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中国妈妈》的编创艺术

|idpi

摘要:在舞蹈文化领域中,历史不仅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更是舞蹈编创发展路上的指南针。在抗日战争结束时,4000多名遗弃在中国的日本孩子被中国父母收养,这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更是一种超越民族、血缘、利益的大爱情怀。《中国妈妈》是一部表现母亲慈爱可亲形象和大爱胸怀的经典舞蹈作品,舞蹈内容选取抗战胜利时期的真实历史事件,它运用舞剧的形式凸显情感的丰富变化。[1]本文将从舞蹈的历史背景、肢体语言、编创结构分析舞蹈作品与情感爆发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舞蹈 《中国妈妈》 编创艺术

一、舞蹈《中国妈妈》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军民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换来了胜利,这期间的辛酸与苦楚都深深地印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然而,在日军战败离开后,也遗留了一些日本孩子在中国,这些孩子孤苦无依,背井离乡,无人照顾。当时日军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稚子无辜,中国妈妈虽然心中有恨、有怨,但依然接受了这些无辜的孩子,并抚养他们长大,真正体现了“上善若水,大愛无疆”这一美好品质。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才让这些孩子虽然远离故土、亲人,却依然有爱围绕他们成长。

此后数十年,这些“中国妈妈”不辞辛苦、不求回报、不畏生活中的各种苦难,将孤儿们当亲生孩子一样抚养长大,让他们顺利回到日本。2015年,日本遗孤中春惠子带着亲人回到中国东北,在探望自己的中国父母时,跪在中国养父母墓前久久不愿离去,最后用日语说了一句,“母亲、父亲,女儿回来看你了。”在这个舞蹈里,无论从动作上、表情上,还是情感的表现上,都成功地反映出了中国母亲的伟大,淳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古圣贤便教育我们,要学会无私奉献,由小爱化为大爱,要对亲人孝顺,对朋友真诚,对身边的人抱有善意,希望这个世界可以多一点关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受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更衬托出这种爱难能可贵,更加感人肺腑。

二、舞蹈《中国妈妈》的肢体语言

舞蹈的价值来源于富有真、善、美的作品,给予观众呼应感,并且可以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正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舞蹈正是因为注入了情感,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演员用他们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诉说他们的情感,人们通过欣赏舞蹈表演来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共鸣。若无真实情感支撑,即使舞蹈动作再华丽,技巧再高超,也是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真正影响着人们的不是作品,而是内心世界的感同身受。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与现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不同,现代青年没有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只是从课本知识上得知那段历史,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遥远的。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更加了解。而《中国妈妈》选取的作品背景,对整个中国来说,都是熟悉、深刻的,正因为历史太过刻骨铭心,才能更加震撼人心。

舞蹈一开始的音乐是悲壮激昂的,一群穿着朴实的粗布衣的妇女踏着整齐的步伐用手指着远方,表现了她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憎恨,她们弓着背,来表现出在战争期间她们所遭受的苦难。然后音乐戛然而止,出现了一个日本小女孩,她蹲在地上,怯懦而可怜。之后音乐变得舒缓,中国妈妈们在挣扎、犹豫,“她是日本人的孩子”“她还只是个孩子”,最终,善良的中国妈妈还是收养了这个孩子。之后,孩子的衣服由日本和服换成了中国东北的花棉袄。

音乐又随之转换为欢快,来表现中国妈妈和日本女孩的生活和互动,寒冷的冬天,母亲还在辛勤劳作,但也仍对孩子嘘寒问暖,给孩子焐手取暖,而当年的日本女孩也在成长,活泼又懂事,还帮母亲劳作,一首儿歌“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我捧着玉米回头望,地里站着的是我娘”,使感情得到升华,也是整个舞蹈中最让人动容的部分。最后,在一首东北民歌《摇篮曲》中,中国妈妈拿出和服,告诉女孩她的身世,在分别时两人都那么的难过与不舍。结尾处,在漫天大雪中,中国妈妈一直凝视着远方,心中万般不舍与无奈都化为思念,思念着这个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也正是这一段结尾,将整个作品中这位母亲的形象,树立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在舞蹈《中国妈妈》中,有一组插秧的舞蹈主题动作在整个作品中反复出现。夸张形象的舞蹈动作,表达了一位母亲养育孩子的辛酸与不易,而这位母亲却没有丝毫怨言,反而干劲十足,也从侧面表达了她对于收养这个日本女孩并没有任何怨言。这也是整个作品中,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重点。

三、舞蹈《中国妈妈》的结构

我们可以将舞蹈分为四个部分:拒绝、接纳、养育、送别。[2]舞蹈一开始便给大家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时代背景,这些从演员的外表、肢体动作就可以看出来。一群老妈妈出场就用手坚决地指向前方,她们痛苦地嘶喊,那是对日军暴行的控诉。紧接着,身着红色和服的小女孩表现出很可怜,不知所措。其中有一位老母亲伸出手来,慢慢摸向她的头,却被其他母亲打了回来,从侧面表达了人们内心对于当时的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与愤怒,但即使愤怒、怨恨,在内心深处仍然有一份善良与慈爱,无关国界,无关血缘,只是身为一位母亲对于孩子的关爱。舞蹈中间部分展现了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孩子,而孩子也围绕母亲撒娇、玩耍,呈现幸福的生活场景。在整个作品的最后,当孩子长大成人,母亲也渐渐老去,虽有不忍,却仍然告诉孩子自己的身世,放手让孩子回到故土,回到自己的家乡。这位母亲的无私母爱贯穿于整个作品中,虽然我们可以经常听到、看到歌颂母爱的事迹,但当这一些语言化为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形象饱满的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才对母爱有了更深的认知。再加上这份母爱的背后,还带有历史色彩,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在整部作品中,除舞蹈演员的情感表达,音乐、灯光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的跌宕起伏,灯光的明暗配合,能更加衬托出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舞蹈《中国妈妈》用不同的舞台灯光色彩和灯光的一闪一闪来给人们展现出情感和气氛。舞蹈刚开始灯光比较暗淡,和灯管一闪一闪地配合在一起,表现了战争的残酷。随后用了追光和明光来表现中国妈妈收留日本小女孩在心理上的一些矛盾。随后用了暖光,体现日本小女孩在中国妈妈的温暖怀抱中成长。最后,用追光灯忽明忽暗体现小女孩要回去找自己母亲的心理情感。

从服装、化妆上,更能体现母亲的形象。演员的服装、化妆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舞蹈《中国妈妈》里面,化妆、服装和头饰都非常到位。面部略发黄色的面容,咖啡色的上衣,配以黑布鞋,盘着头发,一出场就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中国妈妈的形象。舞蹈里面的一件和服就明显地表现出那个小女孩是日本人。后来,小女孩身穿的红色上衣又展现了她在中国成长的。最后,中国妈妈又把日本和服还给小女孩,清楚地表明:母亲虽然不舍,却依然告诉孩子的身世,希望孩子可以回到自己的故土,虽然当初她的国家给自己和自己的祖国造成那样的伤害,但爱化解了仇恨与愤怒,最后只剩下这些年来相处的点点滴滴。母亲的爱与孩子的孝相互交织,贯穿整个作品,让观众在观看整个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满满的母爱与不舍。

四、结语

舞蹈《中国妈妈》无论从表演、编排、艺术感染力上,还是情感体现上,都是非常优秀的。舞蹈内容立足于真实历史事件,立意积极。舞蹈编创虽然简单但是细节丰盈,整个作品结构清晰,使观看者感同身受、潸然泪下。舞蹈《中国妈妈》将整个故事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体现了“上善若水,大爱无疆”的精神。自古以来,传唱千古的关于母爱的诗句数不胜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舞蹈《中国妈妈》中的母爱,是跨越国界、跨越国仇家恨的无私的爱,是一份大爱,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亦无怨无悔地去抚养一个无辜的孩子。这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铭记的母爱。

舞蹈作品《中国妈妈》最终是以大团圆的结尾落幕的,是人们内心深处最希望的结局。这一作品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我们中华儿女的高尚情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这是一个国家沉淀几千年的传承,是一个国家永远不能忘记、不能丢弃的美好品德,也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与自豪。

参考文献:

[1]杨吉慧,林建平.舞蹈作品中的审美心理分析——以舞蹈作品《中国妈妈》为例[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7):10-14.

[2]刘小标.从《中国妈妈》剖析舞蹈的点子[J].大众文艺,2010(09):22-24.

(作者简介:梁金晶,女,硕士研究生,郑州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责任编辑 冬杨)

猜你喜欢 舞蹈 浅谈舞蹈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少年科普报(科教论坛)(2020年51期)2020-12-28家有谢天谢地小朋友·聪明学堂(2020年12期)2020-02-21舞蹈课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论情感音乐及表演能力在舞蹈表演中的传播作用新闻爱好者(2019年8期)2019-11-11我的舞蹈之路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2018年16期)2018-09-10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12期)2018-01-02[舞]乐趣 地表最强的快乐治愈法 生活无处不舞蹈!Coco薇(2017年7期)2017-07-21蛾子纷落的时刻诗林(2016年5期)2016-10-25雪地上的舞蹈红蜻蜓(2015年2期)2015-03-26卷首语英语学习·阳光英语(2013年2期)2013-07-04

推荐访问:浅析 中国 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