因此要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实现人、财、物等各资源要素的充分挖掘与合理配置,打造多维共享的育人体系。其一,推进高校与社会各方在理念上相互融通,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高校应在与社会各方深层次、高频度的交流沟通中,明晰学生的培育方向,并达成共识。其二,促进高校与社会各方在定位上的统一,解决人才培养的规划问题。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高校应在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变化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资源要素的整合与分配提供合理依据。其三,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同步培育,解决人才培养的平台匮乏问题。通过校社合作建立联合培训班、为学生提供专业社会实践机会等方式整合内外资源,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实践育人基地,建立资源共享育人体系,真正实现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培育紧密结合。

猜你喜欢三全育人专业课培育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7期)2021-01-13“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推荐访问:视域 育人 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