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基于校内专业工作室项目化教学

|

刘 婷,王科技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成都 610058)

在当前高职教育中,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已不能够满足目前社会发展对于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因此,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双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将辅导员对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管理的优势与专业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敏锐度相结合,既有分工又有协助,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以此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实现教育创新

双创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工作,能够进一步实现教育创新。首先,协同育人本身就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条件之一。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面对的教育主体都是学生。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工作存在统一性。而教育原本就不是单一或单方面的,通过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合作,能够互通有无、弥补长短,从而实现全方位教育。从教育培养目标来看,职业教育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个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实现教育创新,必须首先做好协同育人工作。教育创新除了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创新外,还包含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1]而协同育人工作,则是通过对高职院校内部教育机制的完善,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教育的改革,提升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本职工作,明确自身工作目标,为高职教育创新保驾护航。

(二)实现教育互补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教育需要一个集体,需要多个人,需要从多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完整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当前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中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正是为了达成教育互补的目的,从而实现教育目标。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侧重点不同,专业教师侧重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而辅导员更多的是从生活角度出发,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的思想。将这二者有机结合,能够从专业知识及思想角度进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帮助。

(三)满足高职教育需求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被单独定义后,已经逐渐改变了传统理论教育,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但是在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还不够。这就导致即使学生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但在创新方面却较为薄弱。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就是通过双方信息的互通,更好地开展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辅导员收集的资源,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性格特点、出身背景等,并据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辅导员则能够通过专业教师提供的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开展更有效的创新教育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创新教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

(一)协同育人工作缺乏联动性

从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实际的开展情况来看,显而易见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联动性。这是因为部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对协同育人没有正确认识,甚至对自身本职工作也缺乏完整认识。例如,部分专业教师认为自己工作的目的就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片面的认知,不仅会影响协同育人工作,甚至对教师本职工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2]而部分辅导员也认为自身工作仅仅是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同样也影响了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导致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一直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二)协同育人工作缺乏完善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完善的协同育人体系。专业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是以课堂为主体,无论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部分都是借助课堂教学来完成。然而,目前专业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极为忽视,甚至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也缺乏对这一部分工作内容的规范和评价,导致许多专业教师忽视了自身职责。而从辅导员工作内容来看,他们很少参与到实际的教育中,更多的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然而,这种日常生活管理却与学生实际的教育缺乏联系,导致协同育人工作开展受阻。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现象,很大原因是学校内部没有相关的协同育人管理制度,这会造成教师和辅导员观念上的缺失。即使部分辅导员和教师意识到这一点,也可能会因为制度的缺失而导致协同育人工作不知从何开展。[3]因此,在当前高职教育中,要想确保协同育人工作更好地开展,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让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从观念上重视,从行为上约束,从思想上解放,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真正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帮助。

开展第二课堂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来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其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第二课堂的有效运行需要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和双创能力的不足,学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实施了项目化实践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专业类别在校内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室,开展项目化教学,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双创氛围。(见表1)

表1 双创背景下专业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内容

每个专业工作室的运营都有相应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和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师资力量,保障第二课堂的组织性和专业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这种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为学生将来的实习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明确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分工

在搭建各专业工作室平台的基础上明确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分工。工作室的业务均来自真实场景的真实项目,通过项目化教学赋能学生第二课堂。学生通过一个完整项目的实践,运用多门课程所学知识,经过专业教师在专业层面的指导以及辅导员对项目进度的把控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质量完成任务。

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在实践工作中,需要辅导员来负责具体事宜,包括组织、细节的传达、沟通等工作。专业教师则负责实践过程中的专业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专业问题的解答及思维的引导工作。(见图1)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学生在实践中获取了宝贵的经验,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1 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

(二)强化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联动性

在双创背景下,要想进一步加强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工作,改善当前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加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工作上的联动性,实现课程协同教育。课程协同教育是指在实际工作中,以专业工作室的项目化课程作为协同育人教育的主阵地,搭建一个线上的协同教育平台,在平台上专业教师可以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出勤情况、阶段学习评价等;
辅导员可以在协同教育平台上分享学生的相关资料和基础信息,包括学生的基础背景资料、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信息共享,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双方都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此外,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还可以在线上协同教育平台互相分享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他校的优秀协同育人案例,不断提升自身的协同育人工作,达到高校教育目的。[4]

(三)完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完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能够强化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观念,让他们真正重视起协同育人工作,可以从以下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教学能力的评价,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协同育人评价体系中。通过这种方式,让专业教师全面的认识自身工作责任,从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要从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公平性,使评价体系真正发挥作用。[5]其次是对教学成果的评价,这主要是针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价。辅导员的教学成果,应当包含学生日常行为、思想状态及学习态度等。要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样才能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最后是对有效性进行评价。这关系到协同育人工作实际的开展情况及成果。协同有效性的评价应包含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自评,这是由辅导员对于自身工作的思考和评价,让他们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此不断完善后续工作。第二维度是学生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以匿名形式参与,收集学生关于协同育人工作的建议和反馈,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改正。第三维度是专业教师的教学成果。专业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辅导员的各项工作以及自身工作进行综合考评,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确保评价的完整性,不断强化协同育人工作的联动性,使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合作,携手完成教育任务。

(四)制定协同育人工作体系

协同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一套完善制度的保证。因此,要想进一步加强协同育人工作,就必须要建立相关制度,这样才能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完善的协同育人制度,需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激励制度、优选机制、线上交流平台和培养体系。激励制度是指对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激励。通过激励能够让辅导员和教师主动投入到协同育人工作中,强化二者的联动性,从而确保协同育人能够更好地开展。激励制度是建立在评价体系之上,通过评价体系,才能确保激励的公正性,提高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6]优选机制是针对协同育人工作中表现较为优秀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给予他们一定的激励。这种激励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物质指的是薪资、奖金方面,而非物质包括岗位提升、公开表彰、优秀案例精选等多个方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进高校内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良性竞争,更好地开展协同育人工作。通过线上平台交流,可以加强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帮助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构建良好、健康、平等的师生关系。线上交流平台可以通过手机APP、专业协会公众号、校内论坛等方式开展,让师生之间拥有一个更加自由的交流平台。培养体系指的是要加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升二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也能够促使他们认识到协同育人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职责的重要性,让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都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协同育人工作中。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实现了教育创新,达到了高职教育的目标,学生在省级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创新、创意、创业”赛等比赛中获奖十余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当前基于项目化教学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还需进一步强化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联动性,完善协同育人工作体系,才能促使协同育人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猜你喜欢 辅导员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校外辅导员的一天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推荐访问:专业 育人 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