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实的自己——刘志文诗歌印象

|

周文英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与传媒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刘志文的诗歌,关注的都是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喜怒哀乐,是关于诗人自己的人和事。他的诗歌,未必能塑造出真实的他人,比如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未必能反映出一个惊心动魄的宏大的历史和时代,未必能够记录下我们这个时代轰轰烈烈的故事,但是他的诗歌,塑造出了真实的自己。

正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所说,写作者不过是为心魂找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一条船。诗人靠什么来塑造他人?每一位读者只可能跟刘志文一样,以诗人之心度他人之腹。刘志文的诗歌,就是以自己之心去度他人之腹,以自己心中的阴暗去追查他人的阴暗,以自己心中的光明去拓展他人的光明,刘志文以自己的血肉和心智去塑造着他自己的诗歌世界。他的诗歌感动了每一位读者,刘志文的诗歌记录了自己的真实故事和感受,而让读者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经过共同人生经验引发思想的碰撞而产生了共鸣。这真实不是靠外在形象的完整,语言的精美,结构的新奇,高深的诗歌理论,而是根据内在心魂的残缺,不是依靠感情的强烈倾诉,不是根据文学的理论根据,而是由于心魂的险径迷途。

不能感动自己的诗歌也不可能感动他人。在刘志文诗歌字里行间里,洋溢着对文学、对人生的热爱,这一“爱”的背后,是由丰富而充实的人生阅历和生命经验来支撑的。诗歌里,飘散着一位少数民族诗人思想成熟以后的淡定和从容,面向未来的自信和豁达,对人生美好感情的柔情感怀……个人面对社会巨变时的无力苍白、男子汉对命运的自觉担当、正常人对死亡的恐惧、挣扎和逃离,与亲人生离死别时撕心裂肺的痛等情感无一不是自己最真实、最真切、最真情的情感抒写,因为诗歌真实真切真情,诗歌收获了真诚,收获了读者。

《爸爸,您在那边还好吗?》这一首诗歌里的记忆是属于诗人的,是诗人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记忆是人们与死者亲近的唯一通道,通过记忆,死者还未消失。这些回忆的文字是这首诗最具价值的部分。对死亡的思考,古今中外有千千万万人总结过,对死亡的哀叹也有许多人抒发过。但是作者的父亲,只有一个,只有一个人在世上这样活过,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看着作者的记忆文字,虽然碎片,但是人物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鲜活,这是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老人。作者真实、真情、真诚的情感构成了文字最有力量、最感人的情愫也在这里。

一起砍柴卖柴、

一起赶集买年货、

一起拓土基修新房、

一起杀猪请客。

“砍柴卖柴”细节攫取了作者童年和少年的成长之路中难忘而深刻的片段,成长之路充满了贫困、艰难和坎坷,父子两人坚韧的毅力和热爱生活的精神跃然于诗歌的字里行间。“婴儿用他清澈的眼光看世界——省略掉复杂、丑陋、仇恨、恶毒、心机、计谋、倾轧、尔虞我诈。孩子看到的都是善,成人看到的都是恶,两者都是真实的。”[1]诗歌里,通过这些细节,父亲的形象也鲜明起来,对父亲独一无二的个人记忆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升华在一起:父子俩勤劳勇敢、热爱劳动、尊重汗水的美好秉性不禁让读者肃然起敬。这样,刘志文的诗歌也藏不住刘志文这个人,所以他的诗歌的每一言都犹如在喋血。

唯独没梦到您在我怀里一睡不醒的那个夜晚。

这一瞬间,作者与父亲从此阴阳两隔,惨痛、绝望的情愫包裹在文字内,诗歌本身就是隐喻的,作者没有晒出来展览,作者没有在诗歌里审判,没有在诗歌里议论,更没有在诗歌里下结论,作者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准确的事实,深沉而内敛。这一首诗歌的震撼力也是巨大的,因此纪念父亲的情感无处不在。正如陈思和教授在评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所说:“他在反复说着欲望不息(写作的欲望也就是活着的欲望)。让整个生命的延续得到了最充分自明的理由,而这个理由使他对残酷和伤痛的忍受都成为一种阔大的境界。因为个人已不仅仅是个人,个人的局限也不再成为问题,个人的苦难都已成为全体存在的包容。”[2]

诗歌里,丽江七河农村的风俗习惯也鲜明呈现出来:

杀猪请客、起新房子、过中元节……

爸爸,这是您的新家吗?

怎么没有瓦片围墙大门?

我带着您的孙子在您新家前种上了几棵遮阴的树

您喜欢吗?

今天我冒着被罚款的危险

破例给您点上一支您喜欢的雪茄

还给您带来了许多您喜欢的五谷杂粮和水果

还有我刚出的新书 里面有我们的全家福

八年了

爸爸,您在那边还好吗?

记得按时吃饭,照顾好自己

答应我 不要再起早贪黑太劳累了,好吗?

中元节我们寄的“纸钱”您收到了吗?

西装 电视 汽车想买什么您就买吧

不要再小气啦

用完了明年我们又给您寄

您的孙子已考上了大学

我们的房贷还完了

家里一切安好 请勿挂念!

父亲的形象是作者用血和泪抒写出来的。是诗人情感的自然释放和宣泄,诗歌首先感染了自己,才能够感染他人。父亲的吃苦耐劳、勤劳、俭朴、淳朴、善良、克己、无私,内敛、吃苦耐劳、喜欢全家人团聚、喜欢热热闹闹过日子的西南高寒山区的农民形象跃然于诗歌的字里行间,诗人的悲痛、无奈、绝望无一不是从细节之细来完成的。作者的写作温暖了时代也温暖了心灵。诗歌里,透视出作者质朴的本色。质朴的文字不是僵化无趣的,质朴首先是一个人的本色,而不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诗歌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简约生动的表述功夫。

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农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一个人记忆的浪花与社会的时代的大的洪流默默吻合:

这一首诗歌信息量丰富,也可以说是当下新农村欣欣向荣的写照。幸福的生活是作者的,也是许许多多边疆农民的。在幸福的生活背景下,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没有机会好好享受,也就成为诗人也是许许多多读者永远的痛。

《15894382340》以妈妈的手机号码为题目,倾述妈妈去世以后作者记忆。作者至今不愿意和现实妥协和解。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忍自己亲人的离去,并且是生死离别。绝望、烦恼、忧伤、焦虑、惶恐、孤独、无情、抑郁等不舍的情绪情感应该是诗人要表达的,世界不管你是死是活,意义要靠诗人创造。这一首诗歌诗人打破了现实世界里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妈妈去世两年了,诗人还小心翼翼保存着妈妈的手机号码,舍不得删除。翻阅手机通讯录,妈妈的手机号都会跃出来与“我”见面,幻想中与妈妈面对面:

妈妈瘦了

皱纹越来越深了

白发越来越多了

“瘦了”“深了”“多了”日常中生活化的语言里深藏着妈妈含辛茹苦的一生,是作者个人记忆深处妈妈形象的定格。诗歌里作者超越了生离死别,打破了阴阳两隔的界限。妈妈的手机打不通,诗人幻想着安慰着妈妈是不是“关机睡觉”“手机掉电”,最后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一直是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逃避现实,诗人只能告慰妈妈,继续好好活下去,背负着母亲的嘱托“好好吃饭”“好好回家”“好好睡觉”“好好做人”,四个“好好”塑造了正直而善良的妈妈的形象,也从侧面描述出来了少数民族的女性的形象。诗人内心的悲痛自然而然流淌了出来,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黑暗的,沉重的,忧伤的,压抑的,正是诗人心魂的残缺,心灵黑洞只能依靠诗歌慰藉和填补,诗人能够真实而鲜明地抒写出来,也就有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给灵魂洗个澡

四十岁

应该把不算健壮的身体抬到手术台上

打开胸腔 打开头颅 打开血管

给胃 给肺 给肝 给血管 给大脑 给灵魂……

认认真真地冲洗一次

把一切与母体给予以外的东西全部清洗干净

还一个干净给自己 给家庭 给社会

《给灵魂洗个澡》这一首诗歌,哲理性强。身体需要洗澡,灵魂也需要洗澡,这是对自身、对社会的一个哲学反思。作者提倡一种简洁的物质生活,高贵的精神生活。在反思和自律精神的背后,体现了一个男子汉对社会和家庭自觉的担当。

《一场瘟疫》诗歌里交代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网络工具:

有短信 有彩信 有微信 有飞信 有QQ 有电话,

网络通讯形式丰富多样,方便快捷,灵活多样,效果显著,空间距离可以大大缩短;

时间:在半夜三更,遭受黑客入侵数据库,三秒时间,产生严重后果,黑客的威力、毁灭性的破坏;

地点:从小城内到小城外,涉及面广;

后果:100 对夫妻因为这三秒分道扬镳、100对恋人分手、100 对朋友断交、100 份合同中止……也让100 个积案件迅速告破、100 个贪官迅速双规、100 个危险马上排除、100 个好人被正名……

《一场瘟疫》从网络通讯方式、黑客入侵时间、涉及的地域、黑客入侵后果的毁灭性几个方面,让人清醒地意识到网络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两个方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人们要积极地运用,造福人类。这首诗反映出,在庸常、实利、娱乐化的时代,人的内心深处不愿意曝光、不能见光的东西越来越多,秘密也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依靠网络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但是,人心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误会也越来越严重。

《记忆提取机》作者采用幻想的方式,用戏谑的口吻,将医学的手段对人的记忆进行提取:

从此,没有破不了的案

从此,没有反不了的腐

从此,冤假错案将在地球上消失

从此,不可能再有误会和误解

社会秩序空前的好

人们不再敢贪敢占敢恶敢腐敢骗敢……

人们向往一切的真善美

人类开始向真正的文明进发

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的描述,是作者追求光明、正义、富裕、干净世界的心声。“从无可奈何的态度描写世界的荒谬和个人的压抑,并将世界与个人的不协调现象夸大、扭曲、使之显得荒诞不稽,滑稽可笑,成为带有悲剧色彩的变形的喜剧。”[3]

《删》通过自己真实的个人经历而进行的抒写,记录出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里,感叹生命历程里需要不断地清理背负不动的东西。过年整理客厅、书房、厨房、衣柜、办公室、手提箱、衣袋、旅行而箱产生的感慨。这是每一个人都常常经历过的行为,诗人从琐碎的日常片段中,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思考,一个人要拥有一个干净轻松的环境之后,才能拥有干净美好的生活。诗歌后半部分以删除手机通讯录和相片有感而发:一个人要轻装上路,必须要抛开沉重的记忆,要学会做人生的减法。诗歌里,打扫房间和删除通讯录、相片等等片段,具有可沟通性和可分享性,也就具有了幸福性。诗人的想考和行动,具有了可以分享和传递的幸福元素给读者。

《40 岁的蛋糕》是作者点燃40 岁生日蜡烛时的所思所想:

40 个春夏秋冬浓缩成40 公分的直径

40 根蜡烛照亮40年的风雨历程

当灭灯的那一瞬间

40年的风雨故事变成一道道闪电

把蛋糕切成无数的碎片

透过一道道烛光

我看到了40年越过的一道道坎 一滴滴汗 一滴滴血

作者捉捕住点燃四十岁蜡烛这一瞬间的思绪,诗歌里没有四十不惑的沮丧和伤感,只有对过去的回顾和反省,“四十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和思考。诗歌里洋溢着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和豁达包容的人生态度。与怨天尤人的姿态相比更能给人一种启迪、一种力量。

以小见大,细节之细的力量也就自然而然显示了出来。诗歌到处充满了温暖、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对友情、爱情、亲情的歌颂和向往,充满了正能量,也接了地气,因此元气充沛。虽然细节琐碎,正因为琐碎和细小,更可以透视出作者积极面对生活,热爱生活的一股蓬勃生气。诗人始终关注着身边的一事一物和当下中国的万事万物,诗人的感性世界和理性思维贴近生命本身。当套话、假话、时髦话满天飞时,这个世界肯定不会让人幸福。也许因为诗歌的真诚的创作,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抵达。

写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实的自己,这是刘志文的一种精神,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回顾和记忆,他的诗歌只是一个核心:自己即是自己的庙。“诗歌是没有常识的,只有它自身的一些基本事实。”[4]

诗人今后的方向绝不仅是一个方向。刘志文的身后,来路,更远,更长,更辽阔,也许更艰难更充满了内心的力量。

猜你喜欢 记忆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9期)2022-10-31“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我理解的好诗人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诗人猫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8年5期)2018-09-10诗歌岛·八面来风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儿时的记忆(四)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4期)2016-05-05儿时的记忆(四)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4期)2016-05-05记忆翻新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诗人与花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想当诗人的小老鼠红领巾·萌芽(2009年10期)2009-12-03

推荐访问:塑造 诗歌 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