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中编导意图的实现途径

|idpi

戚平

纪录片的主题立意是准备纪录片拍摄的一个重要内容,所有事件镜头的表达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进行的,所以,有一个鲜明的立意非常重要。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立意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情。例如,想要做一个关于教师的纪录片,就可以通过教师身上的闪光点来确定主题。教师总是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就可以作为纪录片的一个立意,即无私的奉献。再比如,一名医生,他在大城市学成归来,心甘情愿留在大山里,留在农村,救人于苦难之中,舍己为人。这些都是简单的立意。

在立意完成之后,编导就可以做前期准备工作了。查找一些资料,比如优秀纪录片的范本,挖掘人物的故事,人物从小到大的经历,以及主人公的亲朋好友对他的评价……都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这样的调查访问,有利于编导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一部纪录片的前期准备阶段,整个团队就可以基本确定这部纪录片拍摄的主人公是谁、要拍摄什么内容、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内容,都体现了编导的主观意图。

纪录片是真实的,所以事件的发展是没有办法写出来的,没有办法提前知道的。但是,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者,需要对整个记录内容有一个合理的预想。创作团队拍摄的这个人物,会对大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些预期让编导在设置拍摄单元的过程中有了方向。

《叶连平》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时间比较久,因为编导的意图就是要真实展现叶老师的人物形象,生平事迹,讲述这位扎根基层21年义务助教的乡村人民教师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伟大。编导在前期查找了许多资料,记录了很多素材。比如,2000年,已经退休10年的叶连平做出一个决定,开办叶连平留守儿童之家,义务为留守儿童补课。这一补就是21年。21年的时间,叶老师不但没有收一分钱的补课费,还先后累计资助贫困生50多万元。每个暑假叶老师都会自费包车,带孩子们去附近城市的博物馆参观。这些素材是编导意图实现的重要部分。在《叶连平》这部纪录片中,叶连平是从小在外交部门长大的,所以他的英语很好,他在教书过程中,发扬了自己独创的“四步教学法”。虽然他没有生活在自己的家乡,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把学生看成了自己的孩子,尽心尽力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由于纪录片主要表现的就是真实性,有一些事情已经错过了,就无法通过镜头表达出来。所以,从别人口中去了解事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通过主人公的学生和一起工作的同事,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叶连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侧面的描述也会使叶连平这个人物更加生动形象。

纪录片的前期调查更多的是从侧面去了解一个人,而拍摄过程是将这个人物更加丰满的形象展现出来。这个过程对编导意图的依赖性很强,因为从整个团队开始拍摄记录的那一刻起,编导的主观意图就已经开始发生作用了。每个镜头表达的含义并不仅仅是像房子破、衣服破这样的表面,而是创作者通过房屋的简陋、衣服的破旧这样的镜头来表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和状态。在《叶连平》这部纪录片中,有一个镜头是主人公的衣服已经十分破旧这样一个画面,这个画面显示更多的是叶老师的勤俭。他对自己很“抠”,对学生却不“抠”,叶老师给学生买书,自费组织学生去博物馆、科技馆、雨花台等地参观。他只打过一次出租车,也是因为自己的自行车坏了。叶老师更多是骑自行车到镇上给孩子们买书、买文体教具。而骑自行车的这些镜头也表现出了叶老师的朴素与负责。通过这样的镜头就实现了编导的意图,让观众看到了一名生动、质朴、负责的教师形象。就像叶连平总是很谦虚地称自己是只“萤火虫”。但正是这乡间不起眼的“萤火虫”,却用燃烧自己的方式,照亮了留守儿童的天空,成为他们歧路彷徨时的“燃灯者”,和暗夜流泪时的亲情呵护者。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编导意图实现的方式有两种:参与式记录和观察式记录。参与式记录就是编导对主人公或者对拍摄环境直接施加影响。其作用就是使主人公能夠更加真实地表达,从而完成拍摄。这样的方式可以使纪录片的内容和镜头更加丰富。《叶连平》这部纪录片的开始是90多岁高龄的叶老师的一句话:“做一个合格的播种机,把最后一口气在这里吐出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名教师的故事。搭配着舒缓的音乐,叶老师的荣誉被一一列举出来,开始了纪录片的播放。创作者是通过叶老师的回忆录将其过往的事件描述串联起来。通过旁白讲述叶连平小时候的经历,让大众初步了解主人公的背景。当主人公成为一名教师,在职的整个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是通过工作人员对叶老师学生的采访和询问叶老师的一些镜头组合起来的。这些都算得上是编导为实现意图采用的参与式记录。观察式记录仅仅只是进行拍摄,事件的流向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人去干预,编导不会介入拍摄对象的生活中。这样的镜头拍出来是更加真实的,更能够打动观众。但在这个过程中,编导的意图也是真实存在的。镜头对准哪里,捕捉哪些细节,这些都是编导的意图,都是工作人员通过编导的意图进行的拍摄。在《叶连平》这部纪录片中,就有许多叶老师教书的画面,日常生活的画面,这都属于观察式记录。

在完成了所有的拍摄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后期的剪辑与加工了。剪辑是将整个纪录片立意表达出来的关键步骤,是对其进行艺术升华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这个步骤里,可以弥补之前一些部分的缺失,可以通过镜头的拼接,通过旁白以及配乐的恰当运用使整个纪录片更加具有艺术价值和感染力。剪辑可以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表现得更加完全与立体,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镜头的转换是纪录片编导意图实现的重要语言。通过剪辑,将纪录片的节奏布局表达出来,观众能够真正地感受到编导的个人风格特色,感受到编导想要传达的东西,对事物的观察与思考。

纪录片的拍摄是没有剧本的,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镜头,而如何将这些镜头变成有意义的画面、内容,这就需要编导对镜头进行恰当的掌握,镜头的取舍,镜头与镜头之间怎么样去连接……在拍摄开始的时候,编导就应该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要在这部纪录片中向观众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这样在剪辑的时候,通过初步的定调和拍摄过程中更深入的了解以及编导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可以在最后确定一个更加鲜明的立意。表达出一个具有艺术价值的思考,这是编导意图实现的过程。编导通过对镜头的把控展现出一个生动的人物,编导在实现意图的过程中,让自己与拍摄的人物有心灵上的共通。《叶连平》这部纪录片是引人深思的,他为他所爱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叶老师在退休之后,依然要坚守在三尺讲台。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他总是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他认为“育人先育德”,学生犯错,老师也有责任。他坚持下乡家访,认为只有与一个家庭面对面交流,才能够了解孩子,才能够更好地把知识教给孩子。即便生命结束,他也想将自己的身体捐给医学院。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叶连平,就是中国乡村教育的 “大先生”之一。

他是全国的道德模范,也是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他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位师者,每一个人。

本文通过对纪录片《叶连平》中编导意图的分析,来简单地讨论了一下编导意图实现的途径。在纪录片拍摄前,就要对纪录片有一个初步的预想,确定拍摄的人物、拍摄的内容以及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第二步就是调查,掌握更多的资料,了解人物,才能更加真实地将他展现在大众面前。在纪录片中,真实很重要。在开机拍摄的过程中,编导要与相关工作人员保持密切联系,要让团队了解到此项工作的任务,要将每一个镜头都变得更加有意义。真实记录拍摄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导可以更加明晰地观察到人物周围的环境和人物的性格。如何在镜头面前将这些表现出来,需要编导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干预。当拍摄工作完成后,最后一步就是后期的剪辑与加工。通过镜头的拼接,各种长镜头、慢镜头的转换,配乐的应用,各种画外音的应用,都是对纪录片进行艺术升华的一些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编导意图的重要途径。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团队的。团队间默契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成员都很重要,都是编导意图能够实现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编导,一定要更加敏锐,更加积极地去体验生活。高超的编导意图如同春雨,润物无声,风化于成。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让观众从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思想得到升华。

猜你喜欢 连平编导意图 美术活动《花儿朵朵》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2期)2021-02-08叶连平 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中国新时代 (2020年6期)2020-10-23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5期)2020-04-10叶连平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9年10期)2019-11-14面孔华声(2019年8期)2019-09-06连平举办精品奇石展源流(2019年11期)2019-04-27编导:贩卖热情的人求学·文科版(2019年3期)2019-03-30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卷宗(2018年35期)2018-01-30不打自招作文大王·语林(2013年8期)2013-08-20浅谈电视编导能力与艺术修养理论观察(2009年2期)2009-06-11

推荐访问:编导 纪录片 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