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研究

|

王 巧,韩 冰

(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也让世界认识了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然而文化自信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建构和提升。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及传承[1]。因此,本研究针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此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具有的意义。

因在开放式访谈过程中受访者拥有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获得相关主题的丰富数据,故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综合考量大学生性别、年级、专业及所属高校类型等影响因素,本研究共采访了22所高校的38名在校学生,逐一进行面对面或网络语音通话(针对疫情地区)访谈,每人访谈时间为30~40分钟。访谈转写为文本后录入NVivo12用于编码分析,数据分析采用类属分析法[2]。本研究主要探讨两个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新时代大学生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文化自信提升的基点。

(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对访谈文本的梳理与分析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描述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38个节点)、奋斗精神(23个节点)、以和为贵(12个节点)和道德素养(9个节点)(对学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存在多元理解的节点数量进行重复计数)。

在既有描述中,爱国主义被大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有的学生提到:“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深深地触动了我”,有的学生指出:“始终被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感染着”。可以说,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无一不体现了忧国忧民、竭尽忠诚的爱国精神,时刻激励新时代大学生怀揣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样是大学生心中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儿女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始终坚持不屈不挠的抗争。因而才产生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和伟大的抗疫精神,这些伟大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力量。

通过访谈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还包括以和为贵,以及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人与家庭的和睦协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等。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基于这一核心观点应运而生。比如,二十四节气就是顺应大自然变化指导农民耕种。人与家庭的和睦协调不仅是适应古人的家传祖训,也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迫切需求。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则是根植于东方文化的社会理想,虽然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但是对于“和为贵”依然具备深刻的认同意识。

最后,还有很多学生提到了高度自觉的慎独精神及敬老爱幼、尊师重道、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在此统称为道德素养。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以及“程门立雪”的优秀典范,而温良恭俭让更是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修养。

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虽然面对着多元思想文化的碰撞,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依然丰富且深刻,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文化自信提升的基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经过漫长岁月逐渐沉淀积累下来的,是道德传承、文化思想、民族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3]。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不仅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因而,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水平与程度既反映了国民文化自信的水准,也关系着我国文化生态的发展质量[4]。研究表明,新时代大学生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品格(15个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增加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定力(13个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担当意识(8个节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品格。自信是个人对自我能力与价值的积极肯定,文化自信则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悦纳和认同,大学生文化自信品格的强化有利于其坚定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在精神层面支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能使大学生面对多元文化渗透和冲击时,能够具有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在迷茫中找到人生价值,抵住诱惑,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和民族价值的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定力。青年阶段是个人价值观与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理想信念的确定离不开清醒的文化自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强烈的文化自豪感是青年实现理想的精神之钙。深刻理解并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魅力,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在提振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与国家复兴信念的同时,助推高校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担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中华民族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瑰宝。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其传承、弘扬与发展对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唯有全面发展自己,更好地积淀自己,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因此,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便成为关键。首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学习实践中理解内化,融于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之中,不仅能够提振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将其内化为民族自豪感,形成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进而外化为实际行动,助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其次,应充分调动大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主力军的大学生更应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理应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客观需求,也是新时代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同时,充分尊重、传承、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因此,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调支撑,教师文化引领与学生文化自觉的互补兼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融通共进三个方面,探讨中华优秀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调支撑

高校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武装的重要场域,思政教师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是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前提。通过思政课堂开展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为重点的人文关爱教育,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拥有豁达的心胸、开放的心态,并且逐渐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进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体系的整体建设中。

同时,重视并改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优化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与教育理念,从单一化的“思政课程”向多层面的“课程思政”转化,即便是洋气的外语课程也可以蕴藏并赋予思政内容与价值[6]。如高校外语教学中介绍美国梦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其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

(二)教师文化引领与学生文化自觉互补兼容

教师的文化引领与学生的文化自觉互补兼容,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传承、弘扬与发展。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具备根据时代需要选取适配对应课程的传统文化精华的能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唯有如此,才能濡染大学生的精神,潜移默化形成完善的心理机制,助推其自觉担当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要顺应时代与历史发展的潮流,敢于创新,才不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淘汰。首先,教师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相通,与新型课堂相辅相成,从而在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结点的基础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时代生机。其次,教师不仅要促进教育模式与内容的创新,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寻觅精神栖息地,强化精神内核。例如,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内容选择权和自主探究时间,引导青年学生找准自身文化的民族属性和时代定位;
结合时代背景教学,鼓励学生深入挖掘传统节日中的时代价值,围绕传统节日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秉承勇于追求文化认知的态度,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以进一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融通共进

长期以来,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教育方法。然而,单一化的课堂教学与理论教育,只能通过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的灌输式教学,无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神。因此,为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可以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融通共进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之余,多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开展传统文化宣传专栏,鼓励学生们在情景剧中饰演历史人物,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等沉浸式感受融入历史长河。学校还可以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游学或者征文等活动,通过有趣的互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兴趣,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教育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精神之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能够提振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将其内化为民族自豪感,形成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调支撑,教师文化引领与学生文化自觉的互补兼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融通共进三个方面,探索中华优秀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对于进一步研究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推荐访问:视域 传统文化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