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关帝庙焚炉保护修复

|idpi

摘要:解州关帝庙的两座明代焚炉在修复前存在锈蚀、变形、裂隙、缺失等严重病害,文物工作者针对文物保存现状,对其进行了病害检测分析、文物拆解、物理及化学除锈、脱盐、缓蚀、裂隙粘接、缺失补配以及地基处理、焚炉复位等修复、保护工作,使其文物病害得到消除或抑制。

关键词:焚炉;
除锈;
缓蚀;
粘接;
补配

焚炉是寺庙、祠宇在举行祭祀典礼活动时焚烧表帛、纸币和纸糊猪、羊、牛马等祭品的用具。解州关帝庙的焚炉位于崇宁殿前东西两隅,系明代铁铸而成,体型庄重,铸造精美,既具有陈设性的威仪效用,又是一种供器设施。解州关帝庙焚炉总高8.95米,其中,炉高6.25米,炉上刹座及刹高2.7米;
平面呈十角形,直径约为1.9米,为两层十角攒尖顶,犹如一座铁铸的十角形塔式楼阁。

焚炉比例适当,雕刻精美,力士传神,极具艺术魅力。焚炉的铸造,既仿古代造像基座,又仿木构阁楼的建造技法。束腰壶门、花卉、动物、力士等应有尽有;
勾栏倚柱、门楣花罩、额枋斗栱、瓦顶脊饰无不齐全。

如此独一无二、世所罕有的珍贵文物,历经几百年风霜雨雪、夏暑冬寒后,早已锈迹斑斑、“百病缠身”了。两座焚炉器身共计断裂35处,其中一处裂隙长达85厘米。共计缺失150余处,特别是器体承重部位存在多处缺失及裂隙,导致炉身倾斜,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对文物本体及游客构成了很大的安全威胁,亟须采取科学的修复和保护措施。

一、保护修复过程

(一)病害仪器检测分析

本次修复使用了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显微拉曼仪、便携式数码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四种仪器,分别对器物的基体成分、锈蚀物种类、锈蚀与基体形貌、铸造结构及元素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为文物的保护、修复措施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保护修复前准备工作

1.搭建脚手架

为了在保护修复前进行更加详细、全面的病害调查,需要在两座焚炉周围适当位置搭建脚手架,以便对焚炉进行测量、病害目检、仪器检测、取样、拆解等工作。

2.焚炉的拆解、分离

经过现场观察,焚炉每层之间没有交联。为了在保护、修复时更有效地进行清洗、除锈、脱盐、补配等工作,需要对层层交叠的焚炉进行拆解。拆解前用相机记录每层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便为后期切实准确复位提供参考。

拆解工作由臂长、吨位适当的起重机进行,起吊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文物局部受力过大,应当在每层的底座位置架设钢架或木板,以增強吊装时的稳定性,保障文物安全,起重机绳索与文物接触的地方用纸片或海绵等材料进行装垫,避免对文物造成剐蹭。摆放拆解后的焚炉零件时,每层之间留出足够的空间,方便开展保护修复工作。

3.防护围栏的支架

因焚炉所处的位置在游客参观区域,在修复过程中为了保护游客的安全,需要另外找恰当位置开展工作。经考察协商,修复场地选在关帝庙办公区的篮球场,此处地势平坦、位置开阔,既远离游客,距离原焚炉位置又较近,有利于文物的搬运及修复工作的开展。

为了更好地开展修复工作及保护文物的安全,在篮球场的四周支架了彩钢瓦围栏,做到了与外界的有效隔离。

(三)文物本体修复

1.土垢等表面污染物的清除

由于器物体积巨大,采用手工工具(如手术刀、毛刷、钢丝刷等)与电动工具(如牙科磨机、角磨机)相结合的办法,对大面积土垢、钙化物、积尘等污染物进行清除,清除过程中用喷壶对清除部位进行去离子水喷淋,以软化清除物且减小浮尘。清除完毕后,及时用热风枪对操作部位进行干燥处理。

2.钙质结垢等表面硬结物及层状堆积锈蚀的去除

首先,用超声波洁牙机、刻刀及各种刷等工具对器壁较为疏松的锈蚀进行去除。

其次,较为致密的锈蚀用质量分数为5%的草酸水溶液加脱脂棉涂敷去除,贴敷时间和次数根据锈蚀程度而定。

最后,用牙科磨机或角磨机清理锈蚀及钙质结垢。清除操作时应注意力度的把控,注意去锈部位与其他部位视觉上应协调统一。

3.脱盐及缓蚀

脱盐采用涂敷脱盐法,使用材料为复配脱盐纸浆。

为了延缓两座暴露于室外的文物表面腐蚀速度,我们对两件文物进行了细致的缓蚀操作,使用材料为单宁酸乙醇胺等复合缓蚀剂。

4.裂隙粘接

在铁质文物裂隙、断裂处修复过程中,一般采用各类胶剂直接粘接的方式。然而,考虑到这两件器物体积、质量巨大,裂隙数量多,裂痕间隙大且层层叠压导致断裂处受力非常大(图1),单纯使用胶剂粘接无法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鉴于以上情况,根据设计方案,本次修复决定采用断面加钢芯粘接,或者在断茬两侧内外壁加钢板,然后用不锈钢螺丝连接钢板的方式进行处理。

此次粘接修复使用的材料为CH-31型双组分胶黏剂与1309丙烯酸结构AB胶、Kafuter铸工胶、304不锈钢螺丝、不锈钢板等。

5.缺失补配

对于面积较小的残缺,采用速成钢进行补配修复。对于面积较大的残缺,由于两座焚炉共有需补配较大面积缺失130余处,在修复时使用了与器体成分相同的补铸块,方法如下。

首先,翻制模具。在器物上选取与缺失处纹饰、形状相同的单元进行纹饰与形状的翻制,翻制使用的材料为硅胶、石膏等。

其次,浇注或刷涂出缺失处原始蜡模。通过与原有器物的比对,对蜡模进行修整。修整后的蜡模要做到纹饰清晰,与缺失处的器壁厚度、断面形状等方面相吻合(图2)。

再次,精密铸造。铸造出与器物基体成分相似的缺失补配块,对铸块进行打磨修整,使之与缺失处完美补接。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做出与原器颜色、质感相近的底子。

最后,粘接。用1309丙烯酸结构AB胶或铸工胶把补配块与原器物进行粘接。在粘接过程中应当在器物断面与铸块适当位置打孔添加钢芯,或者采用断裂处修复的方法在内外壁加不锈钢螺丝与钢片,以增强粘接强度,增强补配处的承重性,确保文物与游客的安全。

此次修复使用失蜡法铸造补配块139块,其中东焚炉73块,西焚炉66块。

6.断裂粘接处、缺失补配处做旧

对已粘接与补配完成的器物要进行做旧处理,特别是有钢板、螺丝连接的断裂处,需要进行细致的做旧,以使修复后的器物有良好的展示效果。方法是利用虫胶乙醇溶液做胶黏剂,矿物颜料做色料进行做旧。

7.封护剂选用B72乙酸乙酯溶液、氟硅溶液

操作方法是,首先用质量分数为1.5%的B72乙酸乙酯溶液在器物内外壁进行均匀刷涂,然后待B72溶液彻底干燥后,用质量分数为2%的氟硅溶液进行刷涂操作,刷涂次数均为两次。对于局部质地较为疏松的部位,封护次数增加,以获得较好的密封性和憎水性。

8.层间架板的制作

经观察,两座焚炉的第一、二层(即最底部底座与倒数第二层)之间,应当还有一层,但现在两座焚炉此层均完全缺失。这种缺失导致现在一、二层叠压处接触面过小,许多地方原采用铁块、铁棍临时支护,严重影响焚炉的稳定性。为了焚炉结构的稳定以及游客的安全,修复时工作人员在这两层之间制作了钢质架板,钢板厚度为1.5 cm。架板放置在一层顶部伸出的横面上,形状、大小与焚炉一层口沿处内壁相吻合,以便更均匀地承受其上三层炉体的质量。

(四)焚炉复位工作

1.对焚炉地基的处理应拆除原有旧底座,然后在旧底座基础上进行扩挖,扩挖宽度约为50 cm,深度约为120 cm。最后,对挖好的土坑进行原土打夯,夯实后底层铺垫30 cm三七灰土,灰土之上用80 cm厚毛石灌浆,用混凝土找平,露出地表的面,用旧石条恢复铺装。

2.焚炉复位仍由起重机进行,起吊时一定注意避免文物局部受力过大,避免对文物造成剐蹭,保障文物的安全,注意拆解时做的标记,以保證复位准确。

二、结语

经过一年有余的现场保护、修复,焚炉又重新安稳地矗立于关帝庙崇宁殿前,迎接八方游客的瞻仰。笔者想谈几点关于修复焚炉的感悟。

在室外文物现场保护过程中,工作进程受天气影响较大,应根据气候变化做好修复规划,以免影响修复进程和效果。

实施保护、修复工作前,严谨的病害调查、科学的检测分析、详尽的实施方案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在修复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多咨询、多试验,最重要的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摆脱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束缚。

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选用修复方法时要兼顾最小干预性、可再处理性,正确处理修复强度与文物艺术价值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闫文祥,1981年6月生,男,汉族,山西稷山人,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修复。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铁质文物保护技术手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2]马清林,沈大娲,永昕群.铁质文物保护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推荐访问:关帝庙 修复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