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文化自信”的多维细读与实施路径

|

●王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和标准?语文教学又该如何落实文化自信,以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文化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鲜活的载体浸润于学生的内在意识。文化认同是基础,自信则是认同的升级。认同不代表自信,但自信则需要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当学生面临两难,自然而坚定地选择民族文化;
当遭遇外来文化的侵袭,会毅然决然地站在民族文化的一面;
当遇到障碍时,会选择用文化渗透的理念解决问题……这才是文化自信该有的样子。

统编版三年级古诗《元日》,基于新课标关于“文化自信”的描述,教师可以从三个层次展开教学。

一是理解诗意,梳理习俗文化。古诗的篇幅决定了描写“元日”场景,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全面展开,王安石选择了几个与“元日”相关的典型传统习俗:放鞭炮、喝屠苏、贴桃符。将这些习俗,作为解构诗歌的基点融入诗句中,不仅可以避免诗意理解的机械生硬,更凸显了诗歌语言的画面感,散发出浓郁的习俗文化。如此理解诗意,不仅整合运用了注释和工具书内容,更在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文化中,将诗句转化成为鲜活的画面和具体化的场景,让学生在梳理、罗列文化的过程中,理解诗意,并初步感知了文化的内涵。

二是拓展资源,了解习俗文化。知道习俗并不等于了解习俗,认同感仍无从落地。这首诗中的习俗,放鞭炮是很多孩子乐此不疲的,桃符也逐步演变为春联和年画,学生也较为熟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家乡过年时的风俗习惯,说说自己放鞭炮、贴春联时的经历和感受,在交流分享中扩大视野,丰富认知,形成习俗文化的感知积淀。而其中的“喝屠苏酒”,很多学生相对陌生,教师可以拓展相关资料,展现古人畅饮屠苏的生活画卷,组织学生洞察习俗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寓意,对“饮屠苏”文化内涵形成深刻理解,更为后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在除旧布新政策下奋发进取的状态奠定了基础。

三是链接生活,认同习俗文化。文化的价值,不能局限于感知与理解,而应该是源自内心的认可与悦纳,即认同。真正的认同,是内心意识的接受,更需要自然无痕地融入自身的言行自觉中。当学生在生活中邂逅生活常态时,自然形成认知上的亲切、新奇,甚至共鸣——这是强化学生文化认同的最好时机。

教学时,教师可以建构这样的话题:春节的很多习俗传承千年,你觉得这样过春节有意思吗?对比现在过春节的方式,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习俗的看法,以呈现他们对传统习俗文化的感受与理解;
也可以与年味越发寡淡的当下进行对比,从而作出思辨性判断: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习俗?辨析这些传统习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新课标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认同到热爱,直至继承、弘扬——新课标旗帜鲜明地揭示了“文化自信”形成的发展层级。热爱,即源自于内心真诚的喜爱。因为“热爱”,所以要“继承”,更要“弘扬”。“热爱”,藏在心底,更需要落于行动。“继承”,就是最基本的行动。“继承”的基础上,还需要“弘扬”。

例如,教学统编版六上小古文《伯牙鼓琴》时,教师可以紧扣故事中易于激发学生“热爱”的价值点,为学生理解和热爱、继承和弘扬文化助力。

一是解构故事原型,了解知音文化。在理解小古文大意后,教师可以通过解构故事原型让学生了解知音文化。教材中课文并不是“俞锺之交”的完整版本,只是重点展现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的典型画面以及“伯牙断弦绝琴”的高潮情节。教师可以借助资料补充故事的原型结构,将俞伯牙和锺子期相遇、相知、相交、相隔的经历和盘托出。基于此,学生会被两人之间相见恨晚、心有灵犀的知心之交深深感动。就此,学生达成了对知音文化的初步体悟,“热爱”点也逐步明朗。

二是强化辨析审视,热爱知音文化。教师补充两人身份信息:俞伯牙是士大夫,身份高贵;
锺子期只是一名砍柴的樵夫,地位卑微。具有冲击力的资源,无疑给学生重新审视和辨析知音文化提供了全新的支架,并最终认识到,真正的“知音”不仅具备心灵互通的先决条件,还不受交往时长、彼此身份的制约。在这一板块中,学生不再是机械而冷静的旁观者,内心涌动着强烈而浓郁的敬佩之情,对两人所铸造的知音文化蓄足了满满的“热爱”。

三是置换时空背景,继承知音文化。从热爱到继承、弘扬的质变过程,本质上是时空置换、认知穿越的过程。为此,继承和弘扬文化,绝不能生硬搬运和机械复制,而需要明晰古今文化的分叉点,找准古今文化的交融点,在当下文化价值取向下,促成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比如教师从当下时代背景下出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首先,基于学生对“知音”文化的现有理解,引导理性思考:假如俞伯牙和锺子期两人生活在现代,你觉得他们还可能成为知音吗?其次,教师可以继续借助时空背景的置换,将学生对“知音”文化的认知,朝着全新之境推动,以达成弘扬的目的。比如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从俞伯牙和锺子期身上学习什么,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知音?由此,学生就可以自由地从当下时代的文化标准入手,积极探寻、辨识“知音”文化的继承点和弘扬点,并在内心意识中播下新时代下“知音”文化的种子,在深度继承和积极弘扬中生根、发芽。

新课标在描述“文化自信”时提出要“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当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文化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蓄积和沉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经历岁月和时空的检验。基于当下,人很难超越自身利益而公平地评定文化,所以无论是关注当代文化,还是参与当代文化,学生都成了推动文化发展的成员之一。文化的发展,由“认同”之人与“热爱”之人共同参与,“文化自信”就能得到悄然落实。

如“学说新闻”是统编版四下口语交际的训练主题。新闻具有鲜明的即时性特征,表现为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现象的关注,需要学生有捕捉、洞察和分析的思维意识,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关注和参与文化生活的良好渠道。

一是精选新闻话题,在“学说新闻”前关注文化现象。社会生活包罗万象,究竟哪些新闻话题适合走进小学生的视野,又有哪些热点事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特征?一般而言,选择的话题除了要求具备常态化的新闻性之外,教师还要站在语文课程教学的立场,遴选和构建契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在正式学说新闻之前,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文化生活展开指导,可以组织学生养成关注文化现象的意识,开启文化生活的关注模式,为后续的感受文化内涵、参与文化生活奠定基础。

二是精练评述能力,在“学说新闻”中抒发文化感受。“说新闻”的核心价值在于抒发属于自己的文化感受,教师要着力鼓励学生在文化现象评判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理由。由此,学生不仅达成了对新闻“传达”的要求,同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阐述出自己的理由,在汲取信息的同时抒发了文化感受,深化了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认知。

三是精设实践活动,在“学说新闻”后参与文化生活。教师针对这一新闻话题,设置延续性的文化活动:收集其他学科、其他版本、其他时期的教材,关注插图特点,择机评选最美教材;
重点关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插图,哪一篇课文的插图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说说自己的理由;
也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给课文绘制插图并简要说明设计用意和绘制感受。作为“说新闻”内容的延续,这一板块的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性活动,强化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内在体验,通过收集对比、辨析评价、审美鉴赏、创意绘制等不同方式,为学生搭建参与文化生活、体验文化属性的多维平台。

新课标在“文化自信”的描述中,最后指出要“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绝不该排外;
排外的文化,也绝不会自信。所以,了解外来文化,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非自信而不能为。了解的目的,是为了借鉴,但借鉴的方式,不是简单叠加,而应是辨析后的聚合,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由此才能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统编版四下《“诺曼底号”遇难记》,虽然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但不乏值得了解和借鉴的优秀文明成果。教学时要注重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

一是紧扣文体特质,体悟人物形象。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教师可以紧扣哈尔威的言行细节,体悟其立体、多维的人物形象。如从“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感受哈尔威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但哈尔威唯独忘记了自己,展现了他心系他人的职责担当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从“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展现了哈尔威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二是紧扣人物形象,解构外来文化。文化自信,要在理解、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以积极、包容的气度欣赏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悦纳并融入自身的文化体系。在揭示和体悟哈尔威船长形象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认知,从感悟人物形象的维度,升级为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如哈尔威对妇女儿童的关照,是人人平等思想的体现;
开枪打死“胆敢走在女人前面”的男人,既是西方社会一直倡导的“女士优先”原则,更展现了其独特的绅士文化;
船长救出所有乘客和船员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与船共沉也正是西方航海文化的价值使然。

三是紧扣外来文化,借鉴文明成果。解构文化,是为了呈现文化、展示文化;
借鉴文化,不是毫无标准地一味点赞,更不是无条件地照单全收,而是需要将其置放在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中重新考量和把握,取其精华,寻找并确定学生内在文化认知体系中的坐标。比如,品鉴这篇小说中人人平等、关心弱者的思想,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联系展现伟大领袖平易近人的故事与课文,同时借助于本册教材中《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红色革命类文本,提炼出看待生死、牺牲方式等不同的话题,帮助学生在联系和对比中,感受小说中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人性光辉,把握外来文化优秀文明成果,继而丰富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形成较为丰厚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丰富、多维的优势,依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的解读以及设定的发展路径,在充分把握文化自信特质和学生认知规律的链接点中,将文化自信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知音习俗文化自信 晏殊的忘年知音故事作文·高年级(2019年9期)2019-09-16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梅似女子,芳魂寄知音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火风与霍尊:是父子,更是知音人生十六七(2014年26期)2014-02-28我与青山相媚好 琴同流水共知音对联(2011年4期)2011-09-14

推荐访问:多维 细读 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