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的多维测度研究

|

汪延明,罗振豪

(贵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1]。当前有关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学界和各级政府较为关注的话题。由于我国农村长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且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自然资源条件以及文化生活习俗迥异,有鉴于此,本文依据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构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应测算、分析,为后续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早在1977 年Cloke(1977)[2]通过选取交通、区位、人口、就业等指标构建了英国乡村发展水平指数。Harrington 和Dan(1998)[3]则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英格兰和威尔士1981—1991 年农村地区指数进行了对比研究。Eva(2006)[4]建立亚太地区14 个成员国可持续农村发展指数(RSRDI),并对各国农村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国内学界关于乡村振兴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韦家华和连漪(2018)[5]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了含有28 个指标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郭翔宇和胡月(2020)[6]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设置了农村经济建设与产业兴旺程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美化及宜居程度、农村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程度等一级指标。二是乡村振兴水平评价。学者们的研究范围从省、市、县到村镇不等,在省级层面,马晓旭和华宇佳(2021)[7]以江苏、浙江、安徽3 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TOPSIS 法对2016 年3 省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进行评价比较。杨阿维等(2021)[8]测算了2017 年西藏乡村振兴综合得分并计算出了2022 年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值评分。在市级层面,陈俊梁等(2020)[9]测算了2018 年华东6 省76 个地级市乡村振兴综合得分。张丹(2021)[10]通过对济宁市乡村振兴驱动因子进行识别,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评价。在县域层面,易小燕等(2020)[11]构建了县域层面的乡村振兴指标体系,评价了2009—2017 年德庆县乡村发展现状。毛锦凰(2021)[12]基于改进的熵权-层次分析法测算甘肃省县域乡村振兴水平得分。在乡镇层面,沈剑波等(2020)[13]对山东省肥城市5 个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其乡村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韩欣宇和闫凤英(2019)[14]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构建了昆仑镇村庄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村一级,张挺等(2018)[15]以我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地区,共11 省份的35 个乡村为调研对象,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价分析。郑兴明(2019)[16]通过对福建省3 县市6 个村庄的调查,构建了科学的乡村振兴潜力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构建了一套全面且复杂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但基于宏观数据的可获得性,部分指标数据难以获得,因而这部分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而未进行具体测算;
而另一部分学者虽对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算,但往往仅测算了某几个省或某几个市、县,未能全面反映我国乡村发展水平存在的空间差异。鉴于此,本文基于指标选取的科学合理性及数据可获得性,通过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五个维度,构建了一套省级层面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 个省市2019 年乡村振兴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全国31 个省市(港澳台地区除外)的25个指标共计775 个原始数据样本,数据来源于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及各省市统计年鉴与统计资料。

(二)研究方法

参考刘晓敏和张天萌(2021)[17]的做法,本文采用熵值法对2019 年乡村振兴各指标权重进行测算,之后通过TOPSIS 法确定评价对象的排序。

(三)指标构建

为保证评价体系科学系统、内容可比、层次分明、客观合理,本文参考张挺等(2018)[15]、申云等(2020)[18]、张焱等(2021)[19]做法,构建如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乡村振兴指标体系

(四)测算分析

1.指标权重确定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物理量的影响,然后计算每个指标的特征比重或贡献度,再进行熵值计算和差异性系数计算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Topsis 法计算各省市综合得分。各指标权重如表2 所示。

表2 各指标权重系数

本文认为乡村振兴是基于三个维度的发展,即实现生存环境的改善(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生产结构的升级优化(产业兴旺)、生活过程的精彩有序(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存是基础,生产是动力,生活是结果。其重要关系依次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这与本文的赋权结果相一致。

2.结果分析

表3 全国各个省市各指标得分排名一览表(生活富裕)

表4 全国各个省市各指标得分排名一览表(生态宜居)

(1)从生活富裕层面来看,各地区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西北>西南。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均为全国最高。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较小,农村人均用电量较高。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养老参保率较高。西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西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较高、农村人均用电量较低。

(2)从生态宜居层面来看,各地区依次为:东部>西南>中部>西北>东北,东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医疗卫生水平较高。西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良好。中部地区,乡镇集中供水比例较高。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较严重,水资源供给紧张。东北地区财政紧张,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难以适应更高标准居住要求。

(3)从产业兴旺层面来看,各地区产业兴旺水平依次为:东北>西北>中部>东部>西南。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地理自然条件优越,极其适宜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黑吉辽三省产业兴旺水平均位居全国前10。西北地区地形平坦,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中部地区作为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具有较好的农业发展优势,但是近几年随着中部地区在政策上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倾斜,农业发展滞后于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江西第21、湖南第23、河南第25、安徽第29、山西第30),传统的农业大省江西、湖南、河南、安徽产业兴旺水平均未跻身全国前10。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除江苏、山东以外,其余各省市产业兴旺水平未达到全国前10。西南地区位于高原与山区地带,受地形影响较大,农业生产方式较为传统,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4)从治理有效层面来看,各地区依次为:西北>东北>西南>中部>东部。西北地区多为荒漠地带,水土流失严重,在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东北地区卫生室建设较多,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成效较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西南地区农村发展较为均衡,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中部地区水土流失治理较差。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5)从乡风文明层面来看,各地区依次为:东部>东北>西北>中部>西南。东部地区经济条件优越,基础教育整体建设水平较好,互联网入户率及卫生厕所普及率均位居全国前列。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中文教娱乐占比较高。西北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较低。中部地区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文化类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较少。西南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中文教娱乐比重、互联网入户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

如表5 所示,从各省市乡村振兴水平综合得分结果来看,上海位居第一,是最后一名广西的7.9倍,农村发展水平在不同省市之间差距较大。只有8 个省份的得分大于平均值0.032 3,占总数的25.8%。得分大于0.05 的省份只有上海、天津和江苏,这说明大多数地区乡村发展水平不是很理想,且地区间差距较大。依据得分情况,将各省市划分为三个梯队。位于第一梯队的省市共有10 个,除内蒙古、西藏自治区外,其余8 省市均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位于第二梯队的省市共有11 个,分布较为均匀,东部地区2 个,中部地区4 个,东北地区2 个,西北地区3 个,西南地区2 个;
位于第三梯队的有10 个省份,大多数都是位于西北、西南等西部地区,呈现一定程度的集聚,各地区间农村发展差距与城市间发展差距呈现一致相关性。

表5 全国各个省市各指标得分排名一览表(产业兴旺)

表6 全国各个省市各指标得分排名一览表(治理有效)

表7 全国各个省市各指标得分排名一览表(乡风文明)

表8 各省市综合得分排名

通过考察和评估全国各省市乡村发展现状,为下一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和数据的支撑。本文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了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 法对全国31 个省市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乡村振兴综合得分排名来看,现阶段我国各地区间乡村发展水平依次为:东部>东北>西北>中部>西南。地区间的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呈现高度相关一致性。(2)从生活富裕层面来看,各地区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西北>西南。(3)从生态宜居层面来看,各地区依次为:东部>西南>中部>西北>东北。(4)从产业兴旺层面来看,各地区产业兴旺水平依次为:东北>西北>中部>东部>西南。(5)从治理有效层面来看,各地区依次为:西北>东北>西南>中部>东部。(6)从乡风文明层面来看,各地区依次为:东部>东北>西北>中部>西南。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乡村发展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乡村发展水平由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依次递减。东部地区在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方面位居全国前列,而东北地区在产业兴旺方面取得较大优势。西北地区则在社会治理和自然灾害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优势明显,短板亦不少。东北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的不足严重抑制了其在生态宜居方面的得分,而东部较低的人均粮食生产量(即粮食自给能力),成为制约其乡村发展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的绊脚石。中部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良好,农业发展经验丰富,但是近几年随着政策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倾斜,乡村发展的增速已经滞后于全国。而西南、西北地区虽然近几年在乡村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恶劣的地理自然条件以及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使得西部地区的乡村发展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猜你喜欢 兴旺乡风宜居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22年6期)2022-04-11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推动产业兴旺 撬动乡村振兴今日农业(2021年3期)2021-12-05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宜居的海底城市发明与创新(2021年39期)2021-11-05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乡风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0年8期)2020-12-06宜居大化宝藏(2018年11期)2019-01-15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红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推荐访问:多维 测度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