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课程化、项目化、活动化文化育人的校本实践研究*

|

李 丹 孔寰宇 鲁 巍 董玉晶 梁玉清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育人新目标,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人才培养的总方向。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也是文化创造与传承的核心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培育时代新人的双重使命,应在文化育人上大有可为且大有作为。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高校文明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1]。

就现状来看,高等学校在文化育人时,必须要正视教育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潮流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时代文化育人的新路径。具体来说,在培育原则上,高校应始终坚持主体性、导向性、实践性等原则;
在培育内容上,高校应着重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在培育路径上,高校可从设计班本课程、项目化学习、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方面着手。从而有效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让时代新人培育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文化育人体系是通过开展中华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学生心灵、涵育学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的育人体系。文化育人的本质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作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2]。作为文化的引导者,高校应充分探索文化育人素材和资源,以文化育人为抓手,创新工作方式,培育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文化育人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与精神保障,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价值,让所有在校大学生得到熏陶,坚定文化自信;
二是挖掘优秀文化的育人内涵,充分利用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日及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三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展示典型案例,选树宣传,繁荣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四是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教育活动[3]。

1.助推了高校时代新人培育工作的开展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育新人”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才能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一项基础但必不可少的工作,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技能教育,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高尚道德理想、可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2.丰富了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容

优秀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操,是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宝贵素材。文化资源将这些在精神层面上的优质资源融入高校德育教育中,可潜移默化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陶冶大学生的爱国情操,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涵育大学生品行,有效增强德育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3.创新了高校时代新人培育的范式模式

要想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让大学生有获得感,也需要高校积极创新德育教育的模式方式,应做到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教育理念因势而新、教育内容因时而进、教育方式因形而活。创新新时代高校培育的模式,不同专业与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可在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的熏陶与引导,加速精神的内化、升华与践行。

1.文化育人的课程化设计

新时期高校应瞄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构建必修课与选修课并行的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大力开展专业课内涵提升活动,实现文化育人课堂教学全覆盖。首先,应突出课程的文化育人价值,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优化内容供给,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其次,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推进课程建设,将优秀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价值塑造内化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将社会实践全方位融入文化育人内容体系中。缺少了实践活动的文化育人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抽象肤浅,与学生的生活轨道偏离,也产生不了文化育人的凝聚和唤醒作用[4]。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需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讲解教授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文化与人的互动融合,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滋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课程实施是以教学环境与平台建设为关键保障。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应随波逐流,应有自己的主旋律,这一主旋律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有时代特点,应顺应时代变化丰富内涵,更好地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值得一提的是,应立足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式基础上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如此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风貌。而在向学生宣传校园文化各种形式内容时,可将德育教育理论内容以漫画、图片、影音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师生进行线上学习和开展文化知识学习的线下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

2.文化育人的项目化设计

文化育人的项目化设计,即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项目化”学习,使学生在项目达成过程中滋养心灵、涵育品行。在互联网环境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多元,有着较高的自我学习的内在需求。高校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目标设置、内容确定、时间安排等方面,均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到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能力差异等进行差别化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将项目化学习方式引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可充分落实“以生为本”的现代学习理念,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采用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活动的能力,且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展示自身的能力,从组建团队、策划活动、开展活动、活动总结与提升等方面均能得到有效锻炼。

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学生自发性组织的群体,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补充,在助力学生学业提高、提升学生思想水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专业学生社团可将活动与专业有机结合,发挥学科优势确定文化育人的方向,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多元文化交互中,学会思考、创新和激发灵感。在日常管理中,通过定期开展“礼仪之星”“感恩之星”“学习之星”评选,让学生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濡染家国情怀、传承精神信仰。可通过开展优秀学风宿舍评比、班级风采展示等项目,树立一大批优秀宿舍与班级。通过开展书画之星、文艺之星、励志之星等活动,展示学生个人风采,树立学生榜样;
班级风采展示活动则注重增强班级凝聚力,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树立先进典型,对班级文化、优秀学风、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

3.文化育人的活动化设计

高校文化育人的活动设计,可以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实践平台,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公德心、责任心及价值认同感。通过主题班会、制作手抄报等,激励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融合,积极创建实践育人的途径,引导大学生亲身投入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担当,积极主动成为为社会和人民的奉献者与服务者。

打造“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每年寒暑假,由辅导员带领学生到边远山区进行实地参观、调研与考察,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协同德育育人;
或者通过搭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利用大学生周末及节假日闲暇的时间,组织师生志愿者进行支教,关爱渴望知识的贫困孩子,主动承担起育人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能在艰苦的社会实践中锻炼自我;
搭建公益爱心组织平台,开展爱心捐款、敬老院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让公益行动成为新生入校军训期间的自觉行动,并从关爱他人体验中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与服务奉献的精神,将青春、激情、理想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

1.组织保障

进一步发挥组织的育人作用,是新时期高校文化育人的组织保障,也是实现组织育人的应有之义。高校共青团直接面对的是思想最为活跃的青年大学生群体,面对大学生日益多样的价值取向,高校共青团应强化思想引领,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团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时,也应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学校及院系特色,广泛开展如“未来我想对你说”等主题活动,培养出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的学生骨干。应突出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组织在政治引领与凝聚方面的作用,正面有效地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与关切的难点,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组织的恪尽职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和引领其他成员,投身于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的价值追求中。此外,也应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社团组织的号召力,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中,让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涵育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2.队伍支撑

第一,培育时代新人,需要的不仅是“经师”,更需要的是“人师”。新时代的“人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无私奉献的仁爱之心等,要将教师作为一种事业追求,并最终获得事业幸福的人。

第二,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时代新人培育中也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应注重打造一支能胜任培育时代新人任务的教师队伍,应按照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的品质要求配齐建强[5]。同时,大学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骨干力量及日常教育管理的组织者,更是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应围绕立德树人的任务,强化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科的学习,同时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应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与人格的提升。

3.精准服务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还需在学业辅导、生活引导等方面精准发力,以提升文化育人的成效。比如,在学业辅导中,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学业提供有效辅导,当然并不是简单对大学生进行学习作业的答疑解惑,而是通过多种机制培养大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生活引导中,可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以集体劳动形式为主、个人劳动形式为辅,以社会劳动锻炼为主、校内劳动为辅,培养学生热爱创造、热爱劳动的情感。

新时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应围绕文化育人的理念方向,通过系统化地开展中华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覆盖全面的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推动开展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法治观念等教育,滋养学生的心理,涵育学生品行。同时,也应在文化育人的基础上,充分落实实践育人,通过设置项目化学习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搭建实践平台,大学生群体能在项目和实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心与价值观念,从而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培育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少年文艺·开心阅读作文(2018年4期)2018-05-02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科学大众(中学)(2018年2期)2018-02-01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推荐访问:校本 育人 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