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先三后”教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

|idpi

【摘要】本文论述“三先三后”教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认为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出先理解后记忆、先思考后解题、先订正后拓展等教学建议,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会学”走向“乐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三先三后教学法 转化 推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099-03

数学学习要讲究方法,只有方法正确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学生如果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自己走进一个精彩的数学世界,使自己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会学”走向“乐学”。本文介绍先理解后记忆、先思考后解题、先订正后拓展等三种教学方法,以期抛砖引玉,更好地指导学生学好数学。

一、先理解后记忆

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采用认真听、使劲练的方法,一开始可能效果还不错,但时间一久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学习数学变得很辛苦,成绩不升反降。其实数学学习不应该过于强调记忆,而应该注重理解。数学的概念、规则、方法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和运用,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轻松愉快,记忆才会更加牢固,学习才会更加高效。那么,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呢?

(一)“表达说理”激发理性思维

只有理性思维真正参与,才会让学生从感知层面走向理解层面。“表达说理”无疑是一个激发理性思维的好方法。“表达说理”有很多途径,例如口头的言语表达,还有动作表达、图像表达、算式表达,等等。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充分调用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表达与交流,进而在不断地辨析中掌握真理,理解数学知识本质。

其中,我们最常用的是口语表达,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数学道理。让学生把“理”说出来,通过表达说理深入走进理性思维,课堂也会因此展现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数学结论背后的“为什么”,学生会因此透过感觉走进理性的世界。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这个公式,并不理解这个公式背后的道理。长是长度、宽也是长度,长度和长度按理只能相加或相减,怎么会乘起来呢?这样乘起来为什么就是面积呢?通过说理,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公式背后的本质属性,进而牢固掌握公式的原理和知识的来龙去脉。如果不讲理,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枯燥难懂,这时要识记并灵活运用就很难了。

(二)“数形结合”走向深度理解

数学因为比较严谨抽象,所以要学好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时如果教师能借助直观的图形来帮助分析和思考,可以让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因为人类的大脑对形象、生动的图形有天生的喜爱,图形会让我们更容易接受和思考。在日常教学中,常用的图有方格图、线段图、树形图等。

例如,“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邮票。两人各有多少枚?”学生在解答本题时,由于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导致无从下手。此时,如果先画图,把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在图形上表示出来,再借图思考,学生就能想到很多解题的方法。

总数72减去小春比小宁多的12枚,两人现在的邮票就同样多了。再除以2就算出小宁有30枚,小春有30加12等于42枚。

总数72加上12两人的邮票就变得同样多,再除以2就算出小春有42枚,42减去12就算出小宁有30枚。

邮票总数不变,把小春比小宁多的12枚分一半给小宁,两人的邮票就变得同样多。用72除以2得36,小宁有36减6得30枚,小春有36加6得42枚。

可见,直观的图形有助于我们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另外,利用图形解决“数”的问题,还有助于我们建立数学模型、方便理解和运用。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常常会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弄混,如果能运用图形来理解,则可以轻松得出答案,(6+4)×5=6×5+4×5,即大长方形=黑色长方形+白色长方形。

这样,当我们把乘法分配律和图形建立联系来理解,在运用时就不会混淆。

二、先思考后解题

学习数学很容易被人错误地认为做好了题目就是学好了数学,其实学好数学不一定要做很多题,也不是用“刷题”来代替思考。学习数学,关键还是要学会思考。先会思考,再来解题,水到渠成。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数学思考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转化和推理两种。

(一)转化——数学思维的绿色通道

轉化,不但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转化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把新知转化为旧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小问题、把一般的问题转化为特殊的问题等。无论是数的运算,还是图形的面积计算或者数学问题解决等,都会用到转化。可以说,转化是数学思维的一条绿色通道。

例如,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经过2小时相遇,相遇后各自继续前进,又经1.5小时,甲车到达B地,这时乙车距A地还有35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这道行程问题,因两车同时出发到相遇各用2小时,从相遇到甲车到达B地各用1.5小时,在每个阶段所用时间相同,因此我们可抓住时间这个不变量进行转化,把此题转化为: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2小时合行了一个全程,1.5小时合行的路程比全程少35千米,由此推出两车0.5小时合行35千米,则两车1小时合行35÷0.5=70千米,此时很容易求出A、B两地相距70×2=140千米。

详解为:2-1.5=0.5(小时),35÷0.5=70(千米),70×2=140(千米)。

答:A、B两地的距离为140千米。

该题还可以这样转化:把甲、乙两车看成同向而行,行了3.5小时,甲乙相差35千米,可以求出速度差,35÷3.5=10千米/时。同时可知,乙行2小时的路程甲只需1.5小时,也就是1.5小时的路程差乙要花另外的0.5小时来完成,这样可以求出乙的速度:10×1.5÷(2-1.5)=15÷0.5=30千米/时。因此总路程是:30×3.5+35或(30+10)×3.5=140千米。

详解为:35÷3.3=10(千米/时)

10×1.5÷(2-1.5)

=15÷0.5

=30(千米/时)

30×3.5+35=140(千米)或(30+10)×3.5=140(千米)

答:A、B兩地的距离为140千米。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该题转化为比的知识来解决。由题意知甲车1.5小时行的路程=乙车2小时行的路程,抓住路程相等做转化得出:甲、乙两车速度比=甲乙两车时间比的反比=2∶1.5=4∶3;又因为从出发到相遇再到离开,甲、乙两车各行了3.5小时,此时抓住时间相等做转化得出:甲、乙两车各行3.5小时的路程比=甲、乙两车的速度比=4∶3,由此推出甲3.5小时比乙3.5小时多行了4-3=1份,而1份恰好是35千米,全程有这样的4份,所以全程为35×4=140千米。

详解为:2∶1.5=4∶3

35÷(4-3)=35(千米)

35×4=140(千米)

答:A、B两地的距离为140千米。

总之,转化法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运用巧妙,一定能旗开得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转化的教学和指导。

(二)推理——数学思维的重要基石

学习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是数学素养的核心。什么是推理呢?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结论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另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无论是哪种推理,都强调其中的逻辑关系。因此,引导学生多开展观察、比较、猜想、实验、类比、归纳等很有必要,可以促进学生在推理中体会思考和发展的乐趣。

例如,●○●○○●○○○●()●○○○○○,一共有多少个球?

①观察颜色,发现颜色出现的循环,进行颜色不同的推理。②观察个数,发现个数出现的循环,进行个数不同的推理。③将直观图形转化为数字符号的推理。1×5+(1+2+3+4+5)=20。

又如,把前一百个单数(奇数)相加,和是多少?

1+3=4

1+3+5=9

1+3+5+7=16

1+3+5+7+9=25

……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数4、9、16、25分别是2×2、3×3、4×4、5×5,那么此题的答案是不是等于100×100?

数学的本质隐藏在数学知识的内部,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用逻辑推理来帮助理解。从逻辑推理的视角开展数学教学不仅可以让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到通俗易懂。所以说,推理是指引我们深入思考的“灯塔”,更是用学到的有限知识去迎接未来无限挑战的利器。

三、先订正后拓展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出错是难免的,但千万不要把错题当作魔鬼,排斥或掩盖它。很多学生也排斥纠错。事实上,订正错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因为错题能反映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反映学生的理解水平,正视错误不仅可以扎实基础,还可以为进一步拓展提升提供参照。那么,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订正数学错题?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草草了事、流于形式,那是低效的;或者订正时只是过分关注结果,不深入分析错因,不注重思维过程,也很难提高学生的水平。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只关注一时的纠错,还应重视后期对错误资源的再度利用。

笔者认为,“三环订正法”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订正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订正方法。“三环订正法”是依据心理学和学科内容科学设计的,包含“诊断错因,厘清知识”“规范整理,筛选分类”和“定期复习,巩固迁移”三个环节,分别在当天、周末和月末三个时机应用。

(一)诊断错因,厘清知识

1.错题务必当天订正,订正之前应仔细阅读题目,深入思考,找出错误所在及原因;如果自己找不出错因,可以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借助他人力量找出错因。

2.将错题抄在便利贴上,注明错题的来源、页码及题号,再写出错因,但不能用“我不会”“太粗心了”等宽泛的表述,而应找出与课本对应的具体知识点。

3.在便利贴上自主写出订正过程,步骤应尽量翔实。

4.将写好错因和正解的便利贴贴在错题的旁边,以备老师二次批改。

(二)规范整理,筛选分类

1.每个周末,先把累积在作业本或试卷上的错题重做一遍,再根据对错题情况分成“掌握”和“易错”两个类别。

2.然后把贴在错题旁边的便利贴撕下来,分成两类(“掌握”和“易错”)粘贴到错题本上。

3.“掌握”型的错题不用再次订正,“易错”型的错题要在错题本上重新订正一次,以备老师再次检查和以后复习利用。

(三)定期复习,巩固迁移

1.以每月为期,定时复习一次错题本上的错题;主要以查漏补缺为主,再开展寻找相似题型进行编题、练习。

2.梳理单元内所学知识,将错题对应的知识点进行再温习,形成结构图。

3.学习小组的四位组员互换错题本,检查同学的纠错情况,总结错误类型及原因,并在小组内交流、提醒。

4.总结全组成员的错误类型,整合成一份练习卷,各自回答,批改反思。

总之,数学学习需要方法,只有关注学习方法才能实现高效而有味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每一名学生因为学习得法而享受数学世界的精彩和有趣。

作者简介:葛敏辉(1982— ),浙江东阳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推理转化小学数学 新课程背景下“图形与几何”教学的认识与思考新课程·上旬(2017年9期)2017-11-2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年1期)2017-09-26预设和推理:委婉话语实现礼貌效果的关键文教资料(2017年13期)2017-07-21MOOCs课程模式实现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的转变科学与财富(2016年18期)2016-12-22“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美术教学中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19期)2016-08-10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23期)2016-02-02逻辑思维让志书更臻完美黑龙江史志(2014年4期)2014-11-12

推荐访问: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 三先三后