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贵读后感

|idpi

福贵

福贵和村里的许多老人一样,和他们穿一样的衣裤。从福贵租了龙二的那五亩田开始,福贵就成了一个农民。其实福贵又不是一般的老人,对于自己这一生的经历,他能很清楚,很流利的讲出来。福贵的大半生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活过来的,他的一生经历了亲人的一一离去,最后与老牛为伴。福贵给牛取名也叫福贵。两个老不死的相依为命,那是经过漫长的苦难之后换来的。会看牛的说这牛也就能活两年,可这两个福贵又活了十多年。福贵似乎融为一体了,两个生命一同等待生命的垂暮。“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福贵是少爷的时候,他压根没去想光耀祖宗那些累人的事。福贵成了佃农,穿了绸子的衣服觉得像滑溜的鼻涕,浑身不自在。两种命,两种活法。福贵去拉大炮那会儿,福贵才想活着的。后来真的活过来,也就活到了现在。从福贵的一生看来,福贵没有那么多坚韧的品质,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像他自己说的,做牛耕田,做狗看家。整部小说试图告诉我们的是:活着,就是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种忍受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更不是行尸走肉。这种忍受只是一种存在,一种生活的方式。

看完整部小说,我并没有想有的人说的感触那么深。福贵的坎坷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一生。余华并没有刻意的去渲染,而是以“冷”的笔触去叙述这个故事。整本小说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而并不是控诉战争、社会、贫穷给人的压迫。也没有去挖掘所谓的福贵身上的民族劣根性。刻意的去追寻这些大道理其实根本没有意义。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在这里你根本没必要去追究他到底悲伤的是什么,欣慰的是什么?我觉得这也是小说和电影《活着》的你区别之处。电影比小说表现的更尖刻,更戏剧性,有更多东西值得你去挖掘。

小说通过我,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和福贵老人的偶遇引出整个故事。余华以一种冷静的笔触,一步一步的把读者引入福贵的生活。一切都来的那么自然,使人心里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隐隐的情绪,福贵的感情一点一滴的渗透进你的心底。小说的最后留下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黑夜的降临使小说的结尾处又恢复了宁静和悠远。让人感到死亡的回归和循环。没有死亡,就没有新生,就如同四季轮回、昼夜更替。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电视剧《福贵》观后感

我于九月初到达合肥,来这儿算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也生。平日里,遇上些稍微新奇有趣的事,我便不能够安分了。但这次我是新生入校,还得军训。接连着几日暴晒,任凭我再野的心也收敛了。

偶然,一天夜里我辗转难眠,思来想去决定看一部叫做《福贵》的电视剧。这部剧在我童年时就曾勾起过我无尽的的兴趣和无限的想象。许些情节多年来也时常凭空出现在我的思绪中,片段稍显模糊,但其于我所留印象的深刻是毋庸置疑的。我几乎是怀着一种探索与猎奇的心态火速看完了它。

这部剧叙述了一位民国少爷因为好赌而一夜输光了全部家产,忽然之间,天昏地暗。他随后带着他的妻子和子女一生颠簸流离,在大跃进和文革时代中历经诸多沧桑和变端,其中,他的父亲,母亲,子,女,妻,一一在这曲折的生活中陆续离他而去,最后留他一人独活在这世上。这份凄凉,就是他,福贵。我猜想,作者应是一位旁观者,实因这剧情太催人下泪,太戳人心怀,大喜和大悲对比太强烈,当事人应无法有这么冷静的心态去倾诉这段往事。

为了过把作家的瘾,我描写了福贵当年输光了全部家产后回家的片段。

“他拖拉着身子满姗的走,他不说不哭也不笑,他变了?!那他在想什么?人一旦万念俱灰,便无念无想也无盼了。他是徐福贵,徐家川的少爷,整个县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赫赫有名的,“威名远播”的,他是财主的儿子。可现在,他却落到了这番田地,他败光了他祖祖辈辈所有的家业,福贵遇狗便问:你做人,我做狗,咱俩换换?狗聋拉着狗头,晃着狗蹄,哈出一口狗气,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像极了福贵。”

福贵的家丁叫长根和满仓,包括福贵的名字都能反映那时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说起来,福贵的一生也真是人如其名。当年福贵经历了家破人亡,赶巧儿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强行征丁把他拉去打仗,战场断粮了,饿死了一大批人,他这心里头一直想着他亏欠的老婆孩子竟熬了下来。后来,二战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了。在伟大的毛泽东主席号召下,全国人民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热血狂潮。徐家川的龙二地主被枪毙时,打了四枪,听着枪声,福贵回头看看“人算不如天算,嘿”。他想也不敢想,他的败家,在多年后反而救了他一命。他惊着汗着尿着哭着踉跄着赶回了家,因为福贵明白,龙二的死是替着了他。这可真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贵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既能吃苦,也会享福。这是福贵和大宅门里的少爷所不同的地方。他不像那些大宅门里的阔少爷,一贫如洗时他做的不是抱怨这埋汰那,反而他举起了锄头,非常有责任感的挑起了整个家的生计,看到这里,我佩服极了他,打心底里。“三年自然灾害”时,家里极度缺粮,福贵一家四口人在公社里每天只能分到一碗米粥。福贵和家珍(福贵还是少爷时抢婚抢来的媳妇,她的父亲是当地米行的老板,为人厚道,爱心强大,斗地主时被批斗,被迫转做米行伙计。)不吃不喝,省下些白粥都给了两个孩子,但即使是这样孩子仍然饿得发昏,那时,孩子的外公每日偷存下自己的半钵公粮,每夜再偷送到孩子手中。有一回他饿得厉害,便只尝一粒。正是这一股强大的爱让福贵一家挺过了那段岁月。看到这里,我在学校的每一餐我都觉得倍加来之不易,回想我以前的每一回浪费也深深的认为心里有愧。

唉,本以为这段苦日子该结束了。

五年后,还存活的就只有福贵和苦根了。苦根是他唯一的孙子,也是唯一的亲人了。苦根一出生就没了娘,接着又没了爹。苦根的名字是他的爷爷福贵起的。

日落时,苦根坐在福贵的脚旁,苦根问爷爷:

“福贵,我为什么叫苦根呢?”

福贵答,

“这是爷爷的一个愿望。”

“爷爷,那你为什么叫福贵呢?”

“这也是一个愿望。”

“福贵,苦根也有一个愿望,”

“苦根想骑在牛背上放牛”

“爷爷现在买不起牛”

福贵慢慢蹲下,“苦根,你就骑着福贵,爷爷就是你的牛……”

苦根高兴的爬上爷爷的背,福贵咧着嘴笑了。爷爷对孙子的感情,就如一座座山矗立在大地上,不需要言说,但任谁也明白这份重量。

天黑了,太阳终于下了山。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中学党支部书记

个人简介

穆贵福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贵州省遵义县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9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6月贵州省南白师范学校毕业、贵州教育学院物理专科学历、贵州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本科学历,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现任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中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个人履历

1980.09——1982.07,贵州省南白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学习。

1982.09——1987.08,贵州省遵义县落炉中学、山盆中学教师.。

1987.09——1989.07,贵州师范学院物理系(物理专科)学习。

1989.09——1998.07,贵州省遵义县山盆中学教师。

(其间:

1993.06——1996.12,贵州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本科学习;

1999.04——1999.05,遵义师范学院初中校长岗位培训班学习)。

1998.08——2002.07,贵州省遵义县山盆中学校长。

2002.08——2012.08,贵州省遵义县新舟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

(其间:

2004.03——2004.08,贵州教育学院高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学习;

2006.05——2006.06,中共遵义县委党校新任科级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9.08——2009.09,西部十二省安全教育管理国家级培训学习)。

2010.05——2010.06,西南大学贵州省遵义县中小学骨干校长研修班学习)。 2012.09——,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

教学成果

1982——1983学年度所任教的化学、政治获教学效果显著奖。

1984 ——1985学年度被评教育系统县级先进工作者。

1987——1988学年度被评为贵州教育学院优秀团员。

1992——1993学年度所任教的初中物理在中考获遵义县级物理教学成绩突出奖。

1999——2000学年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优秀校长。

2000——2001学年度被为贵州省遵义县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优秀领导干部。

2001——2002学年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2002——2003学年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2004——2005学年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教育系统优秀党支部书记。

2006——2007学年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

2007——2008学年度被评为贵州省遵义县教育系统优秀党党务工作者。

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西部十二省《中小学安全与安全管理国家级远程专题培训班》优秀学员,

2010年被评为遵义县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活着》的奇迹不在于主角的坎坷命运,而在于血泪坎坷之下,主角永不放弃的人生观。福贵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这周的主题是余华的《活着》。大家的讨论涉及到了几个问题(我去得晚了,前面的讨论没有听到):1)余华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福贵周围的人都死了,为什么他能一直“活着”?3)福贵这样的“活着”是不是真正意义的“活着”?顾老师的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在那个年代中,只有福贵这样的人才能活下来。执着追求的人,早就死了。”

顺势而为,是生存之道。做个小人物,不去追求生存范围以外的东西,才能在那个时代活下来。至于这么“活着”是否有意义,则是见仁见智的了。在我看来,“活着”的意义本身只是来自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成为了他自己人生的追求。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能有“选择的自由”。

余华的《活着》自问世以来,反响强烈,获得过国内外多项大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赢得了各国读者的广泛好评。这部演绎“未知生,焉知死”①的作品,脱离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表层,进而探讨人人都要面临的生死问题。余华通过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幸后对生死的超然态度,揭示了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同样是讲述福贵面临生死问题的同名电影,张艺谋则把审视人生的重心放在了时代的社会背景,从而淡化了福贵的不幸,使之人生际遇出现了活着总是有希望的憧憬!

一 小说中的福贵,历经了亲人死亡后大彻大悟

在余华看来,“活着”的力量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②追求史诗性叙事的作家,致力于战争、革命和朝代的更替,注重的是生活的宽度;
而着力营构历史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作家,关心的则是个体生命的存在。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每个人都处于历史的边缘,都必须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余华自创作以来,与现实的关系颇感紧张,“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然而,本着“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③的他,在《活着》中还是义无反顾地直面了生活的真实。

《活着》的叙述框架就是福贵的活着和他亲人在他面前的死亡。

不管每个人认为的有意义的生活是怎样,那种永不放弃、不断挑战自己命运的人,总是让人尊重和认同的。

故事中,徐家人的命运与中国近代史交织同行,由解放战争、建国、大跃进,一直到文革。当然,其重点主要是建国后,尤其是文革。作者很明显地要把许多角色的命运终点定格在被主流,尤其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包括小说作者余华本人)视为“浩劫”的文革,以此把小说推向高潮,因为当活在世上是最艰难的时候,就是小说反映的中心思想——“活着”最为被反映的时候。

徐福贵是一个带有悲剧人生色彩的城镇小居民,他出生在没落的地主阶级家庭,年少轻狂时沉溺于赌场浪荡。他作为纨绔子弟的轻浮性格加上赌博对手龙二的算计使他面临倾家荡产的第一个人生转折,阶级身份的转变令他的处事态度渐然改变,他在成为劳动人民的一员后,看清了生活的残酷面目,痛改前非地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向龙二借来皮影,开始了卖戏的谋生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他与同伴春生被国民党抓去充当壮丁,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福贵后来被解放军俘获,并在军中表演皮影,而这段历史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个城市贫民出身的平凡劳动群众的身份奠定了基础。当福贵回乡后,虽然获悉了母亲病逝、女儿因疾病变哑的家境变迁,但他还是与妻子尽心尽力地守护着家庭,在其后的数十年中,福贵这个只把全体家庭成员“活着”、活好视为最高目标的小市民始终谨小慎微地维系着家庭的幸福。

面对着春生在有庆坟前的道歉时,他虽然悲愤,说的也只是“我就那么一个儿子,你知道吗?!”而不是失去理智和发泄似的狂怒,这些都反映出其谦和、宽忍的性格。但是,我们也不能说福贵就是值得赞扬的人物,因为其身上并没有体现出翻身为主人的劳动人民高尚的阶级觉悟,他只是做到安分守己。因此,即使福贵身上有着劳动人民的朴素品质,但其精神世界在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依然并没有实现质的突破,他关注的最高点也不过始终局限于斗室之内的家庭喜乐,而非更高远的目标。所以,对这个人物的过高评价也是不合适的,如果我们能以中正持平的理性而非饱含同情的感性作为衡量尺度,就应该承认,福贵的哀情人生存在着他自身小我世界的自我促化。

福贵的“活着”思想是一种任何生物都具有的“苟活”本能,人的存活本是为了追求更灿烂的人生,更高的层次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升华,但《活着》宣扬的确是一种为“活着”而“活着”的苟活观念,它不强调活着的意义,不拷问庸庸碌碌的活着与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活着谁更有意义的问题,仅是通过毫不加工地摆出人的内心最原始的生存本欲达到激起观众和读者共鸣的目的,从导向性来说,这宣扬的其实还是一种蝇营狗苟的低层存活价值,而非历史的发展方向: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对于历史,他所采取就是这样一种看上去“毫无城府”的态度,作为一个“无辜者”随遇而安。他被抓壮丁来到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队里,后来又成了共产党的俘虏,唯一不变的是身边的皮影。待到回家时,正赶上公审龙二,五声枪毙龙二的枪响将他吓得尿了裤子,因为他意识到如果不是将房子输给龙二,被枪毙的就是他本人。继而在大跃进的年代,他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他失去了唯一的女儿。对所有这些损失,他最终都能够处之泰然,因为他的生存哲学是:活着比什么都强。需要添加一句的是,他本人活着比什么都强。即便是儿女的早逝,也丝毫没有触动他“好死不如赖活”的人生观世界观[15]。

福贵那样一种苟且的人生态度,并不是一个普通人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提取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没落公子的颓丧玩世发展而来,

三、福贵为何不死——再论《活着》

2007-10-3 10:15:00 王达敏 来源:易文网

在1998年的一次访谈中,余华说: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事实,作出了一个判断。

一个事实:福贵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然而他活着。《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对其苦难一生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大悲大难,亲历了一家四代所有亲人的死亡,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他是乡间不大不小的财主徐家的阔少爷,父亲指望他光宗耀祖,重现上辈的辉煌,同时也祝愿他一生既福且贵。徐家对儿子的全部希望都浓缩在“福贵”二字上,这也是乡土中国最高的人生目标。

期望儿子既福且贵,偏偏他是既苦且悲,如此天壤之别的反差构成的悲剧命运正是福贵一生的写照。四十年前,阔少爷福贵醉生梦死、荒唐至极,终于遭报应而命走背字,从此,苦难与灾祸频频降临于他,将他一次又一次地逼上绝望的境地。

他的人生厄运是从他的堕落开始的,按照民间的说法,他的遭难与受罪,全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他是远近闻名的败家子,自小顽劣,无德无信,父亲恨他“不可救药”,私塾先生断言他“朽木不可雕也”。长大后,创业理财的本事他一点没学会,倒是无师自通地承袭了其父恶劣的遗风,钻妓院,迷赌场,整日沉溺于嫖娼与恶赌之中,终于将祖产祖业输得干干净净,父亲为之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自此,苦难与厄运像一对难兄难弟紧紧地伴随着福贵:先是母亲病死,接着是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遇难横死,小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一个个亲人相继先他而去,他却依然活着。

福贵为何不死余华论死亡是极其悲惨的厄运,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柔弱的福贵竟然在一次又一次灭顶之灾的打击下,一次又一次地在死亡的边缘止步,于苦难悲伤的极限处善待生命,默默地承受着生命之重而无怨无悔地活着。不仅活着,而且越活越通达。这就不能不让人在对他不幸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之时,又油然升起敬意。为余华把脉,想必他正是从这种情感中赞叹福贵是“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因为在《活着》的中文版(1993年)和韩文版(1997年)的序言里,余华就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但这个被客观性坐实的指认实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判断,它既是情感判断,更是价值判断。有了这样一个打通了自然伦理主义和生命本体论的价值定位,福贵的“活着”就不是“赖活”,而是“好活”了。但是,如果说福贵本人从一开始就有这种明确的生命意识,那确实是抬举了他。福贵是全凭一己之力,依靠生命的本能并接受中国古老的生存智慧的启示自然而然地活出境界的,即使到了大彻大悟的晚年,他也没有获得这种具有存在主义意味的生命意识。相反,我们倒是从他的人生感慨中品出了“不谐音”: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这才是福贵的人生观,既宿命,又自慰。借助“精神胜利法”,说到底,还是乡土中国的一种普遍的人生观。用现代的观点来看,福贵的人生顿悟中确实包含着过多的消极因素,但对于在漫长的艰难中苦苦挣扎的中国底层的弱小百姓来说,实在很难否定这种人生态度的合理性及存在价值。

我曾感叹:如果没有这一段“不谐音”,该多好!因为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里,福贵是活着不知活着为什么的人,他从来不追问为何活?如何活?所以才活出混沌的境界。再想想,福贵不这样说,又该怎样说呢?若换成很现代很哲思的说法,那一准不是福贵。对于福贵,我们更看重的,是他在苦难中所体现出的生命力量及精神演变史,而不是过多地去纠缠他怎么说。福贵无知无识,他对自己人生态度的真情告白,是乡土民间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余华对其的价值判断则是对福贵的生命向度所作的现代陈述。二者互为一体,即使在话语的层面,它们之间也有不少可通约之处。

亟待追述的是福贵的精神史。福贵的精神史是在生命—人性的层面展开的,这让习惯了现代启蒙叙事和当代革命叙事的中国读者多少有些意外。《活着》一改20世纪中国文学凝定的主流叙事传统,没有把一部苦难史写成革命史或思想史,而是写成了朴实的生命精神史。从一开始,余华就没有打算让福贵去承载社会—历史与启蒙—革命的宏大意义,尽管福贵的苦难史中也映现出战争的血腥、政治的荒诞、精神的恐怖、饥饿与贫困,但这一切都是在福贵的苦难史和精神史的视域展开的。尽管我们从中能够读出残酷、荒谬、反讽,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我们对福贵福贵为何不死?为何活着?余华有一个经典性的表述,那就是:“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换言之,“人就是为活着而活着,没有任何其他的理由,这是人和生命最基本的关系,生命要求他活着,他就活着。”余华语。这句话怎么读、怎么解都透着生命本能的自然主义的气味,让人不能理直气壮地为福贵的“活着”进行有力的辩护。除此之外,它不仅没有说清楚什么,反而为不少评论家诟病福贵提供了口实。余华都说福贵是为活着而活着,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我相信余华说这句话是有特殊语境的,只有在特殊的语境中,它才会拨开简单性而显现出确定性的意指。但在还没有透析福贵的生命意识及精神史之前,最好将它先悬置起来。

福贵的生命意识及精神史是在苦难—死亡的维度展开的,他的“活着”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与诱惑,他没有顺从,也没有屈从;
他取忍耐、承受的方式,即取“不争之争”的方式,与苦难与死亡进行抗争。我这样说,并不是说福贵从一开始就有主动自觉的承受苦难、抗拒死亡的生命意识与勇气,相反,在猛然跌入苦难与死亡之门时,福贵完全是一副纨绔子弟的落魄相,相当脆弱,不堪一击。苦难与死亡威逼着福贵,然而又启悟了福贵的生命意识。在近四十年的生命历程里,福贵经历了从怕死到家人劝其不死,再到尊重生命而活着的精神演进的过程。

说到福贵为何不死、为何活着,不能不特别提到与福贵生命密切相关的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一个是他慈善的母亲,一个是他温存的妻子家珍,正是这两个女人,为福贵接通了中国古老的生存智慧。她们是福贵的人生导师,正是她们把福贵从死亡的边缘拉回,用温情苏醒了福贵,用责任开导着福贵,让福贵感悟着生命的责任、生命的意义。当一向丑恶行走、在嫖赌中讨生活的福贵输光了祖产祖业,丢魂落魄地回到家后,父亲气恨交加,声嘶力竭地喊道:“孽子,我要剐了你,阉了你,剁烂了你这乌龟王八蛋。”此时的福贵早已崩溃麻木,心如死灰,但他还是意识到自己非常害怕父亲可能要“剁烂”他。而母亲和妻子此时却给了他活下去的亲情与勇气,妻子安慰他:“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母亲一再劝导他:“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在往后的艰难岁月里,每当福贵或家庭遭遇不幸时,家珍总是宽慰他好好活着——为自己,更为这个家活着。

一句“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说得人热泪盈眶,全是因为这句极其平常的话里凝结了千年的智慧、千年的情感。听的是话,入的是情,将之溶于生命,足可以化解苦难、超越苦难,在之后的四十年里,福贵就是用这句话打实了活着的信念。所以,他就能够在被国民党军队抓去拉大炮、当壮丁,接着又被逼当兵的近两年里,紧紧地守着握着活着的信念,天天在心里念叨着要活着回去。这也是他在所有亲人相继先他而去,他却依然活着的根本原因。他始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悲惨的,也要好好地活下去,“家珍说得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到晚年,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而乐观地活着,在世而超然。

我一下子读懂了福贵,读懂了余华为什么会说“福贵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有理由说他是‘活着’的一个人”,“他的声音应该比所有人群‘活着’的声音都要强大得多。”他是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人。由此,我自然也就理解了余华那句暂时被我悬置起来的经典性表述的要义。余华不是从启蒙的或革命的需要来写福贵,而是从生命存在和人性的角度切入福贵的生命意识及精神史的。这种意义一旦被确定并被建立起来,就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思想相悖,而以迂回的方式与生命存在的现代性思想相通。余华在《活着》的中文版序言中说的一段话也可以为之佐证:“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以我之见,可能正是这种生命存在的现代思想,使得这本叙写中国人的人生经验和生命意识的小说,首先在西方文学发源地的西欧被接受、被赏识。西方人认为《活着》“这本书不仅写得十分成功和感人,而且是一部伟大的书。”“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精神史的追问。

主人公福贵由解放前大地主家的少爷变为平常百姓的故事。少年时期的福贵是家中的独子,深受母亲溺爱,年少无知,不学无术,却不失有一颗善良的心,幸运地娶到了米行老板陈掌柜家贤淑美丽的千金。福贵因受奸商龙二蛊惑和欺骗,恋上赌博,寻花问柳,将老父亲的家产全部输给了龙二,父亲也被他活活气死。一无所有的福贵,如梦初醒,不得不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租种着原本属于自己家的土地,给恶霸地主龙二当佃农,女儿也因病无钱医治成了哑巴。就在福贵成为佃农的两三年后,福贵的家乡解放了,新生的政府没收了地主龙二家的土地,并将违法烧房的龙二枪毙了。政府按成分儿给老百姓分了土地,福贵家虽说以前是地主,但按政府文件以四六年为界,有幸被划为贫农,也分得五亩好田地,同大家一道儿开始了新的生活。福贵先后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体会了一个人由富有变为贫穷的痛苦经历,也体会了人生中不幸中的万幸,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公社、大跃进、大食堂、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个特殊的年代,感受着人生的沧桑变幻,喜怒哀乐。

其一,教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少年时期的福贵,不学无术,认为家里只要有钱没有办不到的事。在母亲的溺爱下,整天游荡玩耍,不懂礼仪,辱骂长辈,更不懂田园农耕之事,达到不可理喻的地步,俨然一个废物。正因为如此,所以难以成器,成了地地道道的败家子。才有了后来误入岐途,沉迷于酒色赌博,败光家产。这给我们今天的父母一个深刻的启示,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视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德育教育也同等重要。如今,在城市农村,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为吃穿而发愁。而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户,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不懂得作为父母的艰辛,人生的不易。所以,我们不能忘了对孩子勤劳朴素方面的教育,要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成为新时代顶天立地的接班人。

其二,电视剧《福贵》向我们阐释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失去,奸商龙二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龙二精于算计,先是从别人手里赢得赌场,巧设圈套使少年福贵迷恋上女人和赌博,把福贵家的田产占为己有,自己摇身一变成了恶霸地主,并想霸占福贵的妻子家珍,害得福贵家破人亡,可谓坏事做绝。而福贵家虽说是地主,但福贵父亲懂得体恤佃农,福贵更是在灾荒之年随佃农跳花鼓灯,向米行陈老板借米。看得出,福贵虽年少无知,但还有一颗善良的心。人算不如天算,精于算计的龙二解放后被定为恶霸地主,受到了政府的审判,并被枪毙。而福贵一家由于没有田产,成了贫农,分得五亩好田地。正如龙二临刑前所说:“福贵,我是替你死的”。坏事做尽的龙二受到应有的惩罚,而福贵一家则躲过了那场政治灾难。

其三,凡事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剧中徐家川的老百姓在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将家中生火做饭的铁锅拿去炼钢,办起了大食堂。结果锅砸坏了,钢非但没炼出来,却没了锅做饭。此外,由于受当时亩产上千斤大米“浮夸风”的影响,村里将当年丰收的粮食全部上交了公粮,不料赶上北方闹饥荒,上交的粮食被征用,整个县城缺粮,徐家川的老百姓得不到政府下发的粮食,只能眼睁睁看着大伙儿饿肚子,去外乡逃荒,还饿死了粮站的“陈掌柜”。大跃进作为中国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使国家的发展严重脱离了历史的轨道,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教训实在深刻。我们应该深刻反醒这段历史,凡事做到实事求是。政府的决策应该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从而使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其四,我们要尊重残疾人,重视残疾人的作用。剧中的两件事集中体现了残疾人的作用,一件事是村里人把锅砸了拿去炼钢,福贵的聋哑女儿凤霞认为这种做法不对,上前阻止,并将自己家的锅藏了起来。正当福贵一家饿饭,老丈人送来一小袋大米,家里急于无锅做饭时,凤霞将锅拿了出来,这让一家人喜出望外,深感凤霞当初的做法是对的。另一件事是村里上交公粮时掉下一袋稻谷,光棍儿二愣认为吃大食堂了,用不着粮食,置之不理,而哑巴凤霞则将稻谷扛回了家里,结果赶上全县缺粮,正是凤霞扛回的这袋稻谷才缓解了村里的燃眉之急。

剧中将大跃进中哑巴凤霞与村里人砸锅炼钢,面对弃粮的不同做法进行鲜明对比,给我们以深深地启示。这让观众感到原来残疾人也是有用的,有时他们甚至起着比正常人更大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岐视残疾人,更应该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生活的和谐的世界里。

其五,要树立高尚的婚姻观,爱情观。剧中哑巴凤霞对城关中心小学的胡老师产生爱慕之心,经常给胡老师洗衣服洗被子。胡老师被被漂亮贤淑的凤霞所感动,两人产生了爱情。面对着条件较好的同事热切的追求,胡老师毅然选择了哑巴凤霞,这让同事感到非常意外。胡老师选择凤霞也许是处于一种怜悯之心,尽管这场爱情最终因二喜的出现没有结局,但足以让今天的年轻人感到那个时代爱情的纯洁。我们应该在当代年轻人中提倡这种高尚的爱情观,婚姻观,让他们知道在物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爱情不仅仅靠着金钱来支撑,更应该追求爱情的本源,讲究爱情的真情性,严肃性。

电视剧《福贵》向观众呈现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在老一代人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部电视剧和他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应成为当代人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其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值得大家剖析。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

福贵活着的人生,就是一个忍受的人生,一个仅仅为了见证而忍受的人生,去见证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的人生。破产前的福贵,是幸福的,没有责任;
而破产后的他责任大过一切,苦难、不幸、痛苦接踵而至,一个个给他的都是迎头痛击,头破血流,但福贵“活着”的力量很巨大,那来自于忍受的力量让他活到了最后,一直到只剩怀念与祥林嫂似的诉说。

破产前的他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混蛋,拥有一切败家子的累累恶习。这时的他活着不是为了什么,更多的是为了折磨周围的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岳父,丢尽他们的脸,同时也是自己的脸。此时他的世界观是不健康的,活着就是为了享受一切金钱带给他的虚假的快乐,折磨别人,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所以他的人格显然也是不完整的,是一个腐败、不堪的人。

然而命运却是如此公平,给了一个人一切东西之后,等他的就是无底的黑色深渊,惩罚他的一切不堪,更以十倍亦或好几十倍的惩罚,福贵就是这样——他破产了。

他破产了,忍受的人生拉开了序幕。被赶出大宅,住入茅屋,父亲暴死,这些灾难也仅仅是他悲惨人生的一个开头。幸好福贵改变了,改掉了所有的恶习,学会了辛苦、劳动、体谅他人,这些灾难的开头也给了他几堂极具现实意义的教育课。之后,他被抓壮丁。他在战场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大大改变了他的人生观。“我们就听着躺在坑道外面几千个没死的伤号呜呜的声音,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那是疼得受不了的声音,我这辈子就没听到过这么怕人的声音了。”福贵感受到的死亡的可怕,人生的脆弱,以及那死之前的哀嚎,让他学会了对死的忍受,战争也教会了他爱人,关心别人,也让他的人生观急剧得到了改变。

然而福贵又是幸运的,在战场上死了那么多人,包括他的亲密战友老全,他还是安全地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解放军送他回家的行动在他的心中种下了善果,使他认识到“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他的思想境界由了净化,完全摆脱了过去的不堪。

至此福贵过上了虽苦但安心的日子,自食其力,开始忍受生命赋予人责任的日子。虽然其中不是有小波浪,比如为了让有庆读书,不得已把凤霞送人;
妻子家珍的软骨病,但总的来说,这种生活还是给了福贵前所未有的平静与祥和,直至有庆的死,让他尝到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白发人送黑发人。继而凤霞成婚,现实给了福贵短暂幸福之后更大的痛苦,凤霞和家珍相继去世。“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虽然失去一双儿女和妻子,也给了他外孙与一个好女婿——二喜,让老年的自己可以有个依靠,忍受现实给予他的无聊与平庸的晚年,然而现实弄人。他活着就是为了见证所有人的死,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死给了他最后的打击,直至剩下怀念、回忆与日子。

福贵的活着的确充满了力量,然而这种“活着”也是可悲可叹的,经历了这么多不行后的他,我想也只有不断忍受才能支撑着她继续活着,继续去见证了。

似乎每个年代都是疯狂的。从40年代到文革后期,那些完全是关乎国家大事的变革一次次将福贵扔到沉重的背景之下,似乎活着就意味着忍受,战争也好,文革也好,这些历史事件都好强横,强加于普通人的人生,无法反抗。

其实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没有疯,只是关于文革无所谓信,也无所谓不信,因为那不是福贵的人生观,“活着”才是。他必须表现出相信,才能在那个环境里生存。儿子死了,还有女儿,女儿死了,又来了外孙,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也是责任,不仅仅是他个人在活,他也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他他不可以放弃生命提前逃离。

当福贵作为败家子而把家产输光之时,他想过去死,但他马上有一个更好的观念产生了“我想着那一屁股债也不会和我一起吊死”,就对自己说“算啦,别死啦”“被我爹揍死,总比在外面像野狗一样吊死强。”我相信这是活下去的理由,但我更相信的是:这是一种无赖的生存观,而这种生存观的产生同样也是来自苦难差额的生机。当龙二被毙后,他开始还真是惴惴不安,但到后来也想开了“觉得也用不着自己吓唬自己,这都是命。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惜的是他遇到的是余华,也就无所谓有后福还是先福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在无形当中已经认了自己的命,认为天道既然如此,何必去挣扎呢?能活下去总比死去的好,并且他有着一个坚定地活下去的理由:“死人都还想活过来”。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臧克家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果看到这一点,做为活着的主体的福贵就还不如其有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观念的妻子家珍来得洒脱。“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至此,可以得出福贵能活到能为别人讲述自己故事的理由,也就是忍耐,一种近乎麻木的忍耐,他的“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而福贵整个的人生观是否真的是如此,我们还得从他自己的口里找到答案,因为第三者的传递总是带有偏颇的。他自己认为“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这句话看起来似乎颇具有现实意义的存在性,但可惜的是从福贵的口中说出的,一个从不敢去争取的人,就没有指责敢去争取的人的资格。福贵的头脑,已经是生了锈的机器,不再转动,只剩下一个中枢控制系统,那就是活着,他只要活得比别人久,就是幸福,就是成功了。

我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有缺陷的英雄还是英雄,没有缺陷的苍蝇还是苍蝇。”福贵本身作为一个农民的形象,他终究还是无法脱离他的世界,即使是有一连串的苦难让他磨练,但终究是无法走到一个圣人的地位。因为在这苦难中,他只是单纯地去忍耐,从而失去了自我,从而不可能是像苏轼这样一生因颠沛流离而有一种达观的思想的大家,反而有的是低俗的恐惧,恐惧他会绝后,死后有人指着他的背面骂。

《活着》让福贵从苦难中走了过来,他活了下来,但他最终却被生活榨干了生命力,冰冻了热血的澎湃,在他面前是一片宽广而麻木的宁静。活,变成了一种物质的存在,留下了一株走过苦难后存在的快乐的木乃伊。

最后,福贵主动将老牛称为福贵,把自己的存在等同与动物的存在,而动物是不会问“我是谁”的,它没有这种反抗的意识,海德格尔说,“世界”是就人的精神性而言的。动物没有“世界”??其实也就没有生活,因而人在苦难与极限中必定会思想,会思考自己到底是谁,到底为什么而存在等一系列的问题,因而,福贵将老牛与自己等同,实际上就是宣布了自己从人的“世界”退出,而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自觉的放弃。而福贵就此表现出来的平静,实际上也只是一种麻木之后的寂然而已。而这就是一个经历了无数苦难后的老人的唯一的拯救吗?这就是一个支持着人活下去的理由吗?我不敢相信,在这宣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活着》,我读不出其活着的意义,看不到生活的乐趣,我看到的是一次次悲伤后的死寂,如果人活着真的是如此,那么,我相信有太多的人乐意轰轰烈烈地死去,因为这里透露出的不是一种活着的欢喜,而是一种存在的悲哀,放弃了存在的光辉与价值,我不敢想象存在是多么地可怕?

县行政服务中心认真学习刘福贵同志

光荣事迹

在接到学习刘福贵同志光荣事迹的文件通知以后,我中心于5月4日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进行了学习。在刘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伟大,共产党的力量,共产党的风采。从他们的事迹中,让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坚忍不拔、淡泊名利、甘为孺子牛的情操。

通过对刘福贵同志光荣事迹的学习,中心主任吴兵指出:必须与搞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立足本职岗位,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把加快发展作为始终不渝的目标,进一步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为民服务作表率。要把开展学习刘福贵同志精神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清醒地认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攻坚克难、敢担重任的信心和勇气,切实提升领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弘扬优良作风,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突出业绩。要把开展学习刘福贵共荣事迹与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要进一步拓宽和创新活动载体,坚持在丰富活动内容、深化学习实践、强化督导检查、选树先进典型、构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积极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激励干部职工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以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和良好成效推动跨越发展。

2012年5月4日

莘县法院崔福贵

个人“换位体验”实施计划

根据《关于集中开展“换位体验”》活动的通知(莘群组发[2014]12号)要求,结合法院工作特点,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活动目标

以基层工作人员身份体验基层工作,以服务对象身份体验群众办事,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换位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查找,倒查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思个人存在的作风问题,反思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思“三严三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方面进行具体剖析,促进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活动时间

自5月20日至5月31日。

三、活动内容

(一)换岗位,体验进基层。要到服务窗口:法院的立案大厅、信访大厅,开展“值一天班”、“当一天办事员(信访员、接待员、导诉法官)”等活动,体验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服务流程。同时,随访一批服务对象,直接听取群众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计划于5月23日到法院立案大厅当一天导诉法官、于5月26日到法院信访大厅接待诉讼

当事人、于5月27日参加民二庭的合议庭审理一件案件。同时,结合开展“假如我是当事人”活动,以服务对象身份“办一次事”、“打一个咨询电话”、“做一次现场咨询”等,体验当事人办事的感受,及时发现问题,同时直接听取群众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换思想,体验促反思。根据导诉、接访、庭审情况,及时写出心得体会,描述体验经历,剖析体验感受;
召开一次民二庭问题反思查摆会,全庭干警要通过体验,反思基层之所需、群众之所盼,查摆自己工作的不总和作风的差距,分析原因,明确改进措施。

论《活着》中的福贵叶辞

引言

余华一直是作为先锋派的一面旗帜,傲然于中国当代文坛。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后,余华开始为人们所注意。也就从此开始,余华一路走来一路写,创造了一系列的短中长篇小说。在其早期的创作中,极具先锋风格:纯净细致的叙述,冷漠平淡的语调,不同寻常的语言规范,荒诞不经的情节,魔幻性的氛围。此段的余华,正如莫言所言:是一个“清醒的说梦者”,[1]是“仿梦小说”[2]制作人,站在高处,远远的看着人群,看着人的出生,更看着人的死去、人的丑陋,“借助对感觉的描写来幻化世界”,[3]他轻描淡写着浓得化不开的血,人致人于死地的暴力,给文学界、文学批评界带来不少的震动,冲击着传统的小说创作观,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其真正赢得广大读者的作品则是转型后的《活着》,在《活着》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个连 “血管里都流着冰渣子”的先锋作家似乎不如早期“先锋”了,似乎多了些“新写实”的特点。我们看到了:更故事情节化的内容,更平实易懂的文字,生活口语化的对白,趋于传统的叙述手法。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余华转而从血腥、死亡、黑暗走向温情,走向些许温情的力作。虽然这部作品赢得了许多的认同,许多的读者,但依然引起了极大的论争。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对文章中的农民形象福贵就褒贬不一。可以说:《活着》和中国许多的著作一样,难逃“国内开花国外香”的命运怪圈,这也是一部在国际上先畅销起来反而引起国内关注的书。据了解,《活着》曾被译为英、法、德、荷、日、意、西、韩等多国文字,韩国《东亚日报》(1997年9月3日)评论“这是非常生动的人生记录”,认为福贵“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经验,也是我们活下去的自画像”,意大利《共和国报》(1997年7月21日)说“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 在国外一致好评,肯定余华以极大的温情描写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的情况下,国人却有很多人无法接受余华,接受福贵,认为余华对“福贵”这一形象的塑造是对人性的污染,是对我们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民的一种侮辱,是余华给我们下的慢性毒药,让我们慢慢失去力量,失去抵抗力。“福贵”除了有动物性的基本本能以外,其社会性的一面几乎接近零点,“麻木、愚昧、无知,是一种退化的„生存‟,根本没有„生活‟过,完全没有比动物更多的意义”,[4]但也有人认为“福贵”是中国农民苦难的真实写照,认为余华“完全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根据《活着》改作改编的电影大大提高了福贵的知名度。

文学即人学,创造生命,可以说是现当代小说写人的最高艺术追求。

所以, 对人物形象的探讨极其重要。针对国内外对《活着》及其人物福贵的分歧,本文将以福贵这一形象为立足点,贯穿于中国五四以来农民题材小说的发展,来剖析农民福贵的形象,深究这一农民形象的意义,以及探讨余华塑造这一形象的原因,从而了解福贵这一形象的文学价值。

一、福贵形象分析

小说的创作是离不开人物的,“小说艺术是涵盖于塑造人物形象,艺术典型的艺术。”[5]尽管现当代小说作品中有已经不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主,明显淡化人物,诗化人物倾向的标新之作。但对于文学创作的主潮流来说,人物形象塑造仍位置重要,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小说创作更多的关注人本身,从社会学层面深入到从文化哲学,生命哲学,人本哲学的层面挖掘人物,致力于对人原本状态的还原式描写,致力于活生生的生命创作。看似少了些典型,实则多了些生活实感和生命质感。余华的

贵福初级中学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

汇报材料

为确保全校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我校根据国家省市的安全要求,全面细致的防范安全事故,杜绝了群体事件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结合达市教(2011)68号文件的工作部署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我校师生在校人身安全,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开展,营造文明、和谐、安全的育人环境。大家提高认识,在排查中决不漏过一个隐患,经过仔细认真地分析,形成统一意见,并把排查出来的隐患,逐条理清,寻找解决的办法,能解决马上解决,不能解决通过多渠道寻找解决的办法,以便切实消除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和隐患。现将此次进行排查情况及解决的办法汇报如下:

一、安全检查小组 组 长:贾海权

副组长:贾晓林

员:代 友

贾向东 魏海波 胡执奎

方青天 常长江 张 锌

李青山 易 搏

方 娟 贾 全 李更飞 吴海洋 魏育红 王玉林

二、制定好安全检查工作制度、工作原则:每月对校园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并实行谁检查,谁记录,谁汇报的检查制度。(制定好安全检查记录表)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向上极汇报,并及时排除,确保校园时时安全稳定。

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文件精神,通报我县教育系统近期发生的

一些有碍安全稳定的事件,提高教师安全意识,人人明确安全大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校园各检查点情况。

1、消防安全条件。对学校的消防设施灭火器进行检查,发现个别灭火器药物由于放置时间过久已失效;
疏散安全通道、安全出口的指示标志,个别已损坏。

解决办法:对个别失效的灭火器,联系进行更换药物;
已损坏的标志,重新安置,保证标示明确,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接送学生车辆安全情况。学校无接送学生车辆。

3、学校重要设施、场所的安全状况。检查组检查了学校新、旧教学楼电气线路,新教学楼电气线路规范、完整,无破损、老化现象;
体育设备、设施使用正常,沙坑由于暑假较长时间没有使用,沙坑需要翻新;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清扫,整理,消防设施齐全.解决办法:沙坑中的沙进行翻新。

4、校园周边治安安全状况。校园周边无安全隐患,治安良好,无三厅二室;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主要为校门口道路没有斑马线,校门口没有设置警示牌,校门口与道路之间也没有设置缓冲护栏,各邻公路的村小道路两旁也没有设置警示牌。

5、校舍安全状况。校舍安全问题。经过排查,全校教学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主体结构完好,无明显安全隐患。

6、安全教育落实情况。开学时进行师生全面安全教育,并与家长、学生签订安全责任状;
每班进行上学、放学安全一句话教育,并进行

记录;
放假签订安全须知,学校安全教育有记录;
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
有聘请法制副校长,并公示上墙;
有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与消防演练。

7、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幼儿的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开展食品卫生、防治常见疾病的讲座,杜绝学生购买零食、加强对学校周边小卖部食品的控制。分层管理,责任到人,严防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安全工作成效。

由于我校安全教育工作到位,师生安全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安全制度健全,制定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等。加上安全检查、排查隐患及时。学校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白贵全读后感

高贵的施舍读后感

幸福读后感

福特读后感

祝福读后感

推荐访问:读后感 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