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艺术:走向生活,探索多元

|idpi

[摘 要]竹子天生具有平淡、清气、朴实的气质,其衍生开来的虚心净节、弯而不屈的品质,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所以,有人说竹刻是个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艺术。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转变,人们有了更多的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更加在意内心精神的满足,人们正在追寻一种文化、精致、高雅的生活方式。于是,让文化艺术从专业走向普通大众,成为目前文化艺术发展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也使从事竹刻艺术的人开始思考“从艺术走向生活,又在生活中再现艺术”这一问题。

[关键词]竹刻;生活化;审美化;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J528.5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2-0046-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钟小燕.竹刻艺术:走向生活,探索多元[J].天工,2020(2):46-47.

艺术,它代表的绝不仅仅是文明的表征、传承與发展,更是培养人们适应当代社会所必需的素养和技能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是所有艺术的核心理念,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走进生活也应该是竹刻艺术获得持久发展的必然要求。竹刻艺术的发展固然需要一批优秀的竹刻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使社会上的普通大众能够认识、欣赏竹刻艺术作品,促进构建一种更美、更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论是从艺术源于生活的特征而言,还是从现实生活中艺术品能促进人们高尚情操、积极的心理作用而言,都要求我们的竹刻艺术必须走向生活,简单点说,就是竹刻艺术生活化。

本文所说的多元化,是指领悟方式的多元化、表达内容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一、感受生活,领悟方式多元化

感受生活美,领悟生活美,是现代社会人们认识世界、享受生活的一种核心素养,也是人们改造世界、创造美的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一个竹刻艺术工作者,感受生活中的美,领悟生活中的美,更是创造出优秀艺术品的必要条件。

中国竹刻历史悠久,根据古代文献上的记载,中国竹雕艺术的源头,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三代以下,延续至今,有无数的杰作值得竹刻艺术家去欣赏观摩,一个竹刻艺术工作者肯定有必要尽可能多地去欣赏古往今来竹刻艺术的杰作,去领略“兽蹄式连盖竹制漆盒”“西汉彩漆龙纹竹勺”“西夏竹雕人物残片”“唐雕人物花鸟纹尺八”,去欣赏“明三松款仕女笔筒”“明张希黄南窗遐观笔筒”“清封义侯竹根罗汉像”,去揣摩“金西厓刻金北楼画仰俯竹扇骨”“白士风海棠画眉臂搁”“徐秉方荷花横件”,一定能够感受到在中国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征与审美趣味,这不仅仅是了解这门艺术的来龙去脉,更是为了体悟这门艺术的美,提升自己的审美感受力,为自己的创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事竹刻艺术工作时,艺术家除了要欣赏大师作品之外,还应该多元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让自己的艺术生涯和广阔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例如,花鸟鱼虫是竹刻中最常见的题材,荷花盾形的叶片,表面颜色深,富有蜡质感,叶脉清晰,背面色浅有龟裂纹;柳树垂挂下来的枝条绿叶;螳螂可以折叠起来的捕捉足,这些都是生活中通过细致的观察得来的。再如,竹刻艺术家想创作一系列古村落题材的作品,那就可以到农村去采风,寻觅收集各种素材,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扩展知识面,为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料。艺术创作不仅应该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在内容上还应具有更深层的情感。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家不仅要在世界里看得很多,熟悉外在的和内在的现象,而且还要把众多的、重大的东西摆在胸中玩味,深刻地被它们感动,得到过很多的经历,有丰富的生活,然后才有能力具体形象地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

只有运用合理多元的领悟方式,走向自然、融入社会,脚踏实地地感受生活、感悟出生活的真谛、品尝生活的五味,才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创作出鲜活的作品。显然,这是一种极富情智的自我教学。

二、贴近生活,表达内容多元化

所有的艺术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几乎是一个公论。西方从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模仿自然”说到近代的“再现现实”说,中国从隋朝姚最的“师造化”到清朝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无不承认艺术来源现实,并反映和表达现实。竹刻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就存世的作品看,如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兽蹄式连盖竹制漆盒”,就用竹雕琢成带有兽蹄样的支架的圆盒再上漆,是狩猎文化或农耕文化的反映,而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雕人物花鸟纹尺八”,所刻仕女的服饰是典型的唐代女子的装束,反映的都是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

时移世易,社会还在不断进步,无数新鲜事物正在不断涌现,竹刻艺术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现代社会的生活现实。梅兰竹菊固然风姿绰约,花鸟虫鱼固然风雅迷人,佛像仕女固然可敬可亲,但看看周围的社会,我们身边可见可感的社会是人类数千年文明的结晶,难道不美吗?纵横交错的街道呈现的是一种几何之美,高耸入云的大厦呈现的是一种力量之美,疾步而行的男女呈现的是一种自信之美……如果竹刻艺术家能从这些似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审视出美的内涵,那么就会体验到生活的幸福与人生的美好,自然就会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而这种心灵是促使他们努力进取,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心理因素。

作品表达的内容选择取决于竹刻艺术家的意识,由于审美情感与价值观的差异,不同的竹刻艺术家其表达的内容肯定会有所区别,但是贴近生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达内容多元化,还是值得引起重视。如当地的古今建筑、街道风景、园林设施、商家店铺,乃至触手可及的包装设计、司空见惯的小商品商标等,它们无一不见证了地方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些都可以甚至应该成为当代竹刻艺术家的竹刻作品所表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竹刻艺术家,从使命感这个角度说,也理应对这个社会的现实做一个恰当的记录,做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表达。

三、创造生活,表达形式多元化

在当今社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是通过审美设计而来,就连人体都难逃审美设计,也就是有一股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在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下,如果一个人仅懂得生活美而不能创造生活美,那么久而久之,审美能力就会逐渐钝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与情感。这种审美钝化发生在艺术家身上,将是非常糟糕的,所以即使是为自身着想,竹刻艺术家也应该创造美。当然,从欣赏生活美走向创造生活美,本就是竹刻艺术家的主要目标。

首先,在艺术实践中,竹刻艺术家可以尝试生活性的艺术创作。竹刻艺术家可以尝试引入现代工业美术和商业美术的理念和表达形式,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例如,创作一套酒器,既有生活的气息,又有艺术的审美价值,何乐不为。现代工业美术创造了一切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实用而美观的生活用品,以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机械的造型和色彩,其实很值得竹刻艺术家的借鉴。

其次,在艺术实践中,竹刻艺术家还可以尝试借鉴西方艺术的一些手法,使自己的表达方式更多元。包括竹刻在内,传统艺术就是逐渐重“神”而轻“形”、重“线”而轻“面”、重“玄素”而轻“色彩”、重“文人雅致”而轻“世俗趣味”。在近代“西风东渐”之前,已经形成了单一的相对稳定、封闭的传统形态。近代以降,西风日炽,时至当今,中国艺术形态从整体结构和格局上已经发生了关键性的变化,即从单一的相对稳定、封闭的传统形态到主动吸收、容纳西方近现代艺术样式。但竹刻艺术却似乎转变不多,少有突破传统的勇气,落后于现代艺术发展的步伐。其实在技法上,竹刻艺术家固然可以追求古意,但在艺术性上,也应该顺应时代,主动学习西方艺术的线面处理、构图等手法,以积极适应现代化审美。以绘画为例,一提到西方艺术,大家在脑海里总浮现一种写实画风,殊不知,西方艺术早就过了纯粹写实主义的阶段,從印象派不过分追求形体转而虚化物体,注重光线与颜色,再到野兽派、立体主义开始颠覆形体,颠覆二维空间,再到现在百花齐放,艺术门类再无明显界限。西方艺术总是在不断探求新的处理方法和新的观念,与中国艺术发展平稳的持续性特点大异其趣。就这点来说,其实很值得所有的竹刻艺术家学习,拿起竹刻刀的人也应该了解世界艺术发展的方向,汲取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优秀的艺术处理手法和经验,让这门艺术的发展不再是一个陈陈相因、保守独立的文化范畴,为竹刻艺术的发展开拓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认识美是创造美的基础,创造美是认识美的发展。竹刻艺术走向生活,就是要多元化地领悟生活,不要再闭门造车,仅以临摹为主要学习手段。然后在此基础上,要认识到以遁世和脱俗做标榜的文人雅兴不应该再成为现代竹刻艺术的仅有或主要的内容,而应该尝试使自己的表达内容更为多元化。并且学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表达方式,以更为多元的方式来创造生活美。

总之,作为艺术,竹刻艺术当然是高于生活的,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走向生活,贴近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王世襄.竹刻鉴赏[M].台湾先智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3]贺诗琪.中西方美术比较的看法[J].神州,2013(18):226.

[作者单位]

桐乡留筠斋艺术品有限公司

(编辑:刘莉琴)

猜你喜欢 竹刻多元化生活化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研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7年11期)2018-01-03从“跨界”现象看现代筝曲的多元化发展祖国(2017年16期)2017-09-26刀痕竹韵上海工艺美术(2016年1期)2016-05-04凝聚在刀尖的智慧中国篆刻·书画教育(2015年7期)2015-08-05金陵竹刻即将消失的精致文化月刊·下旬刊(2014年3期)2014-05-26专业化PK多元化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4年1期)2014-01-21

推荐访问:竹刻 走向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