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甲骨文与殷墟考古发现

|

◎ 黄剑华

据央视网消息,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了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介绍了殷墟外围区域包括辛店铸铜遗址、陶家营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邵家棚商代晚期聚落遗址等多项新发现。发布会上介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直接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将中国信史的上限提早了约一千年。

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古老字体,也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或殷墟文字。三千年来,这种文字一直埋在地下,不为人们所了解。直至清代末年一个偶然机会,才被人发现。甲骨文遂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文字演变的宝贵资料。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当时北京城内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患疟疾,经医生诊断后,他家人持处方去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中药店抓回一剂中药,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当王懿荣打开药包时,发现“龙骨”上居然刻有前所未见的一种文字,大为惊奇。王懿荣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平常酷爱金石文物收藏,立即亲往药店查询,出高价将刻有文字的“龙骨”全部买了回来。经过仔细辨认考证,他得出判断,这是商代文字。其后不久,一位经常来往于河南与北京的山东潍县范姓古董商人,将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出土的百余片刻有古代文字的“龙骨”带到北京,王懿荣见到后大喜若狂,用高价悉数买下。以后,他又大量收购,先后共购得甲骨一千五百多片。消息传出去后,京城内外的文人学者对甲骨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古文字学家王襄、刘鹗等人,也开始积极收集这种甲骨文字并进行研究。一些达官贵族和嗜好古董收藏的好古之人,也争相寻购“龙骨”。古董商人奇货可居,价格成倍攀升,本来论斤出售的甲骨,竟涨到以甲骨上的字数计价,最高时每字售银二两半。

就在王懿荣等人积极收集研究甲骨文字的时候,八国联军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侵入北京,紫禁城里的统治者慌作一团,许多贪生怕死的文武大臣纷纷敛财逃命,身为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却在国难当头之时挺身而出,勇敢地出任京师团练大臣,负责督率商民弁勇捍卫京城。终因武器落后,寡不敌众,败回私宅。七月二十日,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出逃。七月二十一日,王懿荣从容写下了一纸表示为国捐躯的绝命词,投井殉难,夫人谢氏与长媳张氏也随之坠井而亡,充分显示了这位爱国学者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王懿荣是清末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著有《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攀古楼藏器释文》《古泉选》《福山金石志稿》等十多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尤其对甲骨文字的发现和收藏,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家乡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建立了“王懿荣纪念馆”,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纪念。

王懿荣去世后,所藏甲骨转归刘鹗所有。刘鹗,字铁云,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小说家,著有《老残游记》,并喜欢收藏金石古董,曾官候补知府,旋弃官经商,居京时与王懿荣交往颇笃,王殉难后,家况窘迫,刘鹗遂出资将甲骨一举买下。此后,刘鹗从方药雨处购得甲骨三百多片,又买下赵执斋所藏甲骨三千余片,并派其子赴河南购回一千多片。至1902年,刘鹗收藏的甲骨已达五千多片,成为当时著名的甲骨收藏大家。刘鹗对这些甲骨文字进行了整理,编成《铁云藏龟》一书,于1903年印行,有史以来第一次将甲骨文公诸于世,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 关注。

《铁云藏龟》为金石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许多学者产生了研究的热情。当时的经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孙诒让,是学识渊博的著名朴学大师,他根据《铁云藏龟》提供的甲骨文字资料,于1904年撰写了《契文举例》二卷,内容分为月日、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国、典礼、文字、杂例十类,是第一部对甲骨文字进行深入考释的著作。孙诒让堪称近代认识甲骨文字的第一人,但当时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只认得一些单字,尚未能读通辞句。

商代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

当时居住在北京的金石学家王襄,字纶阁,号簠室,也是最早蒐集和研究甲骨的学者之一。他将多年研究成果编著成《簠室殷契类纂》一书,于1920年出版问世,考释甲骨文字873个,1929年增订再版时,释字957个,是最早的一部甲骨文字典。他还根据自己收藏的甲骨撰写成《簠室殷契徵文》一书,收录甲骨1125片,并附有释文,于1925年问世。晚年他又著写了《古文流变臆说》(1964),考释甲骨文69字、金文75字,对甲骨文和金石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罗振玉《殷虚书契》

清末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是最早从事甲骨文收藏和研究并取得卓越进展的一位大家。他从1906年开始购藏甲骨,至1928年先后收藏近三万片,成为早期收藏甲骨最多的人。他曾派其弟罗振常和内弟等数人,赴河南安阳小屯村找当地农民发掘收集殷墟甲骨数千片。后来,他也曾亲住安阳小屯探访。罗振玉对收藏的甲骨文字进行了深入研究,1910年撰写了《殷商贞卜文字考》,对甲骨出土地安阳小屯考定为殷墟,判明甲骨属“殷室王朝的遗物”,这一精辟的考证和见解,在当时具有开拓性意义。其后,罗振玉又撰著了《殷虚书契前编》(1912)、《殷虚书契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1916)、《殷虚书契续编》(1933)四书,共收辑甲骨五千余片,是殷墟正式发掘前零星出土甲骨的最重要辑录。罗振玉还撰写了《殷虚书契考释》一书,于1915年印行,考释甲骨文字485个,1927年出版增订本释字增为561个,提出了“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研究方法,主张考释甲骨文字应注意卜辞辞句的通读和分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对甲骨学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成考古 组,对殷墟进行了科学发掘。先后发掘15次,其中第1次至第9次共出土甲骨6389片,第12次至第15次共出土甲骨18405片,全部发掘共获甲骨三万余片,至1937年,发掘工作因日本侵华战争而中断。这批甲骨因是科学发掘所得,有详细的出土记录,且不乏完整的龟甲骨板,如第13次发掘的YH127坑就出土300个整版刻辞龟甲,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批甲骨后被运往台湾,现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9—1930年期间,河南博物馆也曾组织人员对殷墟进行了发掘,获出土甲骨3650片。

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商代龟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设立了小屯工作站,负责对殷墟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科学发掘。曾相继在殷墟及其周围四盘磨、小屯、大司空村、苗圃北地和后岗等处出土了刻字甲骨。据《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记述,1973年,于小屯南地发掘出土的卜骨卜甲共计七千多片,其中有刻辞的达四千八百片。这些甲骨,内容丰富,地层关系明确,对于甲骨分期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殷墟之外,在郑州商代遗址中也出土过商代中期的有字甲骨。综观自1899年发现殷墟甲骨以来,至今已出土商代甲骨十五万片以上,为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资料。

殷商甲骨在出土和流传过程中,不少完整甲骨破碎成数片而分属于不同藏家,被辑录于不同的著录中。在对殷商甲骨的研究过程中,为了得到较为完整的资料,不少学者致力于残断甲骨的缀合复原工作。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和金石学家。他研究商代甲骨,最早突破文字考释的范围,将其作为原始史料,用以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先后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周制度论》《殷礼征文》《古史新证》等著述,对中国甲骨文研究做出了卓著的贡献。王国维在治学方面,将西方的科学方法同清代乾嘉学派的传统考据方法成功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学术上创获甚丰,取得了前辈学者和同辈学者所无法比拟的 成就。

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

郭沫若是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成就卓著的古文字学家。他于1928年开始进行甲骨文字的研究,至1929年夏,先后写成《甲骨文字研究》和《卜辞中的古代社会》,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考释阐述,对商代社会作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探讨。1933年,郭沫若将收录的甲骨精萃编撰成《卜辞通纂》一书出版,正编收辑甲骨文字800片,别录部分收辑他在日本征集到的甲骨文字129片,分门别类,逐片进行了简要考释。1937年他又编撰出版了《殷契粹编》一书,选录了善斋所藏甲骨1595片,分类编排,加以考释。这两部著述,集中了殷墟科学发掘以前出土甲骨的珍贵部分,考释颇多创获,能帮助读者由浅入深系统了解甲骨文字的全面情况,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重视,至今仍是甲骨学和商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郭沫若对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很多,例如对甲骨文字的断片缀合,对甲骨文的断代分期探讨,以及对甲骨文的卜法、文例和书写艺术的深入研究等等。郭沫若晚年,还担任了大型甲骨资料汇编《甲骨文合集》的 主编。

商代甲骨刻辞

自从殷商甲骨发现以来,对甲骨文字考释做出贡献的现代学者还有董作宾等人。董作宾,字彦堂,又作雁堂,别署平庐,在1928至1934年间,曾八次主持参加殷墟的发掘,随后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他撰写的学术论文共约二百篇,对甲骨学和商代历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了《董作宾学术论著》和《平庐文存》。近年艺文印书馆又出版了《董作宾先生全集》甲乙编12册。学术界曾将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称誉为“甲骨四堂”。正如唐兰所评述的:“卜辞(甲骨)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几位著名学者,对甲骨学研究,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甲骨文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文字,已经具有相当完备的体系,显示出比较成熟的风格。从字形看,甲骨文已脱离了原始的图形阶段,走上了线形文字的发展道路。由于是用刀将文字刻在硬质的龟甲和兽骨上,笔画硬瘦刚挺,字体结构大小长短略无一定,字距布局或疏落错综或谨密严整,显示出一种质朴明朗、纯古可爱的锲刻文字书法特点。从内容看,殷墟甲骨刻写的多为卜辞。殷商的统治者极为迷信,占卜是最重要的一项日常活动,遇事必卜问而后行之,因而殷墟甲骨刻辞真实地记录了大量王朝国事和王室活动,例如祭祀、征战、贡纳、聚敛、田猎、巡行、耕作、天象气候、生老病死等等。正因为殷商甲骨刻辞具备如此丰富的内容,所以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已成为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国家制度、民族关系、天文气象、农学医学、地理疆域、衣食风俗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中外学术界对殷墟甲骨的关注和研究,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新兴学科—甲骨学。王冠英曾撰写了《甲骨文发现100年来的回顾》(刊于《文物天地》1999年第4期),对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做了回顾。甲骨文不仅是珍贵文物,也是世界范围的显学,同时也是重要的书法研究资料与可供观摩欣赏之作,为众多的书家墨客所 钟爱。

甲骨文自发现以来,经过专家学者们数十年的研究整理,共有单字4500多个,据1986年8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商代甲骨”词条介绍:“目前已辨识出2000字,但其中得到公认者仅有1000多个。其余不识者多为族名、地名或专名,知其义而不知其音。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甲骨文篇章已可基本通读。”殷商甲骨文从古董收藏,到成为国家之瑰宝,可谓是中国学术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猜你喜欢 卜辞殷墟甲骨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21年21期)2021-04-14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三峡论坛(2020年2期)2020-10-20释甲骨文“衁”字的几个异体殷都学刊(2019年2期)2019-09-19再谈卜辞中的“/又史”及相关问题殷都学刊(2019年2期)2019-09-19殷墟甲骨“先用字体分类再进行断代”说评议殷都学刊(2019年4期)2019-03-13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汉字汉语研究(2019年4期)2019-03-04甲骨释字四则汉字汉语研究(2019年4期)2019-03-04殷墟随葬乐器补议音乐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音乐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殷墟人民中国(日文版)(2016年9期)2016-08-23

推荐访问:殷墟 商代 甲骨文

    上一篇:在石家河

    下一篇: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