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扩大内需的几点思考

|

陈海波 宋 宇

(中国人民银行辽源市中心支行,吉林辽源 136200)

根据国民收入理论,消费、投资、净出口被誉为总需求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和投资为“内需”,净出口为“外需”。随着我国2022年在阶段性疫情后的率先复苏以及海外疫情倒逼制造业订单回流,2021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累计同比增长对GDP的贡献率由2019年的12.6%上升至20.9%①数据来源中经统计网。但是随着海外疫情政策的调整、进出口基数效应以及欧美国家加息缩表政策逆转,现阶段我国出口增速或将面临回落。因此扩大内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022年初我国提出全年5.5%的GDP增速目标,但是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前三季度GDP增速为3%。就近期经济走势,多数专家学者预计今年GDP增速约在3.5%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我国GDP平均增速约为5.43%。由此可见现阶段GDP增速低于潜在水平,有效需求不足成为抑制内需增长的主要矛盾。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回落,动力不足

根据中经统计网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41.3%,而2016年以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的平均水平约为60%。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2018-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约为8.5%。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3.9%。2021年在经济复苏与前期低基数效应的影响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上升为12.5%。为应对2022年年初疫情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5月份国家已经出台了一揽子措施稳经济增长,但是从数据上看,一揽子政策在刺激消费需求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截至2022年10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0.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期增速从8月份正增长5.4%,回落到10月份的-0.45%,消费支出呈现加速收缩趋势,扩大消费需求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任务。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主要受以下几点原因影响:

1.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能力还未恢复到常态水平。

疫情3年使普通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受损,导致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撑力度不足。同时受前期疫情防控政策影响,浮动收入者未来收入不确定性增强,导致消费倾向降低,影响消费需求。以吉林省为例,2019年至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6.8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平均增速为4.70%。2022年1-3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0.87%,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为-8.2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1.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为-11.1%;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0.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①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局官网。

根据需求弹性理论,需求弹性大的消费品对价格敏感度更高,但是从汽车零售额累计增速看,相关政策刺激效果并不理想。今年我国通过发放汽车消费券、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等方式刺激汽车消费,虽然5月-10月我国汽车销售额月度同比增速逐步回升,但是汽车销售额与2021年同期相比仍为负增长状态。吉林省作为汽车产量大省,本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多月为负值。

2.疫情背景下缺少消费场景。

受新冠疫情防控管制限制,餐饮、旅游等接触性服务业恢复相对滞后,消费需求不足。学校、企事业单位倡导学生、员工假期减少聚集性活动且非必要不出市、不出省。这样就弱化了小长假、黄金周、寒暑假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以餐饮收入为例,2021年我国餐饮收入增速为18.6%。受本年疫情因素影响自3月起餐饮收入增速持续下降,并于2022年6月达到最低值-7.7%。虽然在一揽子政策的支持下7月-10月增速有所回升,但仍处于负增长状态。

以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为例,2019年至2021年国内居民旅游总花费年均约为3.63万亿元,但2022年前10月国内居民旅游总花费仅为1.72万亿元;
2019年至2021年民航航站旅客年吞吐量约为103871万人次,但2022年前10月民航航站旅客吞吐量仅为45546万人次,且2022年4月以来民航航站旅客吞吐量累计增速均低于-40%。

3.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有所放缓。

以农民工月均收入为例,自2021年二季度起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同比增速从17.6%连续下降至1.7%。其中2022年3月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为4436元,同比增速5.9%;
2022年6月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为4362元,同比增速1.7%②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与此同时随着政策的出台以及财政赤字的增加,政府在支持消费需求方面的能力也在逐渐减弱。

(二)投资不振,房地产成最大拖累项

投资主要受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三大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房地产成为经济中最大的拖累项。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为-13.6%③指标GDP累计同比贡献率-房地产业为万得特色衍生指标,基础数据来源于国统局,贡献率指三次行业或主要行业增加值增加量与GDP增量之比,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创20年来新低。自2021年以来我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额三者累计增长率均处于下降趋势。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连续15个月为负值,2022年7-10月连续4个月增速在-36%以下;
2022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额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累计同比增速连续多月低于-20%④数据来源中经统计网,最终拖累投资需求。

今年以来全国“因城施策”的频次达到了300多次,特别是金融政策,首套房贷款利率与二套房贷款利率均有所下调。5月15日人民银行、银保监发布通知决定将首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2022年5月20日、8月20日分别下调5年期LPR15个基点,至此多数二线以下城市首套房最低按揭贷款利率已降至4.1%的下限,首套房贷款的利率离最高点已经下降了142BP,成为自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以来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最低点。9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发布通知决定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2022年6-8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连续下降的城市,城市政府可自主决定在2022年底前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新发放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至此部分房贷利率回到3时代。9月30日人民银行决定自2022年10月1日起,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1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利率分别调整为2.6%和3.1%。同一天财政部、税务总局也宣布换购住房个人所得税退税政策。

尽管目前房贷利率下降,多地取消限购要求,但是房地产成交面积仍处低位。房地产需求不振主要是受制于供给端的负面影响和居民收入预期下降的影响。2021年以来的房企债务违约和7月份暴发的“烂尾断供事件”,直接打击了购房者的信心。若想从根本上恢复居民购房需求,最重要的是做好“保交楼”工作。2022年8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出台措施,完善政策工具箱,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保交楼”专项贷款的出台以及郑州等城市出台的停工楼盘全面复工方案,能否从根本上修复市场信心,关键还在于政策落实进度与力度。目前“保交楼”专项贷款的额度为2000亿元,但根据市场统计我国已售逾期难交付的住宅项目约需4000亿资金,余下2000亿资金缺口仍是购房者的关注点。

(三)预期转弱,M2增速超社融增速

自2020年以来为应对疫情与三重压力的冲击,我国多措并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例如多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限额,创设多项直达实体经济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LPR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维持在10.3%左右,但是M2增速呈上升态势,由2021年7月8.3%的增速一路上升到2022年8月12%的增速,后于10月回落到11.8%,但仍高于社融增速,可见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造成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国家一系列刺激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刺激了M2的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预期转弱,居民与企事业单位需求收缩,信贷需求降低。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

在各种冲击下,节衣缩食、量入为出已成为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常态。按照以往经验,随着天气转冷,新冠疫情爆发的概率会加大,这就更加抑制了居民的非必要支出。正如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所说“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政策刺激只能影响短期消费,从长期看要想从根本上挖掘国内需求潜力,还需要从制度上提高微观主体自发消费能力。只有百姓口袋里有钱,才有消费的底气。一要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医疗保险覆盖面,满足人民基础住房需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二要持续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升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扩展消费需求增长空间。三要创新消费发展模式,发挥科技创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

(二)保障住房刚性需求,寻找经济“去地产化”发展新路径

根据2022年8月宏观经济数据,我国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061亿元,连续9个月同比少增,主要原因是居民购房需求较弱、提前还贷较多。可见今后要稳住中国经济,最关键的一环还是要稳地产。一方面要满足保障性住房的刚性需求,合理支持住房改善性需求,另一方面要做好“保交楼”工作,修复房地产市场信心。

虽然房地产业在稳定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房地产大幅度上行周期不复存在。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新旧动能转换已成必然,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应逐渐适应“去地产化”趋势,因此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发挥政府投资牵引作用,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今年以来各部委在稳投资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了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减税降费,提质增效。今年国务院连续批准6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补充资本金,又要求5000亿元地方专项债剩余限额要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此前市场担心的基建后劲不足的问题。但也可以看出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压力持续增大;
同时在企业经营活动和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一些税费减免的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

尽管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发挥了逆周期调节的重要作用,但是民间部门跟进的意愿并不积极。资本“躺平”现象也不容忽视。受到市场预期影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不敢冒然扩大生产,生产规模远小于正常水平。以吉林省为例,在投资完成额中民间投资累计增速与地方项目投资累计增速自今年3月起连续8个月为负值,扩建项目投资累计增速自2021年4月起连续19个月为负值①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局。投资需求属于引致需求,没有最终需求的支撑,持续的投资增长难以为继。因此如何增强财政支撑作用,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加快专项债发行节奏,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扩大有效投资需求,着力发挥政府投资的关键牵引作用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疫情 战疫情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2年1期)2022-04-26石器时代的居民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21年6期)2021-09-10国内消费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1年11期)2021-02-16新的一年,准备消费!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抗疫情 显担当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疫情中的我快乐作文(1.2年级)(2020年8期)2020-09-10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40年消费流变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新消费ABC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高台居民读者(乡土人文版)(2013年12期)2013-05-03

推荐访问:扩大内需 现阶段 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