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对味觉词的研究集中在4篇

|

篇一:语言学家对味觉词的研究集中在

  

  DOI:10.16263/j.cnki.23-1071/h.2007.05.0342007年第5期总第138期

  外语学刊FOREIGNLANGUAGERESEARCH

  2007,No.5SerialNo.138★话语分析话语分析不仅是语言学关注的对象,而且是语言哲学、后现代主义等许多人文科学关注的焦点。编者按:目前,话语分析可以区分为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其实,话语分析应该以话语为对象,或者以语言本身为目的,或者以人及人的世界为目的。前者属于语言学,后者属于语言哲学,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朱永生先生的文章为我国话语分析的开展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丁建新、廖益清等先生也从不同角度出发,在话语分析领域进行着细致的耕耘。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朱永生(复旦大学,上海200433)提

  要:迄今为止的话语分析基本上局限于语言本身,即只注意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及其与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诸如图象、声音、颜色、动漫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这就使得话语分析带有较大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局限性。本文将论述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紧密相关的4个问题:(1)多模态话语的产生;(2)多模态话语的定义;(3)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性质和理论基础;(4)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B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7)05-0082-5TheoryandMethodologyof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ZhuYong-sheng(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Thediscourseanalysisthathasbeendonesofarislargelyrestrictedtolanguageitself,i.e.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languagesystemandsemanticstructureandtheirrelationtocultureandcognition,withotherwaysofmeaningmakingsuchasim-ages,sounds,coloursandflashesignored.Thishasmadediscourseanalysisfarfromcomprehensiveandexhaustive.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whichstartedinthe90softhelastcenturyinthewest,cansolvethisproblemtoagreatextent.Thispaperattemptstodiscussfourissuescloselyrelatedto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1)wheremultimodaldiscoursecomesfrom;2)howmultimodaldiscourseisdefined;3)whatisthenatureandtheoreticalbasisof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and4)Whatisthecontent,methodologyandsignificanceofmulti2007年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5期个问题:(1)多模态话语的产生;(2)多模态话语的定义;(3)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性质和理论基础;(4)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交际所使用的技术(technology),从严格的语言学和符号学意义上来看,算不上一个术语。模态和情态一样,在英语中都叫做modality,但两者所指不同。情态指语言系统中讲话者对事物的或然性(probability)进行判断和事物的必要性(necessi-ty)表明态度的语义系统,而模态则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象、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2多模态话语的产生2.1感知模态的产生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生命体在演化过程中逐步获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5种不同的感知通道(sensorychannel):(1)靠眼睛获得的视觉通道(visualchannel);(2)靠耳朵获得的听觉通道(auditivechannel);(3)靠皮肤获得的触觉通道(tactilechannel);(4)靠鼻子获得的嗅觉通道(olfactorychannel);(5)靠舌头获得的味觉通道(gustatorychannel)。这些通道是生命体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界面和路径。在残酷的物竞天择面前,这些感知通道能否相互作用,对周围的一切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直接影响生命体的生存和繁衍。生物学家们认为,上述5种感知渠道的获得分别导致以下5种交际模态的产生:视觉模态(visualmodality)、听觉模态(au-ditivemodality)、触觉模态(tactilemodality)、嗅觉模态(olfacotrymodality)和味觉模态(gustatorymodality)。在上述模态中,与话语分析关系最紧密的是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触觉模态、嗅觉模态和味觉模态也开始用于话语交际。这里仅以触觉模态为例,随着数据手套(dataglove)的问世,人们可以依靠传递手指的弯曲角度,打出各种各样的三维手势,把语言和手势结合起来,从而使人机对话更加接近于自然的人际对话。2.2模式、媒介与模态的差别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模式(mode)、媒介(medium)与模态(modality)三个词语经常出现。由于彼此之间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但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容易造成混乱和误解,有必要对它们各自的含义进行说明。一般来说,模式指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所说的与话语范围(fieldofdiscourse)和话语基调(tenorofdiscourse)并列的语境三要素之一的话语模式(modeofdiscourse),意指交流渠道(channelofcommunication),如口头模式(spokenmode)、书面模式(writtenmode)、电子模式(electronicmode)等。这些模式的使用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的流动(informationflow),最终影响语篇性(texture)(语篇应该具备的特征)。媒介指语言3多模态话语的性质和识别标准我们认为,多模态话语就其性质而言是人类感知通道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不应该局限于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而应该是跨学科的。事实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多模态分析已经超越了语言学的藩篱,扩展到符号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新闻学、心理学、法学、美学和医学等领域,研究对象也从语言文字扩展到音乐、图片、影像、网页设计和建筑风格等多种社会符号系统。多模态话语如何识别?我们认为,不外乎两个判断标准。第一条标准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这是当前语言学界普遍认可的标准。只使用一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单模态话语”(monomodaldis-course),如使用听觉模态收听新闻广播或使用视觉模态阅读小说。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dis-course),也有人把同时使用两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双模态话语”(bimodaldiscourse)。同时使用两种模态的例子有使用可视电话进行交际时,交际双方都需要用耳朵听对方的讲话内容,用眼睛看对方的表情变化和手势变化。同时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模态的例子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手机交流时,需要用耳朵听,用嘴讲,用笔写信息,用手发信息;电脑上网时,需要用眼睛看屏幕上显示的文字和图象,用耳朵听文字的录音和图象发出的声音,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用鼻子闻到电脑里发出的某种气味。技术含量更高的是美ATT贝尔实验室设计的HuMaNet系统,这个系统能使异地客户召开会议时同时获得声音、文字、数据和图象。第二条标准是看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有些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如连环画虽然只涉及视觉模态,但既有文字又有图画;广播小说虽然只涉及听觉模态,但既有文字内容又有背景音乐。我们也把832007年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5期这些话语看作是多模态话语。(至于手势语、面部表情和身势语等副语言(paralanguage),我们既可以把它们看作语言,也可以看作另一种模态。)叫多模态语篇;(2)如何对这些语篇进行转录和分析;(3)对多模态语篇进行分析或建立多模态语篇语料库时需要哪些技术;(4)把多媒体的意义生成资源(meaning-makingresources)综合应用到超级语篇(hypertext)后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意义生成潜能(meaning-makingpotential)成倍地增加;(5)在我们所处的电子学习时代,如何使语言研究与多模态和多媒体联系起来;(6)多模态话语分析能以什么方式、在多大程度上给语言学带来新的变化。(Baldry&Thibault2006)此外,LeVine&Scollon(2004)主张在社会、教育和工作场所等不同的语境中开展多模态化话语分析(胡壮麟2007)。O"Halloran&Jewitt则认为,语言学家应该关注多模态语篇与多种交际模式合成(如语言、动态图象和静态图象,外加三维物体)的话语之间在意义表达和理解上的关系(O"Halloran&Jewitt2006)。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这些模态的步骤(phase)、过渡(transition)、摄影(camera)、身体移动(bodymovement)、印刷版式(typography)以及这些模态的选择和使用是如何引导读者理解语篇和语境意义的。正如信息学家在发明和应用多模态技术时不仅要使多模态相互结合而且相互配合,语言学家在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时不仅要研究每个模态本身对话语意义的产生有何作用,而且要研究所涉及的所有模态之间是如何互动,从而使语篇获得更多的意义(en-hancedmeaning)的。5.2方法要正确解读多模态话语的意义,须要掌握两个要领。第一个要领是确定不同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一讲到语法,人们自然会想到如何把单词连成句子的规则,很少考虑到视觉符号系统中单个元素相互组合时是否也有章可循。回顾符号学的研究历史,视觉符号(visualsemiotic)研究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这类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图象、人物、事物和地点等元素的外延和内涵以及象征意义上,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语言学中的词汇研究,符号之间的“语法”关系被忽视了。那么,如何确定多模态话语的语法关系呢?Kress&Leeuwen认为,图象中的视觉符号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的各种事件,而且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视觉符号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连贯的整体,因此可以借用Halliday的语言三大功能假说,分别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不同的层面分析图象等4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虽然多模态话语分析也从皮尔斯等人的符号学理论中吸取了媒介、对象、解释三位一体等理念,但其主要理论基础却是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Halliday1978,1985/1994;Halliday&Matthiessen2004)。具体地说,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那里接受了语言是社会符号(socialsemiotic)和意义潜势(meaningpotential)的观点,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接受了系统理论,认为多模态话语本身也具有系统性;接受了纯理功能假说(metafunctionhypothesis),认为多模态话语与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也具有多功能性,即同时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接受了语域(register)理论,认为语境因素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解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多模态话语分析深受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影响,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系统功能符号学(systemic-functionalsemiotics)。系统功能语言学则可看作系统功能符号学的一个分支。5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内容、方法与意义5.1内容把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符号学(尤其是视觉符号研究)研究早就开始了。例如,布拉格学派把“前景化”(foregrounding)概念应用于美术、戏剧、电影和服饰研究;巴黎学派把索绪尔有关“语言”与“言语”、“能指”和“所指”、“任意”与“理据”等理论应用于绘画、摄影、时装、电影和音乐研究;批评语言学派和系统功能符号学派把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新闻、文学和音乐等领域的研究等。多模态话语分析关心的课题很多,学者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里仅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见。Simpson对一次以多模态化为主题的国际应用语言学研究会的议题进行归纳,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多模态化和新的媒体;(2)在学术和教育情境下的多模态化的应用;(3)多模态化与识读实践;(4)多模态化语料库的建立;(5)多模态化和类型学;(6)多模态化话语分析及其理论问题。(Simpson2003)Baldry&Thibault则列出6个课题:(1)什么842007年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5期视觉符号的语义关系(Kress&Leeuwen2003)。在概念意义层面上,我们可以探讨不同的图象之间或同一个图象中不同成分之间有何联系,哪个成分相当于及物系统中的行为者(actor),哪个成分充当对象(goal),哪个成分表示环境(circum-stance)。在人际意义层面上,我们可以探讨图象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图象设计者的交际目的以及图象解读者本身对图象内容的介入(in-volvement)程度。在语篇意义层面上,我们可以根据同一个图象中不同成分之间或不同图象之间所处的相对位置(如上下、前后、中心边缘关系)等版面安排的具体情况,分析多模态话语的信息分布(informationdistribution),确认哪些成分是已知信息(giveninformation),哪些成分是新信息(newinformation),从而认清哪些信息是多模态话语的起点(pointofdeparture),哪些信息是多模态话语想要传递的信息焦点(informationfocus)。第二个要领是要弄清文字和图象之间的关系。这方面,学术界的看法不尽相同。如Barthes认为,图象和文字说明是关联的,然而由于图象本身的意义飘忽不定,必须借助文字说明才能确定(Barthes1967,1977)。而Kress&Leeuwen却认为,图象和文字说明是有联系的,但并不依赖文字说明,因为它本身既是有组织的(organized),又是有结构的(structured)(Kress&Leeuwen2006)。这就要求我们对两者的互补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外,Kress&Leeuwen还告戒我们,“视觉结构并不只是对`现实"结构进行复制。恰恰相反,它们生成的现实世界的各种图象,与那些生成、传播和阅读这些图象的社会机构的利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表达意识形态的。视觉结构绝不只是形式的,它们在语义上也是非常重要的”(Kress&Leeuwen2006:47)。这意味着图象和语言一样,对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既具有复制作用,又具有重新建构的作用。5.3意义回顾迄今为止的话语分析,几乎都是以文本为基础的。这可能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Sau-ssure(1916)早就明确指出,实际使用的话语才是语言学真正须要研究的对象,基于文本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研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言学家想要解决的问题。Halliday(1978),Halliday&Hasan(1985),Chafe(1994)等人也持有相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将语言研究的重心转移到自然状态下的话语上来,特别是现场即席口语会话。而人们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总是运用多种多样的符号资源完成意义建构(Kressetal2001)。这就是说,自然状态下发生的话语活动往往具有多模态性(multimodality)。以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很少有人从多模态角度分析话语。如今,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语料库的迅速发展,对自然话语进行多模态研究已经成为可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Gibbon2000),它不仅可以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且可以看到诸如图象、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从而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加全面、更加准确,进而发现人类如何综合使用多种模态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可以说,这类话语分析既可以推动我们对语言学的研究,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符号学的认识(胡壮麟2007)。6不足之处与今后走向多模态话语分析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在如下三个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语法分析的主观性太强。以文本为基础的语法分析,尽管也需要分析者对句子意义结构的理解,但一般都可以提供严格意义上的语法依据,而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语法分析由于缺乏严格语法意义上的标记和线性关系,因此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即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分析者本人对不同组成部分之间语义关系的理解。在面对同样两个或更多的成分时,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甚至解读动机不同进行不同的分析,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第二,与第一个不足之处相关的是各种模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互补作用难以确定。多模态话语中往往由多种系统构成,而每个系统中又有很多单个的成分。这些成分当中,哪些对解读有价值,哪些没有价值,也是不容易确定的因素。第三,迄今为止,从事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绝大多数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而多模态话语分析是跨学科的,仅仅依靠语言学的一个流派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其他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才能得到更加全面而正确的解读。值得高兴的是,虽然多模态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但已经对多模态话语的收集、转录和分析以及社会交际的方式和作用产生了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将越来越高。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预测,多模态话语分析将呈现两个比较明显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是对多模态互补作用的更加关注,如语篇与图象852007年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5期的互补,说话与手势的互补,面部表情与语音识别(speechrecognition)的互补,面部表情与语音综合(speechsynthesis)的互补等。第二个趋势是复杂程度的提高,如从二维话语分析走向三维话语分析,从静态研究走向动态研究等。我们相信,此类研究必将进一步推动话语分析乃至整个语言学的发展。目前处于落后地位的我国语言学界须要迎头赶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朱永生.话语分析50年[J].外国语,2003(3).Baldry,A.&P.J.Thibault.MultimodalTranscriptionandTextAnalysis[M].London:EquinoxPublishing,2006.Barthes,R.ElementsofSemiology[M].London:Cape,1967.Barthes,R.Image-Music-Text[M].London:Fontana,1977.Chafe,W.Discourse,Consciousness,andTime[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4.Gibbon,Dafydd,IngeMertins&RogerK.Moore.HandbookofMultimodalandSpokenDialogueSystems[M].Bos-t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0.Halliday,M.A.K.LanguageasaSocialSemiotic[M].London:Arnold,1978.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Arnold,1985/1994.Halliday,M.M.K.&C.Matthiessen.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Arnold,2004.Kress,G.&Leeuwen,TheoVan.MultimodalDiscourse:TheModesandMediaof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3.dKress,G.&Leeuwen,TheoVan(2nEdition).Reading(eds.),FramingandPerspectivisinginDiscourse[C].Amsterdam,PA:JohnBenjaminsPub,2003.Leeuwen,TheoVan.ThreeModelsofInterdisciplinarity[A].InWodak,RuthandPaulChilton(eds.),ANewAgendain(Critical)DiscourseA

篇二:语言学家对味觉词的研究集中在

  

  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研究

  作者:彭兵转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1期

  [摘要]基于关联理论,辅以BCC和COCA语料库中大量的语言事实,以语言的使用为出发点,以主观性体现的语言使用功能作为支撑点,以探讨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体现的主观性及其运行机制为聚焦点,从语言主观性的表意性、交互性及多义性三个方面对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旨在更深刻地认识了解语言主观性的内在机制。该研究有助于更细致观察与更深刻地分析语言的主观性现象,对分析语言的多義现象提供补充,同时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语言主观性;运行机制;关联;认知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21)01-0080-0语言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特性,在日常交际中,几乎时时刻刻都充斥在各种语言当中,也是强调语言意义的语义学、强调语言使用的语用学、强调言语主体对语言影响的认知语言学与强调语言功能的功能语言学共同关注的研究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中体现的主观性,进行有效地交际,有必要深入挖掘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

  一、关于主观性的研究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739。

  (一)

  国外相关研究

  1995年“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sation:

  LinguisticPerspectives”一书的出版确立了语言主观性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地位。随后语言学家从不同视角对此做了大量研究,成为后人研究的基础,如Lyons从语义学视角分阶段深入研究了其概念,并上升到语用和认知高度;Langacker多从认知语法理论视角,据概念主体与感知域的关系对主客观性做了判断;Traugott从历时的语法化理论视角探讨了语言的形式或结构从语义到语用越来越倾向与说话人的演变过程。

  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概念、主客观区分、研究取向。说话人的自我表达(Lyons)、说话人的主观人际情感、态度或评价(Halliday)、人对事态的识解(Mushin)、认知语法框架下的主观识解(Langacker)等,这些概念主要侧重于说话人的自我表达及说话人对概念化客体的主观识解;主客观性区分模糊、多样,未有统一标准,根据语境(Nuyts)、语言的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Halliday)、说话人在句中的凸显与内隐(Langacker)等;研究取向多样,有共时(说话人显于表达式,Langacker)、历时(语义、语用主观化演变,Traugott)、二元对立(主观性与客观性、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Nuyts)、三元对立(视角化、体验和认识,Iwasaki)等,其中,共时和历时研究居多。

  (二)

  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主观性研究始于2001年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一文的发表,2007年后迅速发展,文献关键词以“主观性”“主观化”“说话人”居多,侧重探究主观性与主观化、交互主观性、词汇化、语法化、关系化、概念化、言据性、多义性、歧义性等关系。通过文献计量方法观察,国内主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语义学视角、语用学视角及认知学视角。多集中主观性的标记和功能的研究。主观性的标记或表现手段大致可分三个系统:语言系统中的主观性标记,如词汇、句法、指示语、时体、情态等(沈家煊;吴一安;文旭);认知系统中的主观性标记,如隐喻、转喻(魏再江;文旭)和言语系统中的主观性标记,如语音(方梅)。主观性的功能研究主要分两个维度,一是语用维度的功能,一是话语维度的功能,集中在说话人或言语主体(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三方面的讨论。

  综上,无论是语言主观性的理论研究还是现象研究,无论是以语义学为视角,还是以语用学为视角,或以认知学为视角,都离不开其使用及运行,其贯穿了交际的整个过程。因此,有必要剖析语言主观性的运行,以期更好的理解语言的主观性。

  二、关联理论与语言的主观性

  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将交际和认知紧密联系到一起,主张从认知角度探讨人的交际活动。由于交际离不开交际主体,因此,交际中必然会带有主观性色彩,也就是说,交际、主观性和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语码”模式与“推理”模式的统一,它主张动态的、人的认知参与其中的交际观,认为交际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交际能否成功就是看交际者对认知环境是否能够明白和相互明白[2]270。此处的认知环境可以理解为语境及交际双方各自大脑中的知识背景或体系、经验感知、认知加工方式、社会文化背景等,交际时,说话人和听话人要对交际环境做出联想或预判或预设,构建出心理认知语境,对交际双方和交际对方的知识背景、经验感知等做主假设,还要对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感知等做出假设,在言语中通过带有不同标记的表达式,表达其对交际事件的观点、态度、情感等主观想法,听话人则需根据认知语境及自己的知识背景、经验感知等辨别或识解说话人的表意。可以说,关联性、交际和认知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言语主体(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认知与识解的活动,都是基于具体语境,寻求自己的认知与事件、交际与事件的最大关联或

  最佳关联。交际双方在此动态的交际活动中,实现了彼此的交际目的和意图,并更好地识解了语言的主观性。

  言语主体、语言与语境三者同样构成了立体的、互动的动态系统,任何语言的交际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根据自己的知识框架,构建言语、语境与语言使用者目的和意图的最佳关联,构建自己的交际意义、情感意义、视角意义、立场意义和认知意义等,将自己的想法、立场、情感、态度和认识等主观因素印入言语中。因此,主观性的研究势必离不开关联理论,关联理论为其提供了一个由交际、语境和认知组成的关系网,此关系网中既有概念化主体对概念化客体的概念假设、概念识解,又有概念化主体对其他概念化主体的关注。

  三、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

  语言在社会交流实践中产生了主观性,而且必然会产生主观性,离开了语言使用交际,主观性便不存在了,语言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人们先通过语言依照自己心理想象建构出的语境创造现实的交际语境,再构建适应语境的言语,同时,说话人不仅会将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主观因素印入其表达的言语中,还会关注听话人对其表达的感受与理解。笔者认为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体现为语言主观性是表意性、交互性、多义性,在语言使用和交际的大背景下,这三种特性体现了语言主观性运行的动态性,同时,语言主观性的运行需要言语主体(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与语境的共同协调操作,体现了其运行的多维性。

  值得指出的是,不管是哪一方面,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言语主体(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语境和话语的识解及其相互的关联。语境是意义存在的基础,是人们认知的基础,有了语境,人的认知才可以进行;对语境和话语的识解则是意义运行的基础;关联理论促进了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本文将在语言主观性的动态性和多维性的大背景下,从语言主观性的表意性、交互性和多义性三个方面,阐释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旨在更深入了解语言主观性的本质。

  四、语言主观性的运行表现

  语境是语言主观性运行的“栖居地”。语言在社会交流实践中产生意义,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先创造语境,再构建适应语境的言语,同时,说话人不仅会将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主观因素印入其表达的言语中,还会关注听话人对其表达的感受与理解,听话人再根据自己的知识框架对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等进行主观推理与识解。本文从语言主观性的表意性、交互性及多义性三个方面,通过描写语言的使用,阐释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

  (一)

  语言主观性的表意性

  语言主观性既是言语主体语言使用中产生的必然现象,又是对语境及事物认知的产物。人类的活动离不开交际,可以说,人类的活动依赖于交际,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可借助语境和对交际双方共有知识的假设,对听话人已有的知识背景做出假设,将自己的情感、态度、想法等编码到言语中,构建出既能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向,又能使交际对方理解的语言表达式。听话人则可以借助语境、自己的背景知识等识解和揣测说话人的主观意向,寻求自己的主观识解与说话人主观意向的最佳关联,同时,构建听话人意义,使得交际顺利进行并开展。

  言语主体在使用语言交际时,人体的感知体验可以与心理体验相关联,即言语主体的物理或经验体验可以产生或映射各种复杂的心理体验,如:兴奋、高兴、担忧、伤感等情感。以味觉词“酸、甜、苦、辣”为例,言语主体可以从认知角度根据概念相似性在他们的认知领域将食物的味道与原本看似无关联的范畴建立关联,形成了相同表达相关语义范畴的映射。即可说,概念的相似性是语义转移的前提,是认知主體识解主观义的基础。

  “酸”的本义为像醋的气味或味道。但酸可以让人产生不舒适、不愉悦等内心感受或认知体验,所以这种映射出的心理概念多数具有消极含义。

  例1.从早上5点一直干到晚上11点,脚肿了,腿酸了,厨师最后连端锅的力气都没了。(BCC,人民日报,2003)

  例2.每当听到人们这发自内心的赞誉,姐妹们所有的委屈、心酸、劳累都化作了难言的欣慰。(BCC,人民日报,1999)

  例3.这才真是“洗尽书生气味酸”了。(BCC,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例1中的“酸”体现了说话人的腿因疲劳引起的疲惫、疼痛或无力的感觉。例2中的“自责和怜悯”为“酸”提供了言据,使“酸”表达了说话人的“悲痛、伤心”等情感概念义。例3中“书生”与“酸”相关联,多用于映射文人的迂腐或寒酸等气质,根据认知主体对酸的感知体验,听话人可以得知“书生酸”表达了说话人对文人的一种讥讽、一种鄙视的态度,类似的用法还有“穷酸、酸秀才”等。

  “甜”会给人一种美好的、愉悦的、舒适的味觉感知体验,其实也是一种概念转喻,可以让说话人和听话人产生不同感官的认知域间的映射,多用于描述美好的事物,或者希望事物变得美好。“甜”可以映射美好的、愉悦的、舒适的心理体验概念义,如:

  例4.我最后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她睡得正甜。(BCC,西德尼·谢尔顿/恶名)

  例5.是他胺解他的母亲并因此让他昔日的敌人得到甜头。(BCC,蒙田/蒙田随笔全集)

  “甜”可以映射到愉悦的、舒适的内心感觉体验概念义,通过听话人的认知和推理,可知“甜”表达了说话人对认知对象的“喜爱”之情,如:

  例6.你可曾留意过他笑起来是多么的爱人?简直象蜜一样甜。(BCC,毛姆/刀锋)

  例7.他在照片里对着我笑,我看着被酸枣刺扎得结满了小疤的双手,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样甜。(BCC,莫言/春夜雨霏霏)

  “甜”可以映射出愉悦的、舒适的视觉体验概念义,如:

  例8.她真想立刻就能安慰,并给这如此温柔年轻的母亲以力量。“啊,多甜、多甜,花儿一样美丽的脸呀!(BCC,凯特.道格拉斯.威金/森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蓓卡)

  例9.她总是笑得很甜,习惯咬指甲。(BCC,林语堂/风声鹤唳)

  “甜”还可以映射出愉悦的听觉体验概念义,如:

  例10.临走的时候,帕夏汗也眼圈红红的:“波拉提江,多好的孩子!圆圆的脸蛋儿,阿帕(妈)!阿婆(妈)!小嘴叫得多么甜……”。(BCC,王蒙/这边风景)

  例11.俺老婆装模作样地跪在地上,用比蜜还要甜、比醋还要酸的声音说:“民女孙眉娘叩见县台大老爷!”(BCC,莫言/檀香刑)

  “苦”的本义为苦菜,即荼。一年生草本植物,春夏抽枝长叶,秋天开黄色小花,有浓烈的腐败豆酱气味,故古人称为“败酱草”。可食用,全草入药[3]557-558。味觉上给人一种不愉悦、不舒服、难受的感觉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人同样会有不愉悦、不舒服、难受的心理体验,这说明这样的感觉体验与心理体验同样具有概念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使“苦”映射出多种概念义,如不愉悦、不舒服、难受、痛苦等心理体验概念义,如:

  三、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

  语言在社会交流实践中产生了主观性,而且必然会产生主观性,离开了语言使用交际,主观性便不存在了,语言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人们先通过语言依照自己心理想象建构出的语境创造现实的交际语境,再构建适应语境的言语,同时,说话人不仅会将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主观因素印入其表达的言语中,还会关注听话人对其表达的感受与理解。笔者认为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体现为语言主观性是表意性、交互性、多义性,在语言使用和交际的大背景下,这三种特性体现了语言主观性运行的动态性,同时,语言主观性的运行需要言语主体(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与语境的共同协调操作,体现了其运行的多维性。

  值得指出的是,不管是哪一方面,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言语主体(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语境和话语的识解及其相互的关联。语境是意义存在的基础,是人们认知的基础,有了语境,人的认知才可以进行;对语境和话语的识解则是意义运行的基础;关联理论促进了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本文将在语言主观性的动态性和多维性的大背景下,从语言主观性的表意性、交互性和多义性三个方面,阐释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旨在更深入了解语言主观性的本质。

  四、语言主观性的运行表现

  语境是语言主观性運行的“栖居地”。语言在社会交流实践中产生意义,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先创造语境,再构建适应语境的言语,同时,说话人不仅会将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主观因素印入其表达的言语中,还会关注听话人对其表达的感受与理解,听话人再根据自己的知识框架对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等进行主观推理与识解。本文从语言主观性的表意性、交互性及多义性三个方面,通过描写语言的使用,阐释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

  (一)

  语言主观性的表意性

  语言主观性既是言语主体语言使用中产生的必然现象,又是对语境及事物认知的产物。人类的活动离不开交际,可以说,人类的活动依赖于交际,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可借助语境和对交际双方共有知识的假设,对听话人已有的知识背景做出假设,将自己的情感、态度、想法等编码到言语中,构建出既能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向,又能使交际对方理解的语言表达式。听话人则可以借助语境、自己的背景知识等识解和揣测说话人的主观意向,寻求自己的主观识解与说话人主观意向的最佳关联,同时,构建听话人意义,使得交际顺利进行并开展。

  言语主体在使用语言交际时,人体的感知体验可以与心理体验相关联,即言语主体的物理或经验体验可以产生或映射各种复杂的心理体验,如:兴奋、高兴、担忧、伤感等情感。以味觉词“酸、甜、苦、辣”为例,言语主体可以从认知角度根据概念相似性在他们的认知领域将食物的味道与原本看似无关联的范畴建立关联,形成了相同表达相关语义范畴的映射。即可说,概念的相似性是语义转移的前提,是认知主体识解主观义的基础。

  “酸”的本义为像醋的气味或味道。但酸可以让人产生不舒适、不愉悦等内心感受或认知体验,所以这种映射出的心理概念多数具有消极含义。

  例1.从早上5点一直干到晚上11点,脚肿了,腿酸了,厨师最后连端锅的力气都没了。(BCC,人民日报,2003)

  例2.每当听到人们这发自内心的赞誉,姐妹们所有的委屈、心酸、劳累都化作了难言的欣慰。(BCC,人民日报,1999)

  例3.这才真是“洗尽书生气味酸”了。(BCC,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例1中的“酸”体现了说话人的腿因疲劳引起的疲惫、疼痛或无力的感觉。例2中的“自责和怜悯”为“酸”提供了言据,使“酸”表达了说话人的“悲痛、伤心”等情感概念义。例3中“书生”与“酸”相关联,多用于映射文人的迂腐或寒酸等气质,根据认知主体对酸的感知体验,听话人可以得知“书生酸”表达了说话人对文人的一种讥讽、一种鄙视的态度,类似的用法还有“穷酸、酸秀才”等。

  “甜”会给人一种美好的、愉悦的、舒适的味觉感知体验,其实也是一种概念转喻,可以让说话人和听话人产生不同感官的认知域间的映射,多用于描述美好的事物,或者希望事物变得美好。“甜”可以映射美好的、愉悦的、舒适的心理体验概念义,如:

  例4.我最后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她睡得正甜。(BCC,西德尼·谢尔顿/恶名)

  例5.是他胺解他的母亲并因此让他昔日的敌人得到甜头。(BCC,蒙田/蒙田随笔全集)

  “甜”可以映射到愉悦的、舒适的内心感觉体验概念义,通过听话人的认知和推理,可知“甜”表达了说话人对认知对象的“喜爱”之情,如:

  例6.你可曾留意过他笑起来是多么的爱人?简直象蜜一样甜。(BCC,毛姆/刀锋)

  例7.他在照片里对着我笑,我看着被酸枣刺扎得结满了小疤的双手,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样甜。(BCC,莫言/春夜雨霏霏)

  “甜”可以映射出愉悦的、舒适的视觉体验概念义,如:

  例8.她真想立刻就能安慰,并给这如此温柔年轻的母亲以力量。“啊,多甜、多甜,花儿一样美丽的脸呀!(BCC,凯特.道格拉斯.威金/森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蓓卡)

  例9.她总是笑得很甜,习惯咬指甲。(BCC,林语堂/风声鹤唳)

  “甜”还可以映射出愉悦的听觉体验概念义,如:

  例10.临走的时候,帕夏汗也眼圈红红的:“波拉提江,多好的孩子!圆圆的脸蛋儿,阿帕(妈)!阿婆(妈)!小嘴叫得多么甜……”。(BCC,王蒙/这边风景)

  例11.俺老婆装模作样地跪在地上,用比蜜还要甜、比醋还要酸的声音说:“民女孙眉娘叩见县台大老爷!”(BCC,莫言/檀香刑)

  “苦”的本义为苦菜,即荼。一年生草本植物,春夏抽枝长叶,秋天开黄色小花,有浓烈的腐败豆酱气味,故古人称为“败酱草”。可食用,全草入药[3]557-558。味觉上给人一种不愉悦、不舒服、难受的感觉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人同样会有不愉悦、不舒服、难受的心理体

  验,这说明这样的感觉体验与心理体验同样具有概念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使“苦”映射出多种概念义,如不愉悦、不舒服、难受、痛苦等心理体验概念义,如:

  三、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

  语言在社会交流实践中产生了主观性,而且必然会产生主观性,离开了语言使用交际,主观性便不存在了,语言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人们先通过语言依照自己心理想象建构出的语境创造现实的交际语境,再构建适应语境的言语,同时,说话人不仅会将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主观因素印入其表达的言语中,还会关注听话人对其表达的感受与理解。笔者认为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体现为语言主观性是表意性、交互性、多义性,在语言使用和交际的大背景下,这三种特性体现了语言主观性运行的动态性,同时,语言主观性的运行需要言语主体(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与语境的共同协调操作,体现了其运行的多维性。

  值得指出的是,不管是哪一方面,都離不开具体的语境、言语主体(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语境和话语的识解及其相互的关联。语境是意义存在的基础,是人们认知的基础,有了语境,人的认知才可以进行;对语境和话语的识解则是意义运行的基础;关联理论促进了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本文将在语言主观性的动态性和多维性的大背景下,从语言主观性的表意性、交互性和多义性三个方面,阐释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旨在更深入了解语言主观性的本质。

  四、语言主观性的运行表现

  语境是语言主观性运行的“栖居地”。语言在社会交流实践中产生意义,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先创造语境,再构建适应语境的言语,同时,说话人不仅会将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主观因素印入其表达的言语中,还会关注听话人对其表达的感受与理解,听话人再根据自己的知识框架对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等进行主观推理与识解。本文从语言主观性的表意性、交互性及多义性三个方面,通过描写语言的使用,阐释语言主观性的运行机制。

  (一)

  语言主观性的表意性

  语言主观性既是言语主体语言使用中产生的必然现象,又是对语境及事物认知的产物。人类的活动离不开交际,可以说,人类的活动依赖于交际,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可借助语境和对交际双方共有知识的假设,对听话人已有的知识背景做出假设,将自己的情感、态度、想法等编码到言语中,构建出既能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向,又能使交际对方理解的语言表达式。听话人则可以借助语境、自己的背景知识等识解和揣测说话人的主观意向,寻求自己的主观识解与说话人主观意向的最佳关联,同时,构建听话人意义,使得交际顺利进行并开展。

  言语主体在使用语言交际时,人体的感知体验可以与心理体验相关联,即言语主体的物理或经验体验可以产生或映射各种复杂的心理体验,如:兴奋、高兴、担忧、伤感等情感。以味

  觉词“酸、甜、苦、辣”为例,言语主体可以从认知角度根据概念相似性在他们的认知领域将食物的味道与原本看似无关联的范畴建立关联,形成了相同表达相关语义范畴的映射。即可说,概念的相似性是语义转移的前提,是认知主体识解主观义的基础。

  “酸”的本义为像醋的气味或味道。但酸可以让人产生不舒适、不愉悦等内心感受或认知体验,所以这种映射出的心理概念多数具有消极含义。

  例1.从早上5点一直干到晚上11点,脚肿了,腿酸了,厨师最后连端锅的力气都没了。(BCC,人民日报,2003)

  例2.每当听到人们这发自内心的赞誉,姐妹们所有的委屈、心酸、劳累都化作了难言的欣慰。(BCC,人民日报,1999)

  例3.这才真是“洗尽书生气味酸”了。(BCC,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例1中的“酸”体现了说话人的腿因疲劳引起的疲惫、疼痛或无力的感觉。例2中的“自责和怜悯”为“酸”提供了言据,使“酸”表达了说话人的“悲痛、伤心”等情感概念义。例3中“书生”与“酸”相关联,多用于映射文人的迂腐或寒酸等气质,根据认知主体对酸的感知体验,听话人可以得知“书生酸”表达了说话人对文人的一种讥讽、一种鄙视的态度,类似的用法还有“穷酸、酸秀才”等。

  “甜”会给人一种美好的、愉悦的、舒适的味觉感知体验,其实也是一种概念转喻,可以让说话人和听话人产生不同感官的认知域间的映射,多用于描述美好的事物,或者希望事物变得美好。“甜”可以映射美好的、愉悦的、舒适的心理体验概念义,如:

  例4.我最后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她睡得正甜。(BCC,西德尼·谢尔顿/恶名)

  例5.是他胺解他的母亲并因此让他昔日的敌人得到甜头。(BCC,蒙田/蒙田随笔全集)

  “甜”可以映射到愉悦的、舒适的内心感觉体验概念义,通过听话人的认知和推理,可知“甜”表达了说话人对认知对象的“喜爱”之情,如:

  例6.你可曾留意过他笑起来是多么的爱人?简直象蜜一样甜。(BCC,毛姆/刀锋)

  例7.他在照片里对着我笑,我看着被酸枣刺扎得结满了小疤的双手,心里就像灌了蜜一样甜。(BCC,莫言/春夜雨霏霏)

  “甜”可以映射出愉悦的、舒适的视觉体验概念义,如:

  例8.她真想立刻就能安慰,并给这如此温柔年轻的母亲以力量。“啊,多甜、多甜,花儿一样美丽的脸呀!(BCC,凯特.道格拉斯.威金/森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蓓卡)

  例9.她总是笑得很甜,习惯咬指甲。(BCC,林语堂/风声鹤唳)

  “甜”还可以映射出愉悦的听觉体验概念义,如:

  例10.临走的时候,帕夏汗也眼圈红红的:“波拉提江,多好的孩子!圆圆的脸蛋儿,阿帕(妈)!阿婆(妈)!小嘴叫得多么甜……”。(BCC,王蒙/这边风景)

  例11.俺老婆装模作样地跪在地上,用比蜜还要甜、比醋还要酸的声音说:“民女孙眉娘叩见县台大老爷!”(BCC,莫言/檀香刑)

  “苦”的本义为苦菜,即荼。一年生草本植物,春夏抽枝长叶,秋天开黄色小花,有浓烈的腐败豆酱气味,故古人称为“败酱草”。可食用,全草入药[3]557-558。味觉上给人一种不愉悦、不舒服、难受的感觉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人同样会有不愉悦、不舒服、难受的心理体验,这说明这样的感觉体验与心理体验同样具有概念上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使“苦”映射出多种概念义,如不愉悦、不舒服、难受、痛苦等心理体验概念义,如:

篇三:语言学家对味觉词的研究集中在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A.注意

  B.知觉

  C.想象

  D.观察

  2.“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性

  4.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5.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开小差,这属于()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配

  6.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是()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不稳定

  D.注意的分散

  7.有了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8.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9.在中小学的注意发展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占主导地位。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10.当个体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之为()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起伏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转移

  .11.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人的注意,这是因为()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

  1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13.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14.视觉适应表现为感受性()A.提高

  B.降低

  C.有时提高有时降低

  D.既不提高也不降低

  15.人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人的感觉阈限()A.缓慢下降

  B.急速下降

  C.缓慢上升

  D.急速上升

  1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味觉刺激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感觉适应

  17.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变化的现象是()A.联觉

  B.幻觉

  C.感觉对比

  D.感觉适应

  18.“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

  B.对比

  C.后象

  D.错觉

  19.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感觉的()

  .A.适应

  B.同时对比

  C.继时对比

  D.差别感受性

  20.看两歧图形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发生变化,这说明了知觉的()A.理解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选择性

  21.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规律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22.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A.感觉

  B.视觉

  C.色觉

  D.知觉

  23.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应是()A.知觉

  B.感觉

  C.思维

  D.想像

  24.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来突出教育内容是利用了知觉的()A.选择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25.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依然能够敏感地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这是知觉的()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26.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这体现了()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不变性

  27.“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8.看书时,用红色笔划出重点是利用知觉的()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9.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部分的知觉上()A.前者优于后者

  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

  D.两者相辅相成

  30.在刺激作用停止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保留的感觉现象属于()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同时对比

  D.感觉后效

  31.漫画家在画人物时仅勾勒数笔,人们就能看出画的是谁,这里反映出的是知觉()特征。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32.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我们都会把国旗看作是鲜红色的,这是知觉的()A.恒常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33.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A.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心理的原因

  C.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34.在观察中,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称为观察的()A.目的性

  B.客观性

  C.精细性

  D.敏锐性

  35.老师带领学生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创造的金银首饰、碑刻书画,促进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史及文明史。这种教学形式是()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语言直观

  D.形象直观

  36.在教学生领会历史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

  A.表象直观

  B.模像直观

  C.语言直观

  D.形象直观

  37.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的最后一个阶段是()A.编码

  B.提取

  C.保持

  D.加工

  38.学生回答选择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39.学生在做问答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40.奥运会期间,人们看游泳比赛的记忆属于()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41.对弹琴、骑车等活动的操作的记忆是()A.陈述性记忆

  B.长久性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语词性记忆

  42.在对学习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记忆是()A.有意记忆

  B.无意记忆

  C.意义记忆

  D.机械记忆

  43.人们在游览过“万里长城”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长城形象,这种记忆是()A.情绪记忆

  B.形象记忆

  C.动作记忆

  D.情景记忆

  4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A.言语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45.一种记忆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的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A.短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46.记忆信息的保持时间为0.25~2秒之间的记忆是()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形象记忆

  47.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A.幻觉

  B.感觉记忆

  C.静止运动

  D.错觉

  48.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A.图像记忆

  B.听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情境编码

  49.关于感觉记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像记忆的容量比图像记忆容量大

  B.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图像记忆时间短

  C.整体报告法可以测出感觉记忆的容量

  D.采用局部报告法可以测查出感觉记忆的容量

  50.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A.1~2B.20~4C.60~12D.70~8051.短时记忆的容量是()A.3~6个组块

  B.5~9个组块

  C.6~8个组块

  D.7个组块

  52.下列哪种现象与其他三种有所不同()A.组块

  B.复述

  C.选择注意

  D.编码

  53.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54.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是()A.听觉编码

  B.图像编码

  C.形象编码

  D.视觉编码

  55.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进程的不均衡性,表现为()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56.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柏林

  D.弗洛伊德

  57.识记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称为()A.暂时性遗忘

  B.永久性遗忘

  C.干扰性遗忘

  D.逆向性遗忘

  58.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识记与回忆的干扰是()A.单一抑制

  B.双重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59.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是()A.双重抑制

  B.前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倒摄抑制

  60.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A.过度学习

  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61.存储短时记忆信息的有效方法是()A.组块

  B.编码

  C.联想

  D.复述

  62.为避免暂时的信息提取失败,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这种做法依据的记忆理论是()A.提取失败说

  B.消退说

  C.动机说

  D.同化说

  63.研究认为,为了提高复习的效果,第四次复习的时间应该安排在()A.一星期后

  B.半个月

  C.半年后

  D.一个月后

  64.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A.表象

  B.想象

  C.后象

  D.印象

  65.根据言语描述或图表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有意想象

  D.幻想

  66.人们对已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称为()A.表象

  B.想象

  C.幻想

  D.印象

  67.看完《西游记》后,脑中产生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表象形成

  68.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在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

  .A.思维

  B.表象

  C.注意

  D.联想

  69.吟咏“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仿佛看到了祖国江南秀丽的景色,这是一种()A.记忆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70.设计师设计、描绘城市规划的蓝图的过程属于()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空想

  71.幻想是()的一种特殊形式。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空想

  72.演讲采用的语言形式主要是()A.书面言语

  B.内部言语

  C.对话言语

  D.独白言语

  73.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是()A.语言

  B.言语

  C.对话

  D.独白

  74.具有展开性的、有准备的、有计划特点的言语活动是()A.独白言语

  B.书面言语

  C.内部言语

  D.对话言语

  75.聊天、辩论、讨论等言语活动属于()A.独白言语

  B.书面言语

  C.内部言语

  D.对话言语

  76.具有情境性、简略性、反应性特点的言语形式是()A.书面言语

  B.独白言语

  C.对话言语

  D.内部言语

  77.具有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特点的言语形式是()A.内部言语

  B.对话言语

  C.书面言语

  D.独白言语

  78.()是非交际性言语,是指借助言语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

  A.内部言语

  B.对话言语

  C.书面言语

  D.独白言语

  .79.言语理解的初级水平是对()理解和识别

  A.语音

  B.词汇

  C.句子

  D.课文

  80.言语理解的最高水平是()A.语音知觉

  B.词汇理解

  C.词汇加工

  D.课文理解

  81.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A.感知

  B.记忆

  C.思维

  D.表象

  82.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是由于思维的()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83.儿童根据不同年龄的人的形象特征区分“叔叔”“爷爷”,其中体现了思维具有()特征

  A.直接性

  B.间接性

  C.概括性

  D.创造性

  84.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A.分析与综合

  B.判断与推理

  C.比较与比较

  D.系统化与具体化

  85.灵感现象是()思维的结果

  A.直觉思维

  B.发散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86.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概念后,可以将这些数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A.具体化

  B.分析

  C.系统化

  D.抽象

  87.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树和分数等属于()A.思维的抽象过程

  B.思维的具体化过程

  C.思维的分类过程

  D.思维的概括过程

  88.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把握其中心思想,这是思维过程的()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89.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叫()A.抽象

  B.概括

  C.分析

  D.综合

  90.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区别与其他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称作()A.分类

  B.概括

  C.抽象

  D.比较

  91.小明在学习了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这些概念后,得出虎是胎生的这一判断,小明的这种思维形式是()A.抽象概念

  B.关系判断

  C.归纳推理

  D.演绎推理

  92.下列属于“笔”这一概念的内涵是()A.钢笔

  B.毛笔

  C.书写工具

  D.圆珠笔

  93.“好老师”这个概念结合了各种属性,如“工作努力、知识渊博”“关爱学生、乐于奉献”等。“好老师”这个概念是一个()A.合取概念

  B.析取概念

  C.关系概念

  D.自然概念

  94.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95.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办事,会事先在头脑中想出可能到达的道路,经过分析与比较,最后选择一条短而方便的路。这样的思维是()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

  96.幼儿计算应用题“5个苹果吃掉3个,还剩几个”时,他的思维种类属于()A.直觉行动思维

  B.抽象思维

  C.形象思维

  D.发散思维

  .97.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A.求异性思维

  B.集中性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发散性思维

  98.“机智”是指思维的()A.灵活性

  B.敏捷性

  C.深刻性

  D.广阔性

  99.一个人的思维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其思维的()A.深刻性

  B.批判性

  C.灵活性

  D.敏捷性

  100.思维反应快速指思维的()A.批判性

  B.深刻性

  C.灵活性

  D.敏捷性

  101.不但考虑问题本质,而且考虑和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这是思维的()A.批判性

  B.广阔性

  C.深刻性

  D.灵活性

  102.善于钻研问题,不被表面现象迷惑,这是思维的()A.广阔性

  B.深刻性

  C.批判性

  D.敏捷性

  103.比较固执,爱钻牛角尖,这是思维缺乏()的表现。

  A.深刻性

  B.批判性

  C.广阔性

  D.灵活性

  104.“人云亦云”是思维缺乏()A.广阔性

  B.批判性

  C.深刻性

  D.灵活性

  105.人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当机立断,不徘徊犹豫,这是思维的()A.批判性

  B.广阔性

  C.深刻性

  D.敏捷性

  106.“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品质。

  A.敏捷性

  B.广阔性

  C.深刻性

  D.灵活性

  107.下列不属于创造思维的特点的是()A.独创性

  B.持久性

  C.流畅性

  D.灵活性

  .108.3岁前儿童主要是()A.直观动作思维

  B.抽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

  109.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顾及不到别人,只能自己单独玩,是因为()A.游戏水平差

  B.注意分配能力差

  C.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D.与教师的教育有关

  110.儿童出现想象萌芽的时期是()A.1.5~2岁

  B.2~2.5岁

  C.2.5~3岁

  D.3~3.5岁

  111.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112.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A.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B.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113.一般情况下,学习简单口语的最佳期是()A.1~2岁

  B.2~4岁

  C.4~5岁

  D.5~6岁

  114.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115.正常情况下,学习书面语的最佳时期是()A.1~2岁

  B.2~4岁

  C.4~5岁

  D.5~6岁

  .116.语音知觉的效果可以用语言的()进行度量。

  A.语音强度

  B.感知速度

  C.相似度

  D.清晰度和可懂度

  二、多项选择题

  1.注意的功能有()A.选择功能

  B.指向功能

  C.保持功能

  D.集中功能

  E.调节和监督功能

  2.以下反映注意分配的是()A.边听讲边做笔记

  B.吃完饭看书

  C.自言自语

  D.自拉自唱

  E.跑完步学习

  3.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A.自主运动

  B.诱发运动

  C.动景运动

  D.运动后效

  E.感觉后效

  4.下列不属于模像直观的是()A.网络模拟动画

  B.观察实物

  C.演示实验

  D.到实地参观访问

  E.看幻灯片学习

  5.内脏感觉包括()A.动觉

  B.静觉

  C.痛觉

  D.机体觉

  .E.温度觉

  6.下列教学形式不属于实物直观的是()A.地球仪

  B.观察标本

  C.演示实验

  D.投影幻灯

  E.实地观测

  7.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语言传授可以学习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这种对知识的记忆是()A.语义记忆

  B.情境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E.长时记忆

  8.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A.视觉编码

  B.听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情景编码

  E.图像记忆

  9.下列属于记忆的品质的有()A.准确性

  B.概括性

  C.持久性

  D.准备性

  E.敏捷性

  10.遗忘的规律()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不均衡性

  D.没有规律

  E.倒U性

  .11.下列属于表象基本特征的是()A.直观性

  B.概括性

  C.整体性

  D.可操作性

  E.理解性

  12.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属于()的产物。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E.幻想

  13.语言具有()特征。

  A.创造性

  B.结构性

  C.意义性

  D.指代性

  E.社会性和个体性

  14书面语言具有()特点

  A.随意性和

  B.展开性

  C.反应性

  D.简略性

  E.计划性

  15.对语言的理解包括()A.语音知觉

  B.词汇理解

  C.句子理解

  D.文本理解

  E.语义理解

  16.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A.独创性

  B.深刻性

  C.灵活性

  .D.敏捷性

  E.流畅性

  17.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对思维进行分类,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种分类。

  A.动作思维

  B.习惯性思维

  C.形象思维

  D.理论思维

  E.发散思维

  三、填空题

  1.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

  2.“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指注意的。

  3.不能稳定而集中地指向应该注意的对象称为;能够同时注意两个以上的对象,称为注意的。

  4.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与

  两种。

  5.

  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6.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种现象是。

  7.手放进热水之后,再放到温水中,会觉得温水很凉,这种现象属于。

  8.红、橙、黄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9.在月光下照的白亮的煤块我们依然觉得是黑的,这体现了知觉的。

  10.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

  关系。

  11.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种知觉属于。

  12.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歪曲的。

  13.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种现象是

  .15.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有和。

  16.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的特点。

  17.最后呈现的学习材料最容易记忆并较少遗忘的现象称为

  效应,最先呈现的学习材料最容易记忆并较少遗忘的现象称为

  效应。

  18.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

  、存储和提取。

  19.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称为。

  20.知觉的高级形式是。

  21.“舌尖现象”可以用

  理论来解释。

  22.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

  23.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是。

  24.弗洛伊德提出的遗忘理论是。

  25.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它的反面是。

  26.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

  27.记忆的保持特征是记忆的性。

  28.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这是

  遗忘理论。

  29.鲁班从丝茅草割破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在这里,丝茅草是。

  30.善于迅速地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观察能力是观察的品质。

  31.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级的形式是。

  3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33.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

  .34.创造思维经历的四个阶段是准备期、酝酿期、和验证期。

  35.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把思维分为直觉行动思维、思维和

  思维。

  36.根据思维活动的指向性,可以把思维分为和。

  四、判断题

  1.注意和思维一样,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2.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效率上的特征。()3.人不可以“一心二用”,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4.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呈反比的关系。()5.动觉是人的一种外部感觉。()6.运动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7.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8.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9.言语直观的感性材料来源更丰富,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

  ()10.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环节。()11.外显记忆是受意识控制的记忆。()12.瞬时记忆的容量是5~9个单位。()13.学习记忆比较长的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效果差,是由于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的影响。()14.表象的概括性程度比思维的概括性程度要差。()15.当人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可以利用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满足,这体现了想象的补充功能。()16.乔姆斯基的生成转化语法理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形成的。()

  .17.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18.内部言语具有隐蔽性和完整性。()19.语言的理解包括语音的知觉、词汇的理解和句子以及文本的理解。()20.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去推断学生表情所显露的内心状态,是思维间接性的体现。()21.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22.概括是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的过程。()23.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随意注意。()24.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形象的心理过程。()25.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26.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人本主义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27.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28.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保持随意注意。()29.“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30.小学低年级儿童机械识记的效果好于意义识记的效果。()31.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32.同一儿童能演算较抽象的数学题,但在理解历史事件时却不能离开具体的形象,这是儿童的思维发展不平衡的表现。()33.儿童对勇敢和冒险不能分辨主要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34.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去推断学生表情所意味的内心状态,这是思维的间接性的体现。

  ()35.人在明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是提高了()36.学生上课时,时而看教材,时而看教师,时而看黑板,这是注意稳定性的表现。()

  .五、名词解释

  1.言语直观

  2.思维

  3.有意后注意

  4.内隐记忆

  5.注意

  6.再造想象

  7.分心

  8.无意注意

  9.注意的转移

  10.具体形象思维

  11.感觉

  12.差别阈限

  13.感觉适应

  14.感觉后效

  15.运动后效

  16.知觉

  17.动景运动

  18.错觉

  19.知觉的恒常性

  20.观察

  21.有意想象

  .22.表象

  23.记忆

  24.再认

  25.舌尖现象

  26.遗忘

  27.短时记忆

  28.感觉阈限

  29.言语直观

  30.再造想象

  六、简答题

  1.简述注意的功能。

  2.简述注意的含义及特点。

  3.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4.简述如何维持有意注意。

  5.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6.根据知觉规律,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7.简述观察的品质。

  8.简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9.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组织复习。

  10.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1.简要说明人类遗忘的规律与特点。

  12.简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3.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14.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分别是什么?15.简述瞬时记忆的特点。

  16.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17.简述想象的功能。

  1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七、论述题

  1.试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3.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记忆的品质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5.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6.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7.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8.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9.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八、案例分析

  漫画家丰子恺在刚开始学习外语时,第一天把第一课读了十遍,第二天把第二课读了十遍,第一课读了五遍,第三天把第三课读了十遍,第一、二课各读五遍,第四天把第四课读了十遍,把第二、三课各读五遍,第一课读了两遍,并在第一课上标了一个“读”字。这样,他认为他四天读第一课二十二遍,比他一天读二十二遍第一课,效果要好,他只用几个月就掌握了外语知识,并且能够阅读外文小说,后来从事翻译工作。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请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分析。

篇四:语言学家对味觉词的研究集中在

  

  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

  李璞译华健校

  它们欢娱、调定和限制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界限,同时它们也正在帮助我们解开大脑的奥秘。

  对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来说,根本不存在有臭味之类的东西。他可能会把20世纪的美国人看成是极为神经质和过分敏感的人,当时在美国,人体臭味是禁忌的,强烈的香味会立即被空气清新剂压下去,一些素以其魅力和治疗威力驰名的香水,在某些场合也是被禁止使用的,以保护那些对多种化学物质极为敏感的人。

  的确,在波德莱尔开始其写作的年代,文明对人类的感觉的自然状态造成的严重破坏,技术提供的能力,不仅是去驯服和使之安静,而且也是去挑逗和过度刺激。人造香味和香料欺骗了鼻子和舌头。广告商运用瞬间变幻的图像使人眼花缭乱。报警器的尖啸刺耳声和寻呼机的嘟嘟鸣叫声时刻向听力进行挑战。

  在我们运用感觉之时,科学明白指出我们必须给予它们更多的尊重。越来越多的事实记载了更新换代或滥用感觉的惊人后果。科学家正在发现,如果不培育我们的天然能力,就阍影响特准的健康、情感乃至致力。例如,听觉和情绪紧密联系,当一个吃奶的婴儿在其母的怀中仰望时,其中耳肌肉反射地收缩,使他准备听到人语的音调。又如按摩般的抚摸可以减轻疼痛并使注意力集中。我们否认如何冲刷或擦洗,每个人的身体都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天然气味,犹如指纹一样,人人名异。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气味是在选择性伙伴的一个重要因素。

  各种感觉除了它们的欢娱和调定能力外,也对人类大脑各种工作打开了一个窗口。在过去的20年内,对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的大量研究已推翻了大多数过去有关大脑如何作用的理论。例如,过去科学家认为大脑在一个人出生时即已定型,以及构成神经中枢的上万亿个联系都是由遗传学所决定的。但是,研究结果发

  现初生儿脑中绝大部分神经元需要各种感觉的输入,才能使各种感觉相互适当地联系起来。

  同样,科学理论直到最近才认为各种感官完成外界大部分信息处理工作:如眼睛观察运动,鼻子辨认气味。但是,现在科学家认识到耳朵、眼睛和手指不过是一个中转站,它们传递一些信号,然后这些信号被加以集中处理。哥伦比亚大学分子生物学家阿克塞尔称:“鼻子并不嗅味,而是由大脑进行嗅味。我

  们的每个感觉只是把经验砸成碎片,并将这个世界解析成为许多施法上的一些名词和动词,然后由大脑把这些碎片捡拾并拼接起来而成本感觉。”

  在美国一些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这些感觉的图像,这些图像不仅能阐明大脑中神经系统的神秘、复杂情况,并且还能提出感官感受能力所以充沛的缘故。一些科学家发现,把婴儿放在摇篮里摇晃不仅使他们感到妙不可言,并且这对新生儿情感和认识上的发育是绝对重要的。这个研究结果,已被应用于对感觉受损伤的人们进行实际帮助:去年,波士顿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尔做视网膜芯片的微型电子装置,它将使儿童期后致盲的盲人的视力恢复。这种新的感官科学对有感觉和有思想的人类意味着什么将被被重新定义。总有一天它将导致对意识本身的理解。

  *1.视觉*

  百闻不如一见,因为视觉是人体最高的信息收集者,至少就大脑的认知一点而言是如此。华盛顿大学神经学家艾森认为整个大脑皮层的1/4,即大脑皱褶的表层,用于视觉的多于其他感觉。

  因而,视觉给科学家提供了对大脑结构和作用最有力的洞察力,这种说法是恰当的。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生物学家津基尔,研究视力首先“要了解大脑”是绝对重要的,部分原因是视觉的研究工作较其他感觉煌研究容易。提出视觉研究的最初思

  路是在1950年,其时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生物学家胡贝尔和维塞尔正在进行一系列获得诺贝尔的实验。他们用细如毛发和电极插入猫的大脑,并记录下大脑在视觉形成区单一神经元的激动情况。当猫注视一根斜的光棒时,就有一神经元会激动。当光棒稍稍移动一个不同角度,则另一个不同的神经细胞产生反应。

  胡贝尔和维塞尔的发现导致了一个革命性的想法:当我们看到一幅统一的景像时,大脑总是把景像分成许多部分,每个部分将激发不同的神经无组,称之为视力图。一张视力图对颜色和形状反应,另一张则对动作起反应。单在视力系统至少就有五张视力图,并且最近的研究工作正指明其他感觉也是同样地在大脑中编码。例如,在一张听力图中,有两组神经元,它们对两种相似的声音(如go和ko)起反应,这两组神经元相互靠近,而那些对“mo”音起反应的神经元组则相距较远。

  尽管我们认为感觉能力是各自独立的,但研究人员正发现在理解这个世界时这些器官相互支持和帮助。1995年办地斯特大学心理语言学家泰纳豪斯对人

  们倾听附近的人说话时进行录像。在倾听时,倾听者的目光突然移向说话者。泰纳豪斯发现这种动作极为快速,甚至倾听者都不觉得他们的目光已转变,可是这些动作有助于他们理解这些句子的文法。显然,并不要求视觉动漫了解文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大脑在处理语言时,综合了视觉暗示。

  大脑对彩色视觉也有极大影响,故大脑受伤的人老是把世界看成是灰暗色的。感觉彩色的能力来自眼球后面的叫作锥形体的细胞。数十年来,科学家认为每一个彩色视觉正常的人一般具有相同的色调。然而,一些研究最近指出每个人看到的三种锥体细胞——视红、视绿和视蓝细胞——并且看到相同的色调。然而,最近一些研究指出每个人看到的调色板却各不相同。去年,威期康星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尼兹及其丈夫杰伊发现人的锥体细胞基因达9个之多,表明锥体细胞可能有许多。已发现有两个红色锥体亚种。具有其中一种的人与具有另一种红色锥体亚种的人看红色就不一样。尼兹称“这就是为何人们主张要调整电视机色彩的原因。”

  *2.听觉*

  听觉是通向语言的途径,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技能,一个正常婴儿一到人世,其耳朵就能适应人类的声音,以此增强语言、情感和智力间神经中枢的联系。甚至儿童在处理声音时遇有一个微波的故障也会影响听觉的发育。美国约有700成了个听力和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语言、阅读和书写方面发生一些不易消除的总是,因为他们不能辨认语言的某些重要部分。鲁格期大学神经学家泰拉尔指出对语言学习有缺陷的任意就不能区分“爆破”子音b,t和p之间的差异。贫僧往往将tug发成pug音。泰拉尔一直认为总是在于这些声音对这些儿童来得太快了。母音共振约100微秒或较长,但爆破子音仅持续40微秒,有些儿童用这一时间来不及处理它们。他说:“这些耳朵听到了这种音,可是它未能正常地传送到大脑”。

  两个前,拉尔与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生物学家迈赞尼什合作开发了一套计算机游戏,它使29例有语言学习障碍的儿童有了显著进步。她还和其他一些神经生物学家编写了计算机程序,生长了爆破子音,使这些儿童发音较响。他说:“这如同为大脑形成一个重点。”一些语言和朗读成绩落后于其同学一年或三年的儿童经过每个月一天三个小时的训练课程后,其进步神速,一下子跳了两整年。这些研究人员成立了一家公司——科学学习公司,以使他们的一套方法能在数年内在老师和专业人员中得到谈及。

  儿童不能正常地听到人类语言声音,也可能是由于其孤独性所致,这使他们不能与其他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马里兰大学精神生理学家波杰斯认为许多孤僻性格的儿童听到的不是人语之音而是一些可怕的噪音。他把这些儿童的畏惧归咎于控制面部表情、语言、内脏感觉和中耳的部分神经系统。

  这些体内最小的肌肉群能使耳朵过滤声音,很像眼内肌肉使眼球聚焦在近处或远处的物体上一样。孤僻性格的儿童的神经系统(包括中耳在内)是比较迟钝的。结果,这些儿童不能专心听到人类声音的高音而仅能听到低得多的低音,台马路上车辆的隆隆声和吸尘器的轰鸣声。在过去长期的进化中,这些噪音是危害的预兆。波杰斯认为孤僻性格的儿童很想与他人有情感上的联系,但控制许多情感反应的神经系统不能得到发育。

  波杰斯说,训练神经系统可以帮助孤僻性格的儿童获得语言和情感技能。他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开始一种由音调和歌曲组成的试验必治疗法,用计算机筛选出低音,迫使中耳集中在人们谈话的高音上。有16个三年级学生经过5次90分钟课程后,其中大部分学生取得了连波杰斯都没预想到的巨大进步。

  *3.触觉*

  病理学家拉贝写道:“皮肤是身体实在的和隐喻的边缘——抵御一个怀有敌意外界的边界。”可是,皮肤是一种能最清楚地表达爱情语言的器官——不仅仅在性感区。他人的抚触会引起激素的分泌,从而能消痛提神。一个丧失了触觉的儿童,他的大脑和身体将停止生长。

  这种对最熟悉感觉的新观点,产生于10年前,其时儿童学家菲尔德发现如对早产婴儿每天按摩3次,每次15分钟,其体重交换比在加强护理(尽可能不抚触的护理)增加47%。现任迈阿密大学触觉研究所所长的菲尔德称:经抚触的早产儿并不吃得更多,而是他们能更有效地消化食物。他还发现,经抚触的早产儿在觉醒时对周围事物变得更加机灵和注意,而在睡眠时睡得更香更沉且更具有恢复力。婴儿经8个月的按摩后,在智力和机动性的测试中都取得成绩。

  在三个一生中,经常受到抚触可产生治疗保健作用。研究人员发现,抚触可使严重烧伤的儿童减少痛苦,并能增强锋利性免疫缺陷(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菲尔德最近发现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天接受15分钟按摩可散发出与机警有关的较高水平的大脑波。参试人员经按摩后,其错误也只有原来的一增。

  这些似乎仅是触觉和感觉上的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心理生理事实予以有力支持。瑞典生理学家尤纳轴-莫伯格最近的一些实验表明轻柔的敲打刺激机体分

  泌催产素,有时也叫爱的激素,因为它能增强多种动物母亲和其孩子间的亲情。尤纳轴-莫伯格称:“抚触和爱情之间有着的生理联系。”一个人在不安和紧张时,催产素可以减轻疼痛和阻止激素分泌。

  对任何动物的幼婴而言,抚触就意味着母亲——食物、潮和安全的源泉——就在近旁。当母亲离开不在身边时,很多幼小动物在生理上出现紧张状态,同时停止新陈代谢——一种天生的保存能量的反应,直到母亲回来后才一切恢复正常。杜克大学药理学家尚伯格称,小鼠尽管喟饱和保暖,如果没有母亲,它们就不生长。如用一把刷子轰击它们以模仿其母亲对它们的抚舔,则它们马上就能重新茁壮成长。尚伯格说:“需要一种正确的抚触促使它们成长,这比饲以维生素更为有效。”

  *4.嗅觉*

  在人类进化过程的很久以前,嗅觉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表明谁已将成熟和谁已能战斗。可是其后不入,嗅觉即告声名扫地。亚里士多德将嗅觉贬低为感觉中最具兽性的一种,康德渴望失去这种感觉。最近的研究恢复了鼻子先前的荣誉。费城莫尼尔化学感觉中心的主任布肯姆说:“气味在人类行为和生理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远比我们所认识到的要多。”

  幼儿一出生就能立即根据其母亲的气味识别她,而且一些研究表明成年人单凭嗅觉可以识别其孩子或配偶穿过的衣服。在1995年,布肯姆及其莫尼尔中心的同事报道,一个妇女的气味是由遗传决定的,在怀孕时会有所改变,以反映她本人和胎儿的混合气味。

  嗅觉最值得赞扬的能力是它能唤起记忆力。诗人阿科曼写道“击中一个嗅觉的引发线,记忆力立即爆发。”莫尼尔中心心理学家赫兹说,其原因是“嗅觉具有情感的特性”。在她最新的一个实验中,赫兹向人们展示一系列能引起人们回味的绘画。同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受试者展示另一个感觉信号,例如一只桔子。一些人看到一只桔子。另外一些人摸到一只桔子,并听到桔子这个名词或闻到桔子味。两

  天以后,当受试者得到同样的暗示,并且要求去回忆与其相配的场景时,那些闻到桔子味的人记忆起当时闻桔子的场景并产生了一个充满情感的反应。

  赫兹和其他人认为引起如此生动回忆的香味能力是由人体产生的。一种气味在大脑中的第一通道是嗅球,这是两个紫黑浆果大小的一块皮质,神经细胞就从嗅球伸展通过颅骨进入鼻子。例如由桂皮飘来的气味分子与这些嗅神经细

  胞相结合,嗅神经细胞发出信号首先到达嗅球,然后再到边缘系统——性驱动、情感和记忆部位。嗅球和新大脑皮质或大脑思考部分之间的联系,如与通向情感中心的公路相比,则是一些次要的通道了。

  科学家们一度认为所有的嗅觉由七种重要气味组成。但是在一系列第一流的实验中,由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克塞尔和哈佛大学的布克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嗅觉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在1991年,这些科学家发现一个至少有1000个基因的家族,它们与在鼻子中的1000个嗅神经细胞类型是相一致的。每一个嗅神经细胞类型对一个个仅仅一类型气味分子产生反应。

  一般人能闻出1000多种气味。这是因为一种单一的气味是由一种以上、甚至几十种类型的分子组成的。一支玫瑰可以刺激A、B或C神经细胞,而茉莉能刺激B、C和F神经细胞。阿克塞尔说:从“理论上说,我们能够测出一个天文数字的气味。”相当于10的23次幂。然而,大脑不可能有如此大的空间保持所有这些分子的可能结合,所以仅仅集中在与进化相关的约达10000种,如成熟果子或性配偶的气味上面。

  阿克塞尔和布克目前发现嗅球控制着一张“图”类似于大脑用来,进行视、听的图。他们在小鼠体内植入一个基因,并把从动物嗅球进入它们鼻子的神经染成蓝色。追踪这些神经细胞的轨迹,这些科学家发现,这些负责测出单一类型味觉分子的神经细胞全部回到嗅球中的一个点。换言之,鼻中所存在的杂乱的嗅神经细胞在大脑中则顺序合并成组。

  总有一天嗅觉图可有助于嗅觉缺失症,即无嗅觉症状。弗吉尼亚州里契蒙德的基洛恩三年前溜冰时头部猛地撞寺,造成从鼻子到大脑的损伤,从而丧失了嗅觉,美食家基洛恩残废了。她说:“我能记得坐在餐桌帝请我的丈夫描述我刚恩斯特就的菜肴味”。基洛恩的嗅觉能力已在逐步恢复,但是还不完善。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柯期坦卓说,一种可以性是鼻部的一些神经虽已恢复或已再生,但目前在她的嗅觉图上,仍然不能与正确部位相连接。

  基洛恩的恢复情况虽不太完善,可是给了科学家一线希望,总有一天,例如在脊髓损伤之后能促使其他神经细胞再生。柯斯坦卓和其他一些人正在探索由人体产生的化学物质能起到交通警的作用,清楚地告诉神经细胞在何处生长。同时,基洛恩对每一点点扬眉吐气都感到十分可喜。她说:“在夜里我梦见洋葱和大蒜,并且闻到它们应有的气味。”

  *5.味觉*

  人类能把几乎一切东西,从带刺的荨麻到蛴螬,都放进嘴里当作食物。幸运的是进化赋予人类舌头以味觉,使人免于营养不良和中毒。四种单纯味道——甜、咸、苦、酸——告诉人们何者对健康有利或有害。但是科学家们正在发现味觉器官远不只是使我们避免中毒,每个人对食物的品各不相同,这是遗传决定的敏感性,能影响人的胃口、体重和健康。

  全世界的人们为追求新奇,喜欢一些能引起微小疼痛的食物。康涅狄格州黑文一家香炉食物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格林说:“人们已有能力说,嗨!它实际上不会对我有什么损害的,让我再试一下!”他发现辛辣刺激口中神经,因而口内感到极度发烫,引起辣烫印象。苏打水和香槟酒的气泡使人感觉它们好似在嘴内翻滚,事实上,泡沫中的二氧化碳在刺激痛感神经。

  有些人把肉丸视为无上佳肴,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极为平淡无味。科学家很早以前就知道有些人天生不能尝出一种淡苦味的东西,其名字颇为饶舌:“丙基硫氧嘧喧”,筒称PROP。约有1/4的白种人是“不善品味者”,他们对PROP极不敏感,

  而大多数亚洲人则能尝知其味。目前,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巴托舒克等研究人员发现第三类可称做“超级品味者”的人。他们的舌头十分敏感,甚至口中塞满PROP而能品尝出许多食物——自巧克力、糖果到甘蓝等蔬菜中所含的最微量的发苦化合物。巴托舒克:“这能够解释为何布什最讨厌吃甘蓝的缘故。”她最近发现超级品味者口中的味蕾比不善品味者要多出2倍,并且具有较多的品尝食品的神经末梢。因此,他们感到糖果更甜,奶油更香。一碟好菜可使他们欣喜若狂。

  在一项存在进行的研究中,巴托舒克的小组发现一些老年妇女往往偏爱短信和油腻食品,可这些食物连有些超级品味者都认为过于油腻而拒用。毫不足怪,超级品味者大都体瘦并胆固醇较低。这些研究人员在其实验中要求爱试者品尝巴托舒克认为是一种可口的东西——奶油与油脂的混合食品。她说:“我是一个不善品味者,我体重较重。

  我吞食测试食物。”但是品尝能力并不仅仅是对食物的偏爱和体重的事。莫尼尔化学感觉中心的一些科学家最近完成一项研究表明不善品味者可能也是嗜酒者。

  人类的感觉只能感知现实的一部分:我们看不到引导蜜蜂采蜜的紫外线,我们也听不到海豚发出的大部分声音。由此可见,感觉限制了智力认识界限。但是大脑也限制了我们觉察事物的限度。人类所见、所闻、所嗅和所尝到的不

  是他周围的世界,而是世界的一种版本,是他们脑中所虚构出的一个世界。休斯敦贝洛医学院神经科学家毛温塞尔称:“人们认为他们所见到的是真实存在的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眼睛只是收集从我们周围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但是大脑仅注意到景像中的一部分。例如在一个凌乱的写字桌上寻找一支笔,你只是扫视一下桌面而不会去注意散放在桌上的一些文件。”

  感觉(sentience)这个词是由拉丁语动词sentire派生出来的,意思是“去感觉”。在感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发现了感觉映像,使得科学家对我们称做意识的状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而这个巨大的进展也不过是一个开端。马里兰-巴尔的摩

  大学神经学系主任雪普莱尔:“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有为有趣的映像大大地诱惑了我们。但我们至今仍未回答出这些总是,如你如何从视觉映像来辨认面貌,或者如何从听觉映像来识别两个不同的钢琴家弹奏的莫扎特奏鸣曲。21世纪的挑战将是弄清大脑一旦把感觉景像打成碎片后是如何再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

推荐访问: 语言学家对味觉词的研究集中在 语言学家 味觉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