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事业是我奋斗的方向——记毛二可的雷达人生

|

文/杨好学

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里,一位瘦削的老人操作着电动轮椅,每天往返于家与研究所之间,已经88岁高龄的他,依旧是一身朴素得体的衣着,一头雪白的银发,给人亲切而和善的感觉。前年,他因骑车摔伤腿部做过手术,但依然坚持按时上班。他就是被北理工师生们亲切地称为“自行车院士”的毛二可,我国雷达事业的领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国防科技战线的著名科学家,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北京市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的获得者,他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他钟爱的党和国家的雷达事业,在这个领域内一年年执着坚守,一次次创新突破,在70年的科研路上洒满理想、激情、科研精神。毛二可的科研之路说明他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智者,是“千锤万击还坚韧”的强者,更是“不畏人言,敢为人先”的勇者。他的人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专业需要选择、事业必须坚守、目标更要追求。

人生需要选择,人生时时面临选择。选择自己钟爱的雷达事业,这是毛二可最大的幸福!

早在少年时期,毛二可就迷上了无线电,千方百计地从浩渺的天宇中捕捉神秘的电波,梦想成为一名无线电科学家。为实现梦想,1951年,17岁时报考华北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

1953年,因国家建设急需,国家重工业部决定在北京工业学院设立雷达专业,这是我国地方院校设立的第一个雷达专业。毛二可成了这个专业的第一批大学生,这给了他追逐梦想,为雷达事业奋斗的机会。当时国内在雷达研究方面处于萌芽状态,毛二可毅然选择了这个专业。

毛二可没有料到,这个选择让他与雷达事业终身相伴。如果说17岁时初选是出于爱好的话,这次的选择是爱好加上理智思考,因为在当年入党申请书里他有这样深情的表述:“党的事业是我奋斗的方向。为了党的事业,我愿贡献出我的一切!”是啊,他把国家使命扛在肩上,与时代同频共振。

连他自己“也没料到,选择的专业路,一走就是一辈子”。70年来,无论多么困难,毛二可都坚守这个选择,从未后悔过。

谁也不会料到,年逾古稀的他会选择“下海”创办公司。2009年,已75岁高龄的毛二可功成名就,假如是一般人,就会选择安度晚年,享受生活。毛二可不是一般人,他要“下海”办公司,转化科研成果,实现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造福国家和人民。其实,原因很简单,他看着科研所产生的大批科研成果,在评审发表论文后,很多便束之高阁,这让他心痛不已,科研成果转化运用的困难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痛点。他“不畏人言,敢为人先”,决心冲破思想障碍,破除体制弊端,使科研成果尽快实现转化,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在办公司这件事上,一向谦和的毛二可展现出过人的魄力,他力排众议,“拍板儿”决定成立一家产学研一体化的企业。于是,2009年12月,理工雷科成立了。研究所负责基础研究、原理性试验,公司实现工程化,做出正式产品。这要多么大的勇气啊!特别是他已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

面对事业,毛二可是那样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面对金钱,他却显得格外淡然。2016年教师节,毛二可获得了北京理工大学最高荣誉奖“懋恂终身成就奖”,奖金100万元。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人为蝇头小利而弃守人生底线,更有甚者,为满足欲望坑蒙拐骗、贪污受贿、造假卖假,而毛二可面对本该属于他的巨额奖金显得十分淡然。作为一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作为一名资深的院士,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毛二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他决定将全部奖金捐给学校,设立基金,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光明日报》记者这样评论说:“这个举动生动地诠释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八个字的深刻内涵。”这也充分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位院士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高尚道德风范。

选择不易,坚守更难,因为一旦目标确定,就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下去。在行进途中,有沟沟坎坎,有千难万险,是半途而废还是持之以恒,对于任何人都是考验。毛二可选择的是执着地坚守,坚守雷达事业。因此,毛二可是强者。

大学学习期间,毛二可与几位同学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中国第一个电视频道,引起不小轰动。1956年毕业后,带着北京市“三好学生”的荣誉留校任教。

1957年筹建学校雷达实验室。1958年,上级批准学校建设新型雷达试验场的申请,批给学校3台大雷达,装满7辆卡车。毛二可和一位同学担负组装任务。当时资料很少,他们对着操作指南,反复试验摸索,一干就是一整天,常常加班到很晚。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干脆不回宿舍,就睡在雷达车里,最后圆满完成任务。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毛二可十分自豪地说:“这样的实验条件,在当时国内学校的教学中可以说是最高配置了,连清华的高年级学生都到我们这儿来实习,做毕业设计。”

顺利时期坚守不易,困难时期坚守就更不易。20世纪60年代,正当毛二可意气风发、决心在雷达研究领域取得更大成就时,“文革”开始了。刚建立起来的实验室锁上了门,仪器上积满了灰尘,研究人员因看不到前途多数离开。这时毛二可并没有迷失方向,他对党的信念、信心始终没有动摇过。他顶着压力,挨着批斗,仍然坚守着雷达研究。不能做主要工作就在外围做辅助工作,不能从事军工研究就从事民用研究,不能大张旗鼓开展研究就不露声色地研究,艰难时期的坚守是最可贵的。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高频相位计”研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邓小平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令,科技迎来第二个春天,与此同时,他研究的“新型十公分稳定振荡器”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勇立潮头,扬帆奋进。1980年,他担任北京理工大学雷达研究所所长后夜以继日地工作,努力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1984年,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这时起,毛二可常年骑着28寸老旧自行车,穿梭于校园;
他走路三步并作两步,上楼梯一步跨两个台阶。他的脑海里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为了限制他过春节也不休息,学校做了一个“特殊”规定,实验办公楼春节初一至初五拉闸断电。但这一切并没有让毛二可停止实验。曾经有人劝他休息,他说:“休息什么呢,做实验、做科研才是我高兴的事儿,因为自己喜欢干这个事儿。”他还说:“有人说加班加点是奉献,我认为是享受。”为了研究,他曾不顾电磁辐射,上机1000多个小时。一次,由于实验疲劳,不小心被千伏高压电打得满手鲜血,手臂撕裂。为了试验,他不顾风高浪险,在靶船上取数据;
为了试验,他骑着自行车奔跑作靶标,这真是拼上了命。

1981年,他研究的某波动目标显示器成功。

1987年,模数混合动目标显示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是当年这一领域的国家最高奖项。

20世纪90年代,他研究的全数字微波型动目标显示器,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

毛二可科研的显著特点是以应用为导向。他说:“国家的需要是我研究的动力。”1992年,某海军试测基地提出研究矢量脱靶测量系统的要求,希望做一个空间上几乎全方位的测量雷达,能测到导弹与靶标交会方向和距离。毛二可带领团队展开攻坚,经过8年的持续努力,解决了一个个难题,终于突破重重云雾,获得成功。为国家锻造出了“千里眼”,现在这个“千里眼”从北国到南疆,布满我国的边境线。

据粗略统计,毛二可及团队多年来获得国家重大发明奖6项,省部级重大科技进步奖17项,获得专利200多项。他和团队的科研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防、航天、遥测以及工农业生产上,大到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导弹拦截、飞行器捕捉,小到坡形监测、机场识鸟等。既有“千里眼”,又有十里驱鸟器,还有千米识虫等神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但毛二可仍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

20世纪90年代后,雷达所面临生存环境的两大改变。一是军用雷达研究出现激烈竞争,雷达所的传统研究方向已经被研制雷达整机的科研机构所涉及。二是雷达所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而且,随着集成电路等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雷达所一些工作人员希望转变科研方向,研究经济效益好的通讯技术及计算机等领域的课题。面对这种情况,毛二可从中国国防事业的需求和长远发展出发,力排众议,坚持研究所定位不变,力主走中国雷达的自主研发创新之路。现在回过头来看,在发达国家动不动就在高科技领域封锁、限制、断供、制裁的国际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毛二可的坚守难能可贵,有先见之明。毛二可的执着坚守成就了党和国家的雷达事业,为国防科技作出了突出贡献。正如科普中国评论所说:“从风华正茂到年逾古稀,他从未离开毕生热爱并为之奋斗的事业,对雷达事业的深深的热爱,对于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使他在科研道路上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几十年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电子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为中国国防事业锻造‘千里眼’的人。”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懈追求,不断突破,永不止步,这样才能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毛二可不懈追求攀登科技的高峰,不懈追求做人的崇高境界,不懈追求雷达领域的永续发展。近年来,他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为党和国家雷达事业的永续发展培养人才。

如今88岁高龄的毛二可仍坚持上班搞科研。他说:“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只有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才是有意义的,才没有虚度年华。”他是真正悟彻生命含义的人,他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虚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毛二可壮心不已,要为国家和人民再作贡献。

在过去的岁月里,毛二可是学科领军者、带头人,他不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操守教育感染他的学生、他的团队,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的路子,带出了一个团结、拼搏、创新的团队。在自己的科研组,他大力弘扬科学、奉献、团结等精神。他把共产党的优良作风用在教育自己的学生上,要求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工科特点,找出客观事物的主要矛盾;
对自己提出的计算方法要用实测数据检验,看看是否合理;
要树立正确的为国防建设服务的观点,培养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在工作中注意发挥党员团结群众的作用,培养年轻人。20多年来,他与其他同志亲密合作,在雷达技术研究所初步建立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科研队伍,这支队伍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作风,为党的事业作出了贡献。毛二可不赞成那种“功成身退”、不培养青年人的观点,也不赞成那种对青年人不放心、不敢放手把担子交给青年人的做法。他注意选拔培养人品好、业务基础扎实、事业心强、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好苗子,给他们做梯子、让位子、压担子,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高梅国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表现出很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后去的单位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毛二可立即向校领导反映情况,把他调回学校工作。高梅国回校后,已完成多项重大课题。龙腾、吴嗣亮、刘峰的成长也都凝聚着毛二可的心血与希望。

毛二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带学生,他培养出的博士生、硕士生已达60多位。不少人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这些年来,毛二可有了新的目标追求,多和年轻人在一起。2016年北理工开学典礼,毛二可代表教师上台发言。他告诉台下3000多名“95”后大学生自己从教60年的经历,鼓励他们梦想要与家国情怀相伴。在“北理讲堂——院士进中学系列学科讲座”活动中,毛二可为500多位师生作了专题讲座。“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希望以我的经历告诉他们,民族振兴就在他们肩上,要敢于挑起这个担子。”这就是毛二可,他把目标投向了青年与孩子,投向了国家的未来。

这就是毛二可,一位“平凡”的雷达专家。他说:“我之所以能在专业上干出一些成绩,主要在于我一直心无旁骛,从没有停止过自己的科研工作。”他还说:“在一个越来越追求效率的时代,时间浪费不起!如果你已选择了一项事业,就应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是的,正是他的睿智把选择专业与党和国家使命联系起来,笃定坚守为国家和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不懈追求更高的科学成就和人生目标,成就了他光耀的高光人生。“我非常幸运,工作生活在改革开放和科学春天的伟大时代,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鼓励我们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为我们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空间。”毛二可如是说。

是啊,时代造英雄!

猜你喜欢 雷达 隐形飞机哪里躲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20年5期)2020-09-14为什么远警雷达被称为“千里眼”阅读(科学探秘)(2019年10期)2019-12-09卡尔曼滤波在雷达目标跟踪中的应用智富时代(2019年5期)2019-07-05卡尔曼滤波在雷达目标跟踪中的应用智富时代(2019年5期)2019-07-05高尔夫GTI后驻车雷达—直报警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8年6期)2018-10-21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现代兵器(2017年3期)2017-03-15班上的“小雷达”小学生导刊(高年级)(2016年11期)2016-11-14APG—83开始在F—16V上进行飞行测试现代兵器(2016年4期)2016-04-27能分身的雷达少年科学(2015年7期)2015-08-13好雷达,不摇头小学科学(2015年4期)2015-05-21

推荐访问:奋斗 方向 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