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哲学的视角评价皮亚杰与哲学的关系2篇

|

篇一:怎样从哲学的视角评价皮亚杰与哲学的关系

  

  Piaget's"Activity"Categoryandit'sLimitation作者:王公晓作者机构: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出版物刊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页码:15-17页主题词:皮亚杰;“活动”范畴;“实践”范畴;发生认识论摘要:“活动”范畴,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也是皮亚杰理论中最复杂、最不易把握的概念。皮亚杰的认识起源于活动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十分接近,而且从个体认识发生的角度支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起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不是单纯起源于物质本身的观点。但是皮亚杰的“活动”范畴不是尽善尽美的,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有着原则的区别,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

篇二:怎样从哲学的视角评价皮亚杰与哲学的关系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理论

  一、皮亚杰的生平简介

  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他生于瑞士的纳沙泰尔,自幼聪慧过人,10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1915年和1918相继获纳沙泰尔大学学士和博士(生物学)学位。后在苏黎世、巴黎从事过精神病诊治及儿童测验工作,曾在许多大学执教,被哈佛、剑桥、耶鲁等20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获得过多种科学奖。

  皮亚杰是瑞士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成长于瑞士一个以美酒和钟表出名的地区,自小就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十岁时就出版了一个有关白化麻雀的短篇研究文章,而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图书馆员别再因为他是小孩而敷衍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在巴黎开始研究逻辑和异常心理学。在研究儿童心理的实验室里,他注意到在智力测验时,同样年纪的儿童常犯类似的错误,所以他开始假设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或许是发现人类智能知识的锁钥。返回瑞士后他开始观察纪录孩童的言行举动,并与孩童对话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以下是皮亚杰一个典型的对话例子:

  皮:「风怎么来的?」小女孩:「是树。」皮:「你怎么知道的?」小女孩:「我看到他们摇摆手臂。」皮:「为什么这样会有风?」小女孩:「树很大而且有很多树的时候就会有风,就像这样。」(小女孩摇动自己的手作示范)

  一生倾听、观察儿童,写了无数的学术作品来阐述他的理论,与数以千计几乎连话都还说不完整的儿童互动后,皮亚杰假设在他们看起来可爱的外表和毫无章法的言词之后有自己内在思考的秩序与逻辑。

  皮亚杰的洞察力为人类内心世界的运作打开了一扇观景窗,他对孩子想法的研究也提供了今日教育改革运动的基础。受到皮亚杰理论影响的教师深信孩子不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知识的空管,应是主动建立知识的人。现代的计算机与网络让孩子更为自主的探索广大的数字世界,更能显出皮亚杰理论的意义。

  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是皮亚杰在研究生物学、心理学、认识论以及数理逻辑等领域,广泛采用。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讲过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侧重于从人的潜意识,人的情感的发展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极端行为主义者呢,侧重于从人的行为的发展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温和行为主者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侧重于从从的行为、环境、人的内在因素三者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

  本节我们将要讲的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将从一个不同于以上三者的新的视角、新的侧面来研究人的心理的发展,虽然皮亚杰也是从人的意识着手研究的,但是他的侧后重点不是人的情感的发展而是侧重于人的认知发发展。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皮亚杰更注重人的思维,特别是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研究,他细致的观察研究了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建构过程,建立了一套崭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并通过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来分析认识的个体发展及认识的历史发展,创立了发生认识论(geneticepistemology)。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皮亚杰提出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通过对这四个概念的分析与解释,阐明了人的心理发的结构。

  1.图式(scheme):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在皮亚杰看来,要真正了解智慧,必须追源到动作,逻辑思维就是一种动作。

  对于初生的婴儿来说,其脑中的图式,只是一些本能活动,是由遗传获得的。例如:吸吮图式,眨眼图式。所以皮亚杰称之为“遗传性图式”。在遗传性的图式的基础上,个体通过各种活动,触觉、视觉、听觉等,不断获得各种信息,从而不断的丰富和改变其原有的图式。那么,人类个体怎样使其原有的图式得到了发展呢?皮亚杰说是通过同化,顺应、平衡三个过程实现的。

  3.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将外界刺激纳入到主体的图式中,这是个体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就好象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变成有机体的一部分。

  例如:初生婴儿在吸奶时,会把奶头同化到吸吮图式当中去。婴儿通过抓握反应,会把

  有关事物的特征和属性纳入图式当中去,从而丰富了脑中贮存的图式。需要指出的是同化过程并非原封不动的将外界刺激纳入到图式中,而是对外界刺激进行各种主观的认知加工。例如:整合、分类、比较,然后才纳入到图式中去的。通过同化对事物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

  为了更好的适应客观环境,仅仅通过同化丰富脑中的图式是不够的,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新的刺激情景,当我们用头脑中的图式去认识这一新的刺激情景时,就需要主体对原有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构,这种改变内部图式的过程就是顺应过程。

  3.顺应(adaptation)由以上讲解,可知同化是丰富图式的过程,而顺应则是创建新图式的过程。人为什么要顺应呢?

  在认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总有新事物的出现,当人们无法用脑中的图式来认识这一新事物时,人的认识会常常处于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导致人们认识错误或导致人们出现困惑,这就驱使个体必须建立新的认知图式,纠正认识错误、解释疑惑。使认知状态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样同化与顺应就达到一种平衡,这就是认知发展的结构的最后一阶段——平衡。

  4平衡(balance):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在皮亚杰看来,同化与顺应这两大主体适应环境的功能,对于认知的发展都是必要的,而同化与顺应出现的相对量,对于主体的适应也同样是重要的,如果只有同化,就会把许多事物看成是类似的东西,不能发现事物间的差异,这样就会导致图式很少而且粗略。相反如果,只有顺应,就会把许多事物看成不同的东西,不能发现事物的类似之处,这样就会导致图式的概括性差而且繁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给我们的认识或适应带来困难,因此只有当同化与顺应交替发生,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保证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达到某种暂时的平衡。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平衡是一个重要环节,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平衡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皮亚杰所谓的认知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花了大半生的精力,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按着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stage)(0-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从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对于初生的婴儿,只有当他能真切和看到或触摸到物体时他才能意识到这个物体的存在,而当他看不到摸不着这个物体时他会立即将之忘记。皮亚杰曾这样描述过他9个半月的女儿:当Jacqueline在那儿坐的时候,我将一块橡皮放在了她的面前的地上,当她再次想抓这个橡皮时,我用手盖用了橡皮,结果她立马就不去抓那个橡皮了,就好像这个橡皮不存在一样。当孩子到了1岁半时,才形成了物体永存性的概念,也就是说那使物体不在眼前,儿童也能知道物体仍然存在。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stage)(2-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模式,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因此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表象思维(imaginalthought)。

  儿童思维的发展有这么3个特点:

  (1)相对具体性:也就是说儿童开始依赖表象思维,但是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其突出表现是儿童具有了延迟模仿能力,即当客观事物不在眼前时,能根据自己头脑中存在的表象来模仿,例如:小孩子在电视中看到,人们随着音乐而跳舞,那么当他在生活中听到音乐时也会扭动自己的身体。

  (2)不可逆性:突出表现为缺乏概念守恒(conservation)结构,液体守恒、数量守恒、面积守恒等。

  (3)自我中心性

  具体表现为我中心思维(egocentricthinking)也就是说儿童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

  观察周围事物,认识周围的事物而只能站在自已的经验中心,来理解事物,认识事物,例如:皮亚杰“三座山测验”

  3.具体运算(concreteoperationalstage)(7-11岁)

  此阶段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先后获得了守恒概念,但运算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在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一种运算是分类,例如:燕子--鸟--动物--生物。另一种重要的运算系统为序列化。给孩子大小相差不大的一组棍子,让孩子按长短排列。在7岁以前,他们是通过两个,两个比较来获得正确答案的,但在7岁以后,他们会使用系统的分法,先找出最短的,然后再找出较短的或最长的,逐步达到正确的排序。

  运算形式和内容的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每一方面的经验分别地形成具体运算而不能一下子概括一种运算。

  这些运算系统是零散的,还没有能组成一个结构的整体。

  举一实验为例:

  先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相同的泥球给孩子看,然后把其中的一个作成薄饼状,香肠状或糖果状。

  问儿童:(1)大小是否相等(2)重量是否相等(3)容积是否相等(问孩子是否还是排去同量的水)。7岁前的孩子无守恒概念,他们会说:“这个长些,所以大。”这具薄些所以小。7-8岁的孩子会肯定物质守恒。

  有三个理由:A改变形状的球还可以变回去(简单的可逆性);B长了同时也薄了(相逆关系的组合);C没有加东西,也没有拿去东西(同一性运算)。而7岁以前的孩子用同样理由,否定重量守恒;9-10岁会肯定重量守恒,否定容量守恒;11-12会肯定容量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operationalstage)(12岁以上)

  这一阶段儿童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够用归纳组合分析解决抽象问题,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了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一)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方法

  皮亚杰曾学过精神分析学说,病理心理学,做过法国心理学家西蒙的助手,还在比纳实验室进行过心理测验研究,又受完形心理学的影响,因而皮亚杰综合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而创造出一种临床法(或诊断法)(clinicalmethod),即研究者和儿童在半自然交往中向儿童提出一些活动任务,让他们看到一些实物或向他们提出一些特定问题,从而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1.临床法的主要特点:

  采取参与和自然观察的方式进行研究。

  研究对象是少数人,甚至只有一人。

  设计丰富多彩的小实验。

  安排合理灵活的谈话。

  具有新颖严密的分析工具,不采用标准式的测验来评价行为。

  不限制被试的反应,注意从个体自发性反应中去推理分析其心理历程。临床法虽然不是一种客观精确的方法,但由于皮亚杰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用这种方法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独创性见解,建立了一套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为什么用临床法而不采用观察法呢?

  皮亚杰认为,过去有关儿童研究所利用的测验方法和单纯的自然观察法无疑都可以为心理学积累一定的事实材料,但对当前的问题,也就是说研究人的心理过程时,有着很大的缺点:

  (1)不可能对结果作充分的分析

  测验所获得的结果一般都是粗略的,但这一点可以通过设计更好、更详细的办法来挽救。

  (2)测验法的致命弱点是破坏被试的自然向性。

  例如:要了解儿童关于日月移动的概念,在测验问卷中问:“什么使太阳动的?”孩子的回答可能是:“上帝叫它动的”或是“大风吹它动的”等像这类结果当然不能忽视,因为它表明了儿童在困惑不解时的浪漫倾向,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测验对了解问题的实质是无益的,因为儿童在活动中自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也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在生活中可能这样想:太阳自己是个生物,自己在动。因此这个问题就假定了一个外力,并由于问题暗示引向迷信观念。和孩子谈话应当是研究他们的思想,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思想。皮亚杰认为,正是比纳本人比任何人更了解通过测量而了解智力的真正机制的难处,因此,他和西蒙一起采取了大量测验统计的方法。这样他们所测定的只能说是“成就”,而不是所要测的智力本身,另一方面,斯皮尔曼运用精确的统计方法,从各种测验的相关中求出所谓“G”因素,但近如斯皮尔曼自己所说的“G”因素只能代表“一般智力”,实际价值不大,所以皮亚杰认为,一般测验方法对了解智慧的本质是无能为力的。

  对于单纯的观察方法,皮亚杰认为,观察是研究儿童思维的出发点。在观察中收集儿童自发的语言,这些自发语言是研究中最理要的材料,例如:孩子们:“谁造太阳?”这句问话就是表明他们的思想中有某种创造者。因此,皮亚杰在自己的研究中确立了一条原则:向儿童提出的问题,应是儿童的自发问题,这样才能免去问题自身的暗示倾向。但是,单纯的观察不能保证实验的结果,因为它不能获得大量的材料,除此之外,单纯观察法还有两个缺陷:

  (1)由于孩子们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不提问题单纯观察的条件下难以了解儿童,因为孩子问的对话,经常只限于游戏和当前的情景,与研究的主题无关。

  (2)有些孩子的话很难判断是信念呢?还是他一时的戏语。例如:有一个孩子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对他面前的一架压路机说:“你把那些石头都压扁了吧!”只靠这句话,就很判断孩子是在开玩笑,还是其思想中有拟人的思想。

  (四)简评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心理发展论的进步之处在于:

  1.重视认知特别是思维发展的研究,指出了研究思维的新道路和前景。

  当皮亚杰的理论被译成英文之前,得到了广泛传播,皮亚杰重视对思维的研究,是对传统行为主义的一个巨大挑战。许多人开始接受他的观点,使心理学研究对象,由于行为转向人的意识。

  2.按照思维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体现了他分析问题的辩证性。

  虽然皮亚杰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认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正如弗洛伊德等其他心理学研究先

  驱一样,皮亚杰的理论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皮亚杰认为2-6岁的儿童只有自我中心的思维,这一论断就被博克与休斯的实验推翻,还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你让一个3岁的孩子给你出示一个图片,这个孩子会将这个图片对着你,而不是对着他。这说明2-6岁的幼儿是可以考虑别人的观点的,说明儿童的思维并非是自我中心。

  皮亚杰趋向于低估婴幼儿的能力,而高估十几岁的孩子的能力。例如:皮亚杰认为15岁是思维的成熟期,威廉佩里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期,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

  在方法学上,认为他的工作所用的样本太小,实验过程缺乏控制,实验结果缺乏统计分析,因此,可靠性差,皮亚杰所收集的事实材料是在特定情况下获得的,因而普遍意义不大。

  正因为皮亚杰领导人们开始研究认知或思维,也正是因为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不完善,不成熟性,才促使许多人对他的理论发生兴趣,因此,这就使皮亚杰的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出现了新皮亚杰学派(neo-Piagetianschool)。

推荐访问: 怎样从哲学的视角评价皮亚杰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 视角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