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规划】佛山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完整)

|

佛山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全面推进我市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减轻各类极端灾害天气对我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气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象规划】佛山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完整),供大家参考。

【气象规划】佛山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完整)


佛山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推进我市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减轻各类极端灾害天气对我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气象业务水平,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总结“十二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成就,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气象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的主要目标和具体任务,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勇于开拓、锐意进取、铆足干劲全力加快建设气象现代化强市,气象事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气象现代化水平屡创新高,气象现代化综合指数和预报质量稳居全省前列,达到基本现代化水平。“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为“十三五”时期全面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气象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

国民气象意识不断加强。全市各级气象部门致力于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工作,每年均联合佛山日报社、佛山电台、佛山电视台等公共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同时进行气象科普下乡、气象科普进校园、3·23”气象开放日等科普宣传活动。佛山市城市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和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分别达93.9%和91.3%。

气象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全市各级气象部门以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理念和方式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日常天气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市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3.3%,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准确达85.3%。

造福社会能力不断加强。市气象部门通过丰富天气预报预警发布手段,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整体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针对气象防灾减灾精准、精确、精细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开展暴雨、雷雨大风、冰雹和大雾镇街预警,雷雨大风和暴雨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分别为58分钟和41.9分钟。

部门间协作不断强化。面向公众需求,在《佛山日报》头版刊登10天天气预报,早间电台连线直播节目已持续7年。全面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市有关通信运营单位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确保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报得早、审得快、发得出、传得畅、收得到、用得好”。与国土规划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与环境保护部门联合开展空气质量预报,与水务部门联合开展城市内涝防御工作,与民政部门联合开展面向社区的预警信息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综合能力不断增强。

2.气象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气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机构综合改革工作,增加地方气象机构和编制,组织机构不断健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理顺了双重领导的人事管理机制,国编与地编人员的招录、登记、考核等手续,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在气象制度的保障之下,科学合理设置岗位,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不断充实各级气象单位人员力量,提高单位人员的业务水平,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使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从业人员满足业务岗位需求。截至2015年底,我市气象系统219人中,本科学历以上人员有178人,占总人数的81.3%,其中获得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有74人,高级职称人员10人。

3.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开展。

行政审批效能不断提升。全市各级气象部门积极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优化办事流程,规范审批行为,创新审批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实施方案建设工作,大力提升了行政审批效能。

定期开展现场执法。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定期开展现场执法,并连同安监、国土规划、公安等部门对破坏防雷设施和非法施放气球的情况进行现场执法和责令整改。

(二)发展环境

1.发展的机遇。

气象现代化建设高标准推进。“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步迈进的重要时期。需要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气象事业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动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和提升气象科研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

龙卷科研创新稳步开展。“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龙卷风研究,率先在我市成立了国内首个龙卷风研究机构,入选《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龙卷风监测预警是世界难题,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的成立在国内气象学界影响很大,一些科研院所和业务机构与佛山市气象局也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和机制。201412月,与中国科学院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LACS)签署了联合共建强风暴与龙卷风联合实验室协议,实验室设在佛山。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良好。市委、市政府批示同意对气象高端人才加大引进力度。广东省气象局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落户南海狮山,我市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广东省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提高生态建设气象保障能力。加快龙卷风研究中心的建设列入了《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广东省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2.面临的挑战。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仍不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链条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各部门和社会发布渠道资源共享机制仍不完善,满足不了预警信息全覆盖的需求;预警信息全网发送时效性不高,满足不了预警信息发布“争分夺秒”的客观需求。市、区两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尚未健全,未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规范统一、运行高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需要强化部门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实现预警信息的多手段综合发布,提高预防与应对极端性灾害能力。

气象监测装备和预报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气象防灾减灾需求。大气探测新资料应用能力不足,气象预报与气象防灾减灾需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不足;预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气象服务能力与迅速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气象服务主体单一,服务资源分散,难以适应迅速增长的多样性服务需求;公众气象服务的均等化、便利性、针对性亟待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提前量有限,部分地区气象信息服务还未实现全覆盖;气象为行业服务的针对性不强;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机制亟待加强;气象为各级党委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决策服务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社会公众对气象预报预测精细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预测预报行业水平处于一个精益求精的发展阶段,现有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科研业务人才储备不足,高端人才队伍匮乏,气象核心业务科技水平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保障能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着力发展智慧气象,建设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为建设幸福佛山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民生。气象现代化是一项全覆盖的民生工程,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发展方向,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服务标准,将气象公共服务作为气象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普惠公平”,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合理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把公共气象与智慧气象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优化服务产品和形态,强化气象服务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失。

2.坚持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继续先行先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发展的服务体制、业务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弊端,为气象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加快转变气象发展方式,将气象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增量驱动转向改革创新驱动,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发展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发展。

3.坚持创新驱动。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紧密围绕佛山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双转型、双升级”的要求,充分发挥佛山市地处珠三角地区以及广佛同城化的地缘优势,深化与国内外相关行业共同发展佛山市气象事业的合作机制,实现对国内外先进的气象科学、业务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约化应用国内外各种优势资源,全面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气象科技竞争力,实现佛山气象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4.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确保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防灾减灾更加主动有序、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便利、预报预警更加精准快速、行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财政保障更加稳定合理,实现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

1.提升监测水平,增强预报预警能力。气象观测种类不断增加,探测自动化指标值达到90%,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强对流与龙卷风综合监测基地,使我市气象监测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平均提前60分钟以上,探索开展15天天气预报,提高极端天气过程的预测能力。建设空间分辨率最高可达1公里的精细格点化预报。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到96%。每个家庭可自助利用一种以上的渠道获取气象公共服务,气象公共服务整体满意度处于全省前列。

2.推进生态气象建设,强化气象服务保障。加快生态气象监测体系建设;健全灰霾、重污染天气的集约化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体系,灰霾预警准确率90%以上;完善海绵城市气象服务保障机制;探索研究佛山城市“通风走廊”。

3.完善人才机制,提升龙卷科研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加大高层次、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学家承担或参与气象核心技术攻关,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团队,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米量级龙卷风数值模式研究系统;开展强对流与龙卷风的科学试验与研究,开展龙卷风预警业务。加快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龙卷风预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4.推动气象立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推动佛山市人大制定地方气象法规,优化气象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提高气象行政能力。把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无纸化网上电子审批、一个窗口集中办理和“一门式一网式”服务等。完善台风、暴雨灾害停课机制,建立台风、暴雨灾害停工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以龙卷科学研究为抓手,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强对流与龙卷风监测体系建设。安装新型观测设备,进行中小尺度加密观测,实时监控佛山龙卷风等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到2020年,建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备、技术先进的强对流与龙卷风现代化监测业务体系,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

2.建立强对流与龙卷风预警体系。通过同化雷达数据及其他观测数据进行中尺度数值模拟,对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实时加密观测,进行龙卷风的潜势预报。通过预警平台发布强对流与龙卷风警报服务信息,不断提高龙卷风预警水平,力争达到全国领先地位,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风险提示和决策建议。

3.提升龙卷科学研究水平。加快推进将强风暴与龙卷风实验室建设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提高强风暴与龙卷风实验室的研发能力,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预报技术成果转化。大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引入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全面提升气象科研水平。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科研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科研机制。开展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科学试验与研究,争取龙卷风国家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积极推动项目进展。

4.推进院所高校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结合地方气象部门的硬件设备优势和科研院校的专家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的合作,开放强风暴与龙卷风联合实验室,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加强跨境合作与国际合作,积极拓宽与国外气象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5.强化部门间合作。建立促进核心技术研发、资源共享、服务组织和利益协调的工作机制,鼓励专项气象服务跨区域、规模化发展。“十三五”期间,推动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实现科研、业务人员合作交流常态化。加强与广东省气象台、广州市气象局、深圳市气象局等省内气象部门的合作交流,加强与市政府各部门间的联系沟通。

(二)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1.建立精细化预警信息发布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传播机制,推进预警信息发布终端进社区、企业、乡村和学校,提升城市气象应急管理水平。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的共享,继续完善市、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建立多部门互联互通的预警信息发布一体化平台,实现预警信息的报送、审批和发送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按照“报得准、审得快、发得出、传得畅、收得到、用得好”的标准,做到预警信息发布快、准、全。在各部门管理的户外电子信息显示屏、城乡大喇叭、新媒体发布渠道(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应用软件)等加入突发信息发布接口,加强与各通信运营单位、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的合作,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多渠道发布。督促各通信运营单位完善“绿色通道”等途径,全力快速协助做好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建设突发事件舆情及气象灾害信息收集系统,实时掌握最新的突发事件发展情况,快速收集公众观测到的局地气象灾害信息。建立信息反馈评估机制,不断根据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效果反馈改进,进一步强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效能。

2.健全城乡全覆盖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公共气象服务的转型升级,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能力,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将公共气象服务延伸到最基层,建立直通式、广覆盖的公共气象服务运行机制,让气象服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完善12121应急气象电话、电子显示屏、影视频道等现有渠道,提高气象影视节目播出频率,完善和扩充佛山气象信息网等气象媒体的信息发布功能,建立多种手段互补的气象信息发布设施,让每个家庭可自助利用一种以上的渠道获取气象公共服务,气象服务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

3.发展“智慧气象”服务。大力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气象服务融合创新,加快实施互联网+气象服务战略,打造便捷高效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实现涵盖服务、业务、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互联网气象。深化气象大数据在各行各业创新应用,实现气象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建立我市灾情基础数据库,综合基础气象探测信息、高精度地理信息、中小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库,构建灾害性天气综合信息数据平台。实现不同终端工作效能的提高,集成区域信息网络系统,运用多种终端信息设备,建设气象信息传输的高速交互式通道,实现气象数据信息的大容量、超高速传输。到2020年,通信网络速度大幅提升,局域网网速达到10Gbps,互联网网速达到1Gbps。应急通信通道能在基本交通、常规通信中断的情况下保持畅通,保证气象业务正常运作。

4.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工作平台,实现对用户反馈信息的快速统计分析、服务效益评估制作及评估产品分发等功能,实现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服务效益评估的常态化。充分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场馆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台站科普教育点的功能,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加强与政府部门、学校、工厂、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通过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灾害预警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5.建设生态气象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结合我市生态气象工程,在城乡进行生态气象观测站布局。在监测的基础上,强化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评估预警能力建设,协助完成生态保护与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工作,重点打造生态气象服务体系,为我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强灾害天气精细监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1.优化综合气象监测网络。以自动气象站为基础,辅以多普勒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大气电场仪等非常规气象资料,实现多样化、立体化的观测网络,完善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手段。在现有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的基础上,进行站网优化升级,完善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提升气象自动化观测水平和密度。加强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结合水务、国土规划、三防等跨部门的共享信息,构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2.建设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提高风灾预警能力。依托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省重点实验室和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数值预报精细化解释应用技术研发,建立强对流天气的监测系统与预报方法,实现气象灾害的及早预报、预警。引进先进的多普勒雷达三维变分风场反演系统、多源资料融合分析应用技术系统及强对流灾害天气潜势预报系统,提高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的及时性和准确率,探索开展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和气象灾害影响风险预警。

3.加强大气环境监测评估。加强对环境气象的监测和预警,与环保部门合作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完善灰霾、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天气预警的集约化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开展重污染天气形成机理、预报预警技术方法研究,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联动工作。建立生态敏感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到2020年,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明显提升。

(四)全面深化气象体制改革,强化气象制度保障

1.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建起生命至上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开放共享的气象服务管理体制、创新驱动发展的气象业务科技管理体制、全面正确履职的气象行政管理体制、更加稳定持续的气象公共财政保障制度体制,基本形成一套符合佛山改革发展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创造有利于多元主体参与气象服务、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气象服务发展活力,增强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健全公共气象服务运行机制,发挥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的规模化、现代化和社会化发展。

2.深化气象行政服务改革。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好互联网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方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办事。把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无纸化网上电子审批、一个窗口集中办理和“一门式一网式”服务等。加快气象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规范审批流程,依法细化和量化自由裁量权,提升行政审批标准的强制力、约束力和实施力度,切实发挥标准对气象社会管理的支撑作用。

3.加强基层气象机构能力建设。根据《广东省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推动气象新型台站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佛山市台站全部建成新型台站。通过基层台站和管理体制的加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推进气象立法工作。加快推进《佛山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立法工作,推动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工作标准化、法治化;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构建气象行政执法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和制度,提升行政执法标准、治理能力和行政效率;优化气象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提高气象行政许可审批效率。

四、重点工程

(一)龙卷风监测预警工程

1.龙卷风监测体系建设。为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强对流与龙卷风监测网,开展低空精细化探测。完成4X波段雷达建设,新建2C波段雷达和1部相控阵雷达,联合周边地区构成一个更高分辨率的小尺度天气雷达监测网,进一步强化对龙卷风、雷雨大风、冰雹、暴雨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跟踪和预警。加快推进风廓线雷达、雨滴谱仪、微波辐射计、超声风速仪和大气电场仪建设,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自动气象站覆盖率达到100%,适当加密龙卷多发区域的监测;选取超高建(构)筑物开展雷电综合观测,开展雷电预警预报业务;进行微压计布网建设,组成重力波监测系统;在全市龙卷风多发地布设全景视频监控摄像头,开发龙卷风视频识别系统。建成龙卷风科学试验基地(南海)和顺德强对流天气监测基地;在每个区建设1个雷达观测站和2个移动式雷达观测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在龙卷风监测预警研究方面的共享共建合作;引导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参与龙卷风的监测活动。

2.强对流与龙卷风的研究和应用。开发雷达组网应用系统,包括雷达数据处理子系统和雷达监测预报应用子系统,完成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和SA雷达的数据质量控制、拼图、二次产品生成等功能,建立三维风场分析系统和降水相态识别系统,改进中气旋、龙卷风识别算法,为预报员提供高品质的应用产品;开展高分辨率的气象资料和相关信息的分析应用技术研究,提出与强对流、龙卷风有关的关键参数;联合多家科研与业务单位持续开展强对流及龙卷风大型野外综合科学试验,分为技术试验和科研试验两个阶段,技术试验阶段(20162018年)解决装备建设、观测模式、模拟试验等关键问题,科学试验阶段(2019年启动)探索进行问题定义、假设检验、理论建构等;研究佛山地区龙卷风宏微观结构及其生消的动力热力学机理,建立识别分析重力波的方法和技术,为强对流天气精细预警及龙卷风预警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区域多种典型下垫面陆面观测试验和区域地表参数化研究,开展雷达与地面观测资料同化,引进和完善强对流与龙卷风数值模式,租用本市及广州超算中心计算资源,开展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数值预报的业务化试验,为基于数值预报的预警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3.强对流与龙卷风综合分析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建设强对流与龙卷风的潜势预报和精细化滚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平台,开展龙卷风预警业务,并不断提高龙卷风的预警水平;完善基于观测数据分析应用的业务流程,建立数值预报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4.加快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用好市委关于“150万年薪引进二级教授”的人才政策,引进领军人才,提高龙卷科研能力;完善人才机制,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参与佛山龙卷风研究,加大博士学位人员的引进力度。设立佛山市龙卷风研究基金,开放龙卷风研究基地,推动龙卷风研究中心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实现龙卷科研的突破创新。进一步落实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CS的合作协议,推进强风暴与龙卷风联合实验室建设;深化与国内外科研与业务机构的交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佛山龙卷风科学馆建设。

(二)“智慧气象”服务工程(预警信息发布工程)

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在省的一体化框架下,按照“大应急”要求,建设高水平的市、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预警信息的自动流转和主动推送,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与各类显示屏、广播系统对接机制,有效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基于行业特征的数据库系统,开展精细化发布。

2.气象通信网络升级建设。升级佛山市、区业务通信网络系统,优化各级网络接入结构,满足大数据气象云平台资料传输、数据共享、视频会商、管理信息传输等需求。建设应急通信备份,建立兼具卫星通信应急备份和北斗应急指挥系统的天地一体化巨灾信息保障通信网络。建立灾难备份中心,达到《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第4级以上的要求,确保预警信息发布和气象防灾服务不因灾中断。

3.气象大数据分析系统。依托国家气象“金云”工程、政府大数据工程和社会大数据工程,构建气象大数据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实现多维度的数据检索提取和气象服务产品的可视化和智能化。

4.公共气象服务系统。集成全媒体服务信息发布渠道,完善网站、手机客户端、12121应急气象电话、智慧驿站等渠道的气象服务,优化服务体验度,提高电视天气节目运行水平,并增加防灾直播。

5.公众气象宣传平台。大幅度增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媒体的气象防灾与公共安全的宣传工作。完善各区气象科普设施,对市民免费开放,建立中小学生气象科普机制,实现中小学校气象宣传全覆盖。开展气象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

(三)生态气象工程

1.生态气象监测。积极参与佛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大气进行同步、长期的监测,为生态建设、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提供技术支撑。巩固广东省气象局南海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合作共建关系,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和稳定维护运行;推进镇(街道)地面气象观测站建设并建成生态气象监测子站,建成顺德生态气象探测基地,建成高明农业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加强城市热岛效应的持续监测与研究,强化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能力建设,提升佛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保障能力。

2.城市环境气象监测。建设基于禅城区文华公园电视塔的佛山城市环境气象梯度观测系统,建设三水城市环境气象观测基地,开展城市低空分层的气象观测,填补城市边界层1公里以下气象精细探测盲区。与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佛山市环境保护局合作建设佛山市大气重污染监测超级站,开展佛山地区空气污染成因的分析研究、空气污染监测、预报预警和成果转化。

3.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服务。进一步健全环境气象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完善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重要交通场所的大雾、灰霾监测设施。开展边界层专项探测试验,研究影响佛山的大气污染物输送、扩散和变化的气象条件,提高空气质量预测和重污染空气应急预警气象服务水平。

4.海绵城市气象保障。完善海绵城市气象服务保障机制,基于多样化、多层次的观测手段开展短时暴雨分析,提高镇(街道)暴雨预警水平,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城市内涝预警,为佛山建设海绵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5.佛山城市规划“通风走廊”的综合研究。为适应佛山快速城市化进程,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提升宜居宜业城市竞争力,综合国内外二十余年城市气候的研究基础,联合国土规划、环境保护、园林、交通等部门组织开展佛山城市规划“通风走廊”的一系列课题研究,提供给政府部门决策参考,为地方规划法规提供立法参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全市各级气象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与发展改革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在本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组织编制本地区气象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本规划有效实施。完善规划实施的各项的管理制度,加强规划内容符合重要文件精神与当地实际,细化规划实施任务目标,确保规划实施合理、科学、有序、规范。

(二)强化项目支撑

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更加稳定增长的公共气象财政投入渠道,把增强气象现代化能力建设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以本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本规划落实。要有序推进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明确规划资金的项目用途,完善规划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合理到位,保障规划项目按既定目标照常实施。加强规划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发挥工程效益,为推进我市全面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三)培养人才队伍

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着力发展、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创新团队配置,组建具有学科优势和影响力的创新团队,大力引进和用好国内外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提升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四)扩大开放合作

建立和完善气象共建共享机制,充分运用公共资源,提高气象技术装备,加强气象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能力。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的领域,广泛开展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拓宽与国内国际气象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具有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

(五)加强监督管理

市气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和动态修订机制,适时开展规划评估,根据实际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做好规划项目的督促检查工作,加强监督管理,通过考核、测评的形式加紧规划项目的落实,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推荐访问:气象 规划 佛山市 【气象规划】佛山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