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力发展我县蚕桑产业调研报告

|idpi

关于大力发展我县蚕桑产业的调研报告

蚕桑产业是我县农民的传统增收产业,也曾是我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为略阳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做出过巨大贡献。其在发展高峰时,全县桑园面积达到5.4万亩,年养蚕2.2万张,产茧850吨,县办缫丝厂、蚕种场、蚕药具厂等蚕桑企业一应俱全,年产值达1亿多元。2008年因受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等因素影响,我县蚕桑产业遭遇波及,其全行业经济严重下滑,桑园被毁,企业倒闭,蚕桑产业跌入低谷。时隔10年后的2018年,受市场回暖以及基于我县发展蚕桑产业的独特优势,县委、政府重启蚕桑产业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供县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今年下半年以来,结合“两学一开”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的开展,由我带队,组织农业农村、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和政协相关委办组成课题调研组,以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现场走访等方式深入部分镇村和企业开展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基于蚕桑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产业链长,是农民增收和助力脱贫攻坚的好产业,2018年,县上通过苏陕交流和反复考察论证决定恢复我县蚕桑产业发展。随后,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蚕桑产业的指导意见(暂行)》,采取政府补助,企业经营主体投资,农民自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蚕桑生产。并坚持标准化建园,以发展密植桑园为主,兼顾地坎桑、四边桑;
坚持产业化带动,大力扶持“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 模式发展,通过土地流转、返包、倒租、蚕农入股等形式发展;
坚持科学指导服务,大力推广“良桑密植+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方格簇自动化上蔟技术”等模式,提高蚕桑质量和效益。通过两年多的发展,全县蚕桑基地已初具规模,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从2018年冬至2021年春,全县已投入蚕桑发展资金近1000万元,累计调运栽植嫁接良种桑苗460.63万株,发展密植桑园1万亩。培育蚕桑示范基地3个1000余亩,新建的小蚕共育室3处500多平方米已投入使用,修建养蚕大棚13个6000余平方米,改造陈家沟蚕桑办公房一层230平方米为蚕种智能化催青室,能满足全县年养蚕5万张规模用种需要。培育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26家,2021年已有5家经营主体开始养蚕,春季养蚕103张,产茧8000余斤,收入20余万元。通过技术革新,蚕桑技术部门推广小蚕集中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簇、塑料折蔟自动上蔟等技术,大大缩短了农户养蚕周期,提高了养蚕成功率和劳动效率。养蚕作业时间也由原来1个月养蚕变为半个月养蚕,实现了1年多批次养蚕。养蚕劳动力消耗下降了50%以上,为全县蚕桑高效发展做出了示范。同时,在徐家坪镇徐家坪社区建密植桑园 360亩,改造下坪废弃小学校舍38间用于小蚕共育、技术培训、科研教学、产品研发、办公用房等,建成集产学研于一体的蚕桑示范园区1个。蚕桑龙头企业陕西福瑞源实业有限公司还加大蚕桑副产品开发力度,先后开发出了桑果酒、桑叶茶、蚕丝被等产品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2020年累计实现蚕桑综合产值200余万元,初步实现了蚕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兴桑养蚕增收。

二、面临的利弊形势分析

调研发现,虽然通过全县上下两年多的努力,我县蚕桑产业恢复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江苏和其他蚕桑产业发展形势较好的地区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和不利因素同在。

有利因素方面:一是有良好的地理条件。我县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860毫米,热量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桑树生长的优生区,所产蚕茧茧丝长平均在1000米以上,上车率在95%以上,解舒率在70%以上,深受外地客商青睐。二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经调查,我县有15个镇办农民养过蚕,现在留守农村50岁以上人群大部分都养过蚕,而且是养蚕、管桑的能手,蚕桑产业曾经帮助他们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所以他们对蚕桑产业也有着深厚的情感,从事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较高。三是蚕桑应用市场广泛。桑叶不仅可以养蚕生产蚕丝,而且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畜禽饲料、果酒饮料、保健食品、化妆品、医药用品、造纸等行业。蚕丝被誉为“纤维皇后”、人体“第二肌肤”,广泛应用于从航天航空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丝绸在内的天然纤维消费量迅速增加,全国茧丝绸市场出口和内销占比,已由原来的8:2转变到现在的4:6,加之“一带一路”和拉动内需战略实施,蚕桑市场已经越来越大,前景较为广阔。四是生态环保效益明显。桑叶是家蚕的唯一饲料,养蚕必须栽种桑树。而桑树则是一种对环境适应性很强的树种,耐寒、耐旱、耐贫瘠、耐盐碱,具有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护田保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等多重生态治理功能,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因而,桑树既是一种经济树种,又是一种较理想的生态治理树种,发展蚕桑产业既可快速产生经济效益,又能持续发挥生态效益。五是具备较好的技术服务保障。市编办已批准我县成立了蚕桑产业发展中心,从组织和技术上为产业发展做好了保障,加之我县原蚕桑产业发展中心有蚕桑专业技术人员12名,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6人、助理农艺师4人,这些技术人员构成了我县蚕桑产业恢复发展的重要保障。六是符合脱贫攻坚巩固和乡村振兴需要。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结束,后期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是关键。蚕桑产业以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老少皆宜的特点,适合农村现有人员大力发展。今年春蚕鲜茧价50元/公斤,养一张蚕平均收入可达到2000元左右,扣除成本,张蚕纯收入超过1800元。养蚕时间只有不到20天,按密植桑园每人每亩年养3张蚕计算,年纯收入可达5400元以上,高出粮油亩收入3倍以上,与其它养殖业、种植业相比竞争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且产出的蚕茧不愁销路。同时,蚕桑产业可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链条长,纵向延伸可以发展缫丝、织绸、印染、制造等丝绸加工业,横向拓展又可以利用桑叶、桑果、桑枝、蚕沙、蚕蛹、蚕丝等资源开发桑叶茶、桑果酒饮、桑枝食用菌、叶绿素产品、保健品、药品、生物材料等产品,形成多个产业分支。

不利因素方面:一是县上对蚕桑产业后期发展扶持政策不明确,重视和支持力度还需再加大。截止到2020年底,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蚕桑产业的指导意见(暂行)》(略政发〔2018〕26号)有效期已到,但文件上个别扶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目前县上虽然成立了蚕桑产业发展中心,但没有给安排蚕桑生产发展专项资金,也没有出台新的支持和鼓励蚕桑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意见,致使技术部门指导发展困难。现有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蚕桑经营主体在前两年的扶持下,已流转了部分土地建设了上万亩桑园,修建了少量养蚕大棚,但绝大多数经营主体配套养蚕大棚等设施无钱修建和购买,还要支付土地租金,压力巨大,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发展信心动摇,因缺乏资金桑园管护不到位,树势生长较差,个别经营主体桑园已有弃管和毁桑现象。二是部分镇办对蚕桑产业发展思想认识不统一,发展信心不足。

在70年代至90年代末,县上高度重视蚕桑产业,把蚕桑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来抓,出台有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而且每年拿出100~200万元生产资金来发展蚕桑生产,所以蚕桑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后期由于各种原因,蚕桑产业跌入低谷后,县上缺乏对蚕桑产业的再投入和监管、扶持,蚕桑产业优势不复存在。近年来虽然利用扶贫资金,特别是苏陕合作方面资金发展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桑园和养蚕基础设施,蚕桑产业也初见成效,但由于县上在资金投入上整合使用,用于蚕桑产业发展每年不到100万元,加之仍有部分镇办领导和干部对发展蚕桑产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缺乏清楚认识,思想不统一,认为县上以前蚕桑产业发展那么好产业也垮掉了,对现在重新恢复发展蚕桑产业缺乏信心和积极性,甚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民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三是农村劳力匮乏,因土地土地耕种政策原因桑园建设较慢,难以大规模发展。目前我县农村养蚕劳力较为匮乏,加之众多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大量地向城镇转移,农村只剩“老弱病残妇幼”在家留守。这些人普遍文化水平程度低,接受能力差,大多习惯于传统方式种桑养蚕,使得新技术推广难度较大,生产效率不高,需要通过参加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组织务工增收。此外,要想规模化发展蚕桑产业,就必须在交通便利的田地建设密植桑园和修建养蚕大棚,但这与国家土地耕种政策存在一定矛盾,需要自然资源部门积极协调配合,根据国家政策作出相应的土地调整以满足蚕桑生产发展需要。

三、大力发展我县蚕桑产业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蚕桑产业是我县农民传统增收项目,具有高效、生态、外向等特点,县上应继续成立和健全蚕桑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我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蚕桑符合略阳实际,群众乐于接受,传统地位牢固,它兼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适生区广泛,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任何一项产业无法比拟的。因此,无论经济如何抓、产业如何搞,蚕桑产业不能丢,要乡村振兴就要抓蚕桑产业发展。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要尽快转变观念,重新坚定信心,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正面宣传,积极引导蚕农理性对待茧丝市场波动,树立低谷时发展,高潮时见效的思想意识,把蚕桑作为乡村振兴的首选产业来抓,切实提高新时代发展蚕桑产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在全县上下形成兴桑养蚕的共识,再创蚕桑产业辉煌。

(二)加大蚕桑扶持力度,及时出台扶持和优惠政策。调研发现,多数农户都希望政府扶持来发展蚕桑,如果没有扶持,发展蚕桑只是空谈。为激发蚕农发展蚕桑产业信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县政府应结合苏陕交流项目和产业脱贫政策尽快制定出台新的蚕桑产业扶持政策,由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和整合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主要用于蚕桑风险基金的建立和扶持蚕桑龙头企业、蚕桑专业村、蚕桑专业合作社、蚕业家庭农场、养蚕大户建设密植桑园、养蚕工厂(养蚕大棚)、养蚕配套设施、小蚕共育、养蚕保险、蚕茧收购加工、土地流转和优良蚕品种和蚕桑机具等,实行专项奖励和补助。对条件成熟且组织有力的村、户予以重点扶持,内容涵盖老桑园改造、桑园流转、蚕桑园区保护、养蚕大户和家庭农场培植、统防统治和大环境消毒等方面,最大限度保护蚕农利益,努力推动蚕桑产业向高效益方向发展。

同时,要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制定调动蚕桑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一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开发优质蚕茧基地,实行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二是鼓励和支持蚕桑科技干部进行项目承包、技术承包或领办、创办、经营、开发蚕桑项目企业。三是鼓励引导支持农民以互换、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桑园土地,以实行规模化经营。四是对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要优先解决职称问题和子女就业问题,以解决其后顾之忧。对能够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蚕桑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个人,政府要予以奖励。

(三)招大引强,促进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

结合苏陕蚕桑交流项目,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建蚕桑基地和生产线,对桑果、桑叶、桑枝、蚕沙、僵蚕等实行综合开发利用,做大做强蚕桑产品品牌,延伸桑、蚕、茧、丝产业价值链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作用,积极发展培育蚕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服务体系,构建“蚕桑龙头企业+蚕业家庭农场+蚕业专业合作社+养蚕农户”的蚕桑生产新型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在蚕茧达到300吨以上后,还可以引进丝绸加工企业,来提高蚕丝附加值,增加财政税收。

(四)加快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围绕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难题,加大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颈。继续试验示范推广小蚕共育和大蚕省力化饲育以及方格蔟自动上蔟等蚕桑省力化系列技术,配套应用小蚕饲育环境自动控制器、自动切桑机、电动伐条机、条桑收获、改良蔟具及配套采茧机械等设备,全面提高蚕桑生产科技含量和劳动效率。

(五)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服务体系。在稳定和巩固现有蚕技队伍的前提下,积极引进蚕桑技术人才、管理经营人才,为他们提供优越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积极为基层蚕技干部创造和提供进修深造机会,稳定壮大蚕桑技术推广队伍。

健全蚕桑服务体系,整合县镇蚕技人员,根据全县蚕桑发展情况成立几个镇办片区蚕技推广服务站,负责周边若干镇办的蚕桑技术指导和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养蚕重点村可以配备蚕桑辅导员。

(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强村大户。一是各镇办应根据本地栽桑养蚕情况、劳动力结构现状及全县蚕桑生产整体布局,重新制定蚕桑发展规划,“宜桑则桑、宜蚕则蚕”。二是要加快土地流转,充分调动农民参与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蚕桑大户示范引导,通过加强桑树(园)管护,切实提升增产增效潜力。三是以提高蚕桑效益、增加蚕农收入为目标,因地制宜,优化蚕桑生产区域布局。重点促进养蚕桑园、观光桑园、园内桑树品种结构优化布局。四是加大蚕桑综合开发,要对桑园进行合理间作,开展复合经营以及蚕、桑、茧、丝到产品的综合利用,延伸蚕桑产业发展空间,寻求蚕桑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建立和完善蚕桑产业监督和考核机制。要想蚕桑产业大发展,就必须统一全县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下拧成一股绳。建议将蚕桑产业发展纳入各镇办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中的农业产业考核指标,县重点产业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采取专项督查、重点督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促检查,实行定期检查、适时通报、年终考核、奖罚兑现等机制。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0年大力发展我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推荐访问:蚕桑 我县 大力发展 调研报告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