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晋祠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构想研究

|idpi

摘要:晋祠博物馆为遗址性博物馆,由于其展品的特殊性,在表现形式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扩大博物馆的功能范围,提高其社会化、公众化的效率,使博物馆的参观者有不同的选择,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晋祠。我们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充分挖掘晋祠博物馆展示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结合多种展览方式,为晋祠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关键词:晋祠博物馆;
多媒体;
信息;
展示

博物馆以收藏、展示和研究自然与人类文化的文物为主要内容,以形象化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大众的艺术审美情趣。如今,我国已有上千个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博物馆被人们熟知。博物馆馆藏网站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自诞生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馆藏展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博物馆为主体,探索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博物馆不仅保存了展品,还展现了文化内涵。博物馆的目的是向公众提供全面的信息,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挖掘展品背后的文化底蕴。通过课程设计,展品具有了立体感和趣味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一)多媒体技术能够保护博物馆展品

展示的文化背景往往体现在展品身上,若展品本身并不能取胜,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等动态的方式,以简短的文字展示文化,并将图片和动画相结合,充分激发游客的兴趣。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收集、处理博物馆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保护展品。

(二)多媒体技术能够改造博物馆展品

以多媒体为基础的虚拟信息处理技术可以改变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使之更加直观。面对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保存它们的同时,还可以借助虚拟技术使展品“再生”,不是忽视对展品的保护,而是提供一种更加先进、舒适和划算的方式。通过集成和传播虚拟博物馆展览,可以有效地防止现实中的意外伤害。运用多媒体技术发展博物馆展览,既避免了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又不会对原有环境造成破坏,促进了商业展览的发展[1]。

二、晋祠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晋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价值独特。由宋、元、明、清至民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建筑类型范例,还有彩色塑像、壁画、碑刻等国宝。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人文化系统从西周一直延续至今。晋祠是王张天下的所在地,晋祠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展览展示、安全保卫、绿化美化、文化交流、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晋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建筑、彩塑、壁画、碑刻等都是唐宋以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圣母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堪称宋代建筑的典范(图1);
鱼沼飞梁,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现存唯一的十字形古桥梁;
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是殿和亭相结合的古建筑。此外还有对越坊、水镜台、胜瀛楼等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宋元彩塑100余尊,其中位于圣母殿的宋代彩塑是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北宋宫廷流行制度、宫廷生活、宫廷服饰、宫廷彩塑的研究很有意义,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元代乐伎像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乐队造型群,对研究杂剧与元代古乐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母楼的鱼美人像、老君洞的三清像等古代造像,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历代碑刻400多通,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的先河,不仅对中国的历史、政治、哲学、书法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文艺、文学、文化等各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是珍贵的研究资料。《晋祠藏华严石经》由武则天亲自作序,经文中出现了14个武周造字,对比勘武周造字有着重要的意义。晋祠博物馆目前有96株古树名木,其中千年古树30株。据碳14科学测定,西周早期种植的周柏和长龄柏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隋唐时期的槐树,历经1500多年的风霜雨雪,现在仍枝繁叶茂[2]。

三、晋祠陈列现状探析

(一)晋祠陈列的内容与方式

与传统的历史博物馆不同,晋祠博物馆的展览以古建筑群、园林为主,展览的技术也十分有限,每个晋祠建筑都配有彩塑、壁画、碑文、楹联、匾额等附属文物。古老的晋祠里有许多古树名木,从西周到现在,最早的古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并一直存活到今天。晋祠的建筑类型也很丰富,既不同于北方园林的雄伟壮丽,又不同于南方园林的小巧秀丽,使晋祠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因此,晋祠主要表现为内部建筑,与建筑相连的古树名木和文物展示手段也相对简单。展出期间,严格执行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给文物展览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指导,比如传统的媒体和VR技术的应用等,但并非全部都是这样,展品必须符合晋祠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本身相结合才能显得生动。很多前卫的设计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是不能实现的,以至于展示出来的晋祠风格是古朴的,没有多少现代元素可供借鉴。除晋祠博物馆是不可移动文物外,还有董寿平美术館、傅山纪念馆、王氏祠堂等,将展柜、灯光、操作程序等常规展示技术应用于展柜造型、展品布置、灯光点亮、展览设计等,为提升展览的视觉效果作出了努力和贡献。美的色彩与展品本身融为一体,给人愉悦享受。三晋廉吏展设在关帝庙,以记事录的形式展出。展览作品采用暖色调,在灯光下给人温暖的感觉,历史人物的画作与文字的描写配合得很好,给人一种和谐的美,让人感觉亲近。此外,部分展览馆使用多媒体设备,例如,在董寿平美术馆和傅山纪念馆安装液晶电视,播放傅山和董寿平的生平事迹,增添了展品的装饰性,拓展了知识,起到了良好的展示效果。为了丰富展览内容,董寿平美术馆在展览上与博物馆展示空间紧密相连。不仅展示了董老生前作品,还模仿现实中的比例,用硅胶塑像和生活用品再现了董老在书房的生活场景,使游客观看了董老书画精品后,还可以看到他生前的生活场景,更好地了解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格魅力[3]。

(二)现有晋祠展示的局限性

晋祠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独特性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例如,在晋祠圣母殿中展出的北宋彩塑,因为一直都在殿中,所以是相对独立的。游客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步行带起的灰尘对彩塑本身是非常有害的。为了保护文物,我们采用了远距离参观方式,游客只能隔着栅栏远看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无法近距离观看。在圣母殿南面的水母楼二楼有一组明式彩塑,水母楼为明代建筑,通向二楼的通道又陡又窄,考虑到游客的安全,无法近距离观看。另外,印刷品“晋祠彩塑”所表现的彩塑内容虽然比较全面,但印刷品只能表现水平,不能表现整体。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构想

(一)挖掘自身优势,创造独具特色的展示内容

例如,作为晋祠的主体建筑,圣母殿既是宋代的代表建筑,也是宋人的代表作,因此,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可以提供独特的展示内容。在晋祠这座古代建筑博物馆里,可以找到许多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方法。将修复后的建筑结构建成三维模型,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互动展示,是建筑最清晰、最直观的教学实例。此外,西周以来,晋祠多次被改建,在每个建筑中,都可以看到晋祠发展的历史,历代晋祠在形式和发展程度上各有不同。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晋祠各个建筑、古树进行记录,并建立一系列互动仿真平台,通过拖动时间轴的路径,模拟晋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规模大小,也就是晋祠的演变过程。并且,晋祠有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晋祠发展历史最直观的展现[4]。

(二)以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存在。因此,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充分展示。首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接入各种渠道,扩展内部局域网,在游客集散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建立无线AP和无线网络。其次,开发IOS、Android Develop Wince等智能终端的客户端程序,创建信息服务器,通過虚拟演示,让游客看到晋祠介绍、晋祠参观指南、晋祠介绍等数据,使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下载无线接入,还可以从信息服务器下载自己的移动用户程序或智能终端,实现晋祠博物馆的浏览和查询功能。观众在离开晋祠博物馆后,其内容会储存在智能终端中,直到被删除。最后,通过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合作,我们可以在乡村建立博物馆WiFi热点,让观众在任何地区都能用到无线网络。合作内容就是运营商利用晋祠信息进行推送服务,游客在关注晋祠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者在博物馆开通WiFi、数据服务后,会收到晋祠博物馆信息,包括晋祠介绍、票价、天气等,供游客参考。如此,运营商和晋祠博物馆就成了双赢的局面,晋祠博物馆还将推出广告,让观众可以得到最佳的服务。在前两种网络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了多种可能,丰富了网站内容,包含各种数据资源。游客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搜索晋祠博物馆网站及信息,了解自己接收的网络设备。我们馆也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加强对晋祠的宣传。

五、结语

尽管晋祠博物馆所处的展览环境有限制,但它整合各种资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晋祠博物馆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信息平台,在晋祠博物馆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晋祠博物馆提供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田瑞媛

1981年2月生,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博物馆陈列展览。

参考文献

[1]胡永祥.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应用[J].长江丛刊,2016(21):185.

[2]陈仕桦.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4):137-138.

[3]陈谷铨.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运用分析[J].时代报告,2019(02):139.

[4]王子恒.博物馆展陈列设计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8(11):234.

猜你喜欢 展示多媒体信息 展会信息中外会展(2020年1期)2020-03-12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展会信息中外会展(2019年4期)2019-04-04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9期)2017-04-26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年4期)2017-04-22“以生为本,敢放能收”考试周刊(2017年5期)2017-02-05释放课堂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文理导航(2014年32期)2014-11-20浅谈HTML5的发展与应用趋势中国信息化·学术版(2013年4期)2014-01-03信息快递农家科技(2009年8期)2009-10-22健康信息(十则)祝您健康(1986年5期)1986-12-30

推荐访问:构想 陈列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